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科技的現在和未來 淺談汽車相關的非接觸和“無人”

新冠狀病毒人與人之間較強的傳播能力,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所需,就連日常的必備物資都無法外出大張旗鼓的購買了。在大家使用美團、每日優鮮等APP的過程中,將非接觸以及“無人”的概念推到了風口浪尖處,一度成為了熱門話題的關鍵詞……

智能科技的現在和未來 淺談汽車相關的非接觸和“無人”

本文咱就這個話題聊一聊,與汽車相關的非接觸和“無人”。這兩個關鍵詞的字面意思相近,但在應用場景中卻不盡相同。

智能科技的現在和未來 淺談汽車相關的非接觸和“無人”

前者最直觀的例子就是去年全國大力推廣的ETC業務,這種方便、快捷的無感支付是智能出行所追求的目標之一。

後者乃是自動駕駛技術的核心訴求,也是因疫情爆發快遞、物流受阻,大家憧憬未來提及最多的“黑科技”。

智能科技的現在和未來 淺談汽車相關的非接觸和“無人”

簡單的概括之後,以下逐一為您詳解。

[·ETC的“是與非”·]

正如上文所言,去年交通運輸部聯合各大銀行、線上平臺等,集中推廣了一波ETC的辦理。從去年下半年開始,ETC新增發行量迎來了爆發式的增長,全國用戶從8月6日突破1億大關,到12月18日累計達1.92億,僅用了4個多月的時間。

智能科技的現在和未來 淺談汽車相關的非接觸和“無人”

ETC方便、快捷的先天優勢自無需多言,再加上大力推行、安裝有較大優惠的“東風”,短期內大幅增加受眾可謂水到渠成。不過去年年底發佈的另外一項數據顯示,已安裝的ETC使用率為70.84%,也就是說,有超過5千萬的用戶高速通行並未使用ETC。

為什麼?問題主要涉及以下兩方面。

第一,伴隨ETC大量新增用戶的同時,全國多地調整了收費站的位置以及計費方式,這些有改變的地區,出現了無法正常識別標籤、多扣費或重複扣費等問題。不僅沒有體驗到ETC的方便快捷,反而讓用戶在收費站陷入了進退維谷的窘境,筆者就是受害者之一。

智能科技的現在和未來 淺談汽車相關的非接觸和“無人”

第二,是開發票的問題。ETC開電子發票的操作難度沒想象中那麼大,但只針對綁定了ETC的用戶,而且無法當時就拿到。以筆者親身經歷為例,乘坐廣州出租車走華南快速,司機給的反饋是ETC最早要到第二天才拿到過路費的電子發票。

智能科技的現在和未來 淺談汽車相關的非接觸和“無人”

以至於,常見的往返機場、走高速進城、去往近郊等場景,出租車、網約車等營運車輛為了當場給到乘客過路費的發票,安裝了ETC也不能用。而這些車恰恰是日常出勤率最高的,其中很多車都在去年大力推廣時,因出租公司、網約車平臺的要求而安裝了ETC。

編輯點評:ETC的無感支付作為智能交通第一步,直接解決了過收費站這個具體的場景的痛點,自然是好的。只是這一步“邁”得不夠堅實,存在與用戶體驗直接掛鉤的實際問題有待解決。

[·非接觸停車的“各自為戰”·]

非接觸的無感支付除了高速公路收費站,日常在外收費停車的應用也越來越多了。好處顯而易見,用戶端省時、省力(不用拿手機掃碼或找現金),收費端節省人力資源、便於監管。而付費和收費雙方面臨的問題也是有目共睹。

智能科技的現在和未來 淺談汽車相關的非接觸和“無人”

主要說交停車費的。目前只需先期綁定車牌、付費渠道,後續停車交費無需任何操作的,就有悠悠停車、無憂停車等APP,以及ETCP、捷停車等小程序,功能類似的手機端產品不勝枚舉。每個應用程序適用的停車場各不相同,公司、家附近超市、商場等用戶常去的地方,享受到無感支付的好處倒是很容易實現,而但凡是不常去的,就有很大機率沒法使用。

智能科技的現在和未來 淺談汽車相關的非接觸和“無人”

這種局面有點像電動車的充電APP,借用搜狐汽車E電園車友此前的一個說法:手機上沒有7-8個充電APP,還真不敢開著電動車到處跑。為此,現階段很多停車場退而求其次,推出介於無感支付與傳統人工之間的掃碼形式,無論是綁定了車牌的,還是需要現場輸入車牌號的,倒也都能達到非接觸的效果。

智能科技的現在和未來 淺談汽車相關的非接觸和“無人”

還有北京等一些地區交通委推出的APP,算是現階段統一性比較好的退而求其次。以北京交通APP為例,需要在手機上操作、沒有完全達到無感支付的程度,但市內所有無人收費的路邊停車,一個APP就全搞定了,只是每個賬號只能綁定一個車牌。

智能科技的現在和未來 淺談汽車相關的非接觸和“無人”

簡單聊收停車費的。此前筆者在大廈地下停車等人時,還真與收費方的物業公司、管理公司的一些工作人員都有過交流,以下綜合我個人獲得的幾點反饋,與大家簡單分享一下。

智能科技的現在和未來 淺談汽車相關的非接觸和“無人”

第一,不重視。商場、寫字樓等有收費停車區域之地,服務業主或租戶才是首位的,最多也只對固定車位的用戶有特殊待遇。

第二沒錢。引入停車APP、小程序這件沒有什麼成本的事,但是根本就沒有停車場改造的費用。

第三,說了不算。停車場收費的公司不是產權方,沒有決策權。後者為什麼不改造,筆者人員就不知道了……

編輯點評:非接觸的停車繳費也是離大家生活比較近的應用,預計將成為ETC之後的智能出行的第二步。但相比於前者至少各省高速能統一的標準,阻礙後者廣泛應用的難度更多、更復雜。

[·離“無人”駕駛應用最近的快遞與物流·]

如果說ETC和無感支付的停車是有待提升的“現在”,那麼“無人”的自動駕駛就是未來。此次疫情爆發期間,能給老人、殘疾人等人群送到家門口的無人快遞車,以及給抗疫一線運送物資的自動駕駛物流車,是現階段無法落地的願景,離實際應用卻也並非遙不可及。

智能科技的現在和未來 淺談汽車相關的非接觸和“無人”

先說無人快遞車。這絕對是未來應對全球人口老齡化一項重要的技術突破。這部分內容我們此前的文章就有涉及:1月份美國的CES車展中,我同事親眼見證了法雷奧較為完備的演示方案。

而且這個方案是跟大家日常生活裡、此次疫情網購物資渠道之一的美團外賣合作的。美團共享訂單習慣等大數據,相當於“一線銷售”;法雷奧根據數據提供技術支持,相當於“產品相關部門”。

智能科技的現在和未來 淺談汽車相關的非接觸和“無人”

這款名為自動交付機器人的無人駕駛快遞車,現階段已經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了:如疫情期間小區或樓宇不讓快遞小哥進去送貨,買了好多物資不好搬運,它都能完成。既能非接觸還能送貨到家。

智能科技的現在和未來 淺談汽車相關的非接觸和“無人”

另外在自動駕駛開放平臺百度Apollo生態合作伙伴之中,新石器的無人物流小車已發往武漢及北京,準備投入防疫工作;智行者科技的無人清潔消毒車,也已經抵達北京的隔離點,可用於隔離區內的獨立清潔消毒。

再說自動駕駛物流車。疫情爆發初期,因為醫療物資短缺是主要矛盾,所以當時大家對自動駕駛物流車的渴望還沒有那麼高,集中所有大貨車的老司機運往武漢即可。隨著疫情的蔓延,捐贈數量的增加、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加班加點的生產,甚至連比亞迪、廣汽等車企都開始轉產口罩了,但很多地區依舊口罩短缺、很難買到,如何快速“散貨”到全國成了一大難題。

智能科技的現在和未來 淺談汽車相關的非接觸和“無人”

於是,“要有自動駕駛物流車就好了”聲音漸起。這方面,一些貨運碼頭、礦山等區域已經進入到試用期,隨時可以轉正,實際道路也有了試驗。如主攻無人駕駛商用車(卡車)市場的圖森未來,此前就在京禮高速(延崇北京段)完成了L4級無人駕駛編隊測試。其無人駕駛卡車車隊在總長14公里的高速路段進行了列隊跟行,其中包含約9.8公里的連續特長隧道群路段。

智能科技的現在和未來 淺談汽車相關的非接觸和“無人”

測試方法上,車隊採用頭車人工駕駛、後車無人駕駛的模式,完成了列隊巡航、換道,同步減速、停車等多個實際場景。即便確保萬無一失,自動駕駛物流車仍需在車上陪人,也不用大貨車駕駛經驗豐富的老司機,換成經過培訓、熟悉操作流程的安全員即可。

智能科技的現在和未來 淺談汽車相關的非接觸和“無人”

參考此前韓國平昌冬奧會期間,現代汽車集中展示了氫燃料電池車等前瞻性技術,加上L4級自動駕駛+車路協同技術的應用,已被列入“2022年冬奧會科技奧運”項目,預計這種高速為主、沒有城市負責交通環境的點對點自動駕駛物流車,將在2022年與大家見面。

智能科技的現在和未來 淺談汽車相關的非接觸和“無人”

編輯點評:無人快遞車和自動駕駛物流車,都是自動駕駛技術諸多場景中可控性較強、風險較低的應用。此次疫情突發的措手不及,讓本對這方面不瞭解的朋友們,對對技術落地有了更多的期望;讓相關企業的研發與試驗,加快了進度。

[·總結·]

疫情的負面影響讓大家對解決問題的辦法有所期許,進而本文聊了一些非接觸及“無人”概念的延展,對此筆者想要借用博世的一句廣告語來概括,即科技成就生活之美。而更多的“總結”,我想要給大家分享我們前日的調研結果:所有受調者在自身感興趣的汽車產品、技術、出行以及服務之外,均選擇了多選題中的“其它”這一項,並給出了“希望疫情早日結束”的統一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