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省通衢的武汉,为何直到近代才崛起?

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国人民都把目光聚集到了武汉身上,武汉这座城市,估计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以这种方式“出道”。

现在的武汉,已经是一座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型城市,拥有着非常完善的教育、交通、产业系统,是全国名列前茅的强二线城市,但这么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在历史上的存在感却并不强,直到近代,它才开始崛起进入大众的目光,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在影响呢?

九省通衢的武汉,为何直到近代才崛起?

武汉市夜景鸟瞰

1

要知道武汉在古代为何没能崛起,那么我们就必须要知道,古代那些已经崛起了的城市,它们是因何而能崛起的,究竟是哪些过人之处,让它们早先走进了舞台的中心。

我国古代,从先秦时期一直到南宋以前,经济重心都在北方,主要是集中在关中盆地以及华北平原,特别是在秦汉时期,当时中国的气候条件,还比较温暖湿润,关中平原虽然处于第二阶梯上,但降水量还比较充沛,农作物有较好的收成。

而且关中盆地,四面环山,仅有几个峡口可以出入,这几个峡口后来被建成了闻名天下的关隘——潼关、大散关、武关、萧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在这些条件下,关中盆地成了定都的绝佳首选位置。

九省通衢的武汉,为何直到近代才崛起?

关中盆地以及关中四关

所以先秦时期,一直到唐朝以前,西安都是各个大一统政权、割据政权的定都点,从来不会落下。

但是汉朝以后,整个天文大周期产生了变化,中国整体气温缓慢下降,随之而来的就是关中盆地雨量逐年减少,减少的雨量首先就会影响关中盆地农作物的产量,到了唐朝时期,关中盆地的农作物产量,已经支撑不起长安的消耗,长安的粮食,很大程度上要靠漕运支撑。

靠漕运支撑,也就是从别的地方运粮食到长安,那个时候的粮食主要从哪里运呢?从华北平原,顺着黄河,经洛阳,入潼关,进入渭河,最后到长安。

九省通衢的武汉,为何直到近代才崛起?

入关中的漕运路线

上文我们提过,关中盆地处于我国“第二阶梯”的地理位置,而华北平原处于第一阶梯,从海拔低的地方,通过行船,向海拔高的地方运粮食,大部分的路途都是逆流而上,是非常费时费力的,这种方式,对于整个帝国来说,都是不小的负担。

这条漕运路线上的一个歇脚城市——洛阳,就慢慢崛起了。洛阳,正处在第一阶梯向第二阶梯过渡的交汇线上,而且洛阳,处在华北平原的边缘位置,第一阶梯,向洛阳运粮食,要比向长安运粮食,省力多了,于是洛阳慢慢变成了唐朝东都,武则天甚至直接把都城迁到了洛阳。

这段时间武汉是什么状态呢?先秦时期,武汉这一片地方,还比较荒,到处都是湖泊沼泽,落叶在湿润的土地上发酵产生的瘴气密布,并不是一个适合人类生活的地方。

两汉时期,中国人口持续增长,随着汉武帝以及之后各代皇帝不断地开疆拓土,华北平原朝南的地方,南阳盆地以及荆襄平原逐步被开发出来,到了东汉后期,这两处已经成了举足轻重的经济重心。

九省通衢的武汉,为何直到近代才崛起?

武汉靠近荆襄,受到荆襄经济圈的辐射,也开始有所开发,当时西汉朝廷在武汉片区设置了一座小城——夏口,夏口的位置,不在现在的武汉,而是在武汉东边的鄂州。

由于地处“蛮荒”,两汉时期夏口并没有较大的发展,一直是作为一个郡县区划小城而存在。东汉末年分三国,这个地方处在魏蜀吴三国对抗边界,为了加强防御,东吴才重修了夏口城。

隋唐时期,荆襄经济带进一步发展,也更加深入地带动了武汉片区的经济,唐朝时期的江夏和汉阳城逐渐形成了长江中游的商业重镇,被称为“江城”。李白曾经在此写下了多首诗篇,如“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还有崔颢的著名七律《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时光穿越千年,这些地方现在依然是武汉的地标。

九省通衢的武汉,为何直到近代才崛起?

黄鹤楼夜景

2

到了宋朝,受战乱影响,汉人大量南下,江南一带开始进入大开发时代,到了南宋时期,环太湖片区的江南已经成了中国新的经济中心。

九省通衢的武汉,为何直到近代才崛起?

而武汉由于远离江南经济带,在这一波的时代大发展中,又被落下了。

到了元朝时期,元朝统治者比较简单粗暴,把他们眼中的“大南方片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还有贵州一部分,一口气划成了一个湖广行省,由于这些地方在当时都没有得到什么开发,矮子里面拔将军,武昌一跃成为了湖广行省的省治,这是武汉第一次成为地区的行政中心。

九省通衢的武汉,为何直到近代才崛起?

湖广行省范围

到了明朝,湖广行省步入开发时代,武汉片区也渐渐热闹起来,乘长江、汉水的水运之便,汉口作为码头和商业市镇,开始发展起来,最后成为与河南朱仙镇(版画、年华产业)、广东佛山镇(手工业)、江西景德镇(陶瓷业)齐名的四大名镇。

蛰伏了这么久,武汉终于崭露头角,开始走入大中国舞台的中心,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

到了清朝,两湖分家,武汉成为湖北省的省会。清朝晚期,依清政府与外国政府缔结的不平等条约,汉口被辟为通商口岸。五个国家在汉口开辟了租界,外国人在此大规模投资。

这种情况下,武汉周边的破产农民大规模涌入汉口,他们在找寻生存机会的同时,也为武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

20世纪初,汉口已经成为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大城市,被称为“东方芝加哥”,民国初年年产值仅次于上海。

九省通衢的武汉,为何直到近代才崛起?

武汉市汉口江滩的江汉关

这个时候,武汉开始具备战略意义,孙中山曾一直都想把武汉作为新政权的都城,在1897年,他提出了提出了“一都四京”的方案。“仆常持一都四京之说:武汉、西京、东京、南京、北京”,这里的西京是重庆,南京是广州,东京是南京,北京是北平。孙中山先生将武汉选择为中都,可见他对武汉的重视。

章太炎的《相宅》记载了孙中山在1902年关于定都的言论,其中有“定鼎者,南方诚莫武昌若”。

孙中山认为,如果选择在南方定都,那么最佳位置是武汉。孙中山的理由是:“武昌扬灵于大江,东趋宝山,四日而极,足以转输矣……北望襄樊以镇抚河雄,铁道既布,而行理及于长城,其斥侯至穷朔者,金陵之绌,武昌之赢也”。

而推翻清朝腐朽统治的第一枪,就是在武昌打响,但因为种种原因,武昌并没有成为首都,之后南京和北京相继成为都城。

民国十六年(1927年)1月1日,国民党当局宣布,国民政府在汉口开始办公。国民政府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合为京兆区,定名“武汉”,作为中华民国临时首都。这是武汉在历史上第一次作为首都。

之后武汉再一次作为首都,就是抗日战争时期了。

3

虽然孙中山先生如此看重武汉,但武汉真的适合建都吗?从其地理条件来看,是不适合的。

武汉水网密布,无山脉持重,历史上经常爆发大洪水,明成化年间汉水直接改道,入江口从之前的沌口变成了现在的龟山。“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汉阳之所以叫汉阳,是因为这块地之前是在汉江北面的。而武汉最近的一次就是98年大洪水,直到三峡大坝修好,这种情况才有所好转。

在远古以及中古时期,关中盆地条件天成,是定都的首选。元朝开始,中国成了为农耕+游牧的混合制帝国,首都一般都选择在了农耕—游牧的过渡地带——北京。

就是乱世政权割据的时代,南朝政权也是首选东南形胜、龙盘虎踞的南京。

虽然是九省通衢,武汉其地理特质决定了它不是一个好的定都点,但它却是一个好的商业都会。

所以在中古和远古时期,武汉一直都寂寂无名,知道近代南方开发渐渐成熟,作为商业都会的武汉才崛起。武汉地处中部,到中国哪里都不会太远,其作为交通要地的地位不断被巩固,以此带来的经济发展,使得武汉蒸蒸日上。

因为这次肺炎疫情,武汉被“封城”,但我们相信,武汉还会继续繁荣下去,会进一步兴盛,辐射整个中部经济圈,武汉加油!

[1] 中国网,《武汉: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

[2] 荆楚网,《汉口开埠:武汉近代史的真正开始》

[3] 星球研究所,《什么是武汉》

[4] 吕思勉,《革命途中的中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