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四大鬚生”之楊寶森

楊寶森是後四大鬚生之一,楊寶森生於1909年,卒於1958年,年僅49歲

。其祖父是花旦演員楊朵仙,父親是京劇武生演員,楊寶森出生梨園世家,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著他日後要走上梨園的道路。楊寶森十幾歲入“斌慶社”,其嗓音高亢明亮,韻味頗厚。當時有著“京戲小神童”的美譽。1924年,楊寶森到上海,掛頭牌演出,一炮打響。但不久便遭遇倒倉。

楊寶森在生前並不如意,學習楊派的人也屈指可數,根據京劇研究家吳小如先生記載,當年在天津,楊寶森也只能上倆三成的座,一次和朋友去看《洪羊洞》,竟然唱到最後,臺下沒人了。但楊寶森在去世後,楊派慢慢的“火”了起來,“十生九楊”的局面逐漸穩固,而楊寶森卻成為京劇老生行當的一面旗幟。

其實,楊寶森在四十年代末就大紅過,彼時和尚小云一起在天津演戲,聲名遠播。楊寶森是公認的學餘最好的老生,雖然生前並未如願拜師餘叔巖,但他窮其一生都在追求“餘派”藝術。人們都說孟小冬是學餘最好,但綜合來看,以及對後世影響程度,楊寶森的的確確可以稱得上是學餘第一人。

淺談“四大鬚生”之楊寶森

餘叔巖創造的餘派老生唱腔,講究“中鋒音,提溜勁兒”,楊寶森因為嗓音條件,達不到餘派的立音高度,雖然沒有餘派高亢起伏,但楊寶森卻把重心放在中低音上,多用“顫音”和“擻音”。楊派老生注重行腔和咬字,唱腔的中心點都放在偏下的位置,音域很寬,韻味極厚。對於高音較少,低音很多的唱腔,韻味取勝著實是一個好方法。楊寶森很擅用鼻音,並且講究共鳴,胸腔和鼻腔共鳴,讓聲音更打遠,也更有味。

其實這個“味兒”也就是人物,比如《文昭關》裡的伍子胥、《洪羊洞》裡的楊延昭、《空城計》裡的諸葛亮,一張嘴就是人物,深深的將觀眾吸引住。曾經看過一篇文章,說楊寶森的唱腔好比樸實無華的杜甫,而餘叔巖則像飄逸神仙般的李白。說的太對了!楊寶森的唱腔就是樸實的,但平中見奇,雖然沒有高低錯落的音量,但楊寶森卻將唱腔中的虛實強弱,大小抑揚表現的淋漓盡致。這種韻味,如同一罈老酒,慢慢品味,細細咂摸,回味無窮!

淺談“四大鬚生”之楊寶森

楊寶森的成功也是離不開楊寶忠的,也可以這麼說,楊派老生傳承至今,楊寶忠先生功不可沒,在楊寶森去世後,楊寶忠在天津培養了大批的楊派傳人,我們熟知的楊乃彭即是其弟子。五十年代末,楊寶森演出陣容已經很強大了,胡琴是楊寶忠,鼓師杭子和,二路老生是哈寶山和曹世嘉,這時期的楊寶森在藝術上已經趨於成熟,也足以和馬連良、譚富英平分秋色了。

楊寶森的一生都很潦倒,經歷過嗓音的低谷期,也經歷過人世間的人情冷暖,白眼相待。但他卻一直勤奮刻苦,將所有的心血傾注於舞臺之上,他是有尊嚴的。記憶很深刻的一件事,楊寶森在窮困之時,總不肯向人求助,逼得沒有辦法,叫人拿著笏子交給譚富英,譚富英一看,說到,“三哥又過上苦日子了!”,於是叫人帶去錢糧已解決當時之需。楊寶森的唱腔藝術是談不完的,我們也只能從久遠的唱片中去體會,去找尋,去找尋伍子胥的孤獨與寂寞,去找尋那百年的迴響滴答在青石板上......

淺談“四大鬚生”之楊寶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