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對》戰略因何出現重大失誤?源於隱士階層獲得的信息有限

諸葛亮作為知識和謀略的化身,在歷史上備受推崇。憑藉一篇出山名作《隆中對》令劉備深深折服,被奉為座上賓。而且諸葛亮不像同時期的其他謀士,只管出主意卻不親身實踐,諸葛亮終其一生都在為《隆中對》的實踐而奮鬥。但是終其一生都沒有成功,最後只落得'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結局。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結果,並不是諸葛亮的能力不行,而是其出山名作《隆中對》中存在重大的戰略失誤。

《隆中對》戰略因何出現重大失誤?源於隱士階層獲得的信息有限

諸葛亮年輕的時候,適逢天下大亂,當時社會上有這麼一群人,空有一身的才學,卻因生逢亂世之中無人賞識,他們只好隱居起來,等待時代的召喚。這一時期的隱士並不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天天待在家裡,那叫宅男,而不是隱士。隱士的意思只是說這個人空有滿腹的才能,卻不能報效國家,於是就大隱隱於市,或者小隱隱於野,過著自己瀟灑的生活。平常出門訪友,遊歷天下都是隱士生活的一部分。

對於大隱隱於市的隱士來說,因為城市中人來人往流動的人口很多。這些人來自於四面八方,因此想獲得天下的時事自然就方便的多。但是像諸葛亮這一類的隱士,居住於山野之間,又是如何及時獲得時事訊息,掌握天下大勢的那?

山野之地消息閉塞,想獲得天下大事自然就會困難一些。想閉門家中坐,信息自然來,也不是不可能,這就要靠廣泛交友了。諸葛亮就有好友崔州平和徐庶,這二人前來訪問諸葛亮就會給諸葛亮帶來大量的外界消息,然後三人一起對這些時事新聞分析研判,也能做到對天下大勢瞭然於胸。估計諸葛亮每次都能提前預判天下局勢的走向,才讓這二人覺得諸葛亮自比管樂並沒有誇大。

《三國志·諸葛亮傳》

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之信然。

此外諸葛亮在農閒季節,自己出門打探消息,也是掌握實事的重要方法。劉備三顧茅廬才見到了諸葛亮,就是因為前兩次諸葛亮都不在家。至於原因應該就是外出訪友,順便打探消息去了。從史料中可以得知諸葛亮並不是默默無名之輩,要不然諸葛亮說自己是有管仲、樂毅的才能的事情,當時的人又是怎麼知道的呢?

《隆中對》戰略因何出現重大失誤?源於隱士階層獲得的信息有限

諸葛亮當時外出的目的地,很有可能就是東吳和襄陽。當時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是東吳的重臣,雖然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哥倆的關係不好,其實都只是各盡其主罷了。根據史料推測,二人的私交很好,後來諸葛亮收養哥哥諸葛瑾的兒子為養子就可見一斑,'初,亮未有子,求喬為嗣,瑾啟孫權遣喬來西,亮以喬為己適子,故易其字焉'。還有流傳後世的諸葛亮書法作品《遠涉帖》,都能證明哥倆的關係還是很融洽的。諸葛亮只要藉著探望的名義,就能到東吳的中樞城市去。即使諸葛瑾不和諸葛亮談論時事,諸葛亮也能從城市的居民口中得知不少東吳的事情。

諸葛亮的另一個目的地則是荊襄劉表處,諸葛亮的叔叔諸葛玄原本就在劉表手下任職,後來又帶著諸葛亮再次投靠了劉表。在叔叔諸葛玄死後,諸葛亮才離開襄陽搬到隆中生活,因此對諸葛亮來說,襄陽官場肯定有不少熟人。而荊襄地區又跟曹魏接壤,諸葛亮從隆中出發到襄陽會會老友,推杯換盞之間就能輕易獲得荊襄和曹魏的消息。

通過熟人打探外界的消息,是諸葛亮獲取時事新聞的主要方式,再加上諸葛亮自己的推理演算,就能做到將天下大勢盡收眼底。但是在諸葛亮給劉備量身定製的《隆中對》裡,除了對時勢的分析之外,還有不少對地理地形的分析,這些消息諸葛亮又是如何知道的那?答案是讀書。

諸葛亮在隆中生活的時候,處在東漢末期。經過秦漢兩代的發展,中國的地理學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在《史記》中就有對地理的詳細記載,此書在東漢中期以後開始在社會上廣為流傳;'地理'一詞也首次在《漢書·地理志》中出現。這些書籍記述了當時幾乎所有已知的山脈、河流等地理知識,方便了時人對地理的認知。

《隆中對》戰略因何出現重大失誤?源於隱士階層獲得的信息有限

諸葛亮自比管樂,很有可能就是通過《史記》瞭解的管仲和樂毅,既然諸葛亮讀過此書,其中關於地理描述這樣的實用篇幅,諸葛亮自然也是熟記於心。諸葛亮本身就在荊襄一帶長大成人,再結合《漢書·地理志》的描述,對於荊襄、宛洛、漢中和關內的地理環境諸葛亮非常熟悉。因此在《隆中對》裡,諸葛亮憑藉自己對時事和地理的瞭解,為劉備制定了先佔據荊襄和益州,再奪取關中和洛陽的計劃。

再往下,諸葛亮沒有繼續論述下去,很有可能是因為之外的地區,諸葛亮並不熟悉。因為《漢書·地理志》中關於地理的記載有一個顯著特點,那就是以關中為重心,越靠近關中地區記載的越詳細,離的越遠越模糊。比如在《漢書》中在描述弘農郡時,對於郡內的人口、河流走向和河流長度都有詳細記載;而離關中較遠的右北平郡,人口描述的還算詳細(可能來源於地方上報的數據),但是地理知識描述的就極為簡單,只是簡單的交代了河流山川的名字,至於河流山川的走向和長度則一概略過。因此,對於諸葛亮來說,這些地區的地理情況同樣也屬於知識盲區。

此外,古代從書中獲得地理知識固然方便了許多,但是缺點卻也是致命的。由於戰爭頻繁、交通不便等各種各樣的原因,造成書籍的更新速度遠遠跟不上人文、地理的變化。從《漢書》成書到諸葛亮出生,中間有一百多年的時間沒有新的史書誕生。而在這一百多年的時間裡,人文地貌卻有很大的改變,光黃河就改道一次,決口數次。正是基於這樣的原因,諸葛亮雖然對天下大勢的拿捏的很準確,但是在制定戰略規劃時卻因地理的影響,不可避免的出現了戰略失誤。基於史書中的描述,諸葛亮始終認為關中和洛陽是天下的中心,佔據這兩個地方,就可以成就霸業,《隆中對》和諸葛亮五出祁連就是最直接的反映。

《三國志·諸葛亮傳》

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事實上,關中地區在經歷了王莽和更始帝的禍亂之後,就已經是民生凋敝,'更始赤眉之時,焚燒長安,殘害百姓,民人流亡,百無一在',劉秀才被迫在洛陽重新建都。在東漢末年董卓及其部下的混亂之後,洛陽和關中地區的經濟全部遭到極大破壞,赤地千里、十室九空。這些情況諸葛亮根本不知情,因為記述這些事情的書籍《三國志》和《後漢書》還沒有編纂,年輕的諸葛亮更沒有機會查閱宮廷史料。所以在諸葛亮制定《隆中對》的時候,國家的經濟重心早已轉移到華北地區。曹魏之所以能在關隴地區和淮河流域和蜀、吳兩國連年交戰,同時卻能做到經濟實力有增無減,就是因為安穩的華北地區才是帶動曹魏經濟發展的主要引擎。

《隆中對》戰略因何出現重大失誤?源於隱士階層獲得的信息有限

魏晉時期耕牛圖(壁畫)

秦漢時期,關中地區憑藉政治優勢和發達的農業灌溉系統,使得關中地區成為了當時的天下糧倉。關隴地區也因此成為兵家的必爭之地,連年的戰火卻反過來徹底摧毀了關中的經濟基礎。當年曹操看到戰爭的慘烈場景而作《蒿里行》,來表達對百姓的同情,'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只是這些事情發生的時候,得益於劉表固守一方的心態,荊襄地區仍是生活太平,生活在此的諸葛亮因為獲得信息的途徑有限,尚未意識到戰爭已然迫使關中地區失去了經濟重心的地位,因此在為劉備制定戰略的時候才會出現嚴重的失誤。



《三國志·諸葛亮傳》陳壽

《宣和書譜》北宋

《漢書·地理志》班固

《蒿里行》曹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