那些你拼命想摆脱的「焦虑」情绪,也许是你的职场助力器


那些你拼命想摆脱的「焦虑」情绪,也许是你的职场助力器

说实话,我最近变得非常焦虑。

这段时间,我经常看到群里有人在说:

公司做餐饮的,现在都开不了业,好担心自己会被裁;


好后悔年前离职,本来打算年后回来找工作,现在都不知道该怎么办,都没收入了;


这个月业绩做不上去,好担心这个月工资啊;


……

不管是面对工作,还是生活,一点点风吹草动就会向我们变得兵荒马乱。

但仔细想想,这种情绪其实一直都是存在的,只不过在这个特殊的时间点,所有人的焦虑都被放大了而已。

所以我今天也想来谈谈「焦虑」这个话题,我们应该面对这种焦虑?又该如何缓解焦虑?

适当的焦虑,其实是一件好事


想要学会面对焦虑,那么首先我们应该正确认识焦虑。

焦虑主要指一系列不安的情绪和行动倾向,它可以帮助你意识到不愉快的事情。

比如我们一开始谈到的失业的风险。

如果你非常想要保住这份工作,要是失去了这份工作,你通常会感到担忧或者焦虑,那么你可能就会采取这些行为:

为了保住工作跟老板积极沟通;

更加努力地工作;

另外找一份工作;

多找几份兼职,自谋生路等等。

在《控制焦虑》这本书中提到:

焦虑来源于你对某些事物的欲望,你意识到自己可能会失去它,或你不希望发生一些可能的事情。如果你完全没有任何期望、欲望或希望,那么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你都会漠不关心,也就不会产生焦虑感。

可以说,一个「正常」的人都会有自己的目标,而焦虑则来源于你的目标。可以说,一个人有「适当」的焦虑并不是值得大惊小怪的事情。

毕竟,适当的焦虑甚至会促使人去不断地提升自我,完成一些目标。


那些你拼命想摆脱的「焦虑」情绪,也许是你的职场助力器

根据《第一财经周刊》2017年针对职场人的一份调查显示:

约有25%的人感觉自己随时可能被替代或淘汰,因此变得特别焦虑;

约有61%的人认为现在行业变化很快,有一些焦虑;

仅14%的人一点也不担心和焦虑。

接受调查的人中,他们的职场焦虑类型都不太一样:有的人是职业迷茫、有的人是认为当前竞争过大、有的人是产生了职业倦怠、有的人是感觉行业变化太快跟不上节奏......

而面对这些焦虑,大多数人都开始做出一些行动来改变现状:

46%的人开始进行自我投资、进修和学习;

36%的人挑战了新的业务或开展了新的项目以增强自己的竞争力;

29%的人虽然还尚未有实际行动,但已经开始规划改变自己的蓝图。

可以说,我们之所以会焦虑,往往是因为我们想要改变现状。

但此时的我们,可能处于瓶颈期,发现自己想要突破现状还要努力好久,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造成了我们焦虑的来源。

如果你并没有这样的状态,那很可能是因为你在舒适区呆的太久了,大部分时候这并不是一件好事。这时候你可能需要好好思考一下,换个环境学习新的知识来提升自己。

这种焦虑体验,来自于“动机”,而这种动机表现了人对需要的渴望。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说法,人有满足需要的内心状态,一旦人能够自我实现,那么就能保证健康、长寿和精力的旺盛。

这就是说,一定程度的“积极焦虑”,对于人来说是有用的,也是可取的。


那些你拼命想摆脱的「焦虑」情绪,也许是你的职场助力器


但我刚才也提到了,适当的焦虑是好事可以让你有努力的动力。但不适当的焦虑呢?在知乎上有一个问题,有超过11w人关注:

为什么越努力,越焦虑?

其中KnowYourself的回答提到了一个词“失控”:

人们会通过“提出要求或设立目标,并让自己和/或身边亲近的人实现这些要求或目标”,来获得一种对生活及周遭环境的控制感。而过度“自我控制”以至于“失控”,就有可能引发“越努力,越焦虑”的情况。

实际上,这种焦虑正是来源于我们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们不知道自己的努力是不是有效的,能不能真的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种不确定性会让人变得神经紧张

就拿我自己来说,前些日子我通过以前报名参加的写作班,进入了头条的训练营。结果在上周五晚上我因为错过了一个调查表格,就被告知我可能无法享受训练营的各种权益,比如申请原创、加V之类的。

我也麻烦一位作者大大帮忙问,是不是真的享受不到权益了,但因为是周末官方一直没有回复。

因此,我那两天也变得非常地焦虑。

不是因为作业没完成,也不是因为质量不过关被直接拒绝,而是因为一个调查表格没填错失了机会,我整个人是慌得一批的......

反而是今天得到明确回复,说确实不再享有权益这个「坏消息」之后,整个人倒是没那么焦虑了,反而开始好好规划时间,如何平衡好工作和业余写作,怎样能在30内发好10篇文章来申请原创......

所以说,对不确定性的持续焦虑会消耗你的时间、精力和其他资源,却不会带来有益的好处,反而会妨碍你去确定并完成自己的目标和计划。

远离焦虑的几个简单方法


首先对于上文提到的,焦虑来源于「不确定性」,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提升事情的确定性。

就以最近的疫情为例,当你了解到病毒是如何传播、被感染的人有什么样的症状、感染后你可以去哪里得到救治......这一系列的信息你心里都有底之后,就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你面对疫情的恐慌、焦虑心理。


那些你拼命想摆脱的「焦虑」情绪,也许是你的职场助力器

我这里也想分享一些对我来说有用的方法。

第一个方法就是运用「关切+威胁」公式。

这个方法,出自克里斯多夫·科特曼的书《如何才能不焦虑》。之所以会提出这个方法,是因为他认为,焦虑其实源自于我们所关切的事物可能遭受威胁的感知。

这个公式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判断,我们焦虑的根源是什么,能够对症下药。

他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

吉姆是作为芝加哥小熊队的资深粉丝,他一直都非常焦虑于小熊队迟迟没有拿到世界冠军这个事情,毕竟小熊队最近一次赢得世界级大赛是在 1908 年。


对吉姆而言,小熊队是他的关切,这支球队长久以来都遭受着无力再赢得世界大赛的威胁,而且这种威胁看起来短期内难以解除。


那么为了缓解这种焦虑,吉姆做了一个简单但非常重要的决定放弃继续支持小熊队,转向支持附近的密尔瓦基酿酒人队。虽然后者也从未赢得过世界比赛,但吉姆却不再那么焦虑。


因为他并没有很在意这支球队,这么一来他的焦虑得到了极大的缓解。

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

在我刚刚入职现在的公司时,总能看到刚来不久的新人因为达不到要求被辞退。所以那段时间我一直非常焦虑,担心自己过不了实习期。

在这期间,我关注的就是工作能否转正,而遭受的威胁就是可能被辞退的风险。

为了避免自己长期处于这种焦虑中,我选择了直接和我的直属上司进行沟通,去了解清楚转正要求是什么,并且从他口中得到了对我的认可。

这就很好地缓解了我的焦虑,更好地投入到工作当中。


那些你拼命想摆脱的「焦虑」情绪,也许是你的职场助力器

第二,用“二分法”制定计划。

“二分法”的意思,就是设定两个目标,一个是满分目标,一个是及格目标。

我之前也提到过,焦虑其实来源于不确定性,我们会担心自己达不到目标造成计划的失控。为了增加确定性,我们需要制定目标。

但是这个目标如果太高,反馈时间太长,不仅缓解不了我们的焦虑感,反而会使我们倍感压力。

因此设定一个及格目标,就是利用“锚点效应”,在我们完成最低目标后,再继续往满分目标前进时,会更有成就感,而非压力感

再来举个例子。

比如我前段时间给自己定了个目标,一星期要看完一本书。

那么我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每天目标是60也,最少也要读30页。这样即使我可能因为工作等原因没能读完60页书,想到自己完成了一半,心里也不会一直纠结于“啊,我今天没完成目标上”。

在第二天读书的时候,也不会带着强烈的负担“我要赶紧看,追上进度”,因为这种心态,反而可能降低了阅读质量。

但也要注意的是,不要设置一个太低的目标。比如,每天看5页书,这对我来说是没有什么成就感的事情。

我们设置的及格目标,应该是能够让自己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并且会觉得自己做得还不错。


那些你拼命想摆脱的「焦虑」情绪,也许是你的职场助力器

第三,改变非黑即白思考的思考方式。

其实这是对第二个方法的延伸。

因为我们总是喜欢把事情简单地一分为二,要么成功要么失败。

比如我这次考试一定要拿到满分,不然我就是一个失败者,这种思维方式会使得我们很容易陷入焦虑中,因为你的目标永远都是最高点。

但生活往往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在满分和零分之间,有40、60、90,很多的可能性。

因此学会接受不完美,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毕竟在我们遇到的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最终的解决方法,无非包括两个方面:改变了可以改变的部分,以及接纳无法改变的部分。

人的焦虑,往往源于我们执着地去改变一些无法改变的事实。

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学会接纳一些无法改变的事情,而改变那些我们可以改变的。

比如唯有100分才是满分,这是事实你得学会接受,但是你可以转变自己的心态去定义什么是一个“好的成绩”。

比如你要去机场,担心路上会堵车,你无法控制交通情况,但是可以选择是地铁还是公交,还是出租车,以及何时出发比较稳妥。

最后的一点,就是希望大家都能保持专注。

毕竟只有真的静下心来做事,去完成目标,获得踏实的安全感,才是最好的远离焦虑的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