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教室、未來學校、未來教師、未來教育 中國教育信息化


未來教室、未來學校、未來教師、未來教育 中國教育信息化


一、機遇與挑戰
  1.國際發展背景

  地平線報告是美國新媒體聯盟組織每年發佈的關於信息技術及其在教育中應用情況的一個報告,其內容主要通過網絡工作的方式由相關教育學家、信息技術學家等提煉出來,從2002年開始,在將近10年的時間裡每年都會對可能在教育領域得到應用的信息技術進行預測、分析,特別是2009年至2011年,地平線報告每年都對短期(1年)、中期(2~3年)、長期(4~5年)得到應用的技術設備及相關技術應用深度進行了科學定位。在2011年的地平線報告中提到,在1年內將採用的技術有電子書和移動終端;在未來2到3年內,增強現實技術並且開展遊戲化學習;在未來4到5年內,基於手勢的計算和學習分析技術將得到應用。可見,技術對改變教育、促進教育發展顯現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美國2010年正式發佈《國家教育技術計劃》(NETP),內容涉及學習方式變革、評估方式變革、教學方式變革、基礎設施升級和應用系統重構,標誌著在發達國家信息化對教育的作用已經從應用階段進入變革階段,意味著信息技術不只是工具,且信息化也不再僅僅停留在建設階段。例如麻省理工學院(MIT)的開放課程平臺,免費共享33個學科門類的超過2000門課程(其中超過900門已漢化)。美國總統奧巴馬早在2009 年就說:“到2020年,美國將重新成為世界上高等教育畢業人口比例最高的國家。”又如MIT的TEAL(Technology Enabled Active Learning)計劃的目標就是實現彼此合作、高度互動,隨之產生環境的大變革:教室就是實驗室,網絡教學系統、3D立體視覺仿真圖形、實驗動態仿真、桌上型實驗設施、個人實時回饋系統等融合於教學之中。在終端設備方面,2009年美國加州開始普及中小學電子課本,2010年iPad的成功推廣引發美國電子課本普及狂潮。


  2007年英國98%的中學和100%的小學擁有互動電子白板,英國開放大學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網上大學,累計培養學生超過300萬人。英國高校聯合信息系統委員會(JISC)2010-2012年發展戰略的相關規劃主要包含E-learning文化、研究環境、人員素質、共享服務、雲計算和改變評估等內容。印度早在2004年就發射世界首枚專用教育衛星,為偏遠地區提供遠程教育服務。日本文部省於2010年頒佈的《教育信息化指南》中規定未來5到10年實現以下內容:信息化的進展和學校教育的信息化,信息化教育的學習與指導,使用ICT的思考方法,信息教育體系的推進與構建,德育與學校、家庭的區域合作,推進學校行政信息化,提高教師使用ICT 的指導能力,整治學校ICT環境,特殊教育信息化,教育委員會、學校的信息化體制。韓國教育信息化系列規劃包括:教育網絡工程、高校網絡學習支持中心建設工程、學術研究數字化工程和國家教育信息系統。韓國政府近日還宣佈將於2015年在全國中小學淘汰紙質課本,全部用電子課本替換;以平板電腦為主要形式的電子課本閱讀器和個人學習終端將成為未來韓國中小學生的制式裝備。
  IT企業也在積極參與信息化的變革。在我國,教育部—微軟(中國)創新學校的確定的終極目標是“教”與“學”能獲得改變,提供有效率的教學模式,搭建教育公共服務平臺,支持1000間創新教室。英特爾 未來教育的目標則是,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為在職和職前的教育工作者提供支持,將技術融入課堂教學,截至2010年底已累計培訓中小學教師174萬多名。

  2.我國教育信息化現狀  與發達國家相比、與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的要求相比,我們各級各類教育在信息化過程中還存在很大困難,面臨很大挑戰。
  (1)基礎教育信息化的現狀是基礎設施薄弱,資源共建共享水平低,區域發展不平衡,發展的關鍵在於均衡、公平;職業教育信息化的現狀是實踐教學資源缺乏,產業對接水平較低,校校通尚未實現,發展的關鍵在於實訓、對接;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現狀是基礎設施、資源建設初具規模,但質量、應用水平不高,發展的關鍵在於優質、融合;繼續教育信息化的現狀是初步實踐了網絡辦學,資源積累基礎薄弱,開放大學尚未形成,發展的關鍵在於個性、靈活。
  (2)基礎設施的現狀是天地網絡初步成形,互聯互通尚未實現,寬帶尚未普及,發展的關鍵詞是“解決有無、普及覆蓋、性能提升”;資源與應用的現狀是初具規模,質量、數量均顯不足,共建共享機制尚未形成,發展的關鍵詞是“有無、能用、好用”;管理信息化的現狀是單個業務系統較多,業務環節尚未全部覆蓋,信息孤島問題突出,發展的關鍵詞是“單個應用、數據互通、流程再造”;保障體系的現狀是組織體系未理順,資金投入機制未形成,標準規範執行不到位,發展的關鍵詞是“理順機制、確保投入、規範發展”。

  二、十年發展規劃介紹
  制約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原因,主要可以歸結為意識問題、機制問題、經費問題和隊伍問題。鑑於此,《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綱要》)中體現了技術的作用,以技術驅動改革,明確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規劃綱要把“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作為獨立一章,並將“教育信息化建設”列為10個重大項目之一。
  《規劃綱要》第十九章“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包含三方面內容:加快教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優質教育資源開發與應用;構建國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統。
  教育信息化十年規劃編制的思路就是教育要改變。信息化能夠助力教育改變現狀,這是一個出發點。①社會改變了,教育要能夠應對信息化、全球化、知識經濟、可持續發展等國際挑戰;②教育要滿足人民對優質、公平、終身、個性化等方面的期盼;③教學發生了改變,要求教育者、社會等相應改變以引領潮流;④教育在改革的同時,要考慮國情實際。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5年描述的“起步、應用、融合、創新”技術與教育融合路線圖以及我國現實情況,我國教育與技術應用的融合發展主要分三個階段:現階段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正處於初步應用整合階段;到2015年達到應用整合階段;力爭到2020年進入全面融合、部分創新階段,即融合、創新階段。

  我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0-2020年)分為總體戰略、發展任務、行動計劃、保障措施四個部分。所制訂的教育信息化宏觀發展指標最終將彌補現階段發展的短腿,達到基本均衡,即基礎設施上實現寬帶全接入、終端全覆蓋,資源上總量極大豐富、質量明顯提升,管理信息化方面業務全覆蓋、部分流程再造,應用上信息化能力顯著提升,保障措施方面保障體系與機制發展成熟。總體目標是,到2020年整體接近國際先進水平,信息化教學應用重點突破,管理信息化水平顯著提高,數字化優質資源廣泛共享,網絡化基礎設施全面覆蓋。發展任務著力解決兩大類問題:一是助力教育解決什麼問題;二是信息化自身存在的問題。
  教育信息化五年行動計劃從2011年到2015年具體做5件事情:一是推進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平臺層(基礎雲服務平臺)、網絡層(IPv6/ IPv4)、傳輸層;二是資源共建共享,建設教育資源雲;三是管理信息化,建立教育管理雲;四是推進學校信息化應用,在各級各類學校試點、示範、應用;五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包括能力培訓、標準研發、研究支持、運維服務。在具體實現上要有強有力的保障措施,包括政策、組織、技術和經費等方面。
  三、未來發展展望
  未來的教室一定是雲端教室,包括電子課本、電子課桌、電子書包、電子白板……在資源方面,由模擬媒體到數字媒體,再到網絡媒體,資源最終都在教育雲上,內容達到極大豐富,從而滿足個性化的學習。學生必須具備創意與創新、溝通與協作、研究與獲取信息、批判性思維、決策與解決問題、信息化公民素養、科技理論與應用六大能力。21世紀的教師信息化教育能力則包括引發學生學習與創意、設計開發信息時代的學習經驗和評估準則、塑造信息時代的工作與學習模式、提升和塑造信息化公民責任感、從事專業發展與領導力培養幾個方面。未來的教育管理者要具備富有遠見的領導力、信息時代的學習文化、卓越的專業實踐、系統性的改善信息化公民素養。在信息化環境下最終形成未來的教育生態,信息化教育教學不再是試點,不再是示範。針對此,2005年9月,哈佛大學發佈的“開放ICT生態系統路線圖”(Roadmap for Open ICT Ecosystem)報告給我們提供了參考藍圖——數字環境隨時隨地可以普適接入,網絡資源像水、電、空氣一樣方便地廣泛共享。教育教學不再以教師為中心,教師是學習過程的參與者、協作者,而不是簡單的“傳道者”;學生可以向周圍的社區、網絡資源等學習;管理者自主管理;學習方式發生革命性變化,研究性學習、探究式學習成為常態,最終構建起以學生為中心的終身學習體系,形成學習型社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