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歷朝的茶葉貯藏技術,品味文古人惜茶、愛茶的情趣愛好

現代研究表明,茶葉的儲存要在低溫乾燥的環境下,否則會造成茶葉中的某些化學成分在空氣中會發生氧化反應,茶葉經過氧化,使一部分的可溶性的有效成分變成了不溶性的合物質,降低了飲用價值,嚴重的還會黴變,不能飲用,從而導致茶葉的品質下降。

而在古代,科學技術落後的年代中人們是怎樣儲存茶葉的呢?在長期的實踐中,人們發現總結出許多茶葉的貯藏方法,在混沌未開的遠古時代,人們只是將茶葉烹煮成湯水來使用。大約後來到了漢朝的時候出現了曬青和蒸青餅茶的儲存方法,並且這種方法沿用到了元宋。

到了明清時期儲存技術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將原本的蒸青為炒青,讓茶葉從儲存工藝得到了大大提高,並且這種儲存工藝一直沿用到了現代。並且在歷朝歷代也出現了許多新奇的貯藏工藝。有利用物質的物理性質來保證茶葉的品質的,有的直接將茶葉與外界隔離避免與空氣不必要的接觸的,等等。但是通過貯藏茶葉的發展過程中我們可以品味到古人智慧的結晶和他們愛茶惜茶的心。

透過歷朝的茶葉貯藏技術,品味文古人惜茶、愛茶的情趣愛好

一、古代人們對茶葉貯藏特性的認識

早在宋代人們就意識到了茶不易儲存,在蔡襄《茶錄》有道:“茶或經年,則香色味 皆陳。”這樣的原因是因為主要是茶葉中含有很多容易吸附水分的成分,如糖類、多酚類、果膠物質等。這些物質可以將水分和異味吸附到茶葉上身上,導致茶葉品質下降。所以貯藏茶葉的過程中要保持茶葉本身的香味必須要保證茶葉是在乾燥、不受外界溫度與溼度干擾、避免光線直射和沒有異味的環境中進行儲藏。

而在古代有很多的朝代都大力發展茶文化,而茶作為一種交易品在路上進行運輸必然是茶農與商販們所考慮的以的問題。古人在運輸茶採用近程運輸工具有籮筐,茶褊,油紙。遠程的一般作成發酵茶--如普洱,或者作成茶磚。

無論如何,古代的運輸技術不及現代的運輸技術,最多就是在容器上加上封泥等等。 但是古人在長期的勞動之中總結出來了茶葉的特性,並且利用各種辦法來貯藏茶葉,將茶葉烘烤,將茶葉放入密閉的容器中讓他不與外界接觸等等,他們對於茶葉貯藏技術的不斷的探索與改造是貯藏茶葉的技術不斷的發展,並且為茶葉的外貿和茶葉的流通提供了許多有利的幫助。

透過歷朝的茶葉貯藏技術,品味文古人惜茶、愛茶的情趣愛好

二、唐朝茶葉的貯藏方法

大唐開創了中華民族的鼎盛時期,四方來賀、八方來朝。隨著唐朝實力的強大也與外國開展了外貿交易,中國的茶香、茶藝,遠播海外。唐代更加的將茶喝出禪意將茶上升到了另一個高度。這時,長江以南各省都已普遍植茶 , 北方的一些地區, 如陝西南部、河南和山東的一些地方也開始植茶。在條葉的採製方法上 ,逐漸形成了以壓制餅茶為主的加工工藝。

而此時茶的種類主要有四種,在茶聖陸羽所著的《茶經》中有記載:“ 飲有粗茶、 散茶 、末茶 、餅茶者。”他們的製造方法相同,但它們有原料老嫩、外形整碎和鬆緊的差別。他們都屬於“ 不發酵” 茶葉在這四種茶中,餅茶屬於壓制茶類,質地較堅實、緊密, 和其它茶類相較,此類茶防溼性能更好,有利於運輸和貯存,並且貯藏方法上也相對簡便。

唐代韓琬的《御史臺記》

寫道:"貯於陶器,以防暑溼。"唐代貯茶用的是瓷瓶,也稱“茶罌”。比較常見的就是瓶頸是長方形,中間大,下面是平底。這種茶器一般是用來裝散茶或末茶。有時還將岔氣中放入絲質的茶囊來便於貯茶,更為細緻的人還在茶囊中縫製夾層,更有利於貯存。

唐代的貯茶方法有很多種,但是有明確記載的十分的少,但是在有一種貯藏的方法十分的普遍和流行。唐朝包裝和貯藏一種稱做“育”的方法,在唐代 ,顧名思義“ 育”即是保養,《茶經 》雲:“育者,以其藏養為名”。

在那時人們就十分的注意茶葉的的防潮防黴。,並且利用這種貯存茶葉的方法來作為成品茶的復烘和封藏工具。據《茶經》所記載 ,“育”的設計,類似一隻烘箱, 用木頭作為框架 。用竹子作為外面的外包裝 ,並且在外面還表上了紙外。

有三層上層放著用“穿”串起的餅茶使用時,用微弱無焰的火慢慢烘茶,防止茶葉發黴變質.又可以讓烘乾的茶葉在其中長期保存,最下層放著火盆。這種方法便是用烘烤的辦法來延長茶葉的保質期,在現代這種方法也被人們廣泛的沿用。

在唐朝人們的愛茶之心可見一斑,用昂貴的絲織品來盛裝茶葉,足以見得唐人那時對於茶葉的珍惜。他們想盡辦法也不擇手段的來貯藏茶葉,其將茶葉烘乾來延長保質期或者利用工具來主治茶葉與外界接觸而導致的變質,在以後的歷朝歷代也都被繼承發揚。

透過歷朝的茶葉貯藏技術,品味文古人惜茶、愛茶的情趣愛好

三、宋代茶葉的製造方法

宋代的貯藏茶的方法有用草木灰進行貯茶。這種貯茶方法並不複雜,操作簡便,材料隨處可得,這種貯藏茶的辦法在宋代得到了一定的普及。在《調燮類編》中寫道:“藏茶之法,十斤一瓶,每年燒稻草灰入大桶,茶瓶坐桶中,以灰四面填桶瓶上,覆灰築實。每用,撥灰開瓶,取茶些少,仍覆上灰,再無蒸灰。”這便與密封貯藏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屠隆《考類餘事》也有言: “以中壇盛茶,十斤一瓶,每瓶燒稻草灰入於大桶,將茶瓶座桶中,以灰 四面填桶,瓶上覆灰築實。”這兩種辦法便是都是用密閉的方法來貯藏茶葉的,茶葉的特性是易潮易溼,這種辦法便是將茶葉與外界隔開來保護茶葉不受沾染的。

在宋代還有一種貯藏茶的方法也十分的常見,便是用萌茶貯茶.並且發展成為了當時的一種貯藏茶的時尚。這種基本方法是,將成品茶放入茶焙中焙乾,然後將新摘的萌葉預焙極燥待用。

然後選擇容量大的瓷甕,將底部及和四周鋪上烘焙好的萌葉,將茶放在其中,再用萌葉壓緊填實,接著封固甕口。但也有人認為,萌葉過多也能壞茶。如羅糜《茶解》言:“小瓶不宜多用青藺,藺氣盛也能奪茶香。這樣的貯藏茶的方式一直延續到了元明清。

而對於平時少量日用之茶葉,宋代存放方法也很多。一為木盒盛茶。據《曲消舊聞言》:“范仲淹與司馬光同遊篙山,各攜茶以行,溫公以紙為帖,蜀公用小木盒子盛之。”二為銀盒盛茶,《宋史·蘇軾傳》:“宣仁後心善軾.軾出郊,用前執政恩例。遣內侍賜龍茶銀盒”三是小佑貯茶。宋吳自牧《夢粱錄》:“徑山採穀雨前茗,用小擊貯之以饋人。”四為漆雕密閣貯茶。漆雕密閣,又名承之、易持、古臺老人 ,用以納茶。

宋朝的茶葉在我國曆史上是種類最多的一個時期,讓許多朝代望其項背。茶葉種類近百種,據考證一些知名的茶鍾,如龍開茶、武夷茶、普洱茶等,都是發源於宋代。宋代還開創了茶馬貿易。在宋朝製茶業還是與唐朝的製茶業相類似以各種餅茶為主,因為其便於貯藏與運輸的特性,大家還是保留和沿用了先前的貯藏方法。

透過歷朝的茶葉貯藏技術,品味文古人惜茶、愛茶的情趣愛好

四.元朝茶葉貯藏技術的發展

元這一個朝代猶如一顆燦爛的明星劃過歷史的長空,其民族混雜、少數民族掌權,社會風尚和飲食習慣與前朝相比大為不同,但是在元代茶文化依然得以發展,不僅多民族大一統的政治局面促進茶文化進一步普及,而且元代茶文化更是見證與促進了各民族的交流與融合,並且通過茶讓中華民族文化認同意識的增強。

到了元朝蒸青散茶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成為了最大的茶宗。據元王禎《農書》記載,當時有三種茶葉:一為茗茶 ,二為末茶,三為臘茶。散茶,包括蒸青和炒青綠茶,以及烏龍茶、紅茶等。一般來說,這些茶類外形疏鬆,孔隙較多,比緊壓茶容易吸溼變質,導致其色、香、味改變。所以貯藏的難度和複雜性大大增加。

由於散茶的流播,人們的飲茶方式也逐漸演變為沸水沖泡 (即點茶)為主,煮茶已不多見。沸水泡茶,不似煮飲團餅茶那麼煩瑣,且更能使人品味到茶葉自然、純真的色香味,但對茶葉的內在品質更加講究,這也對其存貯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元明清時期,人們針對散茶品質的特異性,採用了許多新穎別緻的藏茶方法.標誌著茶葉貯藏技術有了較大的發展。

透過歷朝的茶葉貯藏技術,品味文古人惜茶、愛茶的情趣愛好

五、明清時期貯藏茶的技術的發展

隨著明清經濟的發展,製茶工藝的技術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不僅僅自產自銷還開創了茶馬貿易。清代中期,茶飲出現了不同於以往不發酵、半發酵、全發酵的類型,形成了許多的種類,如綠茶、烏龍茶、紅茶等等。

明代貯藏茶的工藝也比較的講究。但是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古人在日常生活中還注意到,在日常取用茶葉的時候,頻繁的在茶葉容器中取茶葉,會有溼氣進入,從而直接導致貯藏效果不佳,所以日常取用茶葉,他們便用較小的容器存放。正如在《茶疏》所記載到的一樣:“日用所需,貯小瞿中。”便是描述的此事。

明清時期商販或百姓來貯存大量茶葉的方法大都與宋代有異曲同工之妙。大都避免茶葉與陽光水分直接接觸。而古人也學會用物質的物理性質來解決茶葉易受潮的問題,比如利用木炭吸溼性強的特點來吸收水分,使茶葉保持乾燥。

而這樣的貯藏工藝也一直沿用到了今天,現在的一些名茶,也用這種方法來貯藏,在《羅霧茶記》仔細記載道:“收藏時,先用青藺,以竹絲編之,置縣四周。焙茶俊冷,貯器中。 以生炭火緞過,烈日中暴之,令滅,亂播茶中。封固鑑口,覆以新磚,置高爽近人處。”可見古人雖然沒有當今如此發達的科技,但是古人的智慧也十分的令人折服。

出現如此多的貯藏方式,也有出現一些有待考究的。在《考聚餘事》有寫到:“又法,空樓中懸架,將茶瓶口朝下放,不蒸,緣蒸氣自天而下也。”這種貯藏的方式是,人們在容器中加入一些藥葉,並且在瓶底墊上一層沙石來吸收溼氣並且將容器倒置儲存。

透過歷朝的茶葉貯藏技術,品味文古人惜茶、愛茶的情趣愛好

小結

飲茶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的習慣,在中國一直代代相傳。喝茶不僅僅可以是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更為重要的是飲茶反應了一個民族的審美意識,反應了一個人的品性和氣質,經常飲茶的人性格平和不易激動,閒適自得。茶是先苦後甜在喝茶之中可以領悟人生中的哲理面對人生的喜怒哀樂。

古人用絲絹、用玉盒、用銀盒來裝茶。沒有一個不顯示出古人惜茶、愛茶。將茶視作珍寶,將茶上升到了精神層面。將茶視作高尚的情趣愛好,人人趨之若鶩,反應出了一個時代的風貌。正是因為惜茶愛茶,讓原本不易保存的茶的貯藏技術不斷的發展,讓中華的茶文化不斷的發展,讓茶成為一箇中國名片,從遠古走向今天,從中國走向世界。

透過歷朝的茶葉貯藏技術,品味文古人惜茶、愛茶的情趣愛好

而人們對於茶的貯藏不僅僅是貯藏的方式值得大家去注意,更為重要的是那一顆愛茶之心,那一份的時代風貌。在貯藏茶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茶的發展脈絡、茶的文化背景、中國的茶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