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臣死后配享太庙有什么实际的好处?

写历史人物志的人


一般说来在古代的时候配享太妙,是作为臣子的最高荣誉,能够得到这个荣誉,对于这个家族来说都是相当了不得的。而在满清一朝能够得到配享待遇的汉臣,只有张廷玉一人,而其他的范文程,刘统勋,曾国藩等人都没有得到这个待遇。

张廷玉的待遇据说是雍正皇帝在遗诏中指定的,到了乾隆皇帝的时候不怎么喜欢他,张廷玉非常害怕,甚至要求乾隆皇帝给他做保证,不能掉了这个待遇。因为在古代以孝治天下,所以祭祀这个东西古人看的是非常的重,如果能够配享太庙,自然是无上的荣誉,所以张廷玉如此看重这个东西,其他的东西都能少,唯独这个东西不能少。

如果按照现代人的观点来看,配享太庙并不是什么太了不得的东西,还不如来点实际的东西。不过这个东西还是非常虚荣的,现代社会中有不少人非常好虚荣,就如很多女人省吃俭用,花几个月的工资去买一个LV的包一样。不懂的人觉得那个包有什么用,值这么多钱,能多装多少东西呢,但是喜欢的女人可不会这么想。

配享太庙对古人来说确实算是无上的荣耀,因为只要皇朝不倒,那么配享的大臣可以永远享受皇家的香火,因为每年皇家都要到太庙去祭祀祖先,大臣甚至能够得到皇帝的祭拜,想想多么荣耀。这也就是说大臣死了,在阴间能够得到皇朝的香火,自然能够在阴间享福,如果皇朝倒了或者不能够配享太庙,自然就享不了那么多福。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太庙就是皇帝死后放置排位,供后人祭祀的地方。

所谓的古代大臣配享太庙就是有卓越贡献的人,他们死后也可以让自己的排位放在皇家的太庙里。享受历任皇帝的祭祀。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逢年过节的时候,连皇帝都要去太庙给你祭拜。这个是不是无上荣耀的一件事呀。

事实上能够配享太庙的大臣自古至今都没有几个,我们比较熟知的清朝大臣曾国藩,拥有如此大的功劳,立言、立功、立书都做到了,但是,他都没有享受这个待遇。

要知道曾国藩在大清最为危机的时候,可是挽救过大清的命运的呀。至少太平天国就是他给打败的。

连曾国藩如此生命赫赫声名的人,都不能享受这个待遇。可见,享受死后分享太庙的条件有多高。

可以这么说整个清廷,仅仅只有一个叫张廷玉的大臣,他是在死后被配享太庙的,而且这个事情还是雍正皇帝亲自答应他的。

当然张廷玉为雍正巩固皇位,做了很大的贡献,所以,雍正是由心得感谢他。可是,到了雍正的儿子乾隆的时候,乾隆开始不喜欢他了。

在乾隆看来,张廷玉这个人实在是太过于油滑了。在张廷玉犯错的时候,乾隆让他回家养老去了。

这时候张廷玉最为担心的是,自己死后不能分享太庙了。

他在家里很担心这件事,为此,还专门给乾隆上书,让乾隆保证他死后分享太庙的这个权利。

乾隆真的是不想答应他,而且为他专门上书说这个事情,感到十分的愤怒。

但是,想想这是自己父亲雍正亲自拟定的,也就答应了他。所以,清朝只有张廷玉是得到了配享太庙的权利的。

要说配享太庙有什么实际的好处,说实话事实上也就是虚名而已,只不过人们不就是贪图这样的虚名吗。

在民间若是有一个人说他的爷爷是分享太庙的人,那也是可以让很多人艳羡不已的呀。


不才讲史


今天的太庙位于北京市天安门广场东北侧,是明清两个皇帝祭祀自己先祖的地方,在儒家的思想中祭拜先祖是相当完整的制度,最早的太庙只是供奉皇帝。配享太庙是皇帝对臣子的一项无上的光荣的奖励,获得配享太庙的资格的人的时候,可以将自己的牌位放在太庙中共接受供奉,简单的来说就是一种非常高的荣耀,这些有功的大臣和历代皇帝一样享受它们后世子孙的祭拜,配享太庙的资格相当的难得,整个明朝只有37个人获得这个荣誉,大部分是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清朝将近300年的时间,却只有26个人获得这个荣誉,

汉族仅有张廷玉获得配享太庙的资格,太庙是皇帝的私人宫庙,一般的皇亲国戚都是没有资格进入的,因此配享太庙的必须是皇帝亲近的有功于社稷的大臣,这些大臣们不光功劳很大,而且要受到皇帝的宠爱,且得到了皇帝的允许才能进入太庙享受待遇。

当然配享太庙只是一种荣誉,并没有实际的福利,甚至后世皇帝一句话就可以将这个人的牌位移出。但是获得配享太庙资格对于后世子孙还是有相当大的帮助的,这些获得这项资格的人自然早已经位极人臣之人,本来位高权重又获得了,又获得了皇帝的认可,只要没有经历改朝换代,那么后世子孙都可以享受祖上的荫蔽,荣华富贵过一生,在各种考核提拔之中都能够获得加分,从而更快的提拔升迁。


如是我闻人


很多人都知道配享太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那么这种荣誉有什么实际的好处呢?对后代到底有什么益处呢?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这件事,什么是配享太庙。太庙是皇帝的宗庙通俗一点就是皇帝供奉自己祖先牌位的地方,其实很早就出现了,只是各个朝代的叫法不一样。中国历代都以孝治天下,所以说非常的重视祭祀,太庙是非常重要的地方。在故宫里就有现成的太庙这座南北长475米,东西宽294米的正方形建筑位于紫禁城的中轴线上,是明成祖朱棣在1420年修建的,整个太庙占地面积200亩,非常的奢华,当然现在的这个太庙并不是原装货,还是嘉庆20年重新修整的。

一般人进不了太庙,必须是亲近的,有大功的才能进入太庙,享受这个资格,整个清朝的时候,东配殿只有14个人接受供奉。具体有代善,多尔衮,多铎和豪格等。

配享太庙是一种荣誉到底有什么用呢?首先配享太庙,并不是爵位也不能世袭,说白了就是一个荣誉,而且是比较虚的荣誉。这种荣誉并没有伴随着实际的金钱奖励,但是也享受着皇家的香火,足够子孙后代吹嘘几辈子了,

其实配享太庙也没有特权,比如说张廷玉虽然配享太庙的,但是他的儿子们一定想要做官,还是要参加科举制度,但是无形之中沾光那是肯定的。

第三配上太庙也并不是没有变动的。这种资格搞不好还会被剥夺的,比如说和珅的弟弟和琳,因为他的哥哥和珅倒台,所以说他的牌位就被嘉庆皇帝给撤了出去,祠堂都给毁掉了。

大清276年,能够获得这种荣誉的人,不过27个人这种概率相当低,封建社会讲究三纲五常。配享太庙之后,皇帝要给大臣拜祭这个这个荣誉是天大的荣誉,子孙后代会非常的高兴。


历史小新人


太庙是中国古代的皇家宗庙,早在夏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从秦汉时起称为太庙。最初这里供奉的是皇帝先祖和历代皇帝,后来出色的皇室成员、皇后、功臣去世后都可以把牌位放在太庙之中,史称配享太庙。何为“配享”呢?已经去世的皇帝牌位放在正中央,这些人的牌位放在两侧,清朝还分东西两殿,东殿供奉宗室和诸侯王,西殿供奉有功的大臣。但话说回来,配享太庙是死后哀荣,也就只有这么点好处了。一个人配享太庙整个家族都有极高的荣誉,可也只是荣誉而已。爵位可以世袭,铁帽子王甚至连降爵都不需要,但是配享太庙不行。它属于“好听不好用”的类型。

即便祖先配享太庙,这个家族的子孙也需要有真本事才能出人头地。或许有人认为“朝中有人好做官”,都配享太庙了子孙的路怎么说走的也能顺利一些。“朝中有人好做官”这句话不假,但是能配享太庙的官员一定是位极人臣的大官,无论是否配享太庙都为子孙铺好了路。另外还有一句话叫人走茶凉,配享太庙证明这个人去世了,即便此人有通天之力也施展不出来,其他的官员为何还要优待他的后人。

因此配享太庙只是一个荣誉证书,太庙是皇帝自己的家庙,主要供奉的是皇帝的祖先、有丰功伟业的大臣、对国家有很多贡献的大臣,这是对大臣能力一种肯定,对封建社会来说荣誉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大臣配享太庙是一种对他为国家做出贡献的肯定,也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享受的,这种只是一种荣誉待遇,不是庙号。







独孤求败谷


太庙是古代王朝供奉历代皇帝的地方,如果大臣功劳甚大,有时皇帝也会恩准其配享太庙,那么古代的配享太庙究竟有何意义,后代又会有什么好处吗?先说第二个问题,实际上,配享太庙的大臣后代并没有所谓“特权”,比如满清汉臣唯一配享太庙的张廷玉,其四个儿子张若溎、张若霭、张若澄 、张若渟都是举科举入仕途,并没有受到什么优待,所以这些大臣的后代们其实好处并没有想象的那麽大,最多也就是能在皇帝面前露个姓名,博得存在感罢了,当然这也是一种好处。

简单来说,好处就是可以享受皇家的香火供奉,配享太庙就是到皇家陵园里占个位置,并有个神祖牌到太庙里供奉起来。然后以后每任皇帝祭祖拜先帝的时候就会一起拜拜这些大功臣。只要是人都得拜皇帝,能够反过来被皇帝拜那可是最大的殊荣。爵位不会降。在古代爵位虽然是可以世袭传子,但是这种爵位传袭每过一代就会降低一个级别,公爵降侯爵侯爵降伯爵,五代过后就是普通平民了。如果能够混一个配享太庙的话,那么这种人家的爵位就是世袭不降的。

清朝两百多年里,只有27个人享受到这个崇高的荣誉,汉人里头只有张廷玉死后有幸进去。那些有幸进去的满人也都是在国家危难时候,为爱新觉罗家族的统治建立过奇功,力挽狂澜的有头有脸的满人。张廷玉是谁,为什么有那样的荣耀呢?张廷玉是官二代,老爸就是大清的大学士,相当于宰相一样的大官。张廷玉先后给康熙、雍正、乾隆三个皇帝当过马仔,从礼部尚书到吏部尚书到户部尚书、再到军机大臣,大清的各部门一把手几乎当了个遍。后来雍正病危的时候也惦记着自己的马仔,驾崩前嘱咐张廷玉跟允禄和鄂尔泰当了顾命大臣,并在遗嘱中写明让张廷玉死后到自己身边配享太庙。由于张廷玉的才干和忠心出了名,乾隆上台后,张廷玉继续受到重用,直到年迈退休。张廷玉活到83岁去世,死后配享太庙。

配享太庙,不管是对配享的本人,还是其家族,都是一项莫大的荣誉,但也像是虚名,可以带来关注度,并不能为后代带来实实在在的权利与富贵。传之后世的是爵位、财富与家学,以及官位恩荫附带的利益。


湛可爱sun


实际好处基本没有

其实若以现代的眼光看,配享太庙没啥实际好处,对于本人来说活着不可能享受那待遇,都死翘翘了啥待遇都白费,提升点下葬规格无非多占几米土地,多浪费点建筑材料,还能怎么样?清朝时候配享太庙的大臣都可以按郡王里下葬的,不一样埋土里出不来?

对于儿孙更没啥优待,那玩意不像爵位可以世袭,除了大祀时能混进太庙磕头,基本蛋用不顶。想当官你还得参加科举,想升官你还得苦熬资料,不小心得罪了皇家,祖宗的神牌就人家扔出来,你还得顶着唾沫去收拾残局。

对!你没看错,配享太庙也不是一劳永逸,稍不留神就会被扔出来。其实这也不难理解,一朝天子一朝臣,你把前一个皇帝跪舔舒服了,不见得下一个也觉得顺溜。别说只是大臣,明嘉靖年间大议礼的时候,原来庙号明太宗的朱棣都差点被扔出去。

就是面子好看

估计很多人会问,既然没有实际好处,为啥古代那么多大臣削尖脑袋想混个配享太庙的待遇?这事如果细扯起来太麻烦,还好吐槽机是个擅长举栗子的人,咱们可以用现代的角度解释一下。

话说那驴牌(LV)挎包造型丑、颜色深,为啥那么多败家娘们哭天抹泪的非得买?单纯是因为它贵吗?错了!是因为那玩意稀有,没事就号称全球限量多少个,背上它对自己的逼格提升很高。

瑞士那些纯手工名表也是这样,不止价格爆炸,还得审核你的人品,有没犯罪记录,是否对社会做出过贡献。一套跟孙子似的申请流程后,再花几十万买块机械表。那20块钱的电子表它走得不准吗?那些钱拿去撸串它不香吗?为啥非得这么折腾呢?答案很简单,为了和别人不一样!而所谓配享太庙就跟这个道理一样一样的。

其实古代帝王和现代黑心奢侈品商的思路是完全一致的,挖空心思琢磨如何花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他们阴险的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再以待遇来区别。然而总有一些人牛到就差一步登天,偏偏还可以继续立功,这时候你要咋办?总不能把自己的位置让给他吧?


在经过长期观察后,帝王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些衣食无缺、位高权重的大臣在失去最高权力追求后,要么变得颓废无比,要么开始追求虚荣。这就好办了,要面子嘛!我给就是了!

那么什么是最大的面子呢?华夏人最重视两样东西,一曰戎,二曰祀,打仗这玩意风险太高,还是在祭祀上想办法吧!于是逼格奇高的配享太庙就新鲜出炉了,从此大臣们蜂拥跪舔。

太庙那恐怖的逼格

那么太庙祭祀的逼格到底多高呢?这么说吧!无论明清,太庙都是重中之重,永远排在祭祀三个等级的最高位,称之为大祀。大祀的礼节虽然各朝有不同,但是天子亲祀绝对没跑,除非极特殊情况才能请假。

如果只是天子参加还不是规格高,祭祀太庙还得有专门的祀官负责喊,上什么酒要喊,上什么肉也要喊。天子还得亲自上表烧掉,向祖宗报告自己取得了什么成绩,请祖宗保佑之类。

当然,这也不算太过份,最恐怖的是百官中还得有人陪祀,一般品级不够的还没资格,吐槽机之前就写过明朝一个倒霉四辅官因为判死刑被朱元璋取消陪祀的段子。这帮陪祀的全程得在底下跪着,到节骨眼儿上还得行礼,这逼格可就不得了啦,等于后世满朝文武精英给叩拜,在下面必然爽翻天啊!


总结起来吧,所谓配享太庙其实并没有实际好处,只是皇家代为供奉时享、荐新,再加上文武官员祭拜,面子上好看而已。这是一个典型的荣誉头衔,象征意义大于现实意义,只是古代重视祭祀,所以显得很牛。扯淡完毕。


历史吐槽机


当这些古代牛人们的人生走到尽头时,皇帝们或许会给他们这样一项特殊荣誉——“配享太庙”。

太庙,是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配享之典,国家所以报功而劝忠也。”(《五礼通考·功臣配享》)

帝王们通过这种方式,用以表彰有功于国的忠臣烈士。

太庙是古代王朝供奉历代皇帝的地方,如果大臣功劳甚大,有时皇帝也会恩准其配享太庙,那么古代的配享太庙究竟有何意义,后代又会有什么好处吗?先说第二个问题,实际上,配享太庙的大臣后代并没有所谓“特权”,比如满清汉臣唯一配享太庙的张廷玉,其四个儿子张若溎、张若霭、张若澄 、张若渟都是举科举入仕途,并没有受到什么优待,所以这些大臣的后代们其实好处并没有想象的那麽大,最多也就是能在皇帝面前露个姓名,博得存在感罢了,当然这也是一种好处。

简单来说,好处就是可以享受皇家的香火供奉,配享太庙就是到皇家陵园里占个位置,并有个神祖牌到太庙里供奉起来。然后以后每任皇帝祭祖拜先帝的时候就会一起拜拜这些大功臣。只要是人都得拜皇帝,能够反过来被皇帝拜那可是最大的殊荣。爵位不会降。在古代爵位虽然是可以世袭传子,但是这种爵位传袭每过一代就会降低一个级别,公爵降侯爵侯爵降伯爵,五代过后就是普通平民了。如果能够混一个配享太庙的话,那么这种人家的爵位就是世袭不降的。

配享太庙,是古代褒奖功臣的一种制度,历朝历代均沿袭下来。除了感念这些劳苦功高的功臣以外,这项活动更多的是为了达成这样一些现实目标:比如,引导官员、民众忠君爱国,向功臣们学习;再比如,唐代配享功臣,文臣多于武将,这也是一种价值导向,意在引导民众多习文而不学武。毕竟,文臣本事再大,相对武将来说还是安全的。





寰宇世界历史地理姿势


太庙是古代王朝供奉历代皇帝的地方,如果大臣功劳甚大,有时皇帝也会恩准其配享太庙,那么古代的配享太庙究竟有何意义,后代又会有什么好处吗?先说第二个问题,实际上,配享太庙的大臣后代并没有所谓“特权”,比如满清汉臣唯一配享太庙的张廷玉,其四个儿子张若溎、张若霭、张若澄 、张若渟都是举科举入仕途,并没有受到什么优待,所以这些大臣的后代们其实好处并没有想象的那麽大,最多也就是能在皇帝面前露个姓名,博得存在感罢了,当然这也是一种好处。

简单来说,好处就是可以享受皇家的香火供奉,配享太庙就是到皇家陵园里占个位置,并有个神祖牌到太庙里供奉起来。然后以后每任皇帝祭祖拜先帝的时候就会一起拜拜这些大功臣。只要是人都得拜皇帝,能够反过来被皇帝拜那可是最大的殊荣。爵位不会降。在古代爵位虽然是可以世袭传子,但是这种爵位传袭每过一代就会降低一个级别,公爵降侯爵侯爵降伯爵,五代过后就是普通平民了。如果能够混一个配享太庙的话,那么这种人家的爵位就是世袭不降的。

清朝两百多年里,只有27个人享受到这个崇高的荣誉,汉人里头只有张廷玉死后有幸进去。那些有幸进去的满人也都是在国家危难时候,为爱新觉罗家族的统治建立过奇功,力挽狂澜的有头有脸的满人。张廷玉是谁,为什么有那样的荣耀呢?张廷玉是官二代,老爸就是大清的大学士,相当于宰相一样的大官。张廷玉先后给康熙、雍正、乾隆三个皇帝当过马仔,从礼部尚书到吏部尚书到户部尚书、再到军机大臣,大清的各部门一把手几乎当了个遍。后来雍正病危的时候也惦记着自己的马仔,驾崩前嘱咐张廷玉跟允禄和鄂尔泰当了顾命大臣,并在遗嘱中写明让张廷玉死后到自己身边配享太庙。由于张廷玉的才干和忠心出了名,乾隆上台后,张廷玉继续受到重用,直到年迈退休。张廷玉活到83岁去世,死后配享太庙。

配享太庙,不管是对配享的本人,还是其家族,都是一项莫大的荣誉,但也像是虚名,可以带来关注度,并不能为后代带来实实在在的权利与富贵。传之后世的是爵位、财富与家学,以及官位恩荫附带的利益。


福子说历史


太庙是古代皇族的宗庙,宗庙制度是我国古代先祖崇拜的产物。最早的宗庙主要是供奉历朝历代皇家先祖的那是中国最高规格的宗庙。后来皇后、宗室、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称为配享太庙。

其实配享太庙最直接的好处就是荣耀名声,要知道我国古代的人那是十分重视名声对于名声的重视程度甚至高于自己的生命。从文天祥最著名的一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能看出古人对名的重视。而配享太庙那就相当于可以将自己的排位供奉到皇家宗庙里,那是可以享受皇帝的祭拜供奉,而且哪怕这个王朝灭亡太庙也会重建后朝的皇帝也会继续供奉,你想想这是多大的荣誉呀。所以呢只要古代的那些文臣武将们只要有机会配享太庙那绝对是前赴后继的,所以呢其实就这一条好处就足够了。

很多人认为这个好处只是名义上的没什么实际作用。在我看来虽然可能名声这个东西比较虚,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好处还是实实在在的。但是大家要知道配享太庙的人都是对国家有天大功劳的人。配享太庙也是一种很高的认可要知道一个朝代几百年的历史只有二三十个人才有资格配享太庙,从这就能看出配享太庙的难度。那么如果你的家人有人能配享太庙那就说明国家对你的家人高度认可,在这种情况下你未来的仕途之中只要不作死,那看在家里有人配享太庙的份上那肯定比其他人要有很大的优势呀是吧。而且对家族来说也是非常高的荣耀这种荣耀也必然会给家族带来很多的好处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