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國家為什麼總是賣石油?他們為什麼不建個煉油廠,直接賣汽油?

liyanpengjia


石油化工是一個國家的支柱產業。

之所以能上升到這樣的高度,是因為石油化工工業可不止煉出來汽油這麼簡單,產業鏈條裡的最終產品還包括重油、天然氣、尿素、乾冰、活性炭、硫酸、滌綸、錦綸、環氧樹脂、丁苯橡膠、聚苯乙烯等各種工業化工品,這些化工品有的作為工業消費品,有的作為化工原料,供應給下游工廠。

可以說,石油化工早已深度融入進了國民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

(石化工業品)

這就引出來了很多可供探討的話題了,可能會涉及到經濟、環保、政治等各個方面的問題。

中東地區雖然富有,可是人口不多。即使沙特這樣的土豪國家,全國人口也不過2000多萬,而且首都利雅得和紅海沿岸的平原地帶聚集了全國80%的人口。那麼,其他地區環境惡劣,人口也少的可憐。人少,消費經濟自然帶動不起來。那麼,石化工業煉出來的除汽油外的化工品,他們往哪兒去賣?

他們本國消化不了,做做出口的生意總可以吧?可是,石油工業事關國計民生,能帶動那麼多行業的發展,創造那麼多的工作崗位,提供那麼多的稅收,其他國家怎麼可能會放開市場準入呢?

(阿拉伯國家人口很少)

中東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允許石化工業的發展,在科技、教育等領域,中東國家也缺少必要的產業研究。中東地區宗教氛圍濃厚,最直接的後果是科學研究的落後。阿拉伯人寫寫詩歌,賽賽駱駝可能是長項,可是諾貝爾獎這麼多年都與之無緣。偏偏石油化工是一門極其依賴科技進步的工業門類,需要大量的科研機構和人才儲備。可是阿拉伯國家的人們生活太愜意了,他們頑固地堅守著宗教的教條來過日子,實際上是思想懶惰的體現。即使國家全部出學費,這些富家公子們也只學會了“八旗紈絝子弟”的飛鷹走狗,沒有什麼真才實學。

(飛鷹走狗的紈絝子弟)

雖然沒有科研能力、沒有經濟基礎、沒有人才儲備,可是阿拉伯國家有錢呀!不是說有錢可以鬼推磨嗎?阿拉伯國家可以花錢建設這一切,在全球範圍內招聘人才。一個石化基地的投資也不過百億美元,以阿拉伯國家的家底,完全沒有問題。

阿拉伯國家的人可以富有,可是不能富強,這是西方國家的底線。如果從宗教文化來說,十字軍東征結束到現在也不過800年時間,耶路撒冷在以色列崛起之前還處在阿拉伯人控制之下。作為“一神論”的基督教文明和伊斯蘭文明,他們都有足夠的動力把對方掐死。

(文明的衝突)

直到如今也沒有幾個阿拉伯國家建立了完善的工業體系,他們有的只有石油。他們要建立自己的工業體系,等同於要獨立於西方國家建立並維繫至今的工業文明,並且擁有強大的戰爭潛力,這是西方國家無論如何不願意看到的。

所以,阿拉伯國家有錢,可以供王室揮霍,可以建造迪拜塔,可以發展房地產等等,糖衣炮彈要多少有多少,但是如果阿拉伯人想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那就要在西方國家的圍堵中度日了。現在的伊朗,應該是整個伊斯蘭文明中工業體系最全面的國家,就一直被美國製裁,連賣石油都不給賣。


(伊朗被美國圍堵)

另外一個方面來說,因為美國世界霸權,石油早就和美元掛鉤了,成為美元霸權的的國際結算的保證,因此,石油已經成為了一種兼顧政治和經濟屬性的大宗貨物,阿拉伯國家不能隨意更改這個產業鏈條的任何一個環節,不然就會招致其他經濟體的反制甚至是經濟報復。

阿拉伯國家成立了一個“歐佩克”的組織,想用石油作為武器,來達到政治目的。在1970年代,他們也確實給西方國家制造了一些麻煩,爆發了“石油經濟危機”。可是,自佈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後,美國長期在中東地區維持駐軍,其目的就是在歐佩克組織裡摻沙子,避免再一次的危機。阿拉伯國家必須保持分裂爭鬥,不然美國不會安心,所以卡扎菲、薩達姆都被推翻了,所以沙特雖然是封建王國,依然是美國的座上賓,從來沒聽美國提什麼“人權”的問題。

(所謂的歐佩克組織)

中東阿拉伯國家要想建立石化工業基地,不可避免要同步建造更多的工業配套設施、產學研機構、以及大量的涉外貿易機構,這些都在各種程度上影響了其他國家的利益。

所以,阿拉伯國家只能賣賣石油,而且賣油的數量都還不能由自己完全掌握,要聽從美國的意志。雖然在表面上,沙特等國宣稱自己是獨立自主的主權國家,能夠掌控自己國家的命運。可是你看見過幾個主權國家,在自己的土地上還長年駐有外國軍隊的?


而知而行的歷史


阿拉伯國家之所以不修建煉油廠改賣汽油,並不是因為他們缺人、缺錢、缺技術。石油煉化產業早已不是高精尖的技術,只要願意花錢,迅速提高產量是沒有任何問題的。無人工廠技術現在也很發達,即便阿拉伯國家沒有任何技術人員,只要從東亞地區高薪聘請一部分管理和核心技術人員,也能夠迅速形成產能。


阿拉伯國家之所以不大規模修建煉油廠,改賣汽油,核心原因是因為汽油對運輸過程的要求比原油高很多。即便是在公路上運輸汽油,也要按照危險品的標準管理,海上風浪大、顛簸多,稍有不慎一船汽油是會發生爆燃的。遠離汽油消費市場的阿拉伯國家,如果在當地進行煉化,高昂的運輸成本可能會使本來賣原油能賺到的50美元利潤,虧剩下30美元甚至20美元。這種出力不討好甚至蝕本的買賣,阿拉伯國家自然是不會幹的。不僅阿拉伯國家不會幹,世界第一大原油生產國俄羅斯也沒有大規模新建煉油廠。同樣是原油生產大國的美國,當地的煉化廠也主要滿足美國當地的汽油消費。美國賣給東亞地區的石油,也是以原油為主。


以沙特為代表的阿拉伯國家,一直希望改變以石油開採為主的單一的經濟結構,如果發展石油煉化產業真符合阿拉伯國家的實際,他們早就在這方面發力了。只不過發展一個新產業,不僅需要資金、技術和人員,更需要相應的市場需求,而幾乎處於產業荒漠的中東地區,只需要各種最終消費品,並不需要多少處於中間環節的工業原料,自然也就不適合發展石油煉化產業了。


衝擊時評


大自然似乎對阿拉伯國家青眼有加,全世界22個阿拉伯國家大多都擁有非常豐富的油氣資源,而出口原油也是很多阿拉伯國家的經濟支柱。或許很多人奇怪,將原油加工後再出口不是能獲得更多的附加值麼,為什麼阿拉伯國家卻一直只是出口原油而非汽油呢。

其實包括阿拉伯國家在內,世界上大多數原油出口國都有自己的煉油廠,只不過產能有限僅滿足其自身需求。煉油工業所需要的各種要求非常嚴格,想要高效運轉並不容易,全球擁有發達煉油工業的國家也不多。而且原油比較特別,加工成汽油後再出口,能夠賺取的利潤反而未必能比直接出口原油多。



阿拉伯22國中,沙特、阿聯酋、科威特、阿曼、埃及、利比亞等都是世界著名的原油出口國。這些國家通過大規模出口原油,獲得了鉅額財富,人均GDP有不少都位於世界前列。長久以來,沙特等國與西方煉油企業合作,都在境內建立了大型煉油廠,煉油能力並不算低。不過阿拉伯各國的原油加工產能只供應自身,幾乎沒有用於出口的。

煉油工業是衡量一個國家工業實力的重要體現,除了設備與技術,煉油工業更需要非常完備的運輸銷售體系以及人才管理來進行保障。阿拉伯各產油國雖說有足夠的財富購買設備甚至獲得技術,可他們沒有足夠的工業實力與人才管理體系,即便建立起煉油工業也無法靠自身運轉。所以有些時候,金錢也的確買不到一切,沙特阿拉伯當年希望的用錢買來現代實現了,但買來工業化的目標只能註定失敗。



更何況,煉油工業體系需要的是一系列精密的技術與配套工業支持,一旦阿拉伯國家自己掌握了,那麼無異於打破了發達國家對於它們的優勢條件。同時,阿拉伯各國若是能有這樣的技術水平與工業體系,那就能徹底從富裕國家轉變成真正的發達國家。而從西方發達國家的角度來考慮,阿拉伯國家的工業強盛有礙於他們的利益,所以他們也不希望發生這種事。

汽油等產品的運輸不同於原油的運輸,其所需要的條件苛刻太多,原油運輸起來比汽油等安全得多。世界三大煉油中心——鹿特丹、新加坡與休斯頓,都靠近主要的能源消費市場,而且都位於發達國家。可見煉油工業與現代鋼鐵工業的分佈有相似之處,那就是必須靠近市場而非原料產地分佈。偏偏阿拉伯各原油出口國,大多都距離世界主要能源消費區域比較遠,運輸依靠海運,技術達不到不說,就算達到了也會讓運輸成本壓縮利潤,實在不划算。



阿拉伯產油國的石油大多埋藏很淺,相對於世界上其他地方的石油,阿拉伯的石油開採成本非常低,而且品質很好,在國際上出口利潤很高。如果阿拉伯各國自己費勁煉油,最後出口汽油,且不說技術能不能達到,這運輸過程風險上升也不算,由於加工與運輸的成本劇增,這些汽油出口後價格也無法與歐美等地本土煉油廠出產的汽油競爭。對阿拉伯國家來說,出口汽油風險大,而且能夠賺取的利潤反而還會變少,屬於費力不討好的選擇。

包括阿拉伯諸產油國在內,世界上大部分資源型經濟國家都有個通病,那就是富貴即安。阿拉伯國家因為石油,日子過得非常舒坦,而且這些國家大多人口不多,既然輕輕鬆鬆就能過得富裕,又何必費神呢?阿拉伯產油國有的是錢,雖然缺少技術與人才,可他們也沒什麼心思去學技術去培養人才。當然,直接出口原油就能過好日子,去努力奮鬥的動力也就隨之削弱了,而且加工原油再出口變數不少,也實在沒必要去冒風險。



澹奕


中東石油生產國不是不想煉油的,只是太多原因註定他們不可能建立強大的煉油基地了。

中東石油生產國是建有不少煉油廠的,只是這些煉油廠加起來,產能也不及中國的十分一。目前,美國是全球煉油能力最強的國家,達17818千桶/天,中國12598千桶/天位居第二,俄羅斯第三,但不到6000千桶/天,不到中國產能的50%。這三個國家的煉油能力就佔去世界70%以上了,所以,其他國家煉油是沒有競爭優勢的。

石油冶煉,是一個高能耗的產業、高汙染(現在有所改進了),中東石油生產普遍是電能較缺乏的國家。當然他們可以用油發電,但進口汽油發電再煉油,一桶汽油煉一桶石油(不是很準確的比喻)就有點搞笑了。同時,怎麼說煉油也算高科技行業,一般國家搞不定的,煉出的汽油品質太低,可能還得不償失。上世紀七十年代,伊朗就曾雄心勃勃地想建立自己的石油冶煉工業,但沒人才沒工人沒技術,設備生鏽了也沒建起來。

最後,煉油的綜合收益並不一定比單賣原油高。如果沒有規模、技術的支撐,煉油的收益比單賣石油少多了。

中東許多石油國家就是因為這樣放棄自己煉油的。不過,中東一些大國如沙特、伊朗等還是很努力發展自己的石油冶煉工業。比如現在沙特吉贊2000萬噸/年煉油廠項目,就是沙特阿美公司投資建設的世界級煉油項目,總投資達200億美元。中國煉化工程集團四建公司,就在這個建設項目中中標多個標段項目。


50後男人


阿拉伯國家但是想建煉油廠,可是做不到啊!如果阿拉伯國家有煉油廠自己煉油,也就不會被稱為土豪國家,而應該稱之為發達國家。全世界已探明石油儲量超過50%在中東,30%以上的石油出口量也來自於中東。那麼,為什麼中東的阿拉伯國家不自己新建煉油廠賣價格更高的汽油,只是賣原油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四點:

第一,建立煉油廠需要配套設施,阿拉伯國家不具備。煉油比採油更復雜,需要一系列專業的設備進行配套。設備或許可以從西方國家購買,但是煉油需要天文數字的電。電需要建立電廠,主要有水電、火電、以及核電。哪一種電廠,阿拉伯都不具備大規模建立的能力。

第二,建立煉油廠需要技術及人才,阿拉伯國家也不具備。在第四次中東戰爭的時候,阿拉伯國家曾經用石油禁運為武器,將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國家拉入經濟危機。與此同時,阿拉伯國家也希望建立自己的工業體系。於是,大量進口工業設備,準備建立自己的工業體系。結果呢?設備買來了,卻沒有管理這些設備的技術工人!

第三,資源型國家陷阱在作祟。一般來講,資源型國家依靠資源就可以大賺特賺,發展工業的動力不足。以我國北方鄰國蒙古為例,在礦產資源價格處於高位的時候,經濟連續10%以上在增長;當煤炭、鐵礦石價格處於低位以後,經濟停滯,處於負增長。再以俄羅斯為例,也一直沒有擺脫對石油出口的依賴!阿拉伯國家更是如此,依賴賣石油就可以輕鬆賺錢,對發展工業化動力嚴重不足。即使有遠見的國家,例如阿聯酋的迪拜,也是發展了賺錢更輕鬆的旅遊業與金融業,而非工業。

迪拜

第四,煉油產業被大國控制。世界上石油消費量最大的國家依次是美國、中國、日本、印度、德國,都是經濟體量非常大的國家,都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不論是美國、日本、德國這三個發達國家,還是中國與印度這兩個發展中國家,都擁有發達的煉油工業。如果讓阿拉伯國家掌握了煉油產業,豈不是把世界大國的脖子都卡住了?從世界大國的角度,也不可能讓阿拉伯國家擁有發達的煉油業!

歡迎大家討論,您認為阿拉伯國家可以發展成發達國家嗎?


美國觀察室


中國煉油質量太差,柴油都煉不好,歐美大都是柴油轎車,中國很少有,就因為柴油品質差。只有貨車才能用,中國如能研發出用劣質柴油轎車,柴油轎車才能見到。錢人人都熱愛,但是誰都無法賺完的,要是你賺完了,還有人與你戰略合作伙伴嗎?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分金同味,好好味道,味道好極了,中國有句俗話,獨食難肥,好的東西要大家分享共享。

煉油會產生大量副產品,這些東西需要配套上下游企業繼續加工,所以不是建立一個煉油廠練汽油這麼簡單的,而是要建立整個化工體系配套煉油廠才能達到最佳收益,這不是中東小國可以做的。以前因為採油工藝簡單(通俗點說,地下石油無成本,只有開鑽及後期抽油機),而煉油需要上工業裝置,成本高。如果單純煉油,石油的利用率不高,還要加後續的石化裝置來處理生產一些石化產品。但現在也上了好多煉油裝置。

美英法掌控著石油行業所有的技術,他們當然知道那些技術中利潤最高,怎麼會將利潤讓給別人去賺,中國到現在煉油技術還趕不上這幾個國家,中東的國家只能作為人家的原料供應國,想自己獨立建煉油廠想都別想。不是說兩桶油一直虧損嗎?既然虧損煉油還嚴重汙染環境,我建議關閉全國所有的煉油企業,停止生產燃油車,所有人一律騎自行車電瓶車出行上下班,這樣我們兩大國企每年虧不了錢,環境汙染也能得到根治。

應該是消費市場需求的問題,煉油肯定是不難的,中東國家的汽油都很便宜,你說他們不會煉油也不可能,進口汽油沒那麼好運輸啊,那肯定是自己煉的,煉油副產品很多,那些東西都分開賣,或者本地都沒需求,賣不出去,又不容易運輸,可能會虧本,煉油肯定不是什麼高科技,分餾法嘛,生產工藝沒有就買國外的技術機器,沒任何問題。

不能讓產油國再具備自我煉油能力,這是基本常識~~~彼此牽制才能相安無事,而且石油與美元掛鉤,也就是說石油產量可以影響美元價值,如果是產油國也能大量生產成品油,那麼美元會更不可控,而且中東產油國雖然富裕但國內工業化程度還是太低,煉油不是開個煉油廠的事,國家工業化程度無法支撐。

煉成汽油怎麼大量出口,不安全,不經濟!他們自己又用不了太多汽油。輸油管道可以輸送原油,你讓他輸送汽油試試。郵輪可以運汽油才好玩,誰敢讓它靠港。石油勘探技術嗎?建煉油廠要技術人才?採油需要技術人才更多。山東東營老百姓都會煉油,原油加熱沸騰,不同溫度分餾出汽油,柴油等,專業叫石油分餾。工業上先將石油加熱至400℃~500℃之間,使其變成蒸氣後輸進分餾塔。土法煉油就這麼幹的,大鍋燒開,接兩根管子就成。要製造更尖端產品才複雜的。

分工協作懂不懂,別扯什麼阿拉伯人不煉油,其實他們也煉,但總得給其它國留點沒煉的吧。餓羅斯,美國都出口原油,何況阿拉伯國家了,你說俄毛和美國不會煉油?澳大利亞是發達國家吧,不照樣大量出口礦石。美國大量出口原糧,難道都要把大豆榨成油、麵粉做成麵包再出口???


歷史深度揭秘


阿拉伯國家並不是總賣原油,有很多阿拉伯國家是有石油化工廠的,其中尤其以石油儲量最多的沙特阿拉伯對於世界石油化工業有非常大的野心。



這兩年不是說阿拉伯最大的石油財團阿美公司打算到紐交所進行IPO嗎?預計融資1500億,沙特王儲小薩拉曼認為屆時阿美公司的總市值將達到2萬億美元,不過很多美國投資銀行分析師們並不認可。但這家沙特阿美公司就是一家綜合性的石油化工集團,壟斷沙特阿拉伯的大部分石油資源,現在已經和歐美國家合資成立多個石油化工工廠,每日煉油量為500萬桶,算是初具規模,雖然和歐美大型石油公司相比還是有很大距離,如埃克斯美孚石油公司、英國石油公司、荷蘭皇家殼牌公司等。


沙特阿美公司煉油產量是夠本國用的,但沙特相當一部分原油是直接出口到世界各國的,而石油豐富的阿拉伯國家大部分都是以原油出口創匯為主。

下面解析一下具體原因:

(一)

石油化工產業門對工業技術要求極高,是一個國家工業實力的綜合體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過達到的, 必須是先進的工業國才有這個實力,然而阿拉伯國家普遍並不具備這個工業實力。別看這些阿拉伯國家人均GDP都很高,如科威特和卡塔爾等國,人均收入都超過5萬美元以上,但依然不被認為是發達國家,只是一個石油富國,這是因為阿拉伯國家工業能力非常弱小,很多阿拉伯國家人口少,人才更少,根本無力進行大規模的工業化建設。阿拉伯國家還是直接賣原油掙錢,省事更划算。



(二)

阿拉伯國家石油儲量非常豐富,開採成本非常低,大部分阿拉伯國家的石油開採成本都小於10美元/桶,如此低的開採成本,對於這些阿拉伯國家來說,是打出一桶石油就賺一桶,數十美元的利潤。簡直就是唾手可得的財富,幹嘛還要苦苦的幹髒活、累活(煉油),直接賣原油多賺,坐地就發大財,太爽了。所以大部分阿拉伯國家不直接賣成品油就非常容易立理解了,人家家裡有礦,萬事不愁。



以上就是“大正”對他該問題的看法。


大正看世界


眾所周知,中東地區盛產石油,據《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鑑》數據顯示,其石油產量佔到了全球的34.1%,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坐擁石油的中東國家,竟然要從國外進口成品油。部分中東國家將原油銷往亞洲、歐洲和美國的煉油廠,又以汽油、噴氣燃料及石油化工產品,如塑料等形式回到中東。

1、中東產能位列世界第4,但幾乎由沙特、伊朗等國貢獻

事實上,中東地區也有屬於自己的煉油工業,其產能排在世界第4位,僅落後於亞太、北美和西歐三大煉油產地。據美國《油氣雜誌》2015年的統計數據顯示,亞太地區的總煉能達到13.2億噸/年,北美地區為10.8億噸/年,西歐為6.7億噸/年,而中東地區煉油能力為4.64億噸/年。

盛產石油的中東國家,理應建立屬於自己的煉油廠,為何煉油產能並沒有佔據鰲頭呢?其實,中東煉油廠大多集中在沙特阿拉伯、伊朗和阿聯酋這幾個國家,例如沙特是世界第七大煉油國,而其他阿拉伯國家的煉油廠著實不多,只有1~2座,因此整體上,阿拉伯國家的煉油產能相對不高。

注:美國《油氣雜誌》2015年統計數據

2、製造業曾拖煉油業“後腿”,中東產能有望躋身世界三強

很多人不知道,煉油看似是簡單的石油分離工作,背後對工業生產能力的要求很高。由於石油成分複雜,石油的種類有很多種。最簡單的分類是根據硫含量進行劃分,可以分成輕質、中質、重質、特重原油,這意味著面對不同的石油品種,對應的提煉設備和步驟都會大不相同,這無疑對一個國家的工業能力提出很高的考驗。

從全球煉油主產地的分佈,不難發現這些地區都具備完善和成熟的工業體系,而中東國家大多處在工業化初級發展階段,並沒有多少個國傢俱體建設大規模煉油廠的技術和能力。不過,隨著中東國家加大對煉油產業的投資和引進國外技術,未來中東的煉油產能有望實現爆發性增長,並與亞太、北美地區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

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報告顯示,到2020年,全球煉油能力將突破50億噸/年大關。其中,亞太和中東地區的新增煉能將佔全球新增能力的80%。另據國際能源署預測,中東地區的煉油商正在快速增加產品的附加值,向價值鏈上游進軍,未來中東新增煉油產能將佔到全球增量的30%左右。

3、油價暴跌敲醒“石油發財夢”,多產油國率先經濟轉型

儘管中東國家想發展煉油工業來滿足燃料以及化工產品的需求以及實現出口,但這不代表中東產油國一味只想依賴石油行業來發展經濟,畢竟它們早在4年前的油價暴跌中吃了不少虧。2014年,國際油價從100美元/桶暴跌至60美元/桶,當時該地區的經濟增長率下滑至歷史低點,平均只有1.87%。如今,國際油價有重演當年的表現,但是中東國家早已在此前的危機中“幡然醒悟”。

比如沙特政府積極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設備,大力發展鋼鐵、鍊鋁、水泥、海水淡化、電力工業、農業和服務業等非石油產業,使得依賴石油的單一經濟結構有所改觀。據路透社12月6日報道,11月沙特的非石油私營部門增長創11個月新高,衡量經濟活力的指標沙特阿拉伯採購經理人指數從10月的53.8升至55.2(高於50的水平表示擴張)。

不僅是沙特,其他中東產油國也不甘示弱。阿聯酋發展旅遊業、房地產、交通、通訊、金融等產業,對其GDP增長貢獻約7成;卡塔爾加大製造業、建築業、金融保險業、政府服務、房地產、批發零售業投入力度,使這些行業成為近年來發展增長較快的行業。

不得不說,石油資源對中東國家的經濟起步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卻讓它們此前原地踏步,以致於遲遲無法邁入發達國家的行列。時間一久,甚至可能會陷入過分依賴資源出口、經濟結構單一、產業模式難以轉型的困境,如今以沙特、卡塔爾為代表的中東石油國主動尋求經濟轉型,勢必給世界其他資源型國家提供更多寶貴經驗,接下來不妨靜待它們的表現。


金十數據


阿拉伯國家賣原油,卻不建煉油廠,賣利潤更高的汽油,這個現象是國際貿易中的比較優勢理論,

比較優勢理論認為,國際貿易的基礎是生產技術的相對差別,以及由此產生的相對成本差別,每個國家都應根據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權取其輕的原則,集中生產並出口其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口其具有比較劣勢的產品,比較優勢貿易理論在更普遍的基礎上解釋了貿易產生的基礎和貿易利得,

阿拉伯國家原油質量好,開採成本低,非常有競爭優勢,但是阿拉伯國家提煉原油卻不具備優勢,因為建立煉油廠涉及到技術,人才,配套設施,這些都是阿拉伯國家的短項,其實就是工業基礎比較差,

技術問題,阿拉伯國家普遍工業基礎很差,整個阿拉伯半島除了以色列科技先進,伊拉克稍微有一些技術,其他國家現代科技水平幾乎是空白,沙特就是有錢而已,光有錢只能稱為土豪,別說提煉原油了,連開採石油的技術都很勉強,其實是外國石油公司在開採,包括中國的石油公司,

人才問題,阿拉伯國家並沒有經過現代工業文明的洗禮,有著很濃厚的宗教和部落等落後意識傳統,缺乏現代教育,沒有高質量的現代教育哪來的人才?

配套設施,提煉原油,建煉油廠要涉及到許多工業門類,比如需要大量的電力,阿拉伯國家的電力不夠用,是不是還要建發電廠?建發電廠又涉及到與建煉油廠同樣的問題,說到底是工業體系的問題,總之阿拉伯國家玩不起來,

比較優勢理論不僅僅是阿拉伯賣石油上體現,委內瑞拉也是進口汽油的,還有澳大利亞雖然是發達國家,但是隻能賣鐵礦石,用鐵礦石鍊鋼的技術澳大利亞有,但是其他條件不具備,如果鍊鋼成本會遠遠超過中國,


萬事皆空70


阿拉伯地區石油產量的確豐富,如果把他“精加工”了,附加值高了,豈不是更容易賣好價錢?這樣一條龍服務,錢不都落到自己腰包裡了?他們為什麼不這麼做?



第一,沒有競爭力。

當今世界,阿拉伯國家的石油產出能力毋庸置疑,其他國家沒有能有人可以與之媲美,沒有什麼競爭對手,但是在煉油方面,它其實是沒有競爭力的,光是中美俄三國的煉油能力,就已經佔到全球範圍內煉油量的百分之七十,阿拉伯國家費那個時間煉油幹嘛呢?而且阿拉伯國家有條件煉油嗎?



第二,技術要求高。

煉油不是說煉就能煉,動動嘴吧,花點錢就辦得到的,這也是一項技術工作,油可以煉但是品質不行,還不如賣原油賺錢,可能煉油還得賠錢,阿拉伯國家許多煉油必須的資源並不豐富,比如電力,總不能一邊買汽油發電,一邊再去生產石油,這成本這麼高,他賣給誰去?誰那麼傻買質量不好價格還好的東西?因為這裡是原產地嗎?別逗了,這可不是賣土特產!



所以沙特是想一條龍服務,能賣個好價錢,但是條件不允許,只開採原油賣就足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