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文化:挫銳解紛,和光同塵,老子治世良方原來卻是修身寶典

一些十八九歲、二十出差頭的小青年、尤其是那些沒有經過大學獨立生活而直接參加工作的青年,踏上工作崗位後感覺同事關係不好處,有些甚至將人際關係處理的十分緊張,他們就感到很苦惱,有真心改變現狀的主觀願望,但卻始終找不到癥結所在。

其實,現在的80、90後青年,包括現在陸續走上工作崗位的00後青年,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在家裡不管是父母、還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六個長輩崇著這一個孩子,捧在手上怕掉了、含在口中怕化了,真是要什麼有什麼,說什麼是什麼,在家裡唯我獨尊,從未受過挫折。長期以來,在這些孩子的意識裡就養成了銳氣十足、自尊心強的特性,到了社會上以後,面對競爭、打擊、糾紛等複雜情況就會無所適從,十分被動。

道德經文化:挫銳解紛,和光同塵,老子治世良方原來卻是修身寶典

我作為過來人,因為有鄉鎮、機關等不同崗位的工作經歷,加之年輕時從小秘書到中層幹部,又在所謂的領導崗位上幹過一段時間,什麼樣的人和事都經歷過,到了現在這個年齡凡事就很看得開,所以在單位不僅人際關係處得比較融洽,而且工作上往往舉重若輕、信手拈來,一些剛入職的年輕人遇到難事就很願意找我出出主意,對於工作中的苦惱也願意向我傾訴。每當這時,我都會用老子《道德經》第四章裡的“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來開導他們,往往會使他們心悅誠服,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那麼老子說“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什麼意思?在現實工作和生活中怎樣應用呢?


“挫銳解紛、和光同塵”是老子為當時頭腦發熱的諸侯開出的藥方,用“道”之偉大隱喻“王”之渺小

《道德經》第四章: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道德經文化:挫銳解紛,和光同塵,老子治世良方原來卻是修身寶典

這段話很精煉,也是《道德經》八十一章中相對比較短的一章。這一章雖然短小,但卻言簡意賅,老子仍然是用他獨特的說話方式勸誡周天子和諸侯王學習“道”的虛空和包容精神,不要銳氣太盛、私慾太重。這一章中,老子所表達的核心觀點同前邊章節關於“道”的“無”、和後邊章節關於”上善若水“的論述是一脈相承的。

老子在這一個章節中,用短短的話語表達了三層意思:

  • 一是”道“因為虛空和淵深而偉大。
  • 二是”道“雖然偉大,卻從不張揚。
  • 三是”道“因為低調和隱忍而長久。
道德經文化:挫銳解紛,和光同塵,老子治世良方原來卻是修身寶典

(一)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這句話用白話來表述就是:道,因為虛空才用之於萬物,也是因為虛空才不會自滿。”道“淵幽廣闊、謙虛高深的樣子就像是萬物的宗主,是至高無上的。

這句話中,老子的用意:一是進一步闡明”道“的概念,因為”道“的”不可道“屬性,老子在《道德經》中反覆用不同的比喻從不同的角度來說明,這句話是承接上一章中”道似玄牝“的比喻,仍舊是為了說明”道“的玄淵幽深;二是借”道“之偉大來勸誡老子所處時代的周天子和各諸侯要對自己有一個適當的定位,他實際是在向周天子和各諸侯發問:作為一代人主,你們再偉大還能同”道“相比嗎?

那麼,老子為什麼要作這樣含蓄的勸誡呢?因為他所處的時代,已經到了”禮壞樂崩“的邊緣,各諸侯為了地位、地盤之爭已經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他已經看到了包括封建世襲制在內的”周禮“的危機,他想極力維持春秋時期的”小康“和”大同“,所以,不斷地為周天子和各諸侯開出”不尚賢“、”無為而治“、”不言之教“等治世良方。這一章中,他又為君主們開出的”挫銳解紛、和光同塵“的策略,道理是一樣的。

道德經文化:挫銳解紛,和光同塵,老子治世良方原來卻是修身寶典

(二)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這四個排比句,“挫銳解紛”是一層意思,“和光同塵”是另一層意思。前者是說:道為了避免同萬物糾紛而故意挫掉自己的銳氣,以最低的姿態面對萬事萬物,這就是老子說“道”“淵兮”的具體表現形式;後者是說:道為了同世間凡塵看起來沒有差別,故意柔和自己的光芒,讓別人看起來“湛兮似或存”。

如果說這個章節第一段說的是“道”的偉大,這一小段則是說“道 的平凡,描述的是“道”放低身價、韜光養晦的具體做法,實際也是在教導周天子和諸侯維持長治久安的治世良方。

道德經文化:挫銳解紛,和光同塵,老子治世良方原來卻是修身寶典

(三)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這句話是老子給”道“下的一個結論,他要表達的意思 是,正是因為偉大的道不居功自傲,不自以為是,而是”挫銳解紛“、”和光同塵“,它才能做到:在世間若有若無、若即若離,也才能永葆長久,比天地更永遠。

老子其實是用這句話來告誡那些天子諸侯不要整天鋒芒畢露,也不要在左鄰右舍的弱小國家挑起糾紛,這樣是不會長遠的,應該象”道“一樣越是強大越要保持低調,與世無爭,只有這樣才能長久的立於不滅之地。

道德經文化:挫銳解紛,和光同塵,老子治世良方原來卻是修身寶典

老子的思想出發點是好的,處在那個時代,他能夠想到的治世策略只有虛無空淵、無為不言。但是他老人家的思想觀點卻是源自周之前的夏商聖人,這是逆社會發展潮流、不切實際的思想觀點。老子寫《道德經》時所處的時代已經到了諸侯紛爭、禮壞樂崩的邊緣,各個諸侯不可能按照老子的想法挫其銳、和其光了,此時糾紛已起、甚囂塵上,戰爭已經如同拉開的弓沒有了回頭的可能。


【方圓居文化】結語:老子“挫銳解紛、和光同塵”的治世方略在戰國時期是失效的,但對於現代人修身養性卻是不二法寶

老子所撰《道德經》洋洋灑灑五千言,其中的道理大多是“為王者師”之論。陰差陽錯的是,老子先生苦口婆心地勸說周天子和眾諸侯以道為法,虛空弱欲,但卻因為這些治世良策都是逆時而為、對牛彈琴,基本沒有產生他老人家預期的效果,老子以後的歷朝歷代皇帝也沒有將其當作基本國策,不能不說是枉費了老先生一片苦心。

道德經文化:挫銳解紛,和光同塵,老子治世良方原來卻是修身寶典

無心插柳柳成蔭。《道德經》裡的智慧卻卻成為後世人修身養性的葵花寶典,尤其這“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的觀點更成為初入職場的年輕人處世箴言。

(一)挫其銳,解其紛,就是要年輕人磨平稜角,避免鋒芒畢露而與人衝突

年輕人心比天高,初生牛犢不怕虎,這是一種進步的力量,也是很多有作為的成功人士的個性特點。但凡事都要有度,在競爭時代的職場裡,實際上處處有陷井,過於心高氣傲往往容易折戟沉沙。尤其那些沒有多少社會經驗的狂妄者,很容易因為鋒芒畢露、耍小聰明過頭而碰得頭破血流,永無東山再起的機會。

道德經文化:挫銳解紛,和光同塵,老子治世良方原來卻是修身寶典

《三國演義》裡曹操殺楊修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曹操因諸葛亮智取漢中而兵退於斜谷,將“雞肋”定為軍中夜間行動的口令,楊修以此看破了曹操退兵後撤的想法,便在軍中散佈了他的猜測,這就犯了曹操的大忌,一怒之下以散佈謠言、渙散軍心為由將其斬首。作為一代奸雄,曹操是忌諱手下人猜透他的心思的,楊修卻屢次耍小聰明揭露曹操精心佈下的“啞謎”,如果說他看見曹操在桃酥盒上寫的“一合酥”就一人一口吃掉、看見曹操在門上寫的“活”便猜出“闊”字,還是一些小事,不會壞曹操的大事。但他為曹植出謀劃策,猜出曹操的心思,就涉及曹操確定接班人大計,屬於串通曹植欺騙他的行為了,這不僅害了曹植,其實從這個時候起已經為自己埋下了禍根。如果那個時候楊修能夠“挫其銳”,也許曹操還不捨得動殺心,但在曹操兵敗煩惱之時看透了他的心思又散佈于軍中、造成不良影響,曹操就不能不殺他了。

楊修的死對於現代的年輕人是有深刻教育意義的,在現代的職場上怎樣處理同領導、同事的關係,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自身的修養和態度,不能過於耍小聰明,尤其不能居高自傲,一定要避免鋒芒畢露。凡事要多向老同事虛心學習,對於某些方面不如自己的領導更要放下身價、恭敬對待,即使自己在某些方面有專長,也要事事留有餘地,不能讓其他同事難堪。

道德經文化:挫銳解紛,和光同塵,老子治世良方原來卻是修身寶典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的“挫其銳”還與其“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是相同的含義。在職場上,年輕人往往看不慣一些人的小伎倆,因為心高氣傲便會毫不掩飾的點破,這就會使那些人尷尬過後心生不滿。如果遇到修養好一點的,他當面不會發作,但可能會懷恨在心,一旦時機成熟就會反戈一擊。如果遇到修養不好的,可能當場就會發生衝突。所以,初入職場的年輕人要學會含蓄和深沉,凡事看透卻不點破,這是處世的智慧,也是做人的修養,更是職場的謀略。

(二)和其光,同其塵,就要年輕人韜光養晦,同自己所在的團隊高度融合,打成一片

三十年前,我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偏遠的基層單位工作。當時單位的同事大多沒有多少文化,無論是穿戴、還是言談舉止都與我們這些”天之驕子“反差很大,同我一起分配到單位的另一位同事就屬於那種孤傲超群的人,他看不起那些土包子同事,在語言上、行為上就有厭惡與輕視的表現,因此他的人際關係就比較緊張,不僅各項評比沒有好的結果,而且他還屢屢被那些”老謀深算“的同事設套捉弄,也常常使他苦不堪言。

道德經文化:挫銳解紛,和光同塵,老子治世良方原來卻是修身寶典

接受這位同事的教訓,我在哪個單位都處處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包括後來長期在鄉鎮工作,每每同那些”土得掉渣“但樸實得可愛的村莊幹部打交道,都能同吃同住,打成一片,文質彬彬的我甚至還學會了農村幹部的”粗話“,結果就有很好的人際關係,在鄉鎮工作的那段時間雖然很艱苦,卻留下了很好的口碑。

所以,我常常對身邊的年輕同事講以前的工作經歷,用”和光同塵“來勸導他們放低身段,自覺把自己同所有同事擺在一個高度,要學習單位裡獨特的文化,用本單位特有的方式說話和辦事,這樣才能同大家融為一體,打成一片,建立起良好和諧的人際關係。

(三)湛兮似或存,是做人的智慧,既要讓人感覺離不開,又不要處處”刷存在感“

道德經文化:挫銳解紛,和光同塵,老子治世良方原來卻是修身寶典

”湛兮似或存“,其實是”挫銳解紛“和”和光同塵“之後的結果,老子在這裡表達的意思是層層遞進,一脈相承的。一個人在單位無論多麼重要,都不要時時處處表白自己,總是自覺或不自覺的刷存在感,時間長了就會讓人生厭。

在職場上混,最高的智慧就是讓別人感覺離不開他,但在不需要的時候大家又總看不到他的身影,感覺不到他的存在,試想一下,在我們的單位裡大家是不是都喜歡這樣頗有能力但默默無聞的”乖孩子“。

湛兮似或存,對於老年人也很有啟示意義,對於自己的子女千萬不要多管閒事,同已經成年孩子相處,最好的原則就是若即若離、若隱若現。這是老子做人智慧,也是我的經驗之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