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老家那口井還在嗎?淺談古代井文化—原來鄉愁如此濃烈

水井,作為人類獲取、儲存水資源的重要方式之一,它的出現對人類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它使人類不再受地域性的約束,可以有效地擴大生活範圍,為人類的遷徙,民族的融合和文化的交匯都提供了一定的基礎。

隨著社會的發展,“水井”已經不僅僅是“蓄水”的功能,它更成為了一種文化符號,蘊含著十分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底蘊。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詩中的“床”並不是睡覺用的床,而是古代的“水井”,李白藉此表達出了對故鄉深深的思念之情。

你老家那口井還在嗎?淺談古代井文化—原來鄉愁如此濃烈

“井”的由來—兩組平行線,九分天下

“井”這個字最早出現於河南安陽市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上,造型簡單,但其意義卻很大。兩條橫的平行線,兩條豎的平行線,相互交錯,將其空間分成了九份,從而增加了空間的神秘感,它體現了遠古時候人們特有的天下、宇宙意識。

現在所說的“井”是由最初的“陷阱”演變而來。《周禮》疏:“陷阱謂坑也,穿地而坎,豎鋒刃於中,以陷禽獸也。”意思就是在地面上挖一個坑,坑的中間放一些比較尖銳的東西,來捉不小心掉進來的野獸,為了更好地迷惑野獸,陷阱的上面還要放一些樹葉,枯草等一些偽裝的實物。當時人類在挖陷阱的時候,偶然發現水會從裡面滲透出來,從而可做“蓄水”之用,這也就是“水井”的雛形。《孔穎達疏》:“井者 ,物象之名也。 古者穿地取水 ,以瓶引汲,謂之為井”,這裡的“井”就是現在所說的水井。

唐代的韓愈曾在《柳子厚墓誌銘》中說到:“一旦臨小利害,僅加毛髮比 ,反眼若 不相識,落陷井,不一引手相救 ,反擠之 ,又下石焉者, 皆是也。”

裡面提及的“下石”,正是古時候人們通過用設置好的陷阱捕獲到獵物時,向其扔石頭以射殺獵物,成語“落井下石”正是從此而來。

你老家那口井還在嗎?淺談古代井文化—原來鄉愁如此濃烈

因此,“井”的最初含義是做“陷阱”之意,用來捕獲獵物,它是作為象形文字產生的,在逐漸的演變過程中,直到有了水井的出現,“井”字才單指人們群居時用的水井。

與其他象形文字相比,“井”字似乎是最具有原汁原味的文字之一。有些文字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歷了諸多的變化,最後才成為了它現在的面目,而“井”字,彷彿一下從古跨到了今天,幾乎沒有任何的變動,看到這個文字,腦海裡就勾勒出一幅水井的畫面。

“水井”的結構及用途

秦漢時期鐵器的出現,採礦業的生產技術和開採經驗的積累,為水井的開鑿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加上“開溝引水”、“挖池蓄水”等活動積累的豐富經驗,鑿井技術越來越成熟,水井在人們生產、生活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目前發現的我國最古老的的水井是1973年在浙江餘桃河姆渡原始社會遺址中發現的古井,距今已經有了七千年的歷史,說明在很早的時候,水井就已經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你老家那口井還在嗎?淺談古代井文化—原來鄉愁如此濃烈

餘桃河姆渡遺址水井

水井按結構分類的話,可以分為豎穴型土構井和加固型木構井。棗莊建新遺址水井和餘桃河姆渡遺址水井分別是豎穴型土構井和加固型木構井的代表之一,它們的大致結構如下:

棗莊建新遺址水井:高出周圍臺地1.5米,只有西部為開闊平原,其餘三面皆環山,井口距地表深0.32米,距井底2.1米。井口近方形,直壁圓底,井壁不甚規整,凹凸不平。

餘桃河姆渡遺址水井:由200餘根樁木、長圓木等組成,分內外兩部分。外圍有28根樁木組成圓形柵欄樁,其內為鍋底形淺水坑,近中央是一邊長約2米的方形豎井。豎井四壁有密集的樁木護圍,其內側又各用一根帶樺頭或卯眼的粗圓木或圓木。其上部用16根圓木組成一個近似方形的平面,用以加固井口和井壁,井深1.35米—《中國文學藝術中的“水井意象”》。

關於水井的用途,最直接的就是供古時候人們日常的生活用水,《韓非子·外儲說右上》記載:“ 耕作

而食之, 掘井而飲之, 無求於人者”,這裡已經把“掘井”當做人們生產勞動中的一部分。棗莊建新遺址的水井位於房屋附近,考古學家判斷此水井的用途就是供人們日常生活用水。

你老家那口井還在嗎?淺談古代井文化—原來鄉愁如此濃烈

棗莊建新遺址水井

一些水井還可能與製陶、農業灌溉等有關。在河南臨汝煤山附近的水井旁發現有陶窯,水井裡有大量沉落的各種各樣的汲水陶器;在蘇州馬家洪文化時期水田中,也發現多處水井遺蹟在內,由此可以說明古時候水井已經用於製陶和農業灌溉。明代科學家徐光啟所著的《農政全書》中寫道:

井,深穴出水也。《說文》曰:清也。故《易》曰:井例寒泉,食。之以石,則潔而不泥。汲之以器,則養而不窮。井之功大矣。按《周書》雲:黃帝穿井。又《世本》雲:伯益作井。堯民鑿井而飲。湯旱,伊尹教民田頭鑿井以溉田。今之桔棒是也。此皆人力之井也。若夫巖穴泉竇,流而不窮,汲而不竭,止匕天然之井也。皆可灌溉田畝,水利之中所不可閣者。

徐老先生引經據典,寥寥數字,將井的起源,井的水質及井的用途皆概括在內,讓我們對水井有了更清晰的瞭解。

“水井”衍生出來的文化符號

古代的水井一般都是公用,每個小村莊在合適的位置都會有一口水井,人們聚井而居,可以在井邊聊天,嘮嘮家常,互相交流,交融感情,久而久之,水井所在處就成了公共空間,成為了一個村莊的象徵。《孟子·滕文公上》寫道:

死徙無出鄉 ,鄉田同井 ,出入相友 ,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

因此在遊子的心裡,水井也漸漸地成為了故鄉的符號,這裡有孩子們天真無邪的嬉笑,有鄉里鄰舍簡單樸實的笑容,那甘冽可口的井水,正是故鄉的濃濃氣息。白居易《再到襄陽訪問舊居》:“舊遊都是夢,乍到忽如歸。東郭蓬篙宅,荒涼今屬誰。故知多零落,閭井亦遷移。獨有秋江水,煙波似時。”詩中的“閭井亦遷移”,指的就是整個村莊都已經搬遷。

你老家那口井還在嗎?淺談古代井文化—原來鄉愁如此濃烈

崔炯《酬李補閩雨中寄贈》:“白髮還鄉井,微官有子孫”,此處的“鄉井”指的就是故鄉。

顧志遠的歌曲《老井》歌詞中充分地表達了遊子對故鄉的殷切思念之情:

喝著老井水長出好模樣,想著老井水甘泉在心上。戀著老井水一生都不忘,唱著老井水男兒走四方。打水的木桶存水的缸,月亮光光照在井巖兒上。心頭的話兒對著老井講,陪著老井拉家常。老家的老井親親的娘,太陽乖乖趴在灶臺上......

結語

領略“水井”的甘冽後,原來從古至今每個人的鄉愁是那樣濃烈。《詩經·小雅·采薇》裡“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是鄉愁;漢樂府《悲歌》裡“欲歸家無人,欲渡河無船”是鄉愁;唐詩裡“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是鄉愁;宋詞裡“鄉夢斷,旅魂歸,崢嶸歲又除”是鄉愁;元曲裡“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是鄉愁。當代作家余光中的“一枚小小的郵票”,“一張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墳墓”,“一彎淺淺的海峽”亦是鄉愁。

古人背井離鄉成為遊子,從踏出家門的那一刻,在心裡就種下了鄉愁的種子。有的戍守邊疆,一去就是十幾年,回來時可能成為了一堆白骨;有的被罷官放逐,流放到千里之外的煙瘴之地。天災,戰亂,動盪讓他們一次次流離失所,鄉愁就成了大多數人的共同情感,也成了亙古不變的情懷。

現代化的城市建設中,越來越多的人湧入城市,開始了背井離鄉的生活。每個離家的人心中都有著對家鄉揮之不去的情感,其中讓人體會最深的就是處於社會底層,常年奔走在城市與家鄉之間的農民工。他們大半生時間都是在城市打工,但是卻無法留在城市,因為他們的家人都在農村;但他們又不能一直待在家裡,因為一家的生活需要他們扛起來。留不下的城市,揮不去的鄉愁,成為了當代農民工的真實寫照。

你老家那口井還在嗎?淺談古代井文化—原來鄉愁如此濃烈

一首《農民工之歌》這樣唱道:

把窮苦和夢想裝進行囊,把脫貧和致富寄託遠方,把青春和汗水奉獻城市,把財富和希望帶回家鄉。在城市,鑄造的是輝煌;回家鄉,撐起的是脊樑。

這歌詞字字都唱進了農民工的心裡,他們整日忙碌不停,一年幾乎沒有節假日,只有過年才能和家人短暫地聚上幾日,看到家人們的笑容是他們最開心的事。當春節過去,他們又得告別熟悉的田間小路,離開村口的那口水井,向家人揮揮手,道一聲“走了”,孤獨地踏上又一年的打工旅程,伴隨著他們的唯有剪不斷的鄉愁。

《中國文學藝術中的“水井”意象》;

《歲月悠悠話水井》;

《周禮》;

《農政全書》。

《“井”與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變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