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川東去不復還”的悲哀,你能懂嗎?

《長歌行》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佈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正文


龐子博先生:“焜黃華葉衰”中的“焜黃”,所有正規出版社都解釋為衰敗、炙烤之後的乾枯。但如果這樣解釋,上下句的意思就不連,“衰”字本身就把這種狀況說明了,“焜黃”難道是衰上加衰嗎?

“百川東去不復還”的悲哀,你能懂嗎?


“焜”古代讀“huī”,和“輝”是一個字;“黃”跟“皇”是一個意思,黃帝用的是這個“黃”,到秦始皇時才改為“皇”,就是光亮明鮮之意。從秦始皇傳下來之後,皇帝的“皇”成為了專用名詞,而這個“黃”就成了顏色。所以“焜黃”應該是輝煌的意思。

燦爛奪目的花與葉、美麗曼妙的人生,一瞬間就衰敗了,這跟前面的“常恐秋節至”連了起來,一個輝煌的時代,竟在一瞬間衰敗了。“衰”在這裡應該讀“suī”,就是現在粵語裡的讀音,倒黴衰敗的意思。

“百川東去不復還”的悲哀,你能懂嗎?


學員:為什麼不讀“cuī”呢?

先生:“cuī”有飄蕩之意。“鄉音無改鬢毛衰”(出自《回鄉偶書二首·其一》)中的“衰”讀“cuī”,指毛髮飛蕩、凌亂不整;而“suī”是坍塌不能立、倒下、倒伏之意。所處的語意、語境不同,所以在兩首詩裡的讀音也不同。

“百川東去不復還”的悲哀,你能懂嗎?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這兩句是轉折。“百川到東海,何時復西歸?”草木還有再生時,花還有再開時,但是水流進海里,什麼時候才能回來呢?回不來了。


作者其實是在感嘆,講的是種人生態度。屈原曾寫過一篇《天問》,我覺得“百川到東海,何時復西歸”這句就是“天問”,雖然是個問句,但其實已經把它肯定了。寫的如此悲涼,每當我讀到這裡,心裡就有一絲不舒服。


(未完待續…)


子博先生講《中國成語故事》往期內容


“百川東去不復還”的悲哀,你能懂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