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小議“拳打臥牛之地”開啟居家健身抗疫古今同理

2020年2月11日中午,王老師發微信消息說:昔,東奔西跑無歇時。今,靜坐宅中翻舊書!動靜互變太極理!——晨起,遐思!舊書,《武林拾穗》中第121篇“小議拳打臥牛之地”(2012-6-12發表)古人習武強身的理念,也與今人抗疫,居家創諸多健身法的理念合,似與今人居家健身的理念同。回味…

故,我們將王培錕教授的這篇《小議拳打臥牛之地》分享給廣大拳友們,希望為大家這階段抵抗疫情,增加免疫力提供一些參考意義。正文如下:

民間常有“拳打臥牛之地”之說,表達了中國傳統武術運動,對活動場地的要求不高,具有廣泛的適應性,也就是說只要牛可臥下的地塊,即可習武練功。由於習武場地要求不高,適應廣大民眾的需求,有效地促進了拳系林立的武術運動得到了廣泛的發展。“拳打臥牛之地”,雖指習武可在較小的、泥巴場地上進行,但從“臥牛之地”可習武的現象中,也可感受到武術傳統文化痕跡。

回味小議“拳打臥牛之地”開啟居家健身抗疫古今同理

傳統拳種流派的拳術套路簡單、短小,只要有塊二、三平方米麵積的泥地、水泥地、磚場地均可習武。如,船拳、永春拳、彈腿、形意、少林等,而拳種的基本功、單動作、組合動作、二人間的攻防實戰等技術習練,乃至提高功力等練習,對習練場地大小多要求不高;傳統武術門派的舊俗甚多,各拳派多以師徒傳授、傳承為主要形式,閉門修煉所謂“絕招” ,技術保守,阻礙了拳技的公開與交流,也形成了小範圍、小場地、關門習練的習俗;歷代,特別是以冷兵器主導戰爭的年代,為維護政權,統治者對民間習武多加以限制,習武者多以隱為主,少顯露,亦無需大而公開的場地。尤其在古代、近代,乃至現代經濟尚不甚發達的地方,不具備現代化的習武條件,“拳打臥牛之地”亦不少見。諸如70、80年代全國“武術熱”之時,武風極盛的河南嵩山少林一地,雖“武館”“武校”林立,但依然處處可覓“拳打臥牛之地”的蹤跡。

隨著社會的進步,武術技術的發展,“拳打臥牛之地”也不甚為人所提及。現今為培養武術尖端人才,為培養接班人所設,現代化的武術習練場館紛紛興建,羊毛地毯鋪墊的武術場地設施已不算先進了。而隨著經濟的發達,人們對健身觀、養身觀的認識驟然增強,也有不少人群,進入了這一新型的習武場所,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習武人的與時俱進。然而,絕大多數的習武者囿於條件的限制,依然選擇了“拳打臥牛之地”的傳統習俗。

回味小議“拳打臥牛之地”開啟居家健身抗疫古今同理

武術前輩也說“拳打臥牛之地”,可能還不僅僅是對習武場地大小的要求,或許有更廣泛、更深刻的意義。筆者思索,似是對習武者應“持之以恆”的一種點化。現今習武既可選頗具現代化條件的場館習練,也可選與大自然渾為一體的大地,乃至迴歸“臥牛”之地。但習武者不論選何場地進行練拳健身,只有做到 “持之以恆”,方可見效。

“持之以恆”,確不易做到,需要有堅強的意志,否則會出現時斷時續,不能堅持不懈習練的現象,那麼收效不大,常此也會功虧一簣。前人強調要“夏練三伏,冬練三九” 不論是在嚴寒酷暑、烈日風雨日,均應在室內外覓得“臥牛之地”進行習練。事實上只要有心,在陽臺、走廊、客廳、甚至廚房隙間…均可選為習武地。

可見,民間所提倡在任何惡劣的條件下,尋“臥牛之地”進行“打拳”的意義,更在予提示後人習武、健身均要有“持之以恆”,才能達到強身壯體、磨鍊意志…的效果。

竹影

2012-6-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