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共享员工”或催生灵活执业灵活用工新模式

昨日的新闻联播中,主播海霞说道:我注意到一些企业开启了共享员工模式,比如餐饮服务员跨界当起了电商送货员,这机制很机智,可以推广。


2002“共享员工”或催生灵活执业灵活用工新模式

这个乍暖还寒的时节对中国很多企业来说非常难熬。一方面,很多工人由于需要自我隔离上不了班;另一方面,很多工厂因为缺少足够的劳动力而开不了工。在这样的情况下,一种名为“共享员工”的灵活执业&灵活用工新型商业模式开始萌芽,一家企业的员工到另一家企业去“打短工”的现象逐渐流行。

显然,这种“共享用工”的模式,已经成功地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小编就结合实际,给大家简单地分析下,共享用工到底机智在哪些方面?企业如何能够更加高效地实现共享员工过程的管理呢?

疫情催生新模式

此次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餐饮、娱乐、旅游、零售等诸多线下行业带来巨大冲击。近日,餐饮行业巨头西贝莜面村董事长贾国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由于缺乏现金流,公司“撑不过三个月”。

面对挑战,众多企业纷纷试水“共享员工”。所谓“共享员工”,即一些新经济企业,比如新零售、电商等平台型企业与受疫情影响暂无法开业的餐饮等行业的企业达成临时合作,“借用”其员工。据《环球时报》记者统计,目前已有包括阿里巴巴、京东、苏宁、每日优鲜、联想等在内的企业发起了与传统企业“共享员工”的计划。

2月3日,阿里巴巴旗下的盒马宣布联合餐饮企业北京心正意诚餐饮有限公司旗下品牌云海肴、新世纪青年饮食有限公司(青年餐厅),合作解决现阶段餐饮行业待岗人员的收入问题,缓解餐饮企业成本压力,和商超生活消费行业人力不足的挑战。计划施行后,截至2月10日,已经陆续有餐饮、酒店、影院、百货、商场、出租、汽车租赁等32家企业加入进来,1800余人加入盒马,正式上岗。

制造业及科技类企业也加入到“共享员工”的队伍中来。2月8日,联想宣布将提供包括电脑、服务器、手机的组装、包装等临时工作机会,涉及城市包括武汉、合肥、深圳、惠阳、成都,帮助中小企业扛过困难期。

联想集团董事长、CEO杨元庆近日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称:这次突发疫情对餐饮、酒店、旅游等各个行业造成了冲击,更是一场波及所有企业的大风暴,“我们希望通过抱团取暖的方式实现共赢,共同抵抗这次疫情带来的影响。”

从长期来看,共享员工作为灵活用工的一种形式,对企业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优势:
1)节省企业管理成本
对于服务而言而言,在一线员工的招聘、管理方面都会耗费企业更多的成本。当企业选择灵活用工之后,可以释放出人力资源部门更多的精力,让人员可以专注于员工培训的加强与企业文化的塑造方面,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降低非核心岗位人员的招聘成本
近年来,招人难的情况已经成为HR们的心结。灵活用工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企业方可以随时通过人才外包、派遣、短期雇佣等方式解决,大大减少招聘过程的时间成本与人力成本。
3)提高人力配置对业务需求的响应速度
当企业因为业务需求,需要在短时间内快速匹配相应岗位要求的员工的时候,以正常的流程和形式,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与时间进行搜集与甄选的一系列工作,而且往往还不一定能够找到理想的人员。但是使用了灵活用工的方式之后,可以在有效时间内完成人员的配合,提高业务需求的响应速度。

“外星人的脑回路”


针对“共享员工”这一概念,有网友表示这“简直是外星人的脑回路”。有网友指出这是资源优化配置;还有网友认为这是特殊时刻的灵活应变,是保障好员工和企业合理合法权益。主流舆论也纷纷认为,这一做法符合市场规律,也有正面的社会效应,值得肯定。

谈及“共享员工”这一新的用工模式,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长安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觉得这种应该也算是一个创新,在疫情的特殊情况下有助于企业之间劳动力的互相调剂,解决部分劳动者的就业问题,我觉得还是挺有意义的。”例如美猫云就是这样一个线上云创业园的灵活用工、灵活执业的第三方平台。

尽管网上的声音纷纷为这种创新的用工模式叫好,但同时也有声音提醒,在“共享员工”的背后,也要明确好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有评论称,在具体执行中,该买保险的买保险,该签协议的签协议,提前约定“共享”事项,把好事办好很重要。


2002“共享员工”或催生灵活执业灵活用工新模式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经济法学者张弛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我们鼓励在特殊时期的创新行为模式,但是用人单位、‘共享员工’单位、劳动者之间需要明白其中所涉及的风险。

在共享之前,一定通过补充协议的方式,明确三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签订的协议中要对有关工作职责、工作期限、计薪方式等内容进行明确。另外,‘共享员工’毕竟是临时之举,从长远发展来看,应当由具有专业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提供人力资源服务,不但能规避法律风险,也能有效降低各方责任,这也是国际上的通常经验和做法。”

李长安也表示,这种模式也存在一定问题,“比如像这些员工,他们的劳动关系究竟归属是哪里?与劳动关系相对应的是员工的权利和义务,究竟谁来进行履责?哪个企业对它进行负责?这都是比较大的问题。”李长安称,要落实好“共享员工”的模式,首先企业之间要有一个很好的协商,有相应的共享劳动协作合同,明确大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够进行推广,这也是企业需要前期做的一项准备工作。另一方面,对于员工来说,也需要对相应企业所规定的权利义务有充分的知晓,这样对于维护自己的权益也是大有好处的。

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事实上,“共享员工”这一模式并非这次疫情期间的首创,它本质上是灵活用工的一种形式。2017年,劳动力派遣业者国际联合会的调查报告显示,西方发达国家的灵活用工雇用模式已经十分成熟。其中,日本的“灵活用工”在人力资源行业中占比已到40%,美国占比为34%,法国、德国、意大利、波兰等欧洲国家“灵活用工”的占比均达30%以上。中国的灵活用工比例在2018年仅为9%,仍存在很大发展空间。


2002“共享员工”或催生灵活执业灵活用工新模式

中国灵活用工程度对比美国日本,还处于发展初期,有很大提升空间


2002“共享员工”或催生灵活执业灵活用工新模式

美国现代灵活用工行业起步于二战结束后,经过几十年发展已高度成熟,目前市场规模居全球首位,灵活用工贡献人力资源行业逾80%的收入。以美国企业万宝盛华为例,该公司成立于1948年,是短工供应行业的先驱之一。在业务方面,万宝盛华的服务对象早已从生产线临时工与办公室文员等,扩展到IT、医药、生物等多行业、多层次人才,尤其是研究员、程序员、投资顾问、审计师等专业人士的比例越来越重。

说到灵活用工,日本是被提及最多的范例之一。1999年-2008年,日本国内大量灵活用工服务机构涌现并快速壮大。快速发展的原因系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及人口红利消退导致用工成本上升催生企业灵活用工需求,而政策逐步放宽为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业界专家普遍认为,灵活用工将是未来中国人力资源供给的一个重大变化。李长安表示,在中国,“共享员工”这样的灵活用工、灵活执业模式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前其实就已经存在。比如网约车司机、美猫云灵活执业平台,有的人可能在不止一个平台进行注册,在好几个企业打工。这种模式在当今时代有推广的价值和意义。(来源:环球网 记者 李司坤)

长此以往,对于强调成本与效率的企业而言,通过灵活用工&灵活执业这种方式,可以降低全职比例,可大大降低企业成本。
另外,针对有营业波峰波谷的企业而言,经营者可以采用兼职全职配比的灵活用工模式,使得员工在岗时间灵活化,按门店的峰值进行适当分配,既减少了全职人力支出又提高了门店人力效率。
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共享员工”的灵活用工&灵活执业方式将成为常态,并终究将向更加规范、正向、高效率的方向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