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最后是怎么死的?有何记载?

易经奇门国学


玄奘法师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其的确为唐朝人,是初唐时的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他与东晋时期的鸠摩罗什、南北朝时期的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玄奘本名陈祎,今河南洛阳偃师人,其先祖是东汉名臣陈寔,曾祖父是后魏上党太守陈钦,祖父是北齐国子博士陈康,父亲陈惠是隋朝的江陵县官。

隋亡后陈惠选择隐居,没有仕唐,其气节被时人所赞颂。陈惠共生四子,玄奘是他最小的儿子,出生于隋朝仁寿二年。

玄奘幼年时父亲就不幸过世了,父亲去世后,玄奘的二哥陈素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在哥哥的影响下玄奘也在十岁于时洛阳净土寺出家,之后的六年他一直在净土寺潜心研习佛法。

研修佛法需要一个良好的大环境,但伴随着隋朝的二世而亡,天下很快陷入动乱,中原沦为主战场。玄奘于是跟随哥哥前往四川等地参拜名师,讲经说法。

在游历期间,玄奘深感当时南北学派对佛教教义理解的种种不同,认为这是南北朝时期对佛经翻译不善导致的,因此萌生重新翻译佛经的想法。

要重新翻译佛经就必须亲赴天竺,但因为战乱等因素,玄奘法师迟迟未能动身,直到唐朝一统天下之后玄奘才重拾西行的想法。

唐高祖武德九年,天竺高僧波颇抵达长安,玄奘闻讯前去求见。在得知天竺戒贤法师正在那烂陀寺讲授《瑜加论》总摄三乘之说,玄奘决定西行,以求真经。次年,玄奘向唐玄宗申请出关西行,虽然玄奘的请求未获批准,但他还是决定偷渡出关。

公元628年,年仅26岁的玄奘只身私自出关,开始了西行之旅。

在玄奘西行的时候,西域并不在唐朝的控制范围内,当时的西域小国林立,并且大多被突厥人控制,为了封锁突厥人唐朝政府严禁私自出关。而在没有政府的支持下,玄奘此番西行是没有任何后援保障的。(玄奘法师)

不过这些困难都没有动摇玄奘法师的西行想法,他在潜出玉门关后沿着北疆一线前行,途中得到不少国家的资助。在绕过帕米尔高原后,他南下进入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境内,这些地方在当时属于天竺地区。

之后玄奘先是在天竺北部地区游历学习佛经和梵文,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公元641年,印度历史上著名的君主戒日王接见了玄奘。

戒日王对玄奘法师十分礼遇,对于玄奘法师的学识也是十分赞赏,为此戒日王特地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由玄奘担任论主。此次辩论大会共有五千多人参加,每当玄奘讲论佛经时,竟无一人能够质疑。一时之间玄奘之名震动五印,并被尊为“大乘天”和“解脱天”。随后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五年一度无遮大会,在结束这次大会后玄奘返回中国。

公元645年玄奘抵达长安,此番西行他一共带回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

玄奘刚刚抵达长安时,唐太宗李世民正在东都洛阳备战对高句丽的战争,在听闻玄奘回国的消息后,李世民直接让玄奘到洛阳觐见。在会见玄奘时唐太宗对他取经的壮举予以了盛赞,但太宗很快话锋一转,表达了让玄奘弃缁的想法,希望玄奘能够“助秉俗务”。

对于唐太宗要求,玄奘法师予以了婉拒,他表示“愿得毕身行道,以报国恩”。见玄奘法师不愿还俗,唐太宗也没有勉强他。

在觐见太宗皇帝之后,玄奘回到长安潜心翻译佛经,并在太宗的支持下成立了译经院,专门用来翻译佛经。但在此期间太宗也曾多次让还俗,玄奘只得再三上表明志。

唐朝初年朝廷对于佛教的态度并不是很支持,因为唐朝皇帝为了显示自己的血统的高贵,强行给自己找了个祖宗老子李耳,为此唐初是比较尊奉道教的。

并且在经历隋末的战乱后,唐朝政府非常重视发展经济,因此更加看重主张入仕的儒家思想,唐太宗曾言:“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而对于不事生产的佛教就比较排斥了。

此外玄奘法师西行多年,对于西域的了解比较深入,当时唐朝正欲与东突厥作战,十分需要通晓西域的人才,于是唐太宗就格外希望玄奘法师可以还俗从政。(玄奘西行路线)

到高宗继位之后玄奘法师仍不得放过,依旧多次被催促还俗,对此他曾请求会嵩山少林寺翻译佛经,但都没有获得批准,因此玄奘在回国之后一直都是待在长安翻译佛经,另外他还口述自己在西域的所见所闻,由辩机整理为《大唐西域记》一书。(西安大雁塔就是用来储存玄奘所带回来的佛经)

顺便说一句,这个辩机因为与唐太宗之女高阳公主有私情,最后被太宗皇帝给腰斩了。不过至于这件事的真实性,现在的争论还很大,因为《旧唐书》中并没有记载这个事儿,此事最早出现于北宋的《新唐书》,所以有人判断这是北宋抹黑唐朝的,毕竟北宋文人总是耻笑唐朝私生活混乱。

公元664年,玄奘法师自量“气力不复办此,死期已至,势非赊远”,于是在译出《咒五首》首卷后便搁笔不再翻译。到正月二月五日夜半,玄奘法师圆寂,送葬之日长安城有百万余人沿街哀悼,其灵骨归葬白鹿原。至669年,朝廷为之改葬大唐护国兴教寺。

后经战乱,玄奘法师灵骨不断迁移,到北宋时迎归金陵天禧寺供奉,并一直留在南京,直到抗战时期玄奘法师灵骨被日寇发现,这些灵骨被日本人一分为四,有两份留在南京,一份送往北平,一份被日本偷偷带往日本。

目前玄奘灵骨分别保存在9个地方,分别是:南京玄奘寺、灵谷寺、成都文殊院、西安大慈恩寺、台北玄奘寺、新竹玄奘大学、日本东京琦玉县慈恩寺、日本奈良药师寺中的三藏院、印度那烂陀寺。


千佛山车神


公元664年,62岁的玄奘仍然在玉华寺夜以继日的翻译佛经。


某天玄奘说梦到了佛塔倒塌,感觉自己命不久已,希望众弟子一起加油,努力翻译佛经。这个时候的玄奘就已经预感到了自己的死亡,拼命的翻译佛经。

一天之后,玄奘不慎摔倒,脚踝受伤,从此卧病不起,神志时而清醒,时而昏迷,经常说梦话:“吾眼前有白莲花,大于盘,鲜净可爱。”

在清醒的时候,他就告诉他的弟子,他看到了天上的神佛,下来迎接他。



在正月二十四的时候,他突然清醒了召集弟子。传达自己的意志说,希望弟子能够继续发扬佛道。

在那之后,玄奘就不怎么说话了,不求以后他摆出了标准的卧佛姿势,再也没有动过。玄奘的弟子半夜过来询问:“师傅决定得生弥勒内众不?”这句话的意思是问玄奘是不是已经决定生到弥勒身边?


玄奘回答:“得生”。一代高僧就此圆寂。

玄奘的死,很多原因是因为年轻的时候西天取经恶劣的生活环境,为身体埋下了病根,而且晚年生活政治上不得意还被皇帝针对,高僧也有难处啊。


替鲸照顾海


唐僧可以解释为唐代的高僧,是一个泛称,但在这是指的是唐玄奘(如图)。



唐玄奘(602~664)是唐僧的法号,本名叫陈祎(yi),古洛州缑(gou)氏(今河南洛阳偃师市)人,现在偃师市有唐僧的许多遗址,比如唐僧墓就位于偃师市缑氏镇,有兴趣的亲们可游览一番。

我们通常对唐僧西天取经的过程津津乐道,这是因为受电视剧《西游记》的影响,人们对唐僧取经后的事儿知之甚少,比如唐僧是怎么死的?我估计有许多人不知道。

下面我就跟亲们聊一聊唐僧是怎么死的

《西游记》书中描述师徒四人取得真经后,如来佛祖对唐僧说:

圣僧,汝前世原是我之二徒,名唤金蝉子。因为汝不听说法,轻慢我之大教,故贬汝之真灵,转生东土。今喜皈依,秉我迦持,又乘吾教,取去真经,甚有功果,加升大职正果,汝为旃檀功德佛。——引自《西游记》

什么是旃檀(zhan,tan)功德佛呢?

简单说就是三十五位佛之一,其身蓝色,右手触地印,左手定印,能消过去,能阻止僧人的罪业。(如图)


与此同时,如来封孙悟空为斗战胜佛,猪八戒被封为净坛使者,沙僧被封为金身罗汉,白龙马被分封为八部天龙。

值得注意的是,成佛后就没有死这一说了,阎王爷管不着。所以《西游记》中的唐僧不生不灭,一直不死。

真实的唐僧是肉身,虽然取回了真经依然要死,是不是很悲哀?悲哀的事还在后面呢!亲们接着往下看。

话说陈家好像和佛有缘,唐僧的父亲陈惠生了4个儿子,唐僧是第四个儿子,他的二哥陈素,10岁时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即长捷法师。

唐僧到了10岁时也在净土寺出家了,跟着哥哥(长捷法师)研究佛经。这一年是唐僧人生的转折点,所以唐僧把这一年,即公元612年(隋大业八年)牢牢记在心里。(这一年唐太宗李世民刚刚14岁。)





唐僧果然有天赋,加上哥哥刻意培养,之后名声大噪,不断受到邀请去各地讲经布道。

唐僧一边讲经一边深造,经过四五年的磨练和名师指教,他对“大小乘经论、南北地论、摄论学说”等有了很深的见解。

转眼十年又过去了,唐僧在讲经求学过程中,发现西方的佛学和中国的佛学有冲突有矛盾的地方,也就是说理论很混乱,各执一说,没有统一的答案。唐僧这时产生了想去印度取经的念头。

要去印度取经的想法萌生于公元627年(贞观元年),这一年唐僧记得很清楚,李世民刚刚称帝。

要去印度取经相当于出国取经,要出国必须有通关文碟,唐僧于是就向李世民请示“西行求法”。



你猜怎么着?李世民竟然不批准,根本不是《西游记》描写的那样——李世民很感激唐僧还和唐僧结拜为兄弟,御弟长,御帝短的叫,真实的历史就没那回事儿。

皇帝不批准我偷渡也要去,唐僧很执着。次年,也就是公元628年,27岁的唐僧背上行囊,不顾众徒弟的劝阻,决然的踏上了西天取经之路。

唐代如果有直播,唐僧肯定会挣到大钱,为何这么说呢?

因为他穿越了许多国家,见识了异域风光,这都是可以换成金钱的资本。亲们可以查看一下世界地图,告诉我从长安到印度有多远?其中经过了哪些国家?

经过4年的跋涉,唐僧领略到了异域风光,了解了当地的风土人情。31岁时(公元633年)终于进入了中印度。



当时的古印度面积很大,它是一个联邦制的形式,由许多小国组成。唐僧游历了当时的十几个小国家,每到一个地方就学习整理当地的佛经。

在印度经过了11年时间的整理、学习和考察,唐僧收获满满的,到了公元643年,42岁的唐僧踏上了回国之路。

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唐僧回到了长安。这一年他43岁。

也就是说从27岁踏上取经之路,经过了16年的学习和领会,唐僧最终带着大量的经书和一些佛教文物回到了大唐。

唐僧从印度及中亚地区带回国的佛经佛典非常丰富,共有526箱、657部佛经,还有大量的舍利子及高僧遗骨。



讲真唐僧对大唐的佛教事业贡献巨大,接下来他要用毕生的精力把这些印度佛经翻译成中文,以便在大唐推广开来。

唐僧实指望皇上能支持他的事业,然而李世民对这些并不感兴趣,就在唐僧回国的第二年,他提出让唐僧还俗来朝廷做官。当时唐僧很愕然,随即断然拒绝了。

李世民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呢?

原来李世民对和尚很反感,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出家当和尚的做法在他心中留下了阴影,梁武帝统治期间,全国各地建了许多寺庙,养了大批的和尚。

李世民害怕重蹈梁武帝的覆辙,老百姓都当和尚谁来种地呢?所以极力劝说唐僧还俗。



其实这还不是主要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当时李世民想经营西域、番邦这些地区,需要精通西域、中亚各国地理交通、民俗风情、政治文化的人才,而唐僧恰恰符合这些条件。

皇上需要唐僧帮助自己打江山,而不需要什么狗屁的经文。

李世民从来不相信“仁慈”可以坐天下,假如李世民信佛,他就不会发动“玄武门之变”了,也就不会射杀哥哥、勒死弟弟、逼父退位了。

在以后的日子里,唐僧逃避李世民的征召,一个人跑到了嵩山少林寺闭门译经。

李世民信奉武力,手持利刃磨刀霍霍,唐僧一心向善,教导人们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两种不同的思想发生激烈的碰撞,唐僧在李世民的政治压迫和威逼之下战战兢兢翻译着经文。唯恐有一天惹怒李世民。



李世民对唐僧确实很恼火,但障于情面又不便动他,就在这时候发生了李世民的女儿——高阳公主和唐僧的高徒——辩机和尚通奸的事儿。

辩机是唐僧翻译经文的徒弟。李世民的小女儿高阳公主主动勾引辩机,二人偷情被李世民侦知。

本来唐朝公主十分滥情,公主与和尚私通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李世民借题发挥腰斩了辩机。其实这是李世民变相向唐僧施压,唐僧比谁心里都清楚。

也许是上天保佑唐僧,他的徒弟辩机被杀半年后,(公元649年)李世民突然病逝。



李世民52岁就死了,任谁看来都不正常,当时有人说是如来佛保佑唐僧而改变了李世民的寿命,否则,按李世民心黑手辣的行事作风,唐僧早晚会被他杀死。

这下好了,唐僧可以全心全意的翻译他的经文了,他要在有生之年把这些印度经文翻译成中文,这是一个十分浩大的工作。

暑去寒来,15年的光阴匆匆而过。

在唐僧62岁时,从印度带回来的所有佛经终于译制完成。此时耗尽了他的最后一点精力,看着自己的成果,唐僧含笑坐化而死。

唐高宗李治辍朝三日,朝野为唐僧送葬者达百万余人,高宗将火化后的唐僧遗骨葬于西安东郊浐(chan)水东岸的白鹿原上。


秉烛读春秋


我觉得,这道题是想问,历史上真实的玄奘是怎么圆寂的(在佛教中,高僧大德一般不说死,而是圆寂)。

《西游记》中的唐僧因被封为佛,不会死

如果是问《西游记》里面的唐三藏,那肯定是没有死的。

根据《西游记》第一百回“径回东土,五圣成真”的记载,唐僧是被如来封为了“旃檀功德佛”、“正果了本位”,随后留在了如来佛的身边。(小说与电视剧完全不同。在电视剧中,唐僧是留在长安讲经说法。其实,在小说中,唐僧把经文送回长安之后,就被八大金刚带回了灵山)。

《西游记》中的唐僧,前世原本是如来佛的徒弟,金蝉子,因为不听如来说法,生出了轻慢之心,才被如来贬到东土。取经之后,功德圆满,肯定留在如来身边,长生不老。因此,就不存在死亡之说。

真实的玄奘晚年并不舒心,回到长安之后经受了一连串打击

那么,真实的玄奘法师究竟是怎么圆寂的呢?

我们很多人受到《西游记》的影响,肯定认为玄奘法师一生光明磊落,作为高僧大德,晚年一定是顺利圆寂的。

但其实根据由玄奘弟子撰写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玄奘晚年并不愉快,发生的几件事直接导致玄奘内心凄苦不已,也直接促使玄奘圆寂的。

那究竟是什么事呢?我们还要从头说起。

话说玄奘在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偷渡出关,西行求法,历经种种艰辛,终于在贞观五年(631年)到达印度佛学中心——那烂陀寺,并在那里学习了5年之后,于贞观十七年(643年)学成归国。

在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43岁的时候,带着大量梵文经书回到长安,受到太宗李世民的热情迎接。随后,玄奘就被安排到了弘福寺,与许多僧人一起,开始了晚年的译经生涯。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玄奘46岁,慈恩寺落成,玄奘成为住持,开始在那里继续翻译佛经。

不过,从这个时候开始,玄奘开始接接二连三受到打击。

第一个打击是唐太宗的去世。

唐朝虽然笃信道教,把道教当成是国家宗教,但是太宗李世民却对佛教也非常倾心。玄奘回国之后,太宗经常与其攀谈,甚至想让玄奘参与政治,辅佐自己,不过被玄奘拒绝。

玄奘翻译佛经,也是太宗出面,由政府出资支持,供养这些僧侣。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去世,享年五十三岁。由此,大力支持玄奘的帝王不在了。或许是玄奘觉得,新皇帝也许不再关心佛经翻译工作,随时有可能不再支持他们;也或许是玄奘看到太宗去世,深受震动,觉得自己的日子也不多了。

所以,《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玄奘“自此之后,专务翻译,无弃寸阴。”从那个时候开始,玄奘一门心思开始了翻译,每天制定计划,做不完就不睡觉。

大量的翻译工作,开始逐渐损害玄奘的身体。

第二件事是玄奘晚年最看重的弟子辩机和太宗女儿高阳公主私通。

事发之后,辩机直接被腰斩。

这件事对玄奘打击更大,或许玄奘觉得,自己晚年不再有衣钵传人。

第三件事则是一场牵涉政治的论争。

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玄奘五十六岁。

此时的玄奘,已经翻译了多部经典佛经,玄奘的影响也日益扩大,有了大批的信徒,就连日本、朝鲜、西域的僧人都来长安拜见玄奘。

于是,有人看不惯了。一位名叫吕才的文人,写了一部书,批驳玄奘翻译的两本逻辑(因明)学著作《因明入正理论》和《因明正门理论》。

表面上是批判佛教的逻辑学著作,背后则是认为,玄奘的影响太大,很多人因为玄奘开始信仰佛教,这导致国家僧侣地位增高,人数增多,对皇权产生了威胁。

高宗自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他没有支持玄奘,而是下令,让玄奘与吕才进行辩论。玄奘此时应该也预感到,高宗开始对他产生了怀疑。

第四件事则是玄奘晚年的一个“污点”。

有一位印度僧人福生,带来了一千五百余部佛经来到长安,也打算将其翻译为汉文。

结果,这名福生遭到了玄奘的压制,或许也可能是玄奘的弟子和信徒对他进行压制,导致福生被迫离开长安,最后死在了南方瘴气之地,而他带来的梵文佛经,也被玄奘拿走。

这件事后来被传开,对玄奘造成了不小的舆论压力,也让他内心很痛苦。

第五件事则是玄奘曾经给高宗上了两道奏章,全被高宗驳回。

玄奘建议高宗,希望可以改变“先道后佛”的宗教政策,把佛教排到道教前面。但是,唐朝立国根本是道教,于是高宗直接将这个建议驳回了。

第二个则是希望高宗废除僧尼犯法与百姓同罪的法律条文,给予僧尼“治外法权”。这一条同样也被高宗驳回。

玄奘意识到,自己有可能不再受皇帝信任,于是内心更加不安。

玄奘晚年旧病发作,开始受到高宗猜疑

显庆元年(656年),在这两道奏章被驳回不久,玄奘西行求法,翻越雪山时染上的疾病开始发作。随后,玄奘跟高宗要求,自己想离开长安,去嵩山少林寺闭门翻译佛经。结果,高宗就连这个建议都不允许,亲自给他回信,让他不许去!我们推测,高宗是害怕玄奘离开长安,玄奘的弟子和信徒太多,脱离控制,万一造反的话,高宗很难对付。

这件事让玄奘内心更加痛苦。这一年十一月,玄奘再次发病,身体日渐虚弱,生命进入了倒计时。

玄奘的最后时刻,从意识到命不久矣到陷入昏迷

麟德元年(664年),玄奘六十五岁。有一天,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将命不久矣。他甚至跟弟子们说,如果我“无常”(即圆寂)之后,你们办葬礼的时候,一定要节俭,使用最简单的礼仪。

正月初三,玄奘的弟子恳请玄奘翻译《大宝积经》,但玄奘却说这部经体量太大,我“死期已至”,已经没有精力翻译了。此后,玄奘彻底停止了他将近20年的译经工作。

正月初八,玄奘的一位弟子,突然梦到一座佛塔倒塌。玄奘说“此是吾灭谢之征”,也就是说这是自己圆寂的征兆。

转天,玄奘突然在屋子后面的小水沟摔了一下,虽然只是脚上擦破了点皮,但引起了玄奘的病情急转直下。

到了正月十六,玄奘陷入了昏迷状态,口里不停的说:“吾眼前有白莲花,大于盘,鲜净可爱”。

转天,玄奘又梦见自己的屋子里,出现了佛教里极乐世界的景象:成百上千的人,身着锦绣服装,不停的穿梭,屋子后面布满了金幡、旗帜,林间有各种各样的音乐,门外有华丽的车子,装满了各种各样的食物。

玄奘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

正月二十四,玄奘开始了“回光返照”,此时,他说出了最后的一段话。大意是:我自己的身体是不洁净的,我已经厌恶了这个肉身。我在人间的事都已经做完了,我愿把我的福德回向给有情众生。我希望大家能跟我一起到弥勒菩萨身边,获得最高的智慧。

说完这段话之后,玄奘就不再说话了,只是不停的口诵佛经。

二月初四夜晚,玄奘右手支撑头部,左手放在左腿上,右胁而卧,准备圆寂。

二月初五晚上,有弟子问玄奘:“和上决定得生弥勒内众不?”

玄奘回答:“得生”。

说完之后,玄奘圆寂。一代高僧玄奘,就这样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享年62岁。


兮兮说事儿


玄奘是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的创始人,河南洛阳偃师人,俗家姓名陈祎,法名玄奘,13岁出家,24岁时就精通经藏、律藏、论藏三门课程,而被尊称为“三藏法师‘’;


玄奘为了探究佛教各派学说,于唐贞观元年向唐太宗打报告,请求西行前往印度留学,唐太宗都没有批,多次申请无果后,求学若渴的玄奘决定偷渡,私自前往印度,他一个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前后历时十七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于贞观十七年启程回国,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七尊,经论657部。 贞观十九年玄奘到达长安,此时唐太宗为了征战高句丽,住在洛阳,立即诏令玄奘前往洛阳见他,唐太宗见到玄奘,深感欣慰,并问玄奘当年取经为何不告知朝廷,玄奘说,我再三陈表,但朝廷就是不批,没有办法,我只能私自前行。


玄奘想到家乡附近的少林寺翻译经书,那里远离市集,环境清静,但唐太宗不准,他想让玄奘弃佛还俗,帮助他处理政务,唐太宗的这些要求与玄奘翻译佛经,弘扬佛法的宗旨相违背,理所当然的遭到了玄奘的断然拒绝,唐太宗仍不放弃,又想要玄奘随自己一同前往辽东观战,也遭到了玄奘的拒绝。 唐太宗没有得到他想要的,自然也就不允许玄奘回少林寺,只允许玄奘在长安的皇家寺庙弘福寺及大感恩寺等地译经。

唐太宗及唐高宗李治之所以多次要求玄奘还俗,主要是因为唐朝初期对佛教并不支持,甚至排斥佛教,再加上唐朝多次受到西突厥的骚扰,先后多次发动战争,唐太宗非常需要精通西域、中亚各地地理、交通、民族风情、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人才,而玄奘沿途历经西域、中亚等多地,对那里的情况都非常了解,他是不二人选,唐太宗多次提出让他还俗都遭到拒绝,因此玄奘想会少林寺的请求唐太宗也是不答应的。


玄奘无奈,只好潜下心来编译佛经,经过他不懈的努力,在贞观二十二年将翻译好的《瑜伽师地论》呈送给唐太宗作序,唐太宗亲自撰写了700多字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后来唐高宗李治又为其撰写后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都由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书写。 唐麟德元年(664年)正月初九傍晚,玄奘在跨越屋后水渠时不慎跌倒,小腿被划伤破皮,从此一病不起,至二月初五夜半时圆寂,据说当年有近百万人为其送葬,这么多人为一个和尚送葬,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遗产君


唐僧,原型玄奘,俗名陈祎,洛阳人公元602年出生,尊称三臧法师,唐太宗时期西行五万里,前往印度拜佛求取真经,前后17年,于贞观十九年,也就是645年,回到长安城,于是开始翻译佛经,讲解经义,培养了很多后生,一切费用从国库掏,期间唐僧只回过一次老家,替俗家父母改葬,唐高宗下旨帮忙,有一万多人参加唐僧父母的改葬仪式。

图为唐僧西行及返唐路线图。

完事后,唐僧返回长安城,继续翻译经文,到龙朔三年,也就是663年,完成《大般若经》,此时,唐僧主持翻译工作已19年,共翻译了佛经75部,并整理《大唐西域记》,唐僧的身体渐渐显衰竭,有时需要休息好久才能继续,公元664年,唐僧在走路跌伤,从此卧床不起,气息越来越微弱,2月5日,唐僧在慈恩寺塔院,以“吉祥卧”的姿势圆寂。

图为东京馆藏玄奘画像。

以上记载唐僧的生平是602-664年,活了63岁,资料取自《菩萨大唐三藏法师传》回鹘版。其实史书上对唐僧生卒记载有好几种,其中《旧唐书》记载显庆六年卒,时年五十六,意思是公元661年死的,活了56岁,后来证明都是错误的,661年死,是活了59,不是56,另外662年唐僧还在翻译《大般若经》,没有661死之说,而且《新唐书》里面则没能这段记载。

娑罗树,佛教圣树,图为玄奘取经归来时,在陕西玉华寺亲手种植的娑罗树,距今已1300多年。

而民间的史料,《玄奘传》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年岁记载稍有差别,都指向龙朔三年,《寺沙门玄奘上表记》记载“十年有九,翻译梵文千余卷”,而玄奘从645回到长安到663去世,刚好19年,符合十年有九记载,特别是1930年出土的《菩萨大唐三藏法师传》回鹘文,综合史籍对勘,664年去世,活了63岁是可信的。


图文绘历史


唐僧是怎么死的?这个且看 的解答:

在这里作者很明白的告诉你们,唐僧没有被妖怪吃掉!

这里的唐僧指的是唐三藏,据记载应该是“安然离世”。据 记载,玄奘法师预知时至,念佛往生于兜率陀天弥勒净土,走的时候很安详。临走之前,他召集弟子吩咐了下身后事,然后询问弟子,还有什么问题,快些问,时间不多了!

唐三藏俗姓陈,名袆,他生于公元602年,圆寂于公元664年,一共在世间生存了出年,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是唐三藏出生的地方,在这个地方还有唐三藏法师的陵墓。


踮脚看世界


唐僧回国后的日子,过得不那么舒心,最后是在忧郁中病死的。

在死前最后一段日子里,玄奘失去了自由,要在武装守卫监视下缓慢的进行译经,甚至得病了也得不到及时治疗。(皇室确实派出了御医,但却是在他死后2天才姗姗来迟)

玄奘最后死的地方,是在今天陕西的铜川市玉华山。这里一度是唐朝皇室避暑胜地,但另一方面,这里到了冬季又非常冷,而玄奘西行时留下了畏寒的毛病,一到冬季就发病不过,所以把他安排在这里生活,其用意无疑是有问题的。

玄奘死在公元664年的2月5日,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而玄奘死后的葬礼,其实也办得不符合他的身份,虽然出现了成千上万的民众自发为他送行,但送葬行列里诡异的没有出现一名朝官。也没有人敢出面为他撰写塔铭墓志。大家都知道----皇帝李治不喜欢他。

等他死后,皇帝宣布西行带回来的佛经翻译工作随之结束,所以取经带回来的经书大部分实际都没有翻译完。


至于唐高宗为什么这么做,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网上搜索我写过的一篇文章《西游记后没写的事——玄奘和尚不为人知的凄凉结局》,而在问答里我只是简单说一下:


最大原因,是玄奘的归来,引起了唐朝的宗教狂热从而引起了皇权的警惕。而对于世俗化的唐朝政权来说,在朝廷之外出现另一个精神崇拜中心是非常危险的。


但经过巧妙的谈判,玄奘和李世民达成了一定默契,在李世民老年时,玄奘和李世民的一批臣子相处得不错,而且李世民本人也因为玄奘,慢慢的对佛教产生了好感。


玄奘因此一度向李唐皇室提出了一系列提升佛教地位的要求:如让佛教徒在司法审判中享受特权,放开对佛教寺庙数量限制等等,他希望佛教能替代道教,成为唐朝的国教。


但等到李世民于649年驾崩后,接任的新皇帝李治,却是个崇信道教的皇帝。


于是无论从宗教角度和世俗权力角度,佛教和玄奘都要靠边站,于是李治对玄奘采取了表面热情但私下打压的态度。

参考文献:

《玄奘法师与唐太宗、高宗——初唐政教关系的个案研究》

《玄奘的最後十年_655_664_兼論總章二年_669_改葬事》_劉淑芬


闭家锁的红枫


唐玄奘是唐代著名的高僧,法相宗创始人,法名"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是佛家三大翻译家之一,他很有才华,据说能过目不忘,而且不需要什么帮助就能直接翻译佛经,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关于唐僧有很多传说。

相传唐僧是金蝉子转世,金蝉子是佛祖的四大弟子之一,有一次佛祖讲经,金蝉子就睡着了,佛祖看见后很生气,就没有叫醒他,等他睡醒了,佛祖就对他说:"东方需要一个传道的人,你去东土传道吧,经历一番磨难,就知道真法难寻了,就不会偷着睡觉了"。于是,金蝉子就转世投胎,成了唐玄奘。其实,这期间有一个故事,话说李世民得天下后,有一天遇到了一位道士,道士说:"您虽然取得了天下,但你也犯下了杀戮,需要开水路大会来度化亡灵,但本土都是小乘佛法,难以度人度己,需要派人到西天求得大乘佛法,才能度化众生"。唐太宗觉得此道士说的在理,于是就寻觅取经之人。结果正好唐玄奘答应了,就将唐玄奘选做了取经之人,送唐玄奘上路的时候,唐太宗敬了唐僧一杯酒,唐僧说"贫僧是出家之人,不能喝酒",但唐太宗说"这是素酒,也是送行酒,必须得喝",然后唐太宗从地上抓了一点土,放进了酒杯之中,对唐玄奘说:"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说完唐玄奘就骑着白马上路了。

在西游记中,唐僧有四个徒弟,分别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白龙马,但真正的唐僧取经只有他一个人,当然还有一种说法,这种说法就是唐玄奘身边有四位神仙,日夜保护着唐僧,因为神仙会隐身,所以人们看不见他们,但唐僧能看见,所以唐僧就领着四个兄弟去了西天,在路上降妖除魔,最终到达了西天。


唐玄奘是世界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之一,有关他的生平故事和文化功绩,已出版了很多著述,或强调他西行求法,或着眼他翻译佛经,或研讨他创立教派。对比之下,对玄奘晚年的活动和思想,学术界研究的却不多。


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 年)正月二十四日,在印度留学取经达19 年之久的玄奘,载誉回到京城长安。玄奘从印度带回来了520 夹共657部佛经和150粒如来肉身舍利以及七躯金、银或刻檀佛像。贞观二十年(646 年)七月十三日,玄奘将《大唐西域记》和新译成的五部佛经一起呈献给唐太宗。贞观廿一年(647 年),唐太宗紧急命令玄奘会同道士蔡晃、成英等组成一个30 多人的译经班子,将老子《道德经》翻译成梵文,玄奘反对以佛教理论比附道教本义,与译经道士发生争论,但唐太宗的敕令迫使玄奘不得不“奉诏”翻完,并很快由王玄策第二次出使中印度带走。玄奘还被迫将一本来路不明又与自己法相宗对立的《大乘起信论》由汉语翻译为梵语,也带到印度。

唐高宗李治继承帝位后,对玄奘恩宠不减,批准他在慈恩寺西院营建佛塔,安置佛经、像及舍利,以防火灾。高宗原拟建高30 丈的石塔,后因费用太多而改用砖造,仿照印度窣堵波式设计塔形,每层中心藏存舍利粒。塔建成后,在南面刊刻褚遂良书写的《三藏圣教序》《述圣记》两碑,作为皇家支持佛教的护身符。玄奘由于担任慈恩寺“上座”,这座由高宗李治为纪念她母亲长孙皇后建造的大寺有几十个院落,1899 间房屋,寺院内僧人各种事务都要请他来往谘禀,平常各寺院印经、造像等事也都要请他最后定夺,皇宫内还不停有宦官来请他做功德,每天忙忙碌碌应付杂事,使他无法专心致志于翻译事业,开始有了超脱现实的打算。但他的一切经济来源包括造塔、写经、塑像,都少不了皇帝和王公大臣的资助,这就使他又不能脱离现实。

显庆三年(658 年)玄奘随高宗返回长安后,又与朝廷史官们一起编撰了《西域图志》,朝廷还经常派人向他咨询西域、印度等问题,把他作为政府的专家对待,这都打断或影响了他的译经工作。特别是要新译、重译的经卷还很浩繁,住在京城无法专心译经,他身体也衰老病侵,因而再次上表,措词坚决,终于获得唐高宗许可,率领弟子于显庆四年(659 年)十月到原来的玉华宫后来的玉华寺翻译经卷,这年他已经整整60 岁了。玄奘在玉华寺生活了四年零二个月,虽然他不分昼夜地辛勤译经,但也只译了从印度带回经卷的11%,即75 部1335 卷。龙朔三年(663 年)他就疾病缠绵,麟德元年(664 年)二月五日,65 岁的玄奘圆寂于玉华寺肃成院,他不但超脱了现实,也超脱了世界。

唐玄奘对中国的佛教事业立下了巨大功劳,也修成了一代高僧。


燚燊焱炎火


唐僧我们大家有的人可能知道,这是一位得道的高僧。那么唐僧最终真的成仙了吗?他又是怎么死的?对他有什么特别的记载吗?其实唐僧也不是西游记里面的“金蝉子”他只不过是唐朝一位很普通的僧人而已。

唐僧在没有出嫁的时候他的名字叫做陈玄奘,是唐朝李世民时期的一位普通的僧人。本人特别的聪明好学在他特别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把佛家里面三种佛经给融会贯通了,所以后人也称他为三藏法师。

但是唐三藏对待佛学已经到了一种近乎痴迷的状态,一心想着能够把天下的佛学全部的都学到手。他也曾经多次的像唐朝的有关部门进行申请,希望能够去学习西方的佛学。但是唐朝在那个时候吧其实对佛家并没有多少的兴趣。再加上西方老有一些国家隔三差五的来骚扰唐朝的发展,所以当时唐朝的有关部门就没有批准唐三藏的申请。

不过这三藏法师对佛学已经到了一种近乎痴狂的地步,没有申请成功唐三藏就着手“偷渡”去了当时的西域,在西域唐三藏学到了很多有用的东西甚至毫无保留的把当时西域所有的佛学斗学了一遍,几年以后唐三藏从西域又再次的回到了唐朝并且随行而来的还有几百部从西域带来的经书。

回到了唐朝以后的唐三藏受到了唐王李世民高度的欣赏。多次的邀请唐三藏能够还俗成为一名大唐的官员然后帮助李世民好好的治理国家,不过多次的都被唐三藏拒绝因为他只是一个专心于佛学的僧人,不想过多的浸染俗世的一些事情,唐三藏请求李世民还能给他一个稍微安静一点的思庙,让他能够潜心的研究自己喜欢的佛学。不过他的要求也没有得到李世民的批准。十分生气的李世民只是让他在长安中的一座繁华的思庙中暂住。

在这种事事不如意的情况之下唐三藏依然监守着自己的本心,专心致志的研究自己手中的经文希望有一天能够把自己手中的经文发扬光大。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藏不断地努力当下很红,经文最终形成了可以让每个唐人阅读的书,三藏法师最终因为一次踩滑摔断了的腿,然后就很快的去世了。去世的时候三藏法师整整62,历史对其记载也是特别的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