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匣供彈的武器比起彈夾供彈的武器有什麼優勢?

廢土少年


彈夾,或者橋夾 ,實際是一種輔助裝填工具,目的是把子彈順滑地壓入彈倉。

那麼問題就來了。

首先這個子彈平時都暴露在外,粘上點泥沙,或者一個跟頭壓在子彈上,橋夾扭曲變形,裝蛋就不順暢。

然後,彈倉的託彈板是彈簧驅動的,越下壓簧力越大,手勁小點兒的還就壓不下去。因此彈倉的容量一般不會太大。

最後,彈夾一般從槍上方裝彈,又要手用力壓彈,所以裝彈時一般要把槍放在腰間,兩手配合,速度慢,動作明顯,裝彈無法同時觀瞄。

而彈匣,實際是一個活動的彈倉。壓子彈費力嗎?一樣費力。但是可以隨身帶多個事先壓好的彈匣,子彈承受的簧力由彈匣口的抱彈機構頂住,上彈匣時不需要克服簧力,非常輕便。子彈由彈匣外殼保護,對泥沙,碰撞有一定抵禦力。從下方裝彈匣,憑經驗手感或者眼睛餘光就可以迅速完成,老手可以邊上彈邊觀瞄。

因此彈匣相對彈夾的進步,就是把壓子彈這個費力的動作轉移到戰前準備階段,在戰鬥中可以輕鬆地換彈匣。


味冷


彈匣和彈夾都是供彈具的一種。供彈具的用途是保證子彈能夠以合適的位置進入彈膛,並且供彈比較順利,不會產生卡彈等情況。
上一個圖片,這裡邊幾種供彈具都有了。

使用彈夾的主要是盒式彈倉,第一種使用盒式彈倉的步槍是奧地利的曼利夏步槍,這時使用的還是漏夾。而第一支使用彈匣供彈的是英國的MLMmk1型步槍,當時使用彈匣的目的是方便更換損壞的彈倉,一般的彈倉都是固定的,損壞以後不容易更換,而彈匣比較方便更換。
彈夾有兩種,一種是漏夾,一種是橋夾,左邊的是漏夾,右邊的是橋夾。

但是,在實際使用中發現,快速更換彈匣除了可以快速的更換損壞的彈匣以外,還有就是可以提高步槍的射速,當時英國人還在步槍上安裝了射速限制裝置,據說是要節省彈藥。
用彈夾裝填子彈,基本上都是這樣,這是56式半自動在裝填子彈。
裝填好子彈的彈匣,彈匣使用前可以裝填好好幾個,特別適用於自動武器。彈匣的重量比彈鼓輕,而且彈鼓的體積太大,一旦由於磕碰完成變形,很容易供彈不暢,而那一個大彈鼓裡邊的子彈可就是不好拿出來了。

而使用彈匣除了可以快速更換彈匣,還有就是可以保持彈藥的清潔,彈匣畢竟是用一個鐵盒子把一定數量的子彈包起來,把塵土灰塵擋了起來,這一點對於自動武器尤其重要,著名的歪把子那個彈鬥由於是開放結構,導致沙塵等異物十分容易進去槍械內部,導致歪把子的可靠性總是出問題,為了這個還想出來往子彈上塗油的辦法,其實在保持子彈清潔的情況下,歪把子的可靠性還不錯,但是那個接土的彈鬥在那裡,無法保證子彈的清潔。而使用彈匣就是保證隨著一旦進入槍械內部的異物儘可能的少。

在彈藥平時的彈藥箱中,有的是直接用紙包或者小口袋包裝,不用彈夾了,但是也有先用橋式彈夾安裝,再用紙包包裝的。
彈藥鐵皮盒上邊的漢字夾的意思就是子彈上邊有橋夾。

使用快速裝彈器和橋式彈夾,可以快速裝填子彈,而不用一發一發的裝子彈。


有痰


主要是容量,彈夾供彈的武器大多數都是栓動步槍或者半自動步槍,彈匣一開始就是運用在自動武器上面。

彈夾這種東西,在1885年才有。其設計目的就是為了加快裝填速度,提高射速。當時的步槍普遍容彈量五發,單發手動射擊,速度慢的要死。彈夾和槍械的結構上看,一次也就能壓進那麼幾發子彈。



而彈匣不同,彈匣中的匣字,意思就是盒子。彈匣的大小尺寸,決定了它可以裝進更多的子彈,射速上也大為提升。最開始的彈匣只用於手槍衝鋒槍和機關槍上面,這些武器要求的是射速,要求的是容彈量,彈匣完全滿足。


簡單來說,彈夾的作用僅僅是幫助裝彈的,使裝彈更方便一點。而彈匣不同,彈匣不光是裝子彈用,射擊的時候,彈匣中的託彈簧和託彈板的作用下,將子彈壓進槍膛進行射擊。在步槍的自動方式中,彈匣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

其實,彈匣在裝彈的時候也不一定是一發一發的壓進去,很多步槍也是配備了彈夾,協助射手裝彈。15發以上的步槍,很多都是配備了彈夾。彈夾這種東西,早就不在步槍中使用了。就連狙擊步槍也一樣,使用的都是幾發子彈的彈匣,而不是彈夾。



彈匣和彈夾,不是哪個好哪個不好,都是槍械的一個發展過程中的產品。


軍武文齋


彈夾是槍械裝彈的一種輔助工具,大多數拉栓式步槍或者半自動步槍都得依靠彈夾裝彈,這樣一來可以加快子彈的裝填速度,換句話說,彈夾對於槍械來說可有可無。而彈匣就不一樣了,它是槍械的一部分,是槍裡用於儲存子彈的“小盒子”,是槍械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說,這兩者之間根本沒什麼可比性,如果非要比較,彈匣供彈的武器比彈夾供彈的武器更具有優勢。

在全自動步槍還沒有出現之前,步槍一般都是採用彈夾供彈,而在此之前彈匣是主要運用於自動武器如衝鋒槍、機槍中,這樣一來可以提高彈容量,保持槍械火力的持續性,從而達到壓制敵人的目的。畢竟彈匣一次性能存放20到50發子彈,而彈夾掛彈通常只有5到10發。

美軍在二戰時期有兩款步槍讓人難以忘記,一款是M1918勃朗寧步槍,另外一款是M1加蘭德步槍,前者是由20發可拆式彈匣供彈,雖然它的火力變猛了,但也導致其重量大,在叢林作戰中隱蔽性較弱,而後者採用彈夾供彈,不僅降低了槍械重量,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步槍精準度,所以說,在當時的步槍中裡,兩種供彈方式之間各有優缺點。

彈匣供彈的武器還有一個優勢,那就是在子彈打光後只需換個彈匣就可以繼續作戰了,而彈夾供彈的武器卻多了一個裝彈動作。如今彈夾在槍械中已經不多見了,現在大部分槍械都是直接用彈匣供彈,即使是狙擊步槍,使用的都是幾發子彈的彈匣。


兵說


這有兩個區別。彈夾不叫供彈夾,應該叫壓彈夾,通常為步槍和半自動步槍使用,彈夾一般分五發和十發兩種(目前已被使用彈匣的自動步槍淘汰),單兵使用時比較麻煩,必須要用手將槍栓拉開,然後將彈夾對準壓彈槽,用拇指將子彈壓入彈倉,並再次拉動槍栓使子彈上膛,這個過程在激烈的戰鬥中容易被泥土或沙子掉入彈倉而影響裝彈速度,射擊的持續性較差,但普通步槍也有優點,就是準確性較高,野戰時的射擊距離較遠,消耗彈藥較少。而彈匣供彈方式通常被用於全自動步槍和輕型機槍(鏈式供彈除外),優點就是火力的持續性比較強,供彈迅速,在激烈殘酷的戰場上換彈匣基本不受影響。但缺點是單兵攜帶量較大而重,影響單兵運動中作戰,彈藥消耗大,後勤供應壓力也大。


牧馬人1720


使用彈匣供彈的一般是今天的半自動或者全自動武器,而使用彈夾供彈的,則通常是以前的那些老式槍械,比如拉大栓以及一些早期的手槍等,其中彈夾根據結構和使用方式的不同,又可以分為漏夾和橋夾

,其中漏夾在裝填的時候是需要跟隨子彈一起壓進彈倉的,如下圖所示,就是M1加蘭德使用漏夾裝彈時的動圖,漏夾和子彈同時壓進彈倉(加蘭德使用8發漏夾,且打完子彈後漏夾從上面彈出)

▲M1加蘭德漏夾裝彈示意圖

▲加蘭德的漏夾從上面彈出,即“上進上出”

至於橋夾,則是不跟隨子彈一起被壓進彈倉的,在裝彈時只需要把橋夾對準彈倉的裝填口,把子彈全部壓進彈倉橋夾就可以直接拿掉。所以,如果我們僅從裝彈方式來看,橋夾這玩意相對於彈匣和漏夾來說,更像是一個“輔助裝彈工具”,即彈匣和漏夾都是用來給槍械供彈的,需要與槍械組合使用,而橋夾則僅僅是用來裝彈的,裝完後就沒它什麼事了。下圖分別是使用橋夾裝彈的步槍和手槍(某些手槍也可以使用漏夾供彈)<strong>

▲使用5發橋夾裝彈的春田M1903步槍
<strong>

▲使用橋夾裝彈的毛瑟C96手槍

當然,橋夾除了能直接給槍械的彈倉裝彈之外,對於一些有特定接口的彈匣,也是可以使用橋夾來裝彈的,且可以明顯提高裝彈速度,比如下圖所示,就是正在用橋夾給M16的彈匣裝彈:

▲用橋夾給彈匣裝彈

至於目前主流的彈匣供彈,相對於彈夾供彈來說,彈匣最明顯的優勢就在於攜彈量,因為使用彈匣供彈時,我們可以理解成彈匣就是槍械的一部分,相當於槍械的一個“外接彈倉”,不管是使用漏夾供彈還是橋夾裝彈彈時,都會受到槍械本身彈倉容量大小的限制,所以,彈夾的彈容量通常都是個位數,比如上面提到的M1加蘭德的8發漏夾、春田步槍的5發橋夾等,

彈匣的話,主流都是30發彈容量,部分型號可以多到40發,至於一些改裝到100發彈容量的,那玩屬於“異端”,沒什麼實際的用處,有這閒工夫乾脆用彈鼓來得實在。

彈匣除了攜彈量更大之外,打空子彈時的更換速度也是優勢之一,比如上圖所示那樣,如果換成是使用彈夾供彈的老式步槍,再怎麼快也做不到這樣吧!


哨兵ZH


儘管彈匣和彈夾同屬槍械的供彈具,但它們的側重點各有不同。彈匣的加工難度稍大,造價較高,這就使得彈匣在生產力並未發達的一戰中出鏡率不高。當時的許多手槍,甚至還採用極“傳統”的設計:在槍身內另設置彈倉,通過彈夾供彈。到了二戰,栓動步槍的發展進入了一個瓶頸期,只有衝鋒槍、手槍和機槍等才勉強普及採用彈匣供彈。

而彈夾的加工難度極小,是作一次性使用的供彈具。這需要在槍械內設置彈倉配合使用。如今彈夾基本上作為輔助壓彈具使用:許多國家的兵工廠都採用這種包裝方式:彈藥出廠時便以10發或15發為一單位裝入橋夾(彈夾一類),而後將彈夾封裝在稍大的彈藥匣內。彈藥匣又填裝在彈藥箱內。

如今的輕武器大多采用彈匣供彈。彈匣供彈對於槍械的好處是,槍械無需再設置彈倉儲彈,只需要簡單設計彈匣固定裝置、解鎖裝置就可以了。而彈匣供彈對於射手的好處多了去了,一是在戰鬥中再裝填速度可以大大提高——只需要將彈匣一拔一插,槍械便具備再次射擊的條件;二是可以儘可能減少射手維護槍械的難度,減少槍械的零件數量;三是在戰鬥前、戰鬥間隙可以將彈匣復裝填,這可以保證戰場上的火力持續性。

至於彈夾供彈,它的好處則沒有這麼多。但是有一個較為明顯的優點:便宜。這一點彈匣供彈確實無法比擬,但廉價換來的是幾乎全方面的性能下降,無疑得不償失。而民用槍械雖然不在乎這點性能,但無疑採用彈匣供彈還可以給武器商帶來額外的收入。於是彈匣供彈成了主流,彈夾供彈也就被棄用。


塹壕中的大遊民


談談個人看法,彈夾(漏夾,,橋夾)是隨著步槍而產生的,包括拴動,和半自動步槍都是採用彈夾作為備彈具,彈夾只負責存放子彈,不是槍支的一部分,可有可無,為輔助供彈工具,有是為了放便快速壓彈入彈倉,彈倉才是栓動,半自動步槍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攜帶時彈夾按槍支的彈倉容量配置子彈數量,存放於子彈帶中,戰時需要壓彈時,將槍機(栓)後拉,露出彈倉,將彈夾沿卡槽插入,用大母指壓彈使子彈入倉,拔下彈夾完成上彈動作。栓動需手動推栓上膛,半自動拔下彈夾時向後方帶一下槍機自動推彈上膛。

單夾掛彈通常5—10發,而且槍支為栓動或半自動。彈夾不隨槍走。彈匣,彈匣是全自動武器必配的裝彈具,是槍支的一部分,負責槍支的子彈存放,不可缺少。如衝鋒槍等,彈匣能存放較多的子彈,衝鋒槍25—50發。手槍也是彈匣供彈。

彈匣為可快速更換的,便於戰鬥中子彈供應的持續性。子彈存放於彈匣中,用時直接沿彈匣插口插入即可,非常方便,單夾不能為彈匣補充子彈,不具備這個功能。

通常彈匣靠手動壓彈,方法是用一隻手抓握幾發子彈,彈頭朝小母指,左手握彈匣,右手將子彈低部朝彈匣弧面大的一方,用大母指壓一顆子彈入匣,一顆一顆的壓,裝滿後輕輕dun兩下彈匣。現在也出現了輔助裝彈入匣的工具,但不普及。彈匣,彈夾都是供彈具,作用不同,彈匣是槍的一部分,彈夾是為把子彈裝入彈倉提供方便。彈夾供彈的槍儲彈量小,射速低,通常為步槍所用,如,56式半自動步槍,三八槍等等都是彈夾供彈,而56,81,95等等衝鋒槍都是彈匣供彈。優缺點,彈夾供彈的槍槍管長,精度高,彈道平直度高,瞄準基線低,隱蔽性好,打的準。

缺點儲彈少,射速低,對集群目標對抗性差。彈匣供彈的槍支,儲彈多,便於連續射擊,火力持續性好,特別是對抗集群目標,缺點,精度弱於前者,點射彈道散佈大,子彈消耗大,效費比差等等,由此看出,兩者的優缺點成對立狀態。
應該說,兩種彈具對應兩種不同的槍支,而兩種槍的用途不同,各有優缺點。隨著武器的發展進步,彈夾已經很少用了,最典型的就是三軍儀仗隊用的56式半自動步槍了!


兔哥42928


當然是裝彈更加方便而且火力持續性更好啦~

彈夾是老式栓動步槍(吃雞黨滿腦子的98K,SKS都是)和半自動手槍(毛瑟C96那一家子)常用的彈藥裝彈工具。

一般都是由一條鐵片壓制而成(左邊腐國佬.303彈夾),講究點的國家還會在彈夾片裡面襯簧片(中間德棍7.92*57彈夾,右邊是拆解後的簧片特寫)

而彈夾一般都是一夾五發裝彈,最多也就十發(SKS的7.62*39十發橋夾),而彈夾夾子彈很緊防止子彈掉出來。因此壓彈也很費力

打完五發就要重新壓一次彈,往復多次,士兵內心應該會罵娘~

而彈匣就是一個整齊容納多發子彈的盒裝供彈容器,

一般現代步槍都是由彈匣供彈,以AR為例一陣亂射,射完彈匣裡的子彈後,按住彈匣解脫紐就自動落地,再插個新彈匣上去,順手撥一下槍機釋放鈕就能再射了。

而突擊步槍彈匣起步就是30發,火力持續性比彈夾供彈的步槍強太多了。有些變態的比如下面這逼螺旋昇天AKM容彈量高達100發(RPK:搶飯碗的?)

然而這逼供彈可靠性應該和女人一樣捉摸不定不甚可靠吧~


瘋狗的輕武


如果玩過《戰地1》、《使命召喚5》這類二戰遊戲,相信就會對彈匣供彈和彈夾供彈的區別和優缺點有一個清楚的認識了。對那些子彈少的槍,彈夾供彈或許還可以接受,但大容量的武器使用彈夾供彈,火力持續性就要大打折扣了。

對於老式的彈倉式步槍,彈夾供彈是一種相當優秀的設計。使用一個漏夾或者橋夾,就能一次性填滿彈倉。這一時期的步槍彈容量一般都很小,多數只有4~6發,因此一個彈夾就能壓滿。相比那些需要把子彈手動一發一發壓進彈倉,甚至是單發槍來說,彈夾裝填已經是一種非常先進的設計了。但隨著武器的發展,特別是彈容量的增加,到了20世紀初期,彈夾供彈已經開始暴露出一些問題。如英國的李氏步槍,彈匣容量達到了10發,用標準的5發彈夾需要壓兩次才能裝滿。這一問題在射速快的自動步槍上更加嚴重。由於彈夾的容量一般不超過5發,最多也只有10發,而新型步槍的彈匣容量已經達到了10發、20發甚至更多,用5發彈夾需要壓4次彈才能裝滿,速度實在是太慢了。

彈匣雖然出現的很早,但那時僅僅是作為“可拆卸式彈倉”來設計的,直到射速快的自動武器出現,彈匣才第一次作為一種裝彈方式出現在人們眼前。最早只有手槍、衝鋒槍和機槍採用彈匣式設計,後來自動步槍甚至手動步槍也開始以彈匣裝填作為主要的裝填方式。除了彈匣的成本較高外,在裝填速度上和可靠性上,彈匣供彈基本上全面優於彈夾供彈,因此現在很少還有彈夾供彈的武器了。

以上是我的回答,歡迎大家留言討論。我是輕兵器愛好者,熱愛輕武器與戰術文化,期待與你一起走進狂野的輕武器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