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你拼命想擺脫的「焦慮」情緒,也許是你的職場助力器


那些你拼命想擺脫的「焦慮」情緒,也許是你的職場助力器

說實話,我最近變得非常焦慮。

這段時間,我經常看到群裡有人在說:

公司做餐飲的,現在都開不了業,好擔心自己會被裁;


好後悔年前離職,本來打算年後回來找工作,現在都不知道該怎麼辦,都沒收入了;


這個月業績做不上去,好擔心這個月工資啊;


……

不管是面對工作,還是生活,一點點風吹草動就會向我們變得兵荒馬亂。

但仔細想想,這種情緒其實一直都是存在的,只不過在這個特殊的時間點,所有人的焦慮都被放大了而已。

所以我今天也想來談談「焦慮」這個話題,我們應該面對這種焦慮?又該如何緩解焦慮?

適當的焦慮,其實是一件好事


想要學會面對焦慮,那麼首先我們應該正確認識焦慮。

焦慮主要指一系列不安的情緒和行動傾向,它可以幫助你意識到不愉快的事情。

比如我們一開始談到的失業的風險。

如果你非常想要保住這份工作,要是失去了這份工作,你通常會感到擔憂或者焦慮,那麼你可能就會採取這些行為:

為了保住工作跟老闆積極溝通;

更加努力地工作;

另外找一份工作;

多找幾份兼職,自謀生路等等。

在《控制焦慮》這本書中提到:

焦慮來源於你對某些事物的慾望,你意識到自己可能會失去它,或你不希望發生一些可能的事情。如果你完全沒有任何期望、慾望或希望,那麼不管發生什麼事情,你都會漠不關心,也就不會產生焦慮感。

可以說,一個「正常」的人都會有自己的目標,而焦慮則來源於你的目標。可以說,一個人有「適當」的焦慮並不是值得大驚小怪的事情。

畢竟,適當的焦慮甚至會促使人去不斷地提升自我,完成一些目標。


那些你拼命想擺脫的「焦慮」情緒,也許是你的職場助力器

根據《第一財經週刊》2017年針對職場人的一份調查顯示:

約有25%的人感覺自己隨時可能被替代或淘汰,因此變得特別焦慮;

約有61%的人認為現在行業變化很快,有一些焦慮;

僅14%的人一點也不擔心和焦慮。

接受調查的人中,他們的職場焦慮類型都不太一樣:有的人是職業迷茫、有的人是認為當前競爭過大、有的人是產生了職業倦怠、有的人是感覺行業變化太快跟不上節奏......

而面對這些焦慮,大多數人都開始做出一些行動來改變現狀:

46%的人開始進行自我投資、進修和學習;

36%的人挑戰了新的業務或開展了新的項目以增強自己的競爭力;

29%的人雖然還尚未有實際行動,但已經開始規劃改變自己的藍圖。

可以說,我們之所以會焦慮,往往是因為我們想要改變現狀。

但此時的我們,可能處於瓶頸期,發現自己想要突破現狀還要努力好久,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造成了我們焦慮的來源。

如果你並沒有這樣的狀態,那很可能是因為你在舒適區呆的太久了,大部分時候這並不是一件好事。這時候你可能需要好好思考一下,換個環境學習新的知識來提升自己。

這種焦慮體驗,來自於“動機”,而這種動機表現了人對需要的渴望。按照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的說法,人有滿足需要的內心狀態,一旦人能夠自我實現,那麼就能保證健康、長壽和精力的旺盛。

這就是說,一定程度的“積極焦慮”,對於人來說是有用的,也是可取的。


那些你拼命想擺脫的「焦慮」情緒,也許是你的職場助力器


但我剛才也提到了,適當的焦慮是好事可以讓你有努力的動力。但不適當的焦慮呢?在知乎上有一個問題,有超過11w人關注:

為什麼越努力,越焦慮?

其中KnowYourself的回答提到了一個詞“失控”:

人們會通過“提出要求或設立目標,並讓自己和/或身邊親近的人實現這些要求或目標”,來獲得一種對生活及周遭環境的控制感。而過度“自我控制”以至於“失控”,就有可能引發“越努力,越焦慮”的情況。

實際上,這種焦慮正是來源於我們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性,我們不知道自己的努力是不是有效的,能不能真的實現自己的目標。

這種不確定性會讓人變得神經緊張

就拿我自己來說,前些日子我通過以前報名參加的寫作班,進入了頭條的訓練營。結果在上週五晚上我因為錯過了一個調查表格,就被告知我可能無法享受訓練營的各種權益,比如申請原創、加V之類的。

我也麻煩一位作者大大幫忙問,是不是真的享受不到權益了,但因為是週末官方一直沒有回覆。

因此,我那兩天也變得非常地焦慮。

不是因為作業沒完成,也不是因為質量不過關被直接拒絕,而是因為一個調查表格沒填錯失了機會,我整個人是慌得一批的......

反而是今天得到明確回覆,說確實不再享有權益這個「壞消息」之後,整個人倒是沒那麼焦慮了,反而開始好好規劃時間,如何平衡好工作和業餘寫作,怎樣能在30內發好10篇文章來申請原創......

所以說,對不確定性的持續焦慮會消耗你的時間、精力和其他資源,卻不會帶來有益的好處,反而會妨礙你去確定並完成自己的目標和計劃。

遠離焦慮的幾個簡單方法


首先對於上文提到的,焦慮來源於「不確定性」,那麼最好的方式就是提升事情的確定性。

就以最近的疫情為例,當你瞭解到病毒是如何傳播、被感染的人有什麼樣的症狀、感染後你可以去哪裡得到救治......這一系列的信息你心裡都有底之後,就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你面對疫情的恐慌、焦慮心理。


那些你拼命想擺脫的「焦慮」情緒,也許是你的職場助力器

我這裡也想分享一些對我來說有用的方法。

第一個方法就是運用「關切+威脅」公式。

這個方法,出自克里斯多夫·科特曼的書《如何才能不焦慮》。之所以會提出這個方法,是因為他認為,焦慮其實源自於我們所關切的事物可能遭受威脅的感知。

這個公式可以很好的幫助我們判斷,我們焦慮的根源是什麼,能夠對症下藥。

他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

吉姆是作為芝加哥小熊隊的資深粉絲,他一直都非常焦慮於小熊隊遲遲沒有拿到世界冠軍這個事情,畢竟小熊隊最近一次贏得世界級大賽是在 1908 年。


對吉姆而言,小熊隊是他的關切,這支球隊長久以來都遭受著無力再贏得世界大賽的威脅,而且這種威脅看起來短期內難以解除。


那麼為了緩解這種焦慮,吉姆做了一個簡單但非常重要的決定放棄繼續支持小熊隊,轉向支持附近的密爾瓦基釀酒人隊。雖然後者也從未贏得過世界比賽,但吉姆卻不再那麼焦慮。


因為他並沒有很在意這支球隊,這麼一來他的焦慮得到了極大的緩解。

舉一個我自己的例子。

在我剛剛入職現在的公司時,總能看到剛來不久的新人因為達不到要求被辭退。所以那段時間我一直非常焦慮,擔心自己過不了實習期。

在這期間,我關注的就是工作能否轉正,而遭受的威脅就是可能被辭退的風險。

為了避免自己長期處於這種焦慮中,我選擇了直接和我的直屬上司進行溝通,去了解清楚轉正要求是什麼,並且從他口中得到了對我的認可。

這就很好地緩解了我的焦慮,更好地投入到工作當中。


那些你拼命想擺脫的「焦慮」情緒,也許是你的職場助力器

第二,用“二分法”制定計劃。

“二分法”的意思,就是設定兩個目標,一個是滿分目標,一個是及格目標。

我之前也提到過,焦慮其實來源於不確定性,我們會擔心自己達不到目標造成計劃的失控。為了增加確定性,我們需要制定目標。

但是這個目標如果太高,反饋時間太長,不僅緩解不了我們的焦慮感,反而會使我們倍感壓力。

因此設定一個及格目標,就是利用“錨點效應”,在我們完成最低目標後,再繼續往滿分目標前進時,會更有成就感,而非壓力感

再來舉個例子。

比如我前段時間給自己定了個目標,一星期要看完一本書。

那麼我給自己設定的目標是每天目標是60也,最少也要讀30頁。這樣即使我可能因為工作等原因沒能讀完60頁書,想到自己完成了一半,心裡也不會一直糾結於“啊,我今天沒完成目標上”。

在第二天讀書的時候,也不會帶著強烈的負擔“我要趕緊看,追上進度”,因為這種心態,反而可能降低了閱讀質量。

但也要注意的是,不要設置一個太低的目標。比如,每天看5頁書,這對我來說是沒有什麼成就感的事情。

我們設置的及格目標,應該是能夠讓自己獲得一定的成就感,並且會覺得自己做得還不錯。


那些你拼命想擺脫的「焦慮」情緒,也許是你的職場助力器

第三,改變非黑即白思考的思考方式。

其實這是對第二個方法的延伸。

因為我們總是喜歡把事情簡單地一分為二,要麼成功要麼失敗。

比如我這次考試一定要拿到滿分,不然我就是一個失敗者,這種思維方式會使得我們很容易陷入焦慮中,因為你的目標永遠都是最高點。

但生活往往不是簡單的非黑即白,在滿分和零分之間,有40、60、90,很多的可能性。

因此學會接受不完美,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畢竟在我們遇到的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最終的解決方法,無非包括兩個方面:改變了可以改變的部分,以及接納無法改變的部分。

人的焦慮,往往源於我們執著地去改變一些無法改變的事實。

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學會接納一些無法改變的事情,而改變那些我們可以改變的。

比如唯有100分才是滿分,這是事實你得學會接受,但是你可以轉變自己的心態去定義什麼是一個“好的成績”。

比如你要去機場,擔心路上會堵車,你無法控制交通情況,但是可以選擇是地鐵還是公交,還是出租車,以及何時出發比較穩妥。

最後的一點,就是希望大家都能保持專注。

畢竟只有真的靜下心來做事,去完成目標,獲得踏實的安全感,才是最好的遠離焦慮的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