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十七章:百姓皆謂我自然。領導者的四重境界是什麼

太上①,不知有之②;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③,其貴言④。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⑤。

——《道德經》第十七章

註釋

①太上:最上等的。

②貴言:珍惜言辭,即很少發號施令。

③事遂:把事情做好了。

譯文

聖人治民,人民感受不到他的存在:其次的統治者,人民親近他、讚譽他;再次的統治者,人民畏懼他:更次的統治者,人民輕蔑他。統治者的威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聖人施道,悠閒自在,少發號施令。事情辦成功了,老百姓會認為:"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

《道德經》第十七章:百姓皆謂我自然。領導者的四重境界是什麼

創意書法 《道德經》十八章

一、領導智慧的四層境界

老子在本章裡將統治者分為四個等級,他們分別是:太上、其次、其次、其次、、為了便於理解,我們不妨將以上四個等級看作:太上、其次、再其次、最次。即最高級的是無為而治的合道之王;其次是立聖言、重信諾以召引天下之士的王道之王;再次是以強力征服天下並以威嚴震懾人民的霸道之王;最次的則是群起而侮之的末路之王。

“太上”有兩個意思:一是最高明的統治者;二是遙遠的上古時代。這裡指的是最高明的統治者。老子對“太上”的肯定,說明老子對像道那樣的“看不見的手”的統治非常推崇,標示著老子對有為政治的反對。在老子看來,最高明的統治者應當實行無為之治,治理國家和人民時採取一種自然而然、不橫加干預的政策,這種政策的特點是儘量減少自己對國家和人民施加強有力的影響,不增加人民的經濟負擔,不對外進行大規模的戰爭,因而民眾感覺不到他的存在。最高明的統治者採用的是順應自然規律的方法,不對人民生活進行干涉,所以人民生活得自在安樂,沒有怨尤的對象,也就感覺不到統治者的存在了。

“其次,親而譽之。”這是稍遜一等的統治者,這種統治者的特點是給人民施以恩惠,人民親近他讚譽他,他施惠於民,但不高高在上,不讓人民感覺到他的特殊性,他可親可敬,和人民相處融洽。

“其次,畏之。”這種統治者聲色俱厲,經常擺出盛氣凌人。不可一世的神態,並用強制手段來確保國家機器的運轉,統治者和百姓的關係視同水火。統治者制定出苛刻的規章制度,這些規章制度的制定則直接威脅到了人民的生命安全,老百姓對其心懷畏懼,常常處在暗無天日的悲慘境地,在忍氣吞聲中不斷積累仇恨。

“其次,侮之。”這是最下等的統治者,這種統治者專橫跋扈,不把老百姓的生死放在眼裡,甚至不把他們當作自己的子民,而是把他們當作奴隸來對待,對他們進行奴役、辱罵。老百姓對這種非人的待遇忍氣吞聲,等到忍無可忍的時候,他們也會被逼上梁山,揭竿而起,反抗暴政。

因此,老子推崇的是實行無為之治的統治者,因為他們不會輕易向人民發號施令,他們慎言謹行,決不破壞老百姓的生活規律,老百姓遵循大道,統治者不必勞神苦思,國家就得到了治理,百姓也過上安寧的生活。生活富足安定,百姓就感覺不到統治者的存在,覺得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百姓有了這種感覺,自然心中沒有感激之情,沒有感激之情也就無所謂仇恨,沒有仇恨,國家自然太平。這樣的場景,正是老子對“百姓皆為我自然”的最好描繪,這也就達到了老子所謂的道的境界。所以,統治者要想成為“太上”,就要取信於天下,順應自然,這就實現了“王道”。

老子的想法固然是好的,然而我們也應看到,這只是老子的一種烏托邦式的理想。人性是多樣的,尤其是在經歷過大亂、大變動的時代,有時一味地讓人們自由發展並非最好的辦法。人們常說:“亂世用重典。”即是如此。我們應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老子的學說,在認識到其政治理念的時候,也應看到它的時代性、侷限性。否則否則只能是膠柱鼓瑟,採用錯誤的方式。

老子的無為而治的思想,並不是真正的毫無所為,他所說的“貴言”,也不是“無言”。無為而治的思想,要求統治者減少對人民的干擾,避免讓政令擾亂人民的正常生活,但並不是對人民過於放縱。相反,對於作奸犯科之人應及時糾正,對於不合理的政策應及時調整。

《道德經》第十七章:百姓皆謂我自然。領導者的四重境界是什麼

孫超 《朝花夕拾》 33X90 2015年

二、歷史驗證

《左傳。昭公二十年》就記載了為政過寬的錯失。鄭國的子產病重。他對子太叔說:“我死以後,您必定主政。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夠用寬厚的政策使民眾服從,其次的政策沒有比嚴厲更有效的了。比如火勢猛烈,人們望見它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死於火。水性柔弱,民眾親近並和它嬉戲玩弄,所以死於水的人就很多,因此寬厚的政策,實施的難度要大。”子產病數月後就去世了。

太權繼任主政鄭國,不忍心採用嚴厲的政策而實行寬厚政策。鄭國因此很多盜寇,他們招集人手聚集於萑苻澤中。子太叔很後悔,說,“我早點聽從子產的話,就不至於弄到這個地步。”於是出動士兵去國剿萑符澤中的盜寇,將他們全部殺滅,從此盜賊活動才稍稍平息。

孔子聽到這件事後說:“好啊!政令寬大民眾就息慢,民眾息慢就用剛猛的政策來糾正。政策剛猛民眾就受傷害,民眾受傷害了就施與他們寬厚的政策。寬厚用來協助剛猛;剛猛用來協助寬厚,政治這才得以和諧。”

《道德經》第十七章:百姓皆謂我自然。領導者的四重境界是什麼

明朝街道景象

明朝萬曆皇帝朱翊鈞可謂是“無所為”的典範。朱翊鈞登基時有老師張居正輔佐,還沒什麼太大的過失,等張居正過世後,他就開始沉湎於酒色之中。竟然三十年不出宮門、不理朝政、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萬曆十七年(1589年),朱翊鈞不再接見朝臣,內閣出現了“人滯於官”和“曹署多空”的現象。以至於朱翊鈞在位中期以後,方入內閣的廷臣不知皇帝長相如何,國家重臣雖對政事憂心如焚,卻無計可施,僅能以數太陽影子長短來打發值班的時間。官員上奏的奏摺,他都隨意拋在一邊,從不批覆,國家各個機構的官員都出現大量缺失,他也不聞不問。他這樣的“無為而治”使好好的一個大明江山逐漸滑向了衰落、崩潰的深淵。

可見為政之道並非是一成不變的,有的人過於勤政,但拯救不了王朝的危亡;有的過於“無為”,也治理不好國家;有因為過於相信儒學而德治失敗的;有過分依賴嚴刑酷法而導致敗亡的。學習老子的治國為政之道也是如此,它最大的前提就是得“道”,即參悟透事物發展的規律,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如今社會需要什麼政策。老子一切的治國、處世思想都是在對“道”的理解之後,得出來的。人們應看到事物發展的一面,立足於現實,才能採用正確的行事、治世方式。

三、領導者的最高境界是建立好制度,讓組織自行運轉

古代有一首歌叫《擊壤歌》,講的是堯帝時代的事。有人看到一個老人在玩擊壤(古代一種擲石子的遊戲),玩得很開心,就問:“老先生,您怎麼這麼開心呢?”老人回答:“我吃得上飯,糧食又種得好,閒餘時間還可以玩玩擊壤,我為什麼不開心呢?”這人就說:“您之所以能這麼快樂,是因為堯帝管理有方,堯帝是聖君。”這老頭不高興了,說:“這跟堯帝有什麼關係?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飯吃,有玩的,堯管理有方跟我有什麼關係呢?”

如此看來,堯的管理境界是最高的,老百姓只知道有堯這個人而已,堯制定好制度後,便隱身於其後,不隨時干擾老百姓,讓百姓非常有序地生活、耕作,這種狀態是非常符合天道的狀態,也是非常非常高的境界。

而我們現實中對領導者的理解是,領導者越有能力越好,越是講話講得好、處理問題果斷越好,於是這些領導者在危急時刻就顯示出他強大的魄力來了。但老子認為,這些境界都比較低,因為在這種環境下的人始終處於危機中,說明您已經不是什麼高人了。真正的高人是隱身於幕後的,有沒有這樣的人呢?有的。

《道德經》第十七章:百姓皆謂我自然。領導者的四重境界是什麼

順豐快遞固定翼無人機

我們常用順豐快遞,這家公司的老闆叫什麼名字?這個人多大歲數?到底長什麼模樣?梳分頭還是背頭?戴不戴眼鏡?知道的人其實很少。順豐快遞的老闆叫王衛,他這人特別特別低調,幾乎從來不參加論壇,不接受採訪,也很少跟政府打交道,他不打廣告、不貸款、不融資,然後把企業做到這麼大。

這個人非常非常低調,當時他的企業把整個華南市場都佔領了,深圳市政府的領導都不知道,還是到北京開會才知道原來深圳有這麼個企業的。它進軍華北、華東市場都是悄悄地進去,競爭對手根本就不知道有個順豐快遞來了。

王衛如此低調,他就無法管理好公司嗎?並不是,他把公司制度都設計好了,比如說計算運費,順豐快遞使用的是專業的設備,一輸入地址,運費馬上就出來了,再一刷二維碼,所有信息就都知道了。設備、制度全部完善好,員工就會進入一個有序的狀態,按部就班工作就行了,不用老闆處處管控。所以這家企業發展得太好了,完全是良性循環。這種狀態就是“太上,下知有之”,也是老子講的最高境界。

有的朋友要問,這種境界到底有什麼好處?好處就是您不會遭受無端的攻擊,因為人走到較高位置以後,是會遭受大家攻擊的,嫉妒、阻礙等都會接踵而來。像王衛這樣非常低調地經營,就不會陷入各種傳聞的旋渦裡,他就能夠專心地、安靜地去經營。這種狀態就是老子講的管理有序的表現。

我們讀《道德經》,如果能真正理解領導者的這種境界的話可不得了。我們在生活中要努力向這種境界靠攏,一點點學習、體悟,我們的人生就會不斷地提升,這是很幸福的事。

大野先生和你一起讀《道德經》,領悟處世哲理,學習其中智慧,並在日常堅持踐行,潛移默化,時間長了,一定會對整個人生產生你我察覺不到的積極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