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和马谡出山之前都没有带过兵,为什么诸葛亮可以,马谡不行?

竹海飘雪


做任何事都离不开套路二字,也就是基本的规则。

在演义赤壁之战中,老罗就明确了这个套路。

诸葛亮提出了这个作战方案:赵云一路去埋伏;张飞一路去埋伏;关羽一路去华容道埋伏。

刘备认为,军师这个办法可行,大家就去准备吧。

结果是,赵云、张飞都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就关羽垂头丧气地回来了。

诸葛亮要杀关羽的头,刘备求情也就免了。诸葛亮借坡下驴,说“天不灭曹”,这事就过去了。

这个虽然是演义,但老罗在六百多年前就明确了一个现代决策的套路,也就是一个谋划、决策、施行的规则。责任明确,各负其责。

但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却完全违背了这个决策过程。

诸葛亮是谋划者,也是决策者,同时也是执行者。

如果是成功了,一切都好说,诸葛亮境界高,不与大家抢功,皆大欢喜。

遗憾的是失败了,那就需要追究责任,这事就难办了哈。诸葛亮总不能对刘禅说,你把我杀了吧。

这就需要一个人出来承担责任,恰恰马谡没有听从诸葛亮的节度。这可不是华容道,老罗没法替马谡解脱,只有让诸葛亮把他杀了。

这里不是诸葛亮行而马谡不行,说到家是官大一级压死人,何况马谡真的是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

在豹眼看来,刘备死后诸葛亮主政,整个蜀汉管理的套路出现了问题,决策、执行的程序违背了基本的规则。

马谡失街亭的整个桥段,纵然有许许多多的教训可以汲取、总结,根本一点还是违背了基本决策的原则。


豹眼看历史


诸葛亮平定南中,马谡街亭之战,都是他们人生中的第一次带兵作战,为何诸葛亮胜而马谡败,原因在哪里?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韩信和赵括手上,韩信首次带兵是在刘邦彭城之战大败后,攻打魏王豹,采用声东击西之计,利用瓦罐渡过黄河,突袭魏王豹,大获全胜;赵括首次带兵是在长平之战对阵白起,赵括连同其所率领的40万赵军士兵全军覆没,赵括被杀,韩信和赵括两人首战的结果是韩信胜,赵括败。

决定战争胜负的原因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诸葛亮能在平定南中之战与韩信在破魏之战中获得胜利也是一样,客观原因对于战争双方来,都是公平的,无非就是天时、地利、人和,都需要已方大力争取,但作为主观原因的双方统帅的战争能力却是完全不同的。

换句话说,诸葛亮能在首次带兵并在平定南中的战役中取得胜利,是因为诸葛亮对于自己的首次战争秀下了很大的苦工夫,并做出了正确的决策与战略,马谡在自己首次带兵的街亭之战失败的原因就是马谡对战争形势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与决策。

简单地说,就是人的能力问题。

复杂地说,就是将领对理论的理解和实际执行的能力强弱不同。

中国有句俗话叫:手底下见真章。近代有位伟人说过同样意思的一句话就是: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其实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那就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无数人经过实践、失败、总结得出的经验之谈,衡量一个是不是人才,不是看他的理论知识有多么扎实,而是看他的实践能力有多么强。

无论是诸葛亮,还是马谡,又或者是韩信与赵括,不可否认的是,这四人的军事理论绝对是不容怀疑的,诸葛亮平定南中的总体战略还是马谡提出的,在南征之前,诸葛亮曾与马谡彻夜长谈,马谡对诸葛亮说:

南中地形险要和路途遥远,叛乱不服由来已久,即使我们今天将其击溃,明天他们还要反叛。如果将他们全部杀光以除后患,既不是仁厚者所为,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办到。用兵作战的原则,以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以心理战为上,以短兵相接为下,望您能使其真心归服。

马谡为诸葛亮的南征南中之战提出的策略可以归纳为四个字,就是“攻心为上”,而诸葛亮正是准确严格地执行这个“攻心为上”的战略原则,并且还传出“七擒孟获”的故事,最终成功收复南中,说明马谡的策略是正确的、管用的。

有人会打仗,比如魏延,有的人会带兵,比如于禁,有的人会治国,比如荀彧,还有的人会出谋划策,比如郭嘉。但不是会出谋划策的人,就一定会带兵打仗,你如果让郭嘉带兵打仗,估计水平比赵括还差,但是让郭嘉出谋划策,其水平一定是顶尖的,所以说用人的最高原则就是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不可否认的是,马谡本身有一定的才能,尤其是其军事理论水平,在蜀汉是排在前几位,在庞统、法正等谋臣去世之后,马谡应该在蜀汉比较显眼,原本蜀汉人才就少,虽然刘备说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之类的话,但能让刘备专门评价的人,在蜀汉肯定是有一定地位的。

马谡在街亭之战的失败,就在于他的实践能力远远差于他的理论水平,如同赵括的实际能力远远差于理论知识,是同样的道理,韩信与诸葛亮的成功,并不仅仅表现在他们首次带兵打仗上,而是体现在他们人生的方方面面。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同样的道理,战场上表现,来自于平日地积累、不懈地努力、坚持地学习,你只看到韩信、诸葛亮表面成功的风光,可曾看到他们在平日默默无闻地学习?

韩信曾在项羽手下做过几年的执戟郎中,耳濡目染看到军事天才项羽的作战,默默学习,才能在后来的楚汉战争中大放异彩,成就了一代兵仙。诸葛亮自出隆中士刘备以来,经历赤壁之战、攻蜀之战、汉中之战、夷陵之战,虽然刘备时代诸葛亮从未染指军事,但并不代表诸葛亮不会学习军事,再加上诸葛亮本身的熟读经书,自然很多东西一点就通,也成就后来的军事家诸葛亮。

但是,天才不是一天练成的,而是有一个过程,一个逐渐完善缺点和不足,一个不断学习改进的过程,诸葛亮首战能成功,也在于他首战的对手太弱,雍闿、孟获这样的对手,毕竟没有那么强大,即使诸葛亮首战犯了错,也不至于满盘皆输。

同样的道理,韩信也是一样,他的对手也是一个由弱到强的过程,最早是无能的魏王豹,接着是自负的陈馀,最后是自傲的龙且,对手弱就给了韩信一个犯错和学习的机会,如果一开始韩信就面对终极敌人--项羽的话,那么中国历史上很有可能没有兵仙了。

而马谡与赵括则比较悲催,赵括首战就面对天下最强的白起,不可能有犯错的机会,一犯错就是致命的,所以赵括一战覆没,马谡首战面对的是身经百战的五子良将硕果仅存的老将军张郃,也没有犯错的机会,一犯错就会被对手敏锐地捕捉到,一战就失败。

诸葛亮首战平定南中,马谡首战街亭之战,都是首次率军出战,马谡大败的原因除了马谡实践能力不强外,马谡所面临的对手太强也是一个原因。而诸葛亮除了实践能力比马谡强外,在首战中面临的对手不强,给了诸葛亮继续学习与犯错的机会,所以才能继续成长,而马谡失去一次机会,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在历史上,有两个人物很有意思,前者是赵括,带来一个成语“纸上谈兵”,后者是马谡,带来一个成语“言过其实”。

都是因为嘴炮能力太强,而是能力太差,最后带来严重的结果,赵括因长平之战而闻名,毕竟带着四十多万的军队被团灭,想要不成名都难,而马谡只不过是街亭失守,影响不是很大,但是因为被罗贯中写进《三国演义》,由于各种艺术创作,使得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个情节被世人所熟知。

那么,马谡“言过其实”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

马谡是马良的弟弟,而马良可以算是诸葛亮的高徒,由于马谡善于军事理论研究,因此深得诸葛亮的信任,马谡因为:“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

但是诸葛亮在刘备死之前,并未完全掌握蜀汉权力巅峰,大小事务基本还是刘备做主,马谡的发挥空间并不大,主要原因就是刘备看不上马谡。

但是刘备在伐吴之战败北后,就一命呜呼了。很多人对刘备的评价很低,认为他是一个腹黑式的人物,其实,单从打仗这方面来说,刘备还是挺能打的,从一穷二白,一直打到三分天下,也是一号人物。

当然,刘备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根本上还是在于发现人才,利用人才,这才导致很多人都愿意投奔刘备。

说白了,刘备的技能就是识人善用,但是这样一个人物在白帝托孤的时候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但是,诸葛亮并未相信刘备说的话,反而让马谡担任参军,相当于幕僚一类的职务,干的工作跟后来的参谋长有些相似。正是由于这个缘故,马谡经常与诸葛亮谈论军事谋略,从白天到黑夜。

诸葛亮在南征的时候,特意给马谡一个露脸的机会,让马谡提供作战计划,马谡当时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使得诸葛亮南征颇为成功。

正是由于这样的缘故,诸葛亮对马谡更为看重。

公元228年,魏国内部发生危机,蜀国正处于巅峰时期,因此诸葛亮上《出师表》请求北伐,当时诸葛亮命赵云、邓芝为疑军,占据箕谷,而自己率领大军奇出祁山。

在选择先锋上,大家都认为应该派遣魏延或者吴壹等人为先锋,但是诸葛亮力排众议,破格提拔马谡,让马谡为先锋,统领各军前行。

当曹魏方面得知蜀汉北伐后,派大将张郃夺取街亭,阻止马谡进军,这场战役也成为蜀汉第一次北伐的拐点,马谡在排兵布阵的时候,将部队驻扎在山顶,准备以地形对曹魏军队形成压制。

蜀汉大将王平建议马谡在山下屯兵,以防止水源被曹魏切断,马谡当时大概说,如果曹魏切断水源,我们正好可以背水一战。

背水一战是一代兵仙韩信创造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战策略,与项羽的破釜沉舟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从这一点来看,马谡还是读过一些兵书,懂得一些历史,并非对战争不懂。

但是马谡并没有估计好当时士兵的心理,在曹魏大军来袭的情况,蜀汉士兵本身已经胆怯,如今又被切断水源,自然军心混乱,最后发生溃逃,马谡军队被张郃部队轻而易举的打败。

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是以街亭为支点,一旦街亭失守,蜀汉就没有了继续进军的据点,标志这场战役最终失败。

就军事谋略来说,马谡并非不懂,正如刘备所说,是“言过其实”,就像纵横一样,大学本科专业是经济,学的一些课程如西方经济学,张口闭口GDP,就业率,实际上这些东西就跟屠龙术一样,平时侃大山够用,真要把你安排那个位置上,分分钟闹出笑话。

所以,马谡就是理论有一套,实操性并不强。

但是这个责任并不能完全赖马谡,马谡的定位本身就是参军,并不是军队的决策者,他只是提供智囊,供主将抉择,真正决定战役走向的其实还是主将。

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讲的是实战性,培养出来一个将领,那是死人堆里面爬出来的,没有基层作战经验,类似白起和韩信那样从士兵做起,他不可能了解士兵的心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你连自己的士兵都不了解,还怎么打仗。

马谡的问题就出在这里,放到现实生活中,他属于走了捷径,没有基层历练,从参谋或者秘书一类的职务,直接提拔到一把手的位置,无论是大局观,还是细节观都不太够用。

造成马谡悲剧的,并不是马谡,还是诸葛亮!

刘备在临死前已经有先见之明,但是诸葛亮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将“言过其实”的马谡给予重用。

其实,归根结底,诸葛亮本身也是从军师一类的谋略人物,摇身一变而成为军政一把手的。

陈寿在《诸葛亮集》中评价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就是没好意思直接说诸葛亮不善于打仗,其实看看三国时期的战争就能发现,诸葛亮的才能的确不在军事方面。

诸葛亮能够获得刘备信赖,是因为诸葛亮提出《隆中对》,这个东西其实是国家宏观战略层面的,并不是单纯的军事著作,诸葛亮跟随刘备后,并不在军中任职,而是作为使者到东吴承担外交上的重任,促成孙刘联军的形成。

在刘备夺取荆州后,诸葛亮基本就处于后方,刘备到哪去打仗,也不带诸葛亮,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才开始掌握军权,先是平定中南,小试身手,具体战役规模多大,已经不可考,而其轰轰烈烈的六出祁山,没有一次取得成功。

当然,说到这里,很多人肯定要拿“武庙十哲”来说事了,能够进武庙十哲的,的确都是大牛,但是这个选拔重在一个“哲”,突出的是军事思想,留下兵书啥的是最重要的标准。

其实,诸葛亮以文人起家,从《隆中对》的文学涵养就可以看出,著书立传绝对没有问题,但是要说打仗,至少没有大的战役能够凸显出来,反而后来被司马懿克制的死死的。

所以,马谡的失误是诸葛亮的用人不当,以及诸葛亮的军事水平有关。


史论纵横


诸葛亮和马谡带兵的能力都很强,只是诸葛亮运气更好些,诸葛亮未出茅庐,就会带兵,大家要看看诸葛亮的身世和家族。

诸葛亮的二哥在孙权手下做官,有东吴的关系网,无论家境和交往,都能接触到东吴的军事理论和学习但兵法演练。

诸葛亮的大姐嫁给蒯褀,蒯家是南郡的名门望族,蒯褀的叔叔帮助刘表平定荆州,官升到房陵太守,二姐嫁给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庞统的堂哥,庞德公是襄阳有名的隐士,刘表曾经亲自拜请庞德公出山,但被拒绝。

诸葛亮因为二姐的关系,经常去拜访庞德公,聆听教诲,庞德公见诸葛亮聪明伶俐,善学好问,也是不吝赐教,竭力培养诸葛亮。

诸葛亮的老丈人黄承彦和庞德公,司马徽,徐庶都是好朋友,丈母娘是南郡大家族的蔡讽的女儿,姑父是张温,官封太尉,蔡讽的弟弟是荆州水军大将蔡瑁,刘表的夫人蔡氏和诸葛亮的丈母娘是姐妹。

所以诸葛亮这样的背景,不仅学到天文地理,易经八卦的玄术,还学到和看到兵书战策,兵法演练,攻杀战守等军事理论和战术。

诸葛亮的好朋友,崔州平,孟公威,石广元,等都是知晓山川地理,治世经纶的贤才。

所以诸葛亮一出山就把自己学到的理论用于实践当中了,刘备本就兵少将寡,诸葛亮这样的大才,施展在这样的队伍当中也就游刃有余,潇洒自如。

马谡也是个人才,本是西凉马家之后,军事能力也很强,要不怎么会得到诸葛亮赏识,只可惜,马谡出山的第一仗就遇到久经沙场的名将张颌,张颌的能力熟悉三国的有目共睹,为人老练稳妥,战场经验丰富,本人勇武过人,马谡第一仗就遇到这样的对手,不输就怪了,天意弄人,只能说马谡的运气实在太差了。




我是星星之火


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北伐,在五丈原与司马懿对峙,诸葛亮用尽办法诱使司马懿出战,可司马懿就是坚守不出。诸葛亮派战使到司马懿处,司马懿问诸葛亮寝、食和其事情之劳累,不问军事。使对司马懿说:“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所啖食不至数升。”司马懿说:“亮将死矣"。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可是诸葛亮事必躬亲,不利于蜀汉后备人才的培养,蜀中诸将,习惯了听从诸葛的指挥,完全不用动脑子,只听从诸葛亮安排就行了,也完全没有独挡一面的锻炼机会。众将中只有魏延敢提不同意见,却被诸葛亮判定为“有反骨”。



司马懿对的著名评价,“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诸葛亮一生唯谨慎,事无巨细,都必亲力亲为,马谡虽然熟读兵书,一直是诸葛亮的参谋人员,对排兵布阵、用谋设计,可以夸夸其谈,难怪先主刘备临终遗嘱,“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马谡有战役理论,但从没实践机会,只能是纸上谈兵。好不容易逮到守街亭这个独挡一面的机会,却因不听诸葛亮的嘱咐,丢失了街亭,也丢掉了自己的性命。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诸葛亮的泪水是悔恨?还是不舍?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厦门老新


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小人物来答!

刚刚过去的《时间的朋友2019年跨年演讲》,讲到一个有趣的问题,说山东人能喝酒,原因是山东人的酒文化比较深厚,把山东人的酒文化总结成:“喝酒课程”!由于山东人喝酒有标准课程,于是造就了一批又一批能喝酒的山东人,但你反问一句,所有的山东人都能喝酒吗?那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吗!也有一大批山东人不能喝酒。那么问题来了,同样的课程,怎么会有如此差距呢?把这个案例套在今天这个题目上,我们是不是很容易理解,同样是没带过兵,为什么诸葛亮行,马谡不行了吧!

东汉末年,兵法是一门必修课程,很多人都在学习兵法,因为政局动乱征战的需要,这门课的学生很多,袁绍、曹操、公孙瓒、鲁肃、周瑜等等,不仅有武将学、还有很多谋士也学,如:田丰、司马懿、诸葛亮、郭嘉、荀彧、程昱等人,这里面学的比较深有曹操,他自己根据《孙子兵法》学习心得,自己搞了一本《孟德新书》,发给自己武将学习,只不过这本书没有留存下来,再杨修给益州别驾张松吹牛的时候,被张松反杀了,张松过目不忘,把曹操写的《孟德新书》看完后,倒背如流,说是三岁孩子写的,气的曹操把书烧了!诸葛亮学习完了之后,写了一本《武略》,留给了后世,其中记载了诸葛亮的学习心得!

孙子兵法是同一本书,然后每个人读过之后,都有自己的见解,能读到这个问答的人,自然是读过书的人,都上过学,自然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同样是数学课,老师讲的一模一样,但是最后的考试成绩,那是千差万别,时下有一个流行得说法“别人得成绩是用来检验老师得教学效果,我的成绩是用来看我们班有多少人!”,有人能考满分,但有人连及格都困难,甚至有人得鸭蛋0,如考研名人张雪峰老师说的:“会是真会,不会那是真不会啊!”

为什么会有这个差别,你让我们得专家给你解释一下,那是天罗地网所有因素全部涉及,如:天气原因、身体原因、记忆力原因、男女发育原因、再课堂上得注意力原因,如果给你罗列下来,写本书都够!

有了前面得铺垫,我们回归到马谡和诸葛亮得问题上来,为什么诸葛亮能行,马谡不行?

简单了,诸葛亮就是学兵法学明白了得人,也就是学霸,而马谡呢,就是一个学渣;就是那种孙子兵法中得字,我都认识,但是它说了啥,我是真不知道!这是原因一;

第二个原因呢,小人物认为一句:实践是检验真理得唯一标准,概括一切,孙子兵法是一门基于实践得学课,而不是坐而论道的学术性学课,诸葛亮再学习这门课得时候,是下了功夫,很努力得,例如他再提出隆中对战略得时候,直接拿得是益州得地图,这不仅自己亲身实践了,还把自己得画图能力也提升了!真正得做到了“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好比高考得学霸,考上清华北大高手,你去看他们得笔记都会有巨大收获一样,诸葛亮做得无可挑剔,因为画图很直观,可以减少文字表述产生得误差啊!但是马谡呢,本身就是学渣一个,实践工作呢,就是跟着诸葛亮这个老师跑,诸葛亮这个自身实践能力比较强得老师在,自然马谡不会得到太多得锻炼机会,这就是典型得“老板很强,员工很弱!”造成得结果就是,员工都是跑腿得,老板才是真正干活的!马谡在这样得老板跟前能锻炼到什么呢?

第三个原因,骑象人和大象得关系。当前有一个比较流行得说法:“脑子说不要,身体很诚实!”,就是说,用眼睛看抖音,觉得世界上没有什么不会干,但是一动手,全部乱!马谡遇到得问题就是如此,诸葛亮给自己这个徒弟很用心,这也教,那也教,一有错立即纠正,马谡眼高手低的毛病就这么样培养出来了!

马谡在守街亭的时候,小宇宙膨胀了,觉得自己可以统治宇宙,然后诸葛亮也觉得他能干,于是立下军令状就去了,但是身体很诚实啊,打街亭不会啊!真正到自己实践的时候,才发现这个世界不是那样的,诸葛亮可以干成的,马谡是不行的!就如缝衣服一样,每个人都说会,但是缝出来的效果,那是五花八门,各有千秋啊!马谡就是那个用嘴说,头头是道,但是动起手来,那是一个“囧”!

综上所述,小人物认为:对于孙子兵法这门课,诸葛亮是一个学霸,马谡是一个学渣而已!


小人物F


题目有问题啊,说出山之前,谁出山之前是带兵的?每个人,包括历代名将不都是从无到有,一点一点学的。但是如果说没带过兵直接委以重任,那诸葛亮也不可以。真正历史上的诸葛亮绝不是演义中那个一出山就指挥军队的人,而是经过了多年的蛰伏才逐步开始带兵。


《三国演义》小说中,诸葛亮一出茅庐,就遇到夏侯惇攻打新野,刘备也是信任有加,直接将印剑交付诸葛亮,于是诸葛亮指挥若定,命关羽、张飞、赵云等如何如何,结果火烧博望坡,大败夏侯惇,成就初出茅庐第一功。原本对诸葛亮抱有怀疑态度的关羽、张飞自此折服,心甘情愿听从军师调遣。而诸葛亮后来也一直一个又一个锦囊,命令将领们执行各种军事行动,仿佛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就是天生的,拥有无可挑剔的智慧。实际上怎么可能?

我们不能否认,确实有些人在军事方面有天才。但如果没有军事经验的人,君主、主帅是不能随便授予兵权的,否则就是赵括。故而,真正历史上,诸葛亮在很长一段时间也根本没有接触兵权。小说的情节当不得真。


真正的诸葛亮,于建安十二年(207年)出山辅佐刘备,为之提出了“隆中对”战略构想,但是并没有参与任何实质性的军事行动,火烧博望坡那是刘备自己打的。建安十三年,刘备败走夏口,诸葛亮出使东吴,促成孙刘同盟,那时候,他展现出来的其实是外交方面的才能。赤壁之战后,刘备平定荆南四郡,诸葛亮被任命为军师中郎将,中郎将是一个武职,但实际上诸葛亮也不参与打仗,而是负责督令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整赋税,充实军资。可以说是一个后勤保障类的职务。当然,这期间,诸葛亮显然也接触了不少军务,这为他后来南征北伐打下了基础。而后,刘备入蜀夺取益州,诸葛亮与关羽、张飞、赵云等留守荆州。战事遇阻,庞统战死,诸葛亮与张飞、赵云率援军入蜀参战。这是诸葛亮真正的参与军事行动了,而那时候已经是建安十九年。所以,诸葛亮是出山七年以后才真正参与了军事活动。


即使是这样,诸葛亮也并非自此开始带兵。相反,之后刘备夺取成都,诸葛亮再次留守后方,也没有参与刘备与曹操的汉中之战及关羽死后的刘备伐吴。直到刘备驾崩,托孤于诸葛亮,他才真正开始掌兵。即使如此,也不能立刻就开始北伐,所以,诸葛亮先南征,找一个容易对付的先练练手,此后才是北伐中原。

所以说,再有天才,也得通过学习、锻炼才能担当重任。马谡此前虽然常常出谋划策,但没有独自领兵经验,这种情况下,第一次带兵就应该是比较容易的任务,而不应该是决定北伐成败的重要战役街亭之战。故而,诸葛亮破格提拔马谡担当此任,是一个太重大的错误,他确实应该为此承担责任,这也是诸葛亮后来自贬为右将军的原因。


伊耆角木


我是向日葵,我来回答,

诸葛亮出仕即“巅峰”,从三顾茅庐到刘备建立蜀汉,诸葛亮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马谡出仕以来一直作为参军,并没有什么大的功绩,也没有机会历练,唯一一次实战机会也兵败街亭,自己也被诸葛亮就地正法,以正效尤。

诸葛亮更多的是通过实战与理论的相结合去用兵,带兵,所以鲜有败绩,而马谡一味的纸上谈兵,高谈阔论,不知道灵活运用理论学识,致使自己第一次带兵就失败了,

提问者提问的问题,笔者通过以下阐述来解析这个问题。

第一,诸葛家族乃当世之望族,诸葛三兄弟皆在三国身居要职,而马谡出身较为平庸。

诸葛氏是琅琊的名门大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所以说诸葛亮出生于官宦世家,家境一直比较殷实,使的诸葛亮能够有很好的经济能力来学习知识。

《三国志·卷三十五·蜀志·诸葛亮传》: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珪,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郡丞。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

在诸葛亮的同族三位兄弟中,诸葛瑾辅佐孙权,诸葛诞投奔曹丕,诸葛亮则帮助刘备,诸葛亮三兄弟最后都在三国中位居要职,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正所谓“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就是形容诸葛亮三兄弟能力超群,被世人所熟知。

反观马谡,只有一个哥哥马良比较出名,马谡也是依靠自己哥哥的关系,才被诸葛亮重用,有机会在蜀国军政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但马谡这个人能力一般,不显山不露水,在前期并没有什么建树。更多的是给诸葛亮出谋划策,打下手。

所以说单从出生来说,马谡无法和诸葛亮相提并论,毕竟诸葛亮出仕即巅峰,家庭环境的影响格外重要,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打地洞。这句话就阐释了家庭出生的重要性,所以说家庭因素占很大头,局限于一个人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能够出仕很轻松,而马谡出仕还要人来帮忙的原因。

第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诸葛亮身边皆是拥有乾坤治世能力的人才,而马谡身边之人皆为平庸之辈。

诸葛亮身边的好友皆是有治世能力的人,如徐庶,司马徽,崔州平,他们几个人每日在一起谈经论道,学术造诣已然登峰造极。说到这里,不能不提及这几个人物的生平故事,来凸显这几个人的才能。

  • ——徐庶:刘备在新野屯兵驻扎,徐庶来投奔,这个时候曹操领重兵前来,这是徐庶作为谋士的第一战,徐庶不温不火的,小施计谋就大败曹军,但因为自己的老母亲被曹军掳去,曹操以此为要挟,只好去曹操处,临走前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徐庶去了曹操那,终身没有为曹操献策,在赤壁之战上,早看出了曹操的弊端,失败处,最终,曹操如徐庶所预测的那样兵败。

《三国志·诸葛亮传》:俄而表卒,琮闻曹公来征,遣使请降。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

从上面的故事中,不难看出,徐庶的能力为人,绝对在三国前期属于独居一档的人物

  • ——司马徽:东汉末年隐士,有“水镜先生”之称,早在刘表主政荆州之时,就希望司马徽能够出山辅佐自己,但是司马徽一方面淡泊名利,一方面深知刘表为人的心胸狭隘,害怕被其所害,所以推辞不出。

后来,刘备有所相求,司马徽推荐了诸葛亮和庞统,刘备依靠二人最终三分天下。

曹操在平定荆州后,知晓司马徽的大名,也请司马徽出山辅政,但司马徽推辞,不久就病逝了。

《世说新语·言语》引《司马徽别传》:荆州破,为曹操所得。操欲大用,惜其病死。

诸葛亮身边的朋友,道友先后都被各路诸侯邀请,而徐庶在新野大败曹军,则说明这些人士不是徒有虚名,而是有真才实学的。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诸葛亮和这些人物在一起,所以才能实力绝对只强不弱,

而反观马谡,身边皆是平庸之人,没有才能卓著的朋友相伴左右,以致学术方面不如诸葛亮。所以在带兵上有很大的瑕疵,

第三,诸葛亮善于“机变”,知道实战与理论相结合,而马谡纸上谈兵,照搬理论,不知道用兵之道在于随机应变。

诸葛亮,为什么能够将三国中国力最弱的蜀国,力保数十载不灭国,就是因为诸葛亮善于用兵,懂的随机应变,不照搬书本上的计策,结合战局,地势相结合作出指挥判断,

在马谡兵败于街亭后,蜀军前有城池,后有敌军,形势相当危急,诸葛亮沉静下来,收揽蜀军败军,后军改前军,命一大将率军断后,防止魏军来偷袭,使的街亭之败,没有使蜀军造成更大的损失。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木门道射杀张郃,平南中之战,都是诸葛亮善于“机变”的事例。

而反观马谡,“处女战”,就以失败告终,最终用付出生命的代价为这场战争卖了单,早在马谡当参军的时候,先主刘备就已经看穿马谡的用兵之道,一句言过其实,就已经说明了马谡只是个纸上谈兵之辈。

《三国志·卷三十九·蜀书九·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在街亭之战上的时候,马谡只知道居高凌下,以为自己占了地形优势,易守难攻,但可曾想到,一寸长,一寸短,你在高处,魏军围山,你怎么下来,你在山上水源粮食怎么解决,这些实质问题,马谡从没有考虑,以致于自己所谓的优势顷刻之间转化为劣势,最终兵败于街亭。

街亭之战,马谡不知道实战与理论相结合,反而照搬理论,致使蜀军被魏军大败,而街亭新败后,诸葛亮能够随机应变,根据战场的变化而变化,以变应变,亡羊补牢,使的蜀军在无更大的损失。

一场战争,两种对待方式,马谡陷蜀军于危险境遇,而诸葛亮却力挽狂澜,止住颓势,使的蜀军转危为安。通过对比充分说明了诸葛亮擅于用兵,而马谡不懂用兵。

第四,诸葛亮性格沉稳,能够分清利与弊,而马谡刚愎自用,不听劝诫,在性格上完败于诸葛亮。<strong>

诸葛亮主政蜀国的时候,每当蜀国出现危急的时候,诸葛亮都能够化险为夷,转危为安,这些都与诸葛亮的沉稳是分不开的。

夷陵之战时,刘备为报关羽之仇,对吴国发动了大规模之战,结果被陆逊大败,败退白帝城,不久刘备病逝,此时,魏国已知蜀汉兵败的消息,集结重兵,对蜀汉虎视眈眈,而这边又与吴国闹僵,内忧外患之下,诸葛亮分清厉害关系,放下身段,主动和吴国和好,对抗曹魏,就这样危急自解。

而反观马谡,在街亭之战时,副将王平多次劝诫他,按照丞相诸葛亮的部署来用兵,但马谡不听,一意孤行,刚愎自用,还痛斥王平不懂用兵之道,最终造成街亭大败的苦果。

所以说性格也会决定一个的成败,诸葛亮性格上的沉稳,决定了他用兵上能够稳妥指挥,而马谡性格上的缺陷让他带了一次兵,就兵败如山倒。两个鲜明的对比,就说明了为将者在带兵上性格的重要性。

总结:综合上面所有原因,诸葛亮不仅能带兵,而且能带好兵,而马谡实际上只是一个理论家,第一次带兵,就让自己“领了盒饭”,所以说做人一定要有自知之明,有多大能力,就做多大的事情。


向日葵爱历史


我是青史回声,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只能说个人有个人的机遇吧。马谡怎么能跟诸葛亮比,诸葛亮是天纵之才,虽然在出山之前,没有什么实践经验,唯一的名头就是“卧龙”之名,这还是仅限于南阳、襄阳这一个圈子。再往外,恐怕没人知道这个名号,否则刘备以前就没听说过?

不过即使如此,诸葛亮的第一战让刘备三兄弟心服口服,博望坡一战,大败夏侯惇的十万大军。也就是从这里开始,诸葛亮的名声才大增。至于马谡,他们马家算是荆州一带比较有名的士族,他的哥哥就是马良,很早的时候,他们马家兄弟就投奔了刘备,而马谡也归于诸葛亮“使唤”,用现在的话说,马谡就是诸葛亮身边的“秘书”。

虽然看起来,这两人出山之前都没领过兵马,也没打过一次仗,可话又说回来,谁都有第一次,有人第一次胜利了,也有人第一次失败了,正好,诸葛亮第一次指挥作战胜利了,而且还是大胜,而马谡跟了诸葛亮十几年,好不容易有一次带兵的机会,可是最终却失败了,而且还因此被斩首,只能说马谡学艺不精。



在这个世上,你不得不承认有些人就是天才,而有些人就是蠢才。


青史回声


马谡字幼常,史书上说他才能过人,喜欢和身边的朋友谈论国家的形式和一些军事观点,因此丞相诸葛亮对他特别器重,每逢召见他,和他在一起谈论常常是“自昼达夜”。

建兴三年,诸葛亮率兵出征南中(包括当时的益州、永昌、越隽、四郡)讨伐雍,临行时马谡送他几十里。诸葛亮对他说,我们在一起工作了这么久,希望你能为我这次出征提一些意见。马谡回答说,南中的叛乱势力,凭借地势险要,距蜀又远,不服已很久了,即使今天打败它,明天也很可能还会重新反叛,如今您正要全力出兵北伐,以对付强贼。叛乱势力知道我们国内空虚,反叛也会加快,用兵的原则是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希望您能使他们心服。

诸葛亮在南征过程中,完全采纳了马谡的建议。他率部进入南中,捷报频传,斩了他们的头领雍。孟获看不下去了,想要继续为了独立而战斗。孟获是当地少数民族心中神一样的存在,十分有影响力。诸葛亮命令部下一定要想办法活捉他,要尽最大努力争取,最后一次捉到孟获时,还是要放他回去,这时孟获心服口服地说,你真是有神威的人,我不再造反了。

南中平定后,面临着一个治理的问题和如何防止反叛的问题。诸葛亮依然采取马谡“攻心为上”的策略,蜀军在南中不留下一个官员或者士兵,让孟获这个当地领袖有对诸葛亮服气的人物管理这个地方,用当地的部落的人去管理当地的百姓,去管理当地的事务。这一战略思想的运用,大得人心,一直到诸葛亮去世,这里的少数民族再也没有反叛。这对于平定南中、稳定蜀国后方起了很大的作用,在以后的北伐中,使诸葛亮能够集中兵力对付曹魏,从而避免了两线作战。由此可见,马谡是一个了不起的军事家。

后来的小说评论家毛纶、毛宗岗两人在点评小说第八十七回中详论说,这个计策是一个开创性的,让南方一下就平定下来,他所说的妙计是兵法中没见到的,但却是十分玄妙的兵法,在前人兵法之上。可见,马谡提出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是前无古人的。

马谡被杀后,诸葛亮亲临祭祀,痛哭流涕,安抚马谡的遗孤,并说要很好地照顾他们。据有关书籍的记载,说马谡临终行刑时,有10万人因为他而哭泣,可见马谡的死影响是相当大的,怀念他的人大有人在,这一切都与他的才能、功绩是密不可分的。听说马谡被杀,蒋琬来到汉中,对诸葛亮说:“从前楚国杀掉得臣,晋文公那高兴的心情从他的脸上都可以看得出来,如今在天下还没有统一的情况下,您杀了‘智计之士’,难道不感到可惜吗?”蒋琬在这里将马谡和楚国名将得臣相比,应该说是很恰当的,是很有分量的。至于蒋琬,在蜀中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诸葛亮在给后主刘禅的密表中说:“我若不幸死去,我身后的事应该交给蒋琬。”诸葛亮死后蒋琬拜尚书令,升为大将军,总领尚书事,封安阳亭侯,第二年又加为大司马,成为诸葛亮的继承人。

蒋琬对马谡的评价非同一般,可见马谡是个了

不起的军事家。在我们谈论马谡的时候,很自然地会想起刘备的那句话,马谡其实没有太大的作用,这话有什么根据,马谡在哪些地方言过其实,史书上似乎没有记载,也许是因为马谡有时候喜欢高谈阔论,引起这个以草根出身的皇帝不满,因而认为马谡夸夸其谈,不可大用。笔者认为,刘备的评价未必是客观公正的,这里必定含有他个人的成见。后来的读书人总是喜欢拿马谡失街亭一事和刘备的话对号入座。这些都是没有依据的。

小说里一直对马谡这个人以贬低的态度写的,但那是小说虚构,并非历史真实。一个“

庸才”能有如此才能和功绩吗?一个“庸才”之死会有如此轰动效应吗?世上没有常胜将军,也没有战无不胜的统帅,我们不能因为项羽垓下失败,就认为他不是英雄,我们不能因为诸葛亮任命马谡而导致失街亭,就认为这个人不是优秀的军事家。当然,我们也没有理由因为马谡失守街亭一事,就否定他的才能以及他为蜀国所建立的一些功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