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战略因何出现重大失误?源于隐士阶层获得的信息有限

诸葛亮作为知识和谋略的化身,在历史上备受推崇。凭借一篇出山名作《隆中对》令刘备深深折服,被奉为座上宾。而且诸葛亮不像同时期的其他谋士,只管出主意却不亲身实践,诸葛亮终其一生都在为《隆中对》的实践而奋斗。但是终其一生都没有成功,最后只落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结局。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并不是诸葛亮的能力不行,而是其出山名作《隆中对》中存在重大的战略失误。

《隆中对》战略因何出现重大失误?源于隐士阶层获得的信息有限

诸葛亮年轻的时候,适逢天下大乱,当时社会上有这么一群人,空有一身的才学,却因生逢乱世之中无人赏识,他们只好隐居起来,等待时代的召唤。这一时期的隐士并不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天天待在家里,那叫宅男,而不是隐士。隐士的意思只是说这个人空有满腹的才能,却不能报效国家,于是就大隐隐于市,或者小隐隐于野,过着自己潇洒的生活。平常出门访友,游历天下都是隐士生活的一部分。

对于大隐隐于市的隐士来说,因为城市中人来人往流动的人口很多。这些人来自于四面八方,因此想获得天下的时事自然就方便的多。但是像诸葛亮这一类的隐士,居住于山野之间,又是如何及时获得时事讯息,掌握天下大势的那?

山野之地消息闭塞,想获得天下大事自然就会困难一些。想闭门家中坐,信息自然来,也不是不可能,这就要靠广泛交友了。诸葛亮就有好友崔州平和徐庶,这二人前来访问诸葛亮就会给诸葛亮带来大量的外界消息,然后三人一起对这些时事新闻分析研判,也能做到对天下大势了然于胸。估计诸葛亮每次都能提前预判天下局势的走向,才让这二人觉得诸葛亮自比管乐并没有夸大。

《三国志·诸葛亮传》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之信然。

此外诸葛亮在农闲季节,自己出门打探消息,也是掌握实事的重要方法。刘备三顾茅庐才见到了诸葛亮,就是因为前两次诸葛亮都不在家。至于原因应该就是外出访友,顺便打探消息去了。从史料中可以得知诸葛亮并不是默默无名之辈,要不然诸葛亮说自己是有管仲、乐毅的才能的事情,当时的人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隆中对》战略因何出现重大失误?源于隐士阶层获得的信息有限

诸葛亮当时外出的目的地,很有可能就是东吴和襄阳。当时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是东吴的重臣,虽然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哥俩的关系不好,其实都只是各尽其主罢了。根据史料推测,二人的私交很好,后来诸葛亮收养哥哥诸葛瑾的儿子为养子就可见一斑,'初,亮未有子,求乔为嗣,瑾启孙权遣乔来西,亮以乔为己适子,故易其字焉'。还有流传后世的诸葛亮书法作品《远涉帖》,都能证明哥俩的关系还是很融洽的。诸葛亮只要借着探望的名义,就能到东吴的中枢城市去。即使诸葛瑾不和诸葛亮谈论时事,诸葛亮也能从城市的居民口中得知不少东吴的事情。

诸葛亮的另一个目的地则是荆襄刘表处,诸葛亮的叔叔诸葛玄原本就在刘表手下任职,后来又带着诸葛亮再次投靠了刘表。在叔叔诸葛玄死后,诸葛亮才离开襄阳搬到隆中生活,因此对诸葛亮来说,襄阳官场肯定有不少熟人。而荆襄地区又跟曹魏接壤,诸葛亮从隆中出发到襄阳会会老友,推杯换盏之间就能轻易获得荆襄和曹魏的消息。

通过熟人打探外界的消息,是诸葛亮获取时事新闻的主要方式,再加上诸葛亮自己的推理演算,就能做到将天下大势尽收眼底。但是在诸葛亮给刘备量身定制的《隆中对》里,除了对时势的分析之外,还有不少对地理地形的分析,这些消息诸葛亮又是如何知道的那?答案是读书。

诸葛亮在隆中生活的时候,处在东汉末期。经过秦汉两代的发展,中国的地理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史记》中就有对地理的详细记载,此书在东汉中期以后开始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地理'一词也首次在《汉书·地理志》中出现。这些书籍记述了当时几乎所有已知的山脉、河流等地理知识,方便了时人对地理的认知。

《隆中对》战略因何出现重大失误?源于隐士阶层获得的信息有限

诸葛亮自比管乐,很有可能就是通过《史记》了解的管仲和乐毅,既然诸葛亮读过此书,其中关于地理描述这样的实用篇幅,诸葛亮自然也是熟记于心。诸葛亮本身就在荆襄一带长大成人,再结合《汉书·地理志》的描述,对于荆襄、宛洛、汉中和关内的地理环境诸葛亮非常熟悉。因此在《隆中对》里,诸葛亮凭借自己对时事和地理的了解,为刘备制定了先占据荆襄和益州,再夺取关中和洛阳的计划。

再往下,诸葛亮没有继续论述下去,很有可能是因为之外的地区,诸葛亮并不熟悉。因为《汉书·地理志》中关于地理的记载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以关中为重心,越靠近关中地区记载的越详细,离的越远越模糊。比如在《汉书》中在描述弘农郡时,对于郡内的人口、河流走向和河流长度都有详细记载;而离关中较远的右北平郡,人口描述的还算详细(可能来源于地方上报的数据),但是地理知识描述的就极为简单,只是简单的交代了河流山川的名字,至于河流山川的走向和长度则一概略过。因此,对于诸葛亮来说,这些地区的地理情况同样也属于知识盲区。

此外,古代从书中获得地理知识固然方便了许多,但是缺点却也是致命的。由于战争频繁、交通不便等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书籍的更新速度远远跟不上人文、地理的变化。从《汉书》成书到诸葛亮出生,中间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没有新的史书诞生。而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人文地貌却有很大的改变,光黄河就改道一次,决口数次。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诸葛亮虽然对天下大势的拿捏的很准确,但是在制定战略规划时却因地理的影响,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战略失误。基于史书中的描述,诸葛亮始终认为关中和洛阳是天下的中心,占据这两个地方,就可以成就霸业,《隆中对》和诸葛亮五出祁连就是最直接的反映。

《三国志·诸葛亮传》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事实上,关中地区在经历了王莽和更始帝的祸乱之后,就已经是民生凋敝,'更始赤眉之时,焚烧长安,残害百姓,民人流亡,百无一在',刘秀才被迫在洛阳重新建都。在东汉末年董卓及其部下的混乱之后,洛阳和关中地区的经济全部遭到极大破坏,赤地千里、十室九空。这些情况诸葛亮根本不知情,因为记述这些事情的书籍《三国志》和《后汉书》还没有编纂,年轻的诸葛亮更没有机会查阅宫廷史料。所以在诸葛亮制定《隆中对》的时候,国家的经济重心早已转移到华北地区。曹魏之所以能在关陇地区和淮河流域和蜀、吴两国连年交战,同时却能做到经济实力有增无减,就是因为安稳的华北地区才是带动曹魏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

《隆中对》战略因何出现重大失误?源于隐士阶层获得的信息有限

魏晋时期耕牛图(壁画)

秦汉时期,关中地区凭借政治优势和发达的农业灌溉系统,使得关中地区成为了当时的天下粮仓。关陇地区也因此成为兵家的必争之地,连年的战火却反过来彻底摧毁了关中的经济基础。当年曹操看到战争的惨烈场景而作《蒿里行》,来表达对百姓的同情,'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只是这些事情发生的时候,得益于刘表固守一方的心态,荆襄地区仍是生活太平,生活在此的诸葛亮因为获得信息的途径有限,尚未意识到战争已然迫使关中地区失去了经济重心的地位,因此在为刘备制定战略的时候才会出现严重的失误。



《三国志·诸葛亮传》陈寿

《宣和书谱》北宋

《汉书·地理志》班固

《蒿里行》曹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