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才维持了半个月,为什么有的企业就“支撑不住”了呢?

东方红云朵儿


大部分企业所谓的支撑不了,是企业主对于未来的预期很乐观。

企业现金流到底能不能支撑过去这个疫情的时间?

其实按照当前,2月4日到2月11日连续8日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都在下降。并且除湖北省外的感染人数在下降。理论上这个疫情周期,湖北之外会在2月底迎来历史性转机。

也就是说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无法复工的时间至少要贯穿整个2月份。但是想国内市场全面恢复到正常轨道基本上要到3月底。也就是说不少区域和企业,想上轨道的复工和生产,需要熬过这两个半月(1月下半个月,2-3月两个整月)。

如果扛过这2个半月的时间?

现金为王,对于每一个企业都是非常重要经营原则。我们所看到的在抱怨撑不下去的企业,并不是没有现金流,也不是现金流储备的不足。

一、大部分企业主并不是乐观的预期这两个月的疫情影响的时间。一部分人觉得时间可能会持续到4月底,甚至5月。

现金流是企业的生命,也是企业家的所有家底。尽职尽着的硬抗,不代表企业主,要散尽家财去养活没有产出的员工。(可能很无情啊,但是如果你真是企业主,你就能感受到,来自于现实的无情打击)。

二、员工担心不发工资,但是裁员,担心底薪发放,企业主担心的是啥?

企业主担心的是,如果现金发完了。企业的贷款怎么还?房租,设备更新,原材料付款,大客户垫款怎么办?

大部分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都是在三角债的漩涡里。你看着营业额都达到一年1-2千万,甚至5千万。但是基本上都是自己欠着上游供应商的款,下游客户欠着自己的钱。

一个营业额在5千万的企业,外部应收账款,在200万左右,属于非常正常的情况。有些钱不好要,但这个客户又不能丢。

事实上单纯的发两个月的工资,并不会拖垮企业。或者说,大部分企业主,真的面临生死存亡,裁员也是可以活着的。但是真正影响企业主,不是工资的数量。

是厂房租赁,员工流失,企业贷款到期,应付账款到期,下游客户欠的钱还收不回来。

你去问一下,哪个破产的老板,不是自己欠着一屁股债,但别人也欠着自己一堆债,就是要不回来。


行业发展的转折,是大量企业主最担心和摸不着头脑的:当前中国是产业链高度发展的生产结构。即使你复工了,你的上下游不开工也没有办法。


同时,小企业主更为担心的是,来自于自己上下游产业链的风险。乐视拖垮的供应商不是少数。人们评价贾跃亭是一个梦想家,但是是否知道,有几百家企业主在破产,卖方,卖车的边缘。

成本的上升

由于这次疫情时间周期较长,且大量的企业停摆,造成不少企业裁员,同时员工主动寻求新的谋生渠道。人工成本的上升可能是一些地区在灾后面临的突出情况。尤其是长三角区域,很多人会说有钱还能招不到人?

告诉你,苏州,无锡,东莞等地,真的是有钱招不到人。(当然我们说的有钱,并不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概念)。产线普工的用人成本,可能从4000元/月,要提升至5000乃至6000。这个成本势必压缩企业的利润,但是大部分的制造业企业净利润其实都压缩再15%-25%之间。

消费行业的停摆绝对是一场噩梦:旺季被冲击,即使复工也将面临漫长的淡季。


消费行业:餐饮,商超,健身等传统的线下产业,一直以来都是轻资产运行的典范。

原本商超最火热的旺季就是过年期间,春节,元宵节,情人节,多个截止在一起。做过服装,餐饮行业的朋友都知道,这个行业的淡旺季非常明显,旺季基本是整个一年销售额的70%。

但是今年这个最黄金的时间,完全被疫情给无情的冲击了。这也是为什么西贝会非常痛苦的原因,不是他没有钱,而是他本该最挣钱的时候,却被无情给扼杀了。

对于他来说,即使复工了,未来的几个月也是艰苦的熬,熬到五一,熬到国庆,让旺季填补他本身就日渐干涸的血槽。


机器人观察


这个我是深有体会的,我所在的公司大概240号人,平均工资算8000,老板一个月仅仅是工资的开支就是 190万,算上社保,已经公司资质的维护,还有房租,一个月保守估计开支在240万左右。

年前一个月公司基本就停产了,年后又闹瘟疫,加上2019年公司业绩本来就很一般,勉强度日。

这次瘟疫一闹,政府严令禁止复工,公司这么来回一折腾基本就摇摇欲坠了,公司老板已经委婉的告诉大家,该散就散了吧,1月份所有员工仅仅发了2000块钱基本生活费。

老板天天在群里倒苦水,亏了多少多少钱,房租又交了多少钱.....


智建达人


虽然说是半个月...坦白地说每天还有新增病例...即使一例没有了...还得半个月潜伏期...然后瘟疫结束之后...大多数人仍选择能少外出尽量少外出..我自己就是实体店零售业,之前还是做的比较好的,但是未来3.4个月我扔不看好...可能大家都这么想吧...


新天地鞋业刘英凯


没做过老板的,永远不知道其中的厉害关系,给他说再多也等于零,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某些人现在身上有钱(没瘟疫或是大型灾难的情况下),也许可以维持几个月,甚至几年,几十年,然而他们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天灾人祸,这次病毒,是因为国家管控,所以,你可以买到便宜实惠的东西,假设国家不出面,我想一颗大白菜卖你几十几百元一斤不是不可能,而且还有可能买不到。

超市的任何东西,你在购物的时候,能在货架上看到,那是因为有人在生产,有人在创造,如果人人都呆在家里,试问,谁来生产,谁来创造?谁来把这些东西上到货架?谁还能找到产品来上到货架让你消费?你以为你身上有钱可以买到一切?这世上都没人生产和创造了,你还拿钱买什么?你怕死,觉得可以呆家里规避风险,那么生产和创造这些的人呢?他们难道不需要规避风险?

企业的维持和存在,需要现金的流动和支持,仓库都没东西了,想生产的东西原材料都没供应了,原材料加工厂都倒闭或是停产了,还那什么来生产?既然不能生产,那么就只有倒闭,加工厂都倒闭了,那么原材料厂的东西生产出来又供给谁?所以蝴蝶效应就开始了。。。。。。这样解释不知道你能看懂和理解吗?


等米下锅


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没有了现金流,你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一家企业没有进账也没有出账,是不是意味着企业就不会亏损?并不是,企业亏损会成倍放大。

比方说如果一家五星级酒店,在这种情况下关门歇业,看起来似乎既不亏钱也不赚钱,可事实上确实每天亏损几十万甚至几百万,比方说房租就是大头,在无法营业的情况下,你依旧是要缴纳房租的,而五星级酒店往往整栋楼都是,一个月的租金多少?这些五星级酒店的置业全是自己的吗?显然不是,而五星级酒店的母公司现今很多吗?也不是,所以,亏起来很可怕。

如果是中小企业怎么办?比方说如家,酒店几乎都是租的,但是关门歇业后,全国算下来一天得亏损多少钱?比方说北京的K歌之王KTV,就是率先扛不住的企业,没有进账,就无法抹平一天的成本,所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已经无法承担了。

易论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的一个表姐在五线城市开了一家500平米左右的餐厅,在去年12月初就开始大量的进货(其余饭店都是如此),但是还不到过年,就接到通知不能营业了,就算允许营业,也没有几个人会冒险来吃饭。

几百万的货物积压在那里,一个月好几万的房租,营业的成本除了物料之外,还有租金、折旧等等,所以每天亏损上十万,你认为能撑多久?

这种情况下,小企业跟大企业往往能撑得更久,而中型企业往往都是靠每天的紧张来抹平每天的成本,比方说用今天的营业额来购买物料等等,所以,在无法营业的情况下,每天亏损巨大,半个月亏损上千万都很正常,而这些钱是需要你从账户中拿出来支付的,所以扛下去可能会看到黎明,但是多数企业都在黎明到来之前死掉了……


易论招财圈


这个问题真正道出了企业经营者的难度,不要小看半个月的时间,这有可能成为企业存亡的导火索。

曹德旺说,85%的企业熬不过三个月,意思就是说,如果停产三个月,大部分企业将不得不面临重组。

很多人可能觉得很奇怪,一个正常运营的企业,怎么会连半个月的时间也熬不过去呢?我们举例来看一下。

比如一个酒店,从年前开始用户预约很多年夜饭,由于疫情的原因,停止所有家庭聚会,这样,酒店准备的所有食材基本都过期了,这些成本需要企业自己承担。

本来依靠春节期间提高一下营业额的,结果员工全部放假,放假期间仍然要给员工支付工资,企业只能使用自有资金,自有资金不足的,只能通过银行借款或者民间借款。


通常情况下,企业流动资金主要是为了购买原材料准备的,如果停产半个月到三个月,这些流动资金还不够给员工发工资的,这样企业现金流就断流了。

如果银行能提供比较好的支撑,企业可以借到钱,应付目前的难关,避免资金断流,企业还可以继续维持一段时间,这就是为什么人民银行要求疫情期间商业银行不抽贷的原因。

现在有些企业正处在这种经营困境中,如果企业不但从银行借不到钱,反而银行看到企业经营困境后,要求银行提前归还借款,那就会出现半个月企业现金流就中断的情况。

这时候,企业既没有钱还银行的借款,也没有钱给员工发工资,银行和员工以及其他债务人有可能会诉诸法院,法院根据债务优先原则,会判处企业法人变卖资产偿还债务,否则就会成为失信被执行人。

就这样,一个正常经营的企业会因为资金流断流支撑不下去,所以不要小看半个月的时间,一些小微企业,尤其是受疫情影响比较明显的行业,连半个月也撑不下去是有可能的。


互金直通车


是的,这不是危言耸听,有些企业就是快挺不住了,支撑得老费劲了。

有人不解,不就是才十五天左右的时间吗,现在的企业也太脆弱了。

有些事情,和我们想象的完全不同,如果你不是深入其中,就无法懂得其中的一些道理。

疫情,影响的不仅是我们的健康,还影响很多企业的生存。

首先,疫情影响最大的是餐饮

作为餐饮企业,特别是上点规模的餐饮企业,在春节期间,是一个拓展业务的大好时刻。为了在春节打个漂亮的“战役”,有些餐饮企业,采购了大量原材料,员工从上到下准备着加班挣一笔加班工资。

但是,当全国各地,封路封城封小区成为主要隔离措施时,当社区不让餐饮企业运营时,餐饮企业面临巨大的风险,那一个个订了的宴会,必须给退。但是,原材料能退到哪里去?让员工加班应对春节,不惜承诺了加班费,这该如何支付?

不仅如此,为了配合国家和政府,对于不能上班的员工,不能说开除,基本工资必须照发,社保必须照样缴纳,钱从哪里来?

有人说,老板挣的钱可以拿出来啊!话是不错。但有些老板为了扩大经营,早已将挣的钱投入了再发展中,除此之外还有贷款。原指望通过快速周转,维持企业的发展。但现在是转不动了。

西贝筱面村创始人贾国龙,现在头疼死了,他对媒体说道:“全国2万多员工待业在家,什么时候开工遥遥无期,每个月工资和各种支出要1.5亿。往年春节期间,总营收可达七八亿,今年,唉.......”

贾国龙对外表示,公司的现金最多能撑住三个月。这还算效益不错的。

还有资金情况比西贝差得多的,想挺过去那就太难了。但是,餐饮机构不进账,可费用还是不少啊,房租水电暖,少不了几个钱的。

还有餐饮老板担心,终于扛过去了,却有可能有些厨师来不了,餐厅还是会面临再一次的劫难。提起这个春节,所有的餐饮企业老板都是摇头叹息的。

假以时日,看谁能撑下去。

娱乐产业和影视传媒

春节期间,本来是KTV等娱乐产业最挣钱的时候,现在,一毛钱都挣不到了。

所有的娱乐产业老板都知道,春节是真正的黄金周,不,是黄金半月。这半个月可以挣好几月的钱,但注定这个冬天是娱乐产业的“冰封期”。

北京夜店K歌之王,昨天已经发出声明:和200多名员工解除劳动合同,如果员工不同意,就进入破产清算。看来,再也撑不住了。本想着在春节前后大赚一笔,谁知碰到这严重的疫情。

娱乐产业,一定是影响相当严重的产业。

同样,春节期间的影视传媒行业,压力不是一般的大。2019年,一个春节档七天票房,就是59亿元。

今年,春节档票房为零。不得不说,徐峥的《囧妈》卖给字节跳动,是多么明智。否则,徐峥就要哭了。

春节档放不了电影,那背后的影视传媒行业该怎么办?华谊兄弟,光线影业,博纳影业等等企业,股票那是绿了又绿。

可以说,大企业还能撑住,那给影视传媒的巨头们做服务和配套的小机构,该何去何从?电影放不了,可以说直接断了这个行业的生命之源。相信,在背后默默哭泣的小老板一堆一堆的。

影视传媒企业支撑不住的,一定不会是个例。

培训学校和旅游机构

著名的IT培训连锁机构“兄弟连”负责人李超,近日宣布机构破产。诚然,该企业时有资金链紧绷的情况,但人都出不了门,如何招生?有人说了,不会上网课吗?

是的,听起来可以,但开发网课,到网上推广成功,那是一天两天能办成的吗?花时间办成了,企业也不行了。

很多给学生开假期培训班的机构,注定也是颗粒无收的。学生出不了门,老师出不了门。收入断崖式下跌。

还有一些培训机构,本来计划是春节后开始大量招收学员,但今年这种情况如何招?如果过了一两个月,课又怎么开?难!

至于旅游产业,惨了。

无论是旅游运输,还是酒店服务,或是景区旅游,那是基本没有收入的。往年,春节的时候,中国人大量出门旅游,新马泰,日韩游,欧洲十国游等等。今年统统没有了。

旅游产业势必遭遇巨大打击,而且这次影响的不仅仅是中国的旅游产业,而是全球的。

因此,小旅游机构,撑住不容易。

资金链紧绷的企业

有些企业在运作时,资金链非常紧绷,这次疫情之下,及时开不了工,上不了人,出不了效益。这还不说,如此资金链紧张的情况下,员工工资还得如期发放,这事太难了!

疫情太过残酷,对我们的生命带来了威胁,而且还给一些企业带来了生存困境。

不过,还是要开动脑筋想想,有没有更好的变通办法,能创造哪怕一点点挣钱的机会。就像西贝的老总贾国龙,推出了不开店,但提供送餐的外卖服务,这样每天全国店铺还能收入200万,多少对企业来说是个补偿。

综合来说,这次疫情之下,很多产业压力很大,一些企业支撑不住是极有可能的。不过,希望在相关政策的引导下,在大家的互相支持下,在自我的调整下,让企业们能走出泥沼,迎接阳光。


蓝风破晓


说说我们店的情况吧!我们是做餐饮的,员工有五十人左右,老板一个月工资支出三十几万工资,房租25万,原材料大概20几万,水电气大概六七万,月流水120万左右,好的话能有20万利润,这次疫情发生在春节,也是餐饮旺季,年前发了30万的年终奖,给供货商结货款,乱七八糟的支出,本来靠过年赚点钱,现在想都别想,没有营业额,现金只能支撑两个月,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恢复正常,疫情虽然才过了半个月,最起码半年才能把损失补回来,一分钱没赚,一月往外掏出几十万,典型的入不敷出,这样下去把有钱的老板都能拖穷。


浪子的心116


北京KTV巨头K歌之王全体裁员 王思聪曾一晚豪掷250万;

老乡鸡损失5亿;

西贝撑不过3个月;

北京奔驰每天损失4亿元,“请求”天津政府“允许”供应商“复工”;

可以看出,疫情导致了大部分企业延迟复工,导致了公司账面上的流水和现金流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对于这样的情况来说,确实是令中小企业头疼的。

我举两个例子你就会明白了:

1、服装行业在春节应该是销售旺季,一般可以清理冬季的库存,然后卖春季和夏季的新款。但现在疫情导致歇业,不仅冬季的库存压在手里,春夏季的库存也没有办法出售。这个时候再加上前期的进货费用,当下的员工支出和房租,服装企业很容易出现流水停止的“钱荒”;

2、餐饮也是如此!年前大量囤货应对春节,没想到春节直接受疫情影响而关门,导致了大量囤货无法出售,甚至损坏。再加上员工和房租的成本,如今又没有后续的营收进入,许多企业的现金流其实根本支撑不下2-3个月;

所以,大家要明白一件事!

大部分的企业不是害怕每天的亏损,而是更害怕账面上没有流水!有流水,就有撑下去的动力,即便有亏损!

而疫情导致的就是大量人员无法复工,大量公司无法正常运转,这就是直接导致了企业没有了流水,没有了现金流。

只要这样的情况维持时间较长,许多没有足够现金、并且有着较大成本压力、支出压力的公司就会面临倒闭,裁员的风险。

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企业就“支撑不住”的原因!


关注张大仙,投资不迷路,感谢你的点赞和支持。


琅琊榜首张大仙


新冠疫情,才维持半个月,为什么有的企业就支持不住了?

从一个新闻来看,一个老板反复在和员工交流:

2月9日复工……

2月10日再来吧……

估计要2月17日了……

估计要2月底了……

……你不用来了,企业不在了……

为什么企业难以支撑下去?甚至半个月?甚至三个月?因为企业是一个流动的社会:流动的资金,流动的人口,流动的产品,以及流动的关系。随着新冠疫情的发展,对于企业来说,特别难的是现金流断裂风险,和产业链无法及时恢复的风险:

从资金角度来看,没有回款,就没钱交税费,交社保养老金,发放员工工资,也没法支付应付货款,就会造成下游企业的困难,尤其是未来合作的困难——对于打工者来说,你关心的只是你一个月的工资,发没发,发多少?而企业主的焦虑是钱从哪里来,以后怎么办?

而从产业链来看,任何一个产品,都离不开从上游材料,到自己生产,再到渠道销售,再到销售后的回款。而企业一家复工,并不能解决整个产业链的部件全部到位,而缺钱一个哪怕只是螺丝,可能就要全线停产等待供应商供货。而且这个等待不知道多久——对方是不愿意合作了?还是坚持不下去了?还是还没复工?

因此说,新冠疫情之后,救实体,救企业,就成为各地政府和中央高度关注的事项:

第一,积极减免企业的厂房租金。

第二,央行积极给予贷款贴息和降低企业融资利率。

第三,地方既要立即复工,又要严格监控人口和疑似病例的发生。

第四,要立即协调企业产业链的完整和同步复工。

因此说,救企业,就是救自己,救企业,就是救实体经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