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防疫不误农时,春耕备耕正当时

 

诏安:防疫不误农时,春耕备耕正当时

人勤春来早。立春之后,由南至北,各地相继迎来播种育秧好时节。

  11日,在诏安县桥东镇林巷村桥东洋集中育秧示范点,农户正在春耕服务队的指导下,采买农资、整平地、泡种子、进育秧土,为一周后播种做准备。作为诏安县水稻生产功能区,这里自2014年起引入集中育秧、集中插秧模式,规模达8000亩。

技术下沉到一线

  “抗疫情、保春耕两不误。”诏安县农业农村局种植业专班组长沈炳荣说,为不耽误农时,当地在疫情防控期间组建春耕服务队,提前介入,深入一线,摸清供需底数,开展服务指导,累计出动人员150人次,走访农业生产经营主体80余家次。

  眼下,全省正有序推进春耕备耕,抢抓近期雨水充沛的有力时机,大力开展春耕溶田,为早稻插秧做准备。截至10日,全省溶田25.2万亩,同比快0.2万亩;早稻播种32万公斤,同比快0.3万公斤。

  开展春耕备耕,技术服务是保障。“除了组建春耕服务队,我们推动利用网络平台,围绕农业产业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植物疫病防控等重点,推广普及先进技术,让现代农技下沉到农村生产一线。”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处有关负责人说。

  这几天,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副研究员王飞忙着通过微信,为沙县宜荣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宜荣提供在线技术指导。沙县是我省耕地质量提升与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县。去年开始,王飞团队在陈宜荣家的基地,试验推广绿肥紫云英替代化肥技术模式。“冬春交接季节,多雨阴湿,生长在积水田里的紫云英容易滋生白粉病。”王飞为陈宜荣提供了在水田四周开环沟的解决方案,“紫云英长成后,便可翻埋还田,为种植再生稻提供养分。”

农资配送到田间

  10日下午,一批3吨重的复合肥,如期运抵位于宁化县湖村镇的谷雨合作社蔬菜生产基地,正忙着翻整土地的合作社负责人张新华喜出望外。

  “2000余亩基地正准备扩种四季豆和毛豆,追肥在即,可当前道路交通阻塞,采买运输肥料是个难事。”一筹莫展之际,他拨通了县供销社的电话,被告知可享受“农资送到家”服务,当即下了订单。当天,县供销社下属的农资公司便第一时间将肥料配送至田间。

  宁化县供销社副主任杨扬表示,疫情防控期间,当地推出了电话、微信等预约购买服务,并提供统一配送支持。当前,全县16个乡镇的45个供销农资配送网点已提供该服务。

  抓好春耕备耕,必须确保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有序供应。

  “我们早计划、早安排、早储备、早供应,加强与农资生产厂家、供应企业的联系和合作,做到品种齐、数量足、质量优、结构合理。”省供销社有关负责人表示,省福农农资集团已调运储备化肥20万吨、农药3000吨,完成省里下达给该公司的储备任务,为春耕备供起到“压舱石”的作用。量足还要价稳定,全省供销社系统销售的化肥批发价格维持在春节前的行情,主供品种的销售价格同比去年下降5%至8%。

  为了打通农户采购农资的“最后一公里”,农资销售网点与供应方式不断优化。“我们在原有4个配送中心、141个配送网点基础上再增加49个配送网点。”诏安县供销联社主任谢小明说,新增网点全部位于较为偏远的地区,由此确保农户不出远门就能购买到优质平价的农资。

政策保障到细节

  10日,福建百秾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收到了诏安县农业农村局出具的《诏安县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开工复工证明》。“年前接到的一批兰花订单,需要在四月份交货,无菌组培接种、炼苗壮苗都需要时间,再不开工,将影响订单履约。”公司负责人陈南川说,有了这份复工证明,解了燃眉之急。眼下,陈南川正组织工人整理场地,为复工做准备,并按照防疫要求,做足测温、防护、消毒工作。

  抢抓农时,确保春季农业生产,需要强化政策保障,为农业经营者提供全面支持。

  当前,农业企业有序复工是当务之急。“我们督促种子、饲料、兽药、农药、肥料、生猪屠宰、食用菌加工等农企按时正常开工开业,要求它们既要有序恢复生产,又要坚决落实防控疫情安全措施。”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表示,为缓解农业企业用工不足问题,我省立足就地就近原则,利用农民工返乡过年时机,指导企业多措并举解决用工困难,同时指导规模经营主体开展互助合作,轮流用工,错时采收,促进稳定均衡采收上市。

  农业生产,交通物流不能用梗阻。为保畅保通,省农业农村厅组织起草《关于进一步促进农村生产生活物资畅通的紧急通知》,在全省实行“菜篮子”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农村生活物资通行证明制度,以促进农村生产生活物资畅通。

  “这阶段各地防控措施严密,有了这张通行证,我们运输车辆就可以在全市范围内免检通行,再也不怕被拦截了,也免掉了被开箱检查的麻烦。” 11日,龙海市清南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财顺顺利拿到了一张《漳州市农副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绿色通道通行证》。作为当地蔬菜经营大社,清果合作社主营西蓝花等蔬菜,供应本地以及福州、厦门、泉州等市场,日出货量20余吨。目前,龙海市已发放14张绿色通行证。(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通讯员 吴楠 雷露微 周志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