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才維持了半個月,為什麼有的企業就“支撐不住”了呢?

東方紅雲朵兒


現金流是企業的血液,利潤是企業的肌肉,一旦開始大量失血,即使再強壯的企業也會轟然倒地。疫情防控半個月,對於很多企業來說就是在頸動脈上割了一刀,即使這些企業原先是多麼優秀的企業。當然,這個也跟這些企業之前的防護意識薄弱有很大的關係。

企業有很多類型,強週轉的企業在疫情下最容易倒下

不管是現在發出呼聲的西貝還是老鄉雞,或者是K歌之王,他們除了是消費行業外,還有一個標籤是強週轉行業。

什麼叫強週轉行業?以餐飲為例,餐飲行業都是當天採購、當天銷售、當天回款的,從現金流週轉角度幾乎就是一天一次週轉。如果企業正常運轉,每天的銷售額扣除成本、員工工資後會結餘下來留到月底或者下月初用於支付房租、放貸等等。

對於優秀的強週轉行業來說,如果它一直不擴張,賬面上的現金會很多,抗風險能力很強。但是這種強週轉行業有個缺點,就是利潤不高,通過擴張增加利潤的衝動很強,像西貝就在短時間內在全國開了300多家分店,賬面上的資金全部變成了房租、庫存和人工。一旦碰到現在這種1個月不能開門的情況,現金流馬上就會被耗盡。

這次疫情也給這些企業提了個醒,要給自己留足現金儲備,一旦遇到極端風險,沒有現金就會流血過多而死。據說日本一些極端的企業會在賬面上留足60個月現金來增加抵抗能力。

全年旺季在春節的企業,衝擊不可逆,倒下就起不來了

包括餐飲電影在內的很多企業,春節是他們一年到頭最重要的節日,很多企業的全年利潤有一半來自於春節,並且為了應付春節帶來的人流高峰,企業會提前幾個月進行應對,比如儲備比平時多幾倍的存貨,會在各種媒體上投放大量的廣告來提高銷售。但是,這些付出在春節停擺後嚴重反噬了,越是投入巨大的企業損失越大。

餐飲企業購置的原材料保質期很短,不消耗掉就會壞掉,投放在媒體上的廣告收入打水漂,而春節加增的工人要付工資。這類企業的處境是最慘的,他們不光沒有了現金流而且造成了巨大的利潤上的損失,即使通過貸款渡過難關也可能一蹶不振。

還有部分企業是勉強度日,疫情是最後一根稻草

除了上述兩類直接衝擊的企業,還會有一部分工業企業,疫情對他們的直接衝擊不太大,但是企業本身實在太脆弱了,只要一個月無法正常經營,停擺帶來的損失就直接把他們壓垮了。

這類企業就像疫情中倒下的很多有基礎病的老人,本身抵抗力不強,還有這樣那樣的問題,疫情加速了他們的死亡。


總之,企業經營跟人很像,也有抵抗力好差之分,有些企業防護措施做的好,有些不好,重大變故也是企業優勝劣汰的一種方式。



金融筆記


這個我是深有體會的,我所在的公司大概240號人,平均工資算8000,老闆一個月僅僅是工資的開支就是 190萬,算上社保,已經公司資質的維護,還有房租,一個月保守估計開支在240萬左右。

年前一個月公司基本就停產了,年後又鬧瘟疫,加上2019年公司業績本來就很一般,勉強度日。

這次瘟疫一鬧,政府嚴令禁止復工,公司這麼來回一折騰基本就搖搖欲墜了,公司老闆已經委婉的告訴大家,該散就散了吧,1月份所有員工僅僅發了2000塊錢基本生活費。

老闆天天在群裡倒苦水,虧了多少多少錢,房租又交了多少錢.....


智建達人


雖然說是半個月...坦白地說每天還有新增病例...即使一例沒有了...還得半個月潛伏期...然後瘟疫結束之後...大多數人仍選擇能少外出儘量少外出..我自己就是實體店零售業,之前還是做的比較好的,但是未來3.4個月我扔不看好...可能大家都這麼想吧...


新天地鞋業劉英凱


沒做過老闆的,永遠不知道其中的厲害關係,給他說再多也等於零,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某些人現在身上有錢(沒瘟疫或是大型災難的情況下),也許可以維持幾個月,甚至幾年,幾十年,然而他們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天災人禍,這次病毒,是因為國家管控,所以,你可以買到便宜實惠的東西,假設國家不出面,我想一顆大白菜賣你幾十幾百元一斤不是不可能,而且還有可能買不到。

超市的任何東西,你在購物的時候,能在貨架上看到,那是因為有人在生產,有人在創造,如果人人都呆在家裡,試問,誰來生產,誰來創造?誰來把這些東西上到貨架?誰還能找到產品來上到貨架讓你消費?你以為你身上有錢可以買到一切?這世上都沒人生產和創造了,你還拿錢買什麼?你怕死,覺得可以呆家裡規避風險,那麼生產和創造這些的人呢?他們難道不需要規避風險?

企業的維持和存在,需要現金的流動和支持,倉庫都沒東西了,想生產的東西原材料都沒供應了,原材料加工廠都倒閉或是停產了,還那什麼來生產?既然不能生產,那麼就只有倒閉,加工廠都倒閉了,那麼原材料廠的東西生產出來又供給誰?所以蝴蝶效應就開始了。。。。。。這樣解釋不知道你能看懂和理解嗎?


等米下鍋


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沒有了現金流,你可以試想一下,如果一家企業沒有進賬也沒有出賬,是不是意味著企業就不會虧損?並不是,企業虧損會成倍放大。

比方說如果一家五星級酒店,在這種情況下關門歇業,看起來似乎既不虧錢也不賺錢,可事實上確實每天虧損幾十萬甚至幾百萬,比方說房租就是大頭,在無法營業的情況下,你依舊是要繳納房租的,而五星級酒店往往整棟樓都是,一個月的租金多少?這些五星級酒店的置業全是自己的嗎?顯然不是,而五星級酒店的母公司現今很多嗎?也不是,所以,虧起來很可怕。

如果是中小企業怎麼辦?比方說如家,酒店幾乎都是租的,但是關門歇業後,全國算下來一天得虧損多少錢?比方說北京的K歌之王KTV,就是率先扛不住的企業,沒有進賬,就無法抹平一天的成本,所以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已經無法承擔了。

易論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的一個表姐在五線城市開了一家500平米左右的餐廳,在去年12月初就開始大量的進貨(其餘飯店都是如此),但是還不到過年,就接到通知不能營業了,就算允許營業,也沒有幾個人會冒險來吃飯。

幾百萬的貨物積壓在那裡,一個月好幾萬的房租,營業的成本除了物料之外,還有租金、折舊等等,所以每天虧損上十萬,你認為能撐多久?

這種情況下,小企業跟大企業往往能撐得更久,而中型企業往往都是靠每天的緊張來抹平每天的成本,比方說用今天的營業額來購買物料等等,所以,在無法營業的情況下,每天虧損巨大,半個月虧損上千萬都很正常,而這些錢是需要你從賬戶中拿出來支付的,所以扛下去可能會看到黎明,但是多數企業都在黎明到來之前死掉了……


易論招財圈


這個問題真正道出了企業經營者的難度,不要小看半個月的時間,這有可能成為企業存亡的導火索。

曹德旺說,85%的企業熬不過三個月,意思就是說,如果停產三個月,大部分企業將不得不面臨重組。

很多人可能覺得很奇怪,一個正常運營的企業,怎麼會連半個月的時間也熬不過去呢?我們舉例來看一下。

比如一個酒店,從年前開始用戶預約很多年夜飯,由於疫情的原因,停止所有家庭聚會,這樣,酒店準備的所有食材基本都過期了,這些成本需要企業自己承擔。

本來依靠春節期間提高一下營業額的,結果員工全部放假,放假期間仍然要給員工支付工資,企業只能使用自有資金,自有資金不足的,只能通過銀行借款或者民間借款。


通常情況下,企業流動資金主要是為了購買原材料準備的,如果停產半個月到三個月,這些流動資金還不夠給員工發工資的,這樣企業現金流就斷流了。

如果銀行能提供比較好的支撐,企業可以借到錢,應付目前的難關,避免資金斷流,企業還可以繼續維持一段時間,這就是為什麼人民銀行要求疫情期間商業銀行不抽貸的原因。

現在有些企業正處在這種經營困境中,如果企業不但從銀行借不到錢,反而銀行看到企業經營困境後,要求銀行提前歸還借款,那就會出現半個月企業現金流就中斷的情況。

這時候,企業既沒有錢還銀行的借款,也沒有錢給員工發工資,銀行和員工以及其他債務人有可能會訴諸法院,法院根據債務優先原則,會判處企業法人變賣資產償還債務,否則就會成為失信被執行人。

就這樣,一個正常經營的企業會因為資金流斷流支撐不下去,所以不要小看半個月的時間,一些小微企業,尤其是受疫情影響比較明顯的行業,連半個月也撐不下去是有可能的。


互金直通車


大家好,我是勇談。此次疫情對於各個行業的衝擊不言而喻,至今為止已經有不少企業暴露出資金問題,裁員、申請破產等情況已經開始凸顯。不由得大家會思考一個問題“疫情防控才僅僅半個月,為什麼有些企業就撐不住了?”這個問題很有深度,從經濟和企業管理角度來分析都有道理,說到底還是企業本身的財務管理出現了問題。藉此機會簡單談談我的觀察。

相對寬鬆的貨幣環境導致了一些中小企業開始依賴於貸款過日子,一旦市場環境發生改變就會引發一系列問題

就以我前幾天看的一個段子開頭,一個哥們年前從朋友手裡花了30萬盤了餐館,本身想要通過年前這一波消費旺季賺一筆,所以前後從僱人、進原料等花了20多萬,總共投資50萬;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這個哥們的50萬資金除去20萬是自己的錢外,其餘30萬是通過各種貸款籌集而來的,簡單來說2-3個月就得還錢。那麼此次疫情出現後,這個哥們的餐館基本就黃了,每天的租金、員工工資等固定性支出是必然的。僅僅一個月之後哥們就支撐不下去了,這也是很多企業支撐不下去原因“自有資金有限,大半運營資金靠貸款”。那麼這麼做有什麼問題呢?


第一、企業抗風險能力會很弱,禁不起任何市場波動。換句話說哪怕沒有此次疫情,這些自有資金不足的企業也要面臨隨時被淘汰的命運。“造血能力不足,負債率過高”等是如今很多企業都面臨的問題,尤其是對於一些銷售為主的企業,此次衝擊更大。前幾天愚見鄰居閒聊了幾句,他們公司是做企業管理培訓的,這幾天已經開始裁員了。這就是典型的以銷售為主公司的宿命,包括房產中介也是這樣,在沒有銷售的時候,裁員或關門是唯一出路。

第二、我國不少城市銷售類公司不少,這些公司往往得不到地方的政策扶持。根據觀察來看,地方對於企業的扶持基本還是集中在工業企業方面(工業企業能夠創造更多的稅收和就業),而對於此類銷售服務類公司來說基本上生死有命。市場環境好的時候,他們也跟著好,市場環境不好,那麼他們也是率先倒下的一批。根據觀察來看,這些企業的現金流基本上都是一個月左右,甚至有些公司的工資支出完全看本月的銷售情況。

疫情防控才維持了半個月,為什麼有的企業就“支撐不住”了呢?問題還是出在企業身上

就像上面講的一樣,很多銷售類為主的企業在此次疫情面前不堪一擊,問題出在哪?其實還是企業自身身上。幾點愚見:

第一、包括餐飲、零售在內的很多企業負債率過高的事實不容忽視,與我國很多企業盲目樂觀關係巨大。記得前幾天有一個連鎖餐飲企業“老鄉雞”曝出資金鍊斷裂的問題,公司員工都請願主動降薪,最後被老總回懟的視頻。其實對於老鄉雞這個企業有所瞭解的朋友應該知道,這個企業的資金問題出現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只不過此次疫情徹底撕開了其面目而已。過度的擴張,不注重財務管理等的後果就是面對市場定點風吹草動就有坍塌的風險。

第二、用做房地產的方式來做其他生意註定是要出問題,可惜很多企業老闆都會犯這樣的錯誤。多年以前認識一個民營老闆,因為做零售生意賺了一筆錢,他不是拿這筆錢去擴大市場份額和研發新產品而是用來囤地,試圖進軍房地產行業。在先後投資了數千萬後資金鍊斷裂,公司是主營業務也在市場環境變化的情況蕭條,最後的結果只能是賣地、賣企業。這是我國很多民營企業老闆的通病,缺乏面對逆風的實力。

綜上,此次疫情雖然對國民經濟會造成一些影響,不過也有其好的一面。起碼使得很多企業老闆學會了風險意識,不會再盲目追求業績增長而忽視資產負債率。房地產的這一套打法註定是失敗的,僅僅適合這一個行業而已,而且也會很快不再適合。各位覺得呢?原創不易未經允許不得隨意轉載,喜歡房產問題的朋友可以訂購勇談的專欄,更多優質內容繼續貢獻中。


勇談房產壹貳叄


說說我們店的情況吧!我們是做餐飲的,員工有五十人左右,老闆一個月工資支出三十幾萬工資,房租25萬,原材料大概20幾萬,水電氣大概六七萬,月流水120萬左右,好的話能有20萬利潤,這次疫情發生在春節,也是餐飲旺季,年前發了30萬的年終獎,給供貨商結貨款,亂七八糟的支出,本來靠過年賺點錢,現在想都別想,沒有營業額,現金只能支撐兩個月,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恢復正常,疫情雖然才過了半個月,最起碼半年才能把損失補回來,一分錢沒賺,一月往外掏出幾十萬,典型的入不敷出,這樣下去把有錢的老闆都能拖窮。


浪子的心116


這個問題我要搞清楚企業現金流和流動資金,一個企業正常情況下備用的現金不會超過一個企業正常開銷的一個月,甚至會更少。

流動資金則包含未收貨款在內的,在企業業務過程中流轉的資金,很多時間企業是靠這個錢來運作的。

再有一個核心是老闆的錢和企業的錢是兩回事,一般情況下老闆不會把自己已經得到的分紅再次墊入公司,也是在這種時候。

我們來舉一個真實的例子:

我一個學員去年年底進行了分紅,分紅之後流了100萬的備用金放在公司賬戶,流動資金包含未收貨款等有150萬,庫存有1000萬。

該企業每個月包含房租在內預計支出在80萬左右,原先預留的100萬是用於應對春節假期支出的,因為一旦節後開工只要市場流動起來,流動資金能很快收回,庫存能很快出去,那麼企業的流動資金也就能跑起來,那麼就不存在資金問題。

但是現在市場完全不流動,庫存出不去、流動資金收不回來,等於就需要靠著現金過日子。

那麼100萬-80萬,這就出現了再老闆不墊資的情況下,2月份都撐不過去。

當然這個例子是比較理想的情況,該企業沒有負債、沒有大批量庫存。

另外一些情況:

1、本身就負債的企業,靠著流動資金在不斷滾動運營的,一旦市場冷卻,流動資金斷了,那一切就完蛋了。這個例子類似貸款拆東牆補西牆,一環套一環,一旦一環套不上就完蛋了。

2、比如一些春節旺季的企業,一年到頭就靠這個時間,並且又準備了很多庫存的企業,那可能市場一封閉,整個企業就完蛋了。

3、造成實際損失的,比如酒店實體、甚至一些水果運不出去等情況。


Laohu電商圈


新冠疫情,才維持半個月,為什麼有的企業就支持不住了?

從一個新聞來看,一個老闆反覆在和員工交流:

2月9日復工……

2月10日再來吧……

估計要2月17日了……

估計要2月底了……

……你不用來了,企業不在了……

為什麼企業難以支撐下去?甚至半個月?甚至三個月?因為企業是一個流動的社會:流動的資金,流動的人口,流動的產品,以及流動的關係。隨著新冠疫情的發展,對於企業來說,特別難的是現金流斷裂風險,和產業鏈無法及時恢復的風險:

從資金角度來看,沒有回款,就沒錢交稅費,交社保養老金,發放員工工資,也沒法支付應付貨款,就會造成下游企業的困難,尤其是未來合作的困難——對於打工者來說,你關心的只是你一個月的工資,發沒發,發多少?而企業主的焦慮是錢從哪裡來,以後怎麼辦?

而從產業鏈來看,任何一個產品,都離不開從上游材料,到自己生產,再到渠道銷售,再到銷售後的回款。而企業一家復工,並不能解決整個產業鏈的部件全部到位,而缺錢一個哪怕只是螺絲,可能就要全線停產等待供應商供貨。而且這個等待不知道多久——對方是不願意合作了?還是堅持不下去了?還是還沒復工?

因此說,新冠疫情之後,救實體,救企業,就成為各地政府和中央高度關注的事項:

第一,積極減免企業的廠房租金。

第二,央行積極給予貸款貼息和降低企業融資利率。

第三,地方既要立即復工,又要嚴格監控人口和疑似病例的發生。

第四,要立即協調企業產業鏈的完整和同步復工。

因此說,救企業,就是救自己,救企業,就是救實體經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