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曹操要曹丕當皇帝,不讓他比較看好的曹植當皇帝呢?

嘟嘟歷史瞎


關於這個問題,其實不難梳理,為何曹操最後將王位傳於曹丕,,而不是其他的兒子,寡人從以下四點做一個基本分析:

1,嫡長子繼承製

漢王朝從武帝劉徹罷免百家,獨尊儒家開始,基本上繼承了上古周朝的各種禮儀制度。從大位傳承製度上也已經確立了嫡長子繼承製,從而穩定了帝位傳承上的國家動亂威脅。東漢末年這一制度不僅深入人心,更為重要的是的確起到了穩定國家局面的良好作用,因此受到了從上至下的遵從。在曹昂救父犧牲以後,曹丕成為事實上的嫡長子。比如,當曹操要立世子時,問了很多謀士。當問到賈詡的時候,賈詡什麼都不說,只說了一句:我現在想起來袁紹和劉表了啊。暗示曹操立長別立幼。曹操亦不例外,在魏王世子人選上,也不得不考慮和接受這一制度,同時,跟隨曹操的士大夫和武將們也支持嫡長子繼承製,進而保持曹魏集團的政治利益能夠長久延續。

2,政治能力突出

曹丕作為長子,在成長過程中,始終有優秀的政治幕僚為其獻言獻策,後又師從司馬懿,在政治歷練中,成長最為突出。其次,曹丕本人也是一個極富有政治野心和謀略的人物,這在曹丕稱帝后時刻防範司馬懿,同時又能善用司馬懿這一點就完全可以看出其權謀手段的高超之處,而且,這也在曹操眾多子嗣中,曹丕完全碾壓了其餘兄弟。在曹丕被立為世子之前,就經歷了多次的政治危機,每次都能通過及時的補救化險為夷,如果沒有高師指點,沒有個人強大的政治歷練,是肯定過不了其父曹操的考驗。個人認為,曹丕在這方面優秀突出的能力,也是被曹操立為世子的重要原因,畢竟不是得了大位,就能在眾多能臣武將手裡坐穩江山的。

3,政治資源豐富

曹丕的政治資源也不是其餘兄弟們所能媲美的,其中最為出名的四位謀士有司馬懿,陳群,賈詡,吳質。這四位謀士在曹丕爭位過程中,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眾所周知,司馬懿,賈詡,陳群,都是東漢末年名揚天下的謀士,而且是世家大族,其身後有雄厚的家族背景為曹丕做支撐,如此雄厚的政治資源,在當時的環境下,是一股不容忽略的力量。豐厚的政治資源,同時也練就了曹丕成熟的政治表現,也能使得曹丕在日後王位繼承後,能夠震懾和管制住其父手下的悍將能臣,也能使王位傳承穩定過渡,不會出現不可預料的混亂事件,能夠最大限度維護現有的政治利益。

4,其餘人的缺陷明顯

最後一點從曹丕其餘兄弟中間分析可知,具有代表性的幾位公子如曹彰,曹植,雖然在特定領域有非常突出和優秀的表現,但整體上比較,在政治謀略裡,遠不如曹丕歷練的得心應手。就如漢初的軍事奇才韓信,雖然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天才統帥,可在政治上卻如同一個幼稚的小孩一般,最終只有悲慘的下場。同樣的歷史事實,體現在曹彰身上,曹彰在曹操兒子裡,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勇將,帶兵打仗曹丕絕對不能與其匹敵,但在政治上,卻如同一個孩童般稚嫩,根本沒有任何優勢跟曹丕較量。對於曹植來說,雖說文學水平聞名天下,有相當高的藝術造詣。可是不要忘了,建安七子裡,曹操,曹丕,曹植,一曹三人均在其中。可見,曹丕的文學造詣也並不差。但曹植在大位考驗過程中,其表現完全不合格,曹植門客全是一些文學愛好者,沒有合格而優秀的謀士為其出謀劃策,在大位爭奪上,怎能不敗?曹植本人依仗才華,酗酒高歌,情緒感性,性格任性,這些浪漫的品質,在其父曹操眼裡,肯定不會被作為繼承人合格的考核標準,因此,曹植失敗是必然的。至於曹操其餘子嗣就不再一一論述了。

綜上所述,在曹操諸多兒子中,也只有曹丕具備各方面的基礎資格和考核標準,因此,曹丕繼承魏王爵位,進而代漢建魏,也是順其自然,合情合理,符合事實發展過程的。


雍涼士子


曹操為何傳位給曹丕,不傳給曹植,單從曹植自身問題出發,這四個原因是最主要的:

第一、文人思維

曹植為文人思維,不僅不懂世情,不夠狠辣,而且在軍事方面也略差,似乎給人照本宣科的感覺。而曹丕卻與之相反,他心思縝密而深沉,懂得如何迎合曹操,剷除自己的障礙,為人心狠手辣。

你看曹植用的人,是曹操厭惡的楊修,楊修是有小聰明,沒有大聰明,不知道藏拙,最終當然害了曹植。曹植身邊的人好幾個都是曹操不喜歡的。曹植是文人,喜歡跟有風骨的文人交流,但是文人不屈服曹操,因此曹操喜歡殺文人,這就是最大的錯誤之一。

第二、嗜酒如命

曹植為人不自律,任性而為,嗜酒如命,放蕩不羈愛自由。曹植是個大酒鬼,喝酒沒有節制,因此還鬧出了曹植擅開王宮大門司馬門,在皇宮飆車的惡性事件,這大大地破壞了他在曹操心中的印象。

而且他還是好了傷疤忘了疼的主兒,不吸取教訓,依然嗜酒如命,當曹仁為關羽所圍困的時候,曹操命令曹植去營救,誰知曹植卻喝得酩酊大醉不能受命,從此之後曹操不敢用他了。

第三、飆車事件

建安二十二年,曹植在曹操外出期間,竟然藉著酒興違反曹操法令,私自坐著王室的車馬在只有帝王舉行典禮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縱情馳騁,一直遊樂到金門。這著實令人大跌眼鏡。

在這個群雄並起的時代,一個如此不知節制任性而為的繼承人根本無法守住曹操的基業。儘管曹丕文不及曹植,武不及曹彰,可是有政治才能,禮賢下士,聽從謀士建議運用權謀終於獲得太子之位。這一點與曹操恰好相識。

第四、表現能力

曹操每次出去征戰的時候,曹植都會說出一些歌頌讚美的話,雖然曹操聽了很高興,但還是不如曹丕的表現!曹丕是從父子之情做的,在曹操出征的時候,曹丕就會顯得很難過,擔心曹操的安全和身體,這讓曹操很感動!

最後曹操經過多方的考慮,終於立曹丕為世子,曹操死後,曹丕繼承曹操的魏王之位,沒多久就以魏代漢,登基為帝!


歷史TOP榜


作為時代的風雲人物,一生充滿了傳奇,然而他的一生又有很多謎團,其中最大的一個是:四個人中,曹丕最不受曹操歡迎的一個,為何曹操最終傳位給曹丕?其實,這和一個小孩關係重大!

曹昂是曹操妾室所生,但因為生母早亡,就由曹操原配丁氏撫養長大,而丁氏又無子女。所以,曹昂天生就具有一定的優勢。況且,曹昂勇毅果敢,一直隨曹操南征北戰,深為曹操喜愛。在這一點上,曹丕、曹植、曹衝是不能相比的。

曹衝也是妾室所生,屬於天生神童,五六歲時智力已經“有若成人”,且經常幫助犯錯之人解脫,“賴以濟宥者,前後數十”。因此,曹衝深得曹操喜愛,甚至“太祖數對群臣稱述,有欲傳後意”,就是想把皇位傳給曹衝。

後來,曹操還對曹丕說過“曹衝之死是我的不幸,但卻是你的大幸”,曹丕自己也承認曹衝不死,自己沒有機會。然而,這兩個曹操極為喜歡的兒子,卻都去世的比較早。197年曹昂戰死,208年曹衝早夭,於是繼承人只能在曹丕和曹植中挑選。

在曹植和曹丕這兩人中間,如果談曹操更喜歡誰,那麼毫無疑問的是曹植。

眾所周知,曹植是著名的文學家,寫下過很多傳世名篇,文學家對他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的評價。尤其是210年曹植一揮而就寫下的《登臺賦》,讓曹操對曹植寄予厚望,認為他是最能成就大事的人。

另外,加上曹操本身文學修養很高,所謂英雄惜英雄,以及曹植性情坦然,不追求奢華,符合曹操的口味,因此對曹植非常喜歡,將他看成了繼承人。

214年,曹操征討東吳,就讓曹植留守鄴城(曹魏都城),並且語重心長的說:“吾昔為頓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時所行,無悔於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與”。顯然,曹操這是把曹植當成繼承人來培養了,但希望過於任性的曹植奮發圖強,而不是整天我行我素。

從曹操對曹昂、曹衝、曹植的態度來看,曹丕是曹操最不看好的一個。然而在217年,曹丕卻擊敗了其弟曹植(同母弟弟),被立為魏王世子。

這一年,固然有曹植犯下大錯,“植嘗乘車行馳道中,開司馬門出(在只有帝王舉行典禮才能行走的禁道的奔馳)。太祖大怒.......植寵日衰”,讓曹操大發雷霆、以至“植寵日衰”之外,但其實還有一個關鍵原因鮮為人知:曹操對曹丕這一點極為認可!

《明帝紀》:雖左右小臣、官簿性行,名跡所履,及其父兄子弟,一經耳目,終不遺忘......帝生數歲而有岐嶷之姿,武異之,曰:“我基於爾三世矣。”每朝宴會同,與侍中近臣並列帷幄。

有的本領,即便一些小臣,名字簡歷甚至父母兄弟之類,曹睿一見之下,就不會忘記,所以曹操異之,感慨的評價:有了你,家業就可以繼承三代了。於是,就讓小孩曹睿常伴宴會左右。

顯然,曹操傳位曹丕,或許從曹睿身上能找到答案:曹操這是隔代傳位。217年,曹魏面臨的局面不容樂觀,東吳、蜀國,北面蠢蠢欲動,想要守住甚至開拓基業,能力一般的皇帝根本做不到。

然而,曹植的兒子曹志,雖然表現不凡,但和曹睿一比,確實有不小的差距。從史書上看,曹操對他也沒有什麼評價。而且,曹志是庶出,對隔代傳位來說,這是一個致命缺陷。在兒子這一項上,曹植是敗給了曹丕。

後來,曹睿繼位之時,面臨著內有宗室及老臣,外有東吳、蜀國、鮮卑等,但曹睿卻沉著應對,西阻蜀軍(北伐),東挫孫吳,北敗鮮卑,內部將等老臣駕馭的馳張有度,所以劉曄評價他“、漢孝武之儔,才具微不及耳”。可惜的是,曹睿英年早死,否則幾乎不可能有司馬懿的。

其實,歷史上類似的隔代傳位還有很多,比如周朝的“季札讓位”,司馬炎傳位傻子司馬衷(說出何不食肉糜之人),就是看中了好;傳位,也有看重的意思在裡面,這樣傳位就確保了三代基業。所以,曹操之所以傳位曹丕,和曹睿關係密切,甚至可以說是曹丕繼承曹操之位的最大助力。


多爾袞愛新覺羅


筆者認為,曹丕是最佳人選。

公元220年,曹操因病在許昌去世,享年65歲。

曹操去世前曾經立下遺囑,立曹丕為世子,繼承他的王位。

他簡單地陳述了自己的生平,就像聊家常一樣,在場的文臣武將無不痛哭流涕。

曹丕當然也不例外,他雖然心裡非常高興,但表面看上去卻傷心欲絕。

曹丕繼承魏王的爵位後,比曹操控制朝廷大權還要嚴謹。

他為了順利坐上皇帝,讓大臣上演了三次勸進的鬧劇。

第三次在半推半就中,廢除了存在400年的大漢王朝,建立了大魏政權,曹丕就是歷史上的魏文帝。

曹丕繼位以後,對他的幾個弟弟非常忌憚。

曹彰在外統兵,時刻威脅他的皇位,於是曹丕找機會削了曹彰的兵權,消除了外部的威脅。

另外一個就是曹植,曹植是有名的大文豪,在士族大夫的心中有比較重要的地位。

曹丕正是因為曹植人氣高,所以想要殺曹植。

所以故意刁難他七步之內做一首詩,於是曹植就脫口而出《七步詩》,可見曹植的文采確實不一般。

但是,治國理政只靠文采好是遠遠不夠的,這也是曹操當初選擇曹丕的原因。

曹丕不僅狡詐多變,而且非常懂得隱忍,和曹操的性格最為相似。

一開始,曹操並非選擇了曹丕,而是長子曹昂,但曹昂在張繡叛變時,為了救曹操而戰死。

所以次子曹丕成為順位繼承人,根據古代立長不立幼的傳統,所以曹操立曹丕為世子是理所應當的。

再者,當時曹丕繼位讓部下最為臣服,首先就是實力急劇擴張的司馬家族,如果沒有他們的支持,即使立曹植為世子,也很容易導致兒子之間發生內戰。

這種禍起蕭牆的事件,是曹操絕對不允許發生的。

—End—



冷月鉤沉


曹操作為三國時期的梟雄,當時可謂是叱吒風雲,一人一下萬人之上,挾天子以令諸侯何其快哉!其兒子也是個個都精明能幹。

曹植:

曹植自小非常聰慧,才十歲出頭,就能誦讀《詩經》、《論語》及先秦兩漢辭賦,諸子百家也曾廣泛涉獵。他思路快捷,談鋒健銳,進見曹操時每被提問常常應聲而對,脫口成章。曹操曾經看了曹植寫的文章,驚喜的問他:“你請人代寫的吧?”曹植答道:“話說出口就是論,下筆就成文章,只要當面考試就知道了,何必請人代作呢!”

再加之性情坦率自然,不講究莊重的儀容,車馬服飾,不追求華豔、富麗,這自然很合曹操的口味。漸漸地,曹操開始把愛心轉移到曹植身上。

曹丕:

漢中平四年(187年)冬,曹丕生於譙。曹丕聰穎的天資和後天良好的教育成長環境,給予了他深厚的文學素養。年少成長的階段,他廣學博覽“少誦詩、論、及長而備歷《五經》、四部、《史》、《漢》、諸子百家之言,靡不畢覽。”為日後的文學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初平三年(192年),曹操認為時下兵荒馬亂,教曹丕學射箭。曹丕六歲時學會了射箭,曹操又教曹丕騎馬,曹丕八歲時學會。曹丕十歲開始就隨父親征戰南北,長時間的軍旅生活鍛鍊了他強健的體魄,而且還豐富了他的見聞,為其詩篇創作積澱了大量的素材。隨著他年齡與閱歷的不斷成長,艱苦生活環境帶來的精神衝擊,逐漸形成了他特有的沉鬱性格氣質。

所以歸根結底為何曹操最終選擇了曹丕接他的班呢?原因如下:曹操之所以認可曹丕,就是因為曹丕有一個好兒子曹睿,在《三國志·明帝紀》中記載:雖左右小臣、官簿性行,名跡所履,及其父兄子弟,一經耳目,終不遺忘……帝生數歲而有岐嶷之姿,武皇帝異之,曰:“我基於爾三世矣。”每朝宴會同,與侍中近臣並列帷幄。

曹操對曹睿非常喜歡,覺得有了曹睿,家業就可以繼承三代了。說明曹操考慮的比較長遠,曹操選曹丕作為接班人,是想要守住甚至是擴大基業,並不是一般的皇帝能做到的。在公元217年,曹操面臨的局勢非常不樂觀,內部有蜀漢、東吳虎視眈眈,外部有北面的遊牧民族,所以說曹操是想要讓他打下的基業更加長久的保持下去。曹植雖然很有才華能力,但他並不適合政治,加上他的兒子曹志,雖然也不平凡,但和曹睿一比,差距就拉大了,並且古代嫡庶分明,曹志是曹植庶出的,所以曹志就存在這樣一個致命缺陷,曹植不僅僅是自己敗給了曹丕,就連兒子也敗給了曹丕。




啊凱說


曹操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曹丕、曹植、曹彰、曹昂、曹衝五個兒子是出類拔萃的經理人,其中最得曹操寵愛的曹衝早亡,長子曹昂死於亂軍中。剩下三位經理人中,曹丕性格陰冷,擅長政治;曹植才華橫溢,放浪不羈;曹彰武藝高強,戰功卓著。

公司發展壯大了,發展也相對穩定,繼承人的問題顯得越來越重要,在幾個兒子中選出一個繼承人來,不僅僅是自己的喜好問題,更多的需要從公司的整體發展考慮。老曹的頭很大,但碰到手心手背都是肉的情況,也有點頭暈暈的。

如果選擇曹植,當時的情況我們可以不去猜測,但後世的唐明皇和南唐李後主的事實,讓我們可以很輕鬆的把曹植排除掉,更何況一統北方江湖的曹老闆呢。

曹操最後選擇曹丕擔任繼承人不是沒有道理的。公司大了正常發展後,公司外部壓力往往會激起公司內部同仇敵愾的張力,應該說,公司的外部壓力是一個公司健康發展的外在動力。一個組織、一個公司真正的衰敗,往往是從內部崩潰開始的。選擇擅長於政治的曹丕接手公司,能夠更好的處理公司的內部事務,使得公司內部保持團結一致,對公司來說是最合理的選擇。如此把曹彰也排除掉了。

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

為什麼曹丕長於政治,曹植長於詞令呢?看看兩位相公的老師就明白了。曹丕的老師——司馬懿,曹植的老師——楊修。

對老曹來說,市場的事情可以放一放,誰做接班人絕對不能放。曹衝死後,曹操一直鬱鬱寡歡,繼承人在哪裡啊?我們的老曹同志發出悲嗆的哭音,銅雀臺上天問之音繚繞不絕。

剩下的幾個有點出息的兒子,得培養啊,給曹丕、曹植選什麼老師呢?老曹的心絞痛又發作了。

司馬懿嘛,大家都知道的,政治天才、軍事天才,三國裡最傑出的經理人。老曹在時,市場已經相對穩定,向外繼續擴展不怎麼現實。為了公司的持續發展,想到曹丕好象比較喜歡政治,曹丕跟司馬懿在一起會投緣,那就讓司馬懿帶曹丕吧。

楊修嘛,大家也知道,曹操一直很喜歡楊修,一直讓楊修擔任檔案部經理。楊修這個人聰明絕頂,就是有時會耍小聰明,看起來跟曹植挺默契的,那就讓楊修帶曹植了。

跟著心計深沉的司馬懿學習的曹丕,變得越來越陰冷,政治手腕也越來越靈巧;跟著恃才傲物的楊修學習的曹植到後來整個兒一個浪蕩兒,天天詩詞歌賦。

找對自己的領路人

顯然,如果老曹楞讓楊修帶曹丕,假如曹丕認命的話,出來的八成可能性是一個小楊修;同樣的如果老曹楞讓司馬懿帶曹植,假曹植認命的話,出來的八成可能性是一個小司馬懿。

兩位公子自然不肯認這個命,跟自己趣味不相投的老師,肯定會被趕跑,多趕幾次,老曹自然會明白這個兒子需要什麼樣的老師帶。學政治的找個政治家,學詩賦的找個詩詞家,這樣各得其所。

從後面的發展看,跟什麼人就長什麼樣,那麼以前呢,顯然玩伴也是有差異的。但後面的真正意義上的老師卻來得更為重要。

不管怎麼樣,兩位公子,都各自有了跟從的老師,在老師的帶領下,兩位公子的某方面特長也越來越象兩位老師。這也是為什麼曹丕當皇帝,曹植被逼著寫七步詩的根源了。


深刻電影


曹操要曹丕當皇帝,不讓他比較看好的曹植當皇帝,這主是從當時的政治背景和曹植的個性特點決定的。


當時三國鼎立,社會動亂,三國之間互相虎視眈眈,而曹植只有文才,寫寫詩詞歌賦是一把好手,並無統軍之帥才,僅僅適合做太平盛世的皇帝,在治理國家上當亂世之皇帝顯然曹植不適合。如果當時曹植當了皇帝,曹操苦心經營的魏國只能落得和劉禪一樣國破家亡的結局。

曹丕就不一樣,既有文才,也有帥才。大家都聽過曹衝稱象的故事,曹操相當年想把王位傳給曹衝。但曹衝死的較早,而且當時有流言蜚語說曹丕害死了自己的弟弟,曹操聽到這個消息後立馬叫來曹丕,曹丕對此事死不認帳。儘管曹衝很有可以是曹丕害死的,但曹丕這種即使做了錯事也死不認帳的行為,不就象曹操當年殺呂伯屠一家後寧叫我負天下人,不可叫天下人負我如出一轍嗎?在三國這個年頭,在曹操眼中能夠做大事,成就皇帝就必須不擇手段。



曹丕是曹操此時的長子,根據謫長子繼承製,也是由曹丕繼承。曹操曾問謀士賈詡,賈詡說曹丕“恢崇德度,躬素士之業,朝夕孜孜,不違子道”,再引用劉表、袁術等讓小兒子繼承最後敗亡的例子,使曹操覺得曹丕當皇帝得到了更多人的支持,於道義更合法合適。


喜歡歷史關注我


在曹操這個一代梟雄奠定了北方的統治政權後,便開始考慮自己的接班人問題了,他最欣賞的兩個兒子是次子曹丕和四子曹植,尤其是曹植,憑藉廣博的學識,奇崛的文采更為曹操所器重。有一次,曹操決定親自測試下這兩個兒子的文采,曹植知道這個消息時正與他老師楊修在花園下棋,素有當朝狂士之稱的楊修拍手大笑:公子的機會來了。曹植一躬掃地,得意地說:學生一定傾盡所能,絕不辜負老師的厚望。

曹操這次設的考題,是讓兄弟二人臨場作賦。曹植潑墨揮毫,筆端如行雲流水,不足半個時辰就寫好了,於是大聲朗誦,他走一步說一句,聲音和表情一起動,慢慢的走,一起跳舞,詞和表演受到了曹操的肯定。曹丕這裡呢,苦想,右手握著筆,一直再抖,左手擦自己的汗。最後低垂著頭,期期艾艾地對曹操說:四弟天賦異稟,才華出眾,兒不敢在他面前獻醜,今後一定多向四弟請教。曹操捋了捋鬍鬚,微笑地看著曹植,隨即宣佈考試結束,命二人退下了。

從丞相府走出的曹丕驚慌失措,狼狽不堪,他沒有返回自己的居所,而是徑直向老師賈詡府邸走去。見到賈詡後,曹丕沮喪地說:四弟才高,每次與他在父王面前競技,我總是倍感壓力,恨不得鑽到地縫中,這該如何是好啊。賈詡勸導說:公子不必焦躁,只需做好本職工作,不必為貪圖虛名而刻意表現,一切順其自然就好。曹丕點了點頭。

公元217年,曹操為了與劉備爭奪漢中,決定親率大軍出征。在白天舉行的誓師大會上,曹植突然來為曹操送行,並稱其連夜草寫了一篇征戰檄文,願在眾將面前宣讀,以鼓舞士氣。曹植的這篇檄文寫得氣勢磅礴,先聲奪人,華美激昂的文辭似裹卷著千軍浩蕩,萬馬奔跑,不但說了曹操的文武雙全,還講了三軍士兵的威猛,所以聽了都拍手叫好。

然而曹植這個時候為曹操送行,其實是楊修告訴他的,必須要在所有將面前把自己的才華露出來,才能事半功倍,這是一個好機會。跟曹植不一樣的是,曹丕是當晚來到曹操府邸為父親送行的。見到父親後,曹丕匍匐在地痛哭起來,曹操問其緣由,曹丕哽咽著說:父親已經這麼大了,還要親自出兵,我的心裡又難受又害怕。曹操聽後頗受感動,淚珠奪眶而出。

兩年後,曹操征戰歸來,私下常聽心腹議論,其征戰期間,曹丕做事兢兢業業,把分內事務料理得有條不紊,而且從不自炫邀功。經過一番考查,曹操對兩個兒子有了一箇中肯的評判:曹植雖才華超絕,卻恃才放曠,又身染世家公子的桀驁習氣,遠不如曹丕處事穩妥,值得信賴。最終,曹丕被曹操立為太子,登上了皇位。曹植才華橫溢卻沒能笑到最後,由此可知,行事刻意而張揚的人,可能暫時會獲得一些好處,但最終的勝利一定屬於那些腳踏實地、內斂守拙的人。



i小獻


實際上,在選位的繼承人上面,心裡深處,曹操是傾向於曹植的。小學課本上的曹植稱象,是那個時候的大人也一時想不到的方法。況且一個玩童了。所以,給曹操的震憾很大。即使是當代,也不失為一美談。

那麼,為什麼後來曹丞繼承了曹操的位子,而非聰明絕頂的曹植?

眾所周知,就是從現代的宮廷戲裡我們也知道:宮中派系林立,勾心鬥角,爭權奇位,都非常殘酷。

尤其是臨近敏感時刻。

曹丞不善詞令,文章做得也不如弟弟好。於是,就有官僚給曹丞出了一個點子:哭!

按理說,領兵出征有哭聲是不很吉利的。

然而,這是曹家大公子曹丞依依不捨父親勞頓遠征的哭。

鼻淚橫流。

特別傷心。

而曹植卻以詩文辭父,雖意滿心誠,但,次數多了,卻怎比得上眼淚值錢。

古人講究百善孝為先。

曹操開始傾心於曹丞。再說,古人立長為大,也是那時候的一種倫理規則。

大臣大都保守。

曹操死後,曹丞上位。

但,他始終放心不下弟弟,欲藉口除之,令曹植七步內做成一首詩,否則以欺君之罪斬首。

就是那首流傳千古的:煮豆燃豆箕……相煎何太急!的名篇絕古之作!


一棵飄草


平心而論,魏文帝和陳留王都不是曹操最合適的人員。從魏武帝選擇上看,一開始的選擇應該是長子曹昂,不過曹昂壽命不長,只能在魏文帝和陳留王二人之間選一個。

為什麼這場奪嫡之戰魏文帝笑到最後?原因有三個方面。一是支持曹植的人是弘農楊氏,代表人物是楊修。楊修的父親楊彪是曹操的政治對手,楊修的外祖父是袁術曹操早年的競爭對手,如果讓曹植上位,不免會收到後世的清算,所以曹操殺楊修。曹丕的支持者是賈詡、陳群和桓階都是漢朝的忠臣,不是曹操丞相府的人,而且與曹操政治聯盟很長時間,所以曹丕的政治聲望很好,這是第一點。

第二執政能力。曹丕早年隨曹操征戰,年紀不大卻在五官中郎將的位置上歷練過很長時間,在與曹植奪嫡過程中善於用手腕,這是曹植較差的地方,在當時曹操僅為漢臣的情況下,這種政治品格是十分寶貴的。

最後一點是曹植的性格不合適。曹植性格較為直率,同時作為詩人又比較浪漫懶散和不切實際。這樣的性格帶不好隊伍。

所以魏武帝選擇了魏文帝,雖然這個選擇也不是好選項,但是終歸比曹植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