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小白,怎樣才能快速成長為職場達人?

老哥聊生活


職場小白想要快速成長為職場達人,有三大類的能力必不可少。


一是可遷移技能,二是複合能力,三是建立持久良好的職場人脈圈。

下面,我們就分別來說。

第一種、可遷移技能。

什麼是可遷移技能?

就是能幫你完成眼前工作,而且跳槽或者換行時也能依靠和帶走的技能。比如演講、寫作、組織溝通協調等等,這些就是當你跳槽或者換行的時可以依靠的基礎能力。

可遷移技能有很多,但是能夠讓你與他人拉開差距的主要有6個,分為兩類。


首先,個人提升類有兩種:

一是解決問題的能力。世界上任何一份工作都是為了解決某個問題而存在的。比如,會用8020法則抓住重點就是一種很實用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只要找到少數關鍵因素就有辦法解決。

二是完成任務的能力,也就是達成目標的能力。比如完成領導交辦的,或者公司指定的工作任務。

另外,互動人際類能力有四種:

一是說服式溝通能力。比如談判能力就是工作中及其重要說服和溝通能力。另外,能把道理用故事說出來,讓別人的贊同也是一種說服式溝通能力。創造《伊索寓言》的奴隸伊索,就具有非凡的說服溝通能力。

二是吸引人才的能力。這是一種重要的領導力。人都是靠團體成功的,有能力吸引人才團隊組建才會成功。比如小米公司的雷軍創業時就花了1年多找了7個合夥人,每個都是各自領域的頂尖高手,這就是吸引人才的能力。

三是幫助和求助的能力。比如有塊大石頭孩子搬不動,就放棄了,爸爸說:你還沒沒向我求助。你看,這種尋找資源和與人協作的能力有多重要,但卻經常被我們忽視。

四是情商。丹尼爾·戈爾曼在他的著作《情商3》中就指出:情商的重要性比智商或專業技能高一倍,區分精英與普通人的標準90%都在情商。

好了,我們來回顧一下這六種與人拉開差距的可遷移技能,個人提升類的有兩個:第一個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二個完成任務的能力,互動人際類能力有四種,第一個說服式溝通技巧,第二個吸引人才的能力,第三個幫助和求助的能力,最後一個情商。

第二大類就是複合能力。

符合能力就是各種有意義的經驗,指的是除了主要工作以外多樣性的經驗,它反映的是你的適應性和靈活度。有意義的經驗和專業能力結合起來可以讓你既成為複合型人才,不但能抗風險,而且能讓你的路越走越寬。

比如應該成為通才還是專才?這是我們經常討論的問題。

職場上需要的是綜合能力,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下面這些就屬於有意義的經驗,這些技能都是必須的:

比如大到成立新科室,創立新部門,開拓新的市場,提出合理化建議,幫助公司扭虧為盈,渡過難關等等,或者小到組織一場晚會,搞個產品發佈會,公益活動或大型支教,甚至是你參加志願者、獨自遠遊的經歷等等,這些讓你成長的經驗無論成敗都很有意義,它代表的是你的軟技能或軟實力。

即使這些經歷是失敗的也同樣有價值,因為一個吃過虧又善於總結的人更能贏得別人的信任。

複合型人才就是既有專業能力又有軟技能,所以經常新人也應該多展示自己的才藝,利用機會鍛鍊自己的這種綜合能力,都可以成為真正的職場達人。


這些能力聽起來都不錯,可是怎麼樣才能做到呢?

這就是第三大類能力,建立和經營持久良好的職場人脈關係。

職場關係就是你的職場生活環境。好環境能支持你成長而壞環境會消耗你的能量。

持久的關係是本質上你的職業生態系統,也就是你的職業生態圈。

職業生態圈由4種人構成:

一是普通聯繫人,他們會是你的見證人或口碑傳播者;

二是專家團,只要有某個專長的都值得你長期交往;

三是關鍵同事,他們是你工作上密切協作同事,直接影響你的工作成績,非常關鍵;

四是支持者,也是就你的鐵粉,他們相信你、認可你,願意給你幫助和支持。

作為職場新人,在這個系統中你的上司可能對你的影響最大,他教會你良好的工作方法和習慣等等,讓你快速進步;另外也包括你的客戶和商業夥伴,他們也會是你事業的支持者;還有你身邊的各種人才,比如公司經驗豐富的老同事,工作上相互協作支持的關鍵同事等等,這些就是你的專家團智囊團;最後一種就是你的同類,比如公司外部關係親密的朋友、同行等等。

普通聯繫人、專家團、關鍵同事和支持者這四種人依次從下往上就構成了你的職業生態金字塔,越往上對你的影響覺越大,越值得你投入精力去經營和維護,這就是一個能夠讓你快速學習專業知識,指導你具體工作,支持你進步成長的職業生態系統,也是你將來職場發展的人脈資源。


職場這三大類能力都很重要,他們之間是什麼關係呢?

1.可遷移能力是職場的基本能力。可以增強你抗風險能力同時幫助你更好地抓住機遇;

2.複合能力,那些有意義的經驗能夠拓寬你的職業選擇,讓你成為複合型人才通過軟技能更好的發揮自己,路越走越寬;

3.良好持久的關係是就是職業生態圈,是一個動態的職業發展系統。它就好像你每天呼吸的空氣,享受的陽光一樣。它是資源整合能力,能夠不斷擴展你的關係提升你的能量。

職場有了這三大類能力,而且能夠及時提升不斷精進,就具備了長遠的條件,前途自然不可限量。

另外光有這些能力還不夠,重要的是讓它發揮作用做出業績達成目標才是關鍵。



青蛙職場


職場上,許多人會遇到這些問題。

老闆總是要求我做不擅長的工作,怎麼辦?

老闆很忙,沒時間跟我溝通,怎麼辦?

老闆永遠難以取悅,總是對我的工作不滿意,怎麼辦?

我們都傾向於和同事們搞好關係,但面對自己的上級,要麼就是敬而遠之,要麼就是小心翼翼看其臉色。其實,這都不是處理與上級關係的明智做法。

會不會管理老闆,正是月薪5000和50000之間的差距。

最近讀了一本叫《好好工作》的書。書中道出了許多職場真理。而書中向上溝通的內容,也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分享給大家。

老闆喜歡“有眼力見兒”的員工

“有眼力見兒”,通常指的是會察言觀色,見機行事。也有人常常將其誤解為溜鬚拍馬,弄虛作假。

作者老貓說,她的老闆認為她“有眼力見兒”,是從一件毫不起眼的事情開始的。

有次辦公室週末沒電了,剛好所有人都在外地,為了保證領導能用辦公室,她去淘寶買了一個跑腿服務,把電給買了。

她當時並沒有覺得這是多麼值得宣揚的大事,也不是要故意討老闆歡心,只是覺得,辦公室有電,是公司業務順利開展的保證,所以順手就做了。

沒想到,老闆居然為這件事情感動了,不僅在回來之後之後把錢還給了她,還在和新人聊天時,反覆提起這件小事。

她事後想想,這大概就是所謂的“有眼力見兒”。

並不一定要辦成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而是在關鍵時刻,急老闆之所急,想老闆之所想,不讓老闆費心,就把想要的結果辦出來。這樣的事,反覆出現幾次,老闆自然會意識到你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你視作值得信賴的員工。

“有眼力見兒”不同於“溜鬚拍馬”,前者以結果為導向,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工作盡善盡美完成;而後者則以“討好”為導向,討領導歡心,看領導臉色。

“眼力見兒”指的不止是工作中的積極主動,凡事多留心眼。在生活中,在人際交往的細節中,凡事留一絲為他人著想的餘地,也會讓人感到舒服和溫暖。這樣的人,能在職場上走得更遠,也並不奇怪。

執行力,是老闆對下屬最基本的要求

有件事情,在職場上常常發生,卻總是叫人困惑。

“一有事,總是老員工應承下來叫我去做,然後再去向老闆邀功,怎麼辦?”

這個現象背後,藏著一個殘酷的真相——

職場上並不存在著絕對的公平。老闆喜歡積極主動的員工,能把工作答應下來,分配出去,這本身是一個優秀員工對自己的資源和能力有一定把握的表現。

所以,當你是職場菜鳥時,也許只能乖乖聽命,好好完成他人佈置給你的任務,說不定在任務完成的過程中,還能抓到可以表現自己的機會。

而在有了一定的資源和發揮空間之後,你也要敢於做一個有執行力的人,在問題和狀況面前,快速響應,積極承諾。因為企業評價一個人,除去這個人的工作質量外,快速響應、積極承諾帶來的光圈效應也必不可少。

什麼是快速響應,積極承諾的正確姿勢?

絕對不是“好的,這件事情交給我了。”然後,把事情做完,就完了。

老貓舉了一個簡單的例子。

當領導說“某某客戶,你來跟一下”時,職場新人會說“是”,然後就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而職業老鳥,將迅速告訴領導:

“好的。我將與他們打電話約見面時間。這次見面的目的是如何如何。見面之前我需要準備一個提綱,提綱我將在X小時之內準備好,給您過目。”

什麼樣的方式更容易完成工作,老闆會更喜歡什麼樣的員工,一目瞭然。

工作不僅僅是一種獲得的過程,更是付出和爭取的過程。一個人能在企業裡發揮的作用,說到底仍然是“出活兒”。也就是,拿出對他人有價值的結果來,而不僅僅是把事做了。

畢竟,工作不是做給自己看的,而是做給用我們工作成果的人看的。

那麼,如果你沒辦法拆解目標呢?

那意味著,你對這項工作心裡也沒底。這時候,你更要想辦法爭取幫助,而不是悶頭苦幹了。

老闆佈置了你不擅長的工作,怎麼辦?

當我們還是職場菜鳥時,或許都經歷過“碰到問題不敢說”的時刻。有時候是害羞,有時候是怕麻煩,怕拒絕。一個人帶內心的孤獨和苦悶,默默摸索著死扛。

而即便一個人積累了一定的工作經驗和技能,有時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老闆下個命令,你就悶頭幹起來,直到做出自己能拿出的最好方案才交活兒。

其實,這是一種比較封閉的工作態度,背後藏著的,是“也許我能力還不行”的懷疑和恐懼。

良好的職場關係需要溝通。在很多時候,溝通就是做事情的一部分。

正確地向老闆報告困難的方式,是以解決問題為目的去溝通,而不是抱怨。首先,要詳述困難。第二,綜合評述可能產生的負面結果。第三,提前準備多個方案,給老闆判斷。

我們的一生,是體驗和學習的過程。我們不可能始終在自己熟悉的領域裡打轉。接觸和學習新東西的時機,也許正是我們職場躍遷的機會。

以開放的心態,不斷學習,不斷成長,證明自己能勝任沒幹過的活兒,這樣的人,才有更大的成長空間,也能看到更美的風景。

什麼是“有悟性”的員工?

俗話說,勤奮不如悟性。你知道,什麼是悟性嗎?

羅振宇曾分享過他們公司實習生的故事。這位實習生來到羅輯思維做實習客服。這是一個看似簡單,不容易做出成績的崗位。他需要每天面對無數用戶,處理各種各樣的疑問和抱怨,如此而已。

一般人,在這個崗位上,也許就是被動地等著用戶提問題,他來解答問題,沒事兒的時候,就刷刷手機。

而這位實習生,在結束實習時,這位實習生提交了一份客服手冊,梳理了三個月以來,他遇到的常見問題,並列出了詳細有效的解決方案。

拿到這份客服手冊,羅振宇大呼後悔:“好想把他從學校追回來,直接請來公司!”

這就是所謂的悟性——清晰地知道,自己為什麼工作,要達到什麼標準,為達成目標重點需要做的事情。

從一開始,就具備全局觀和平衡感的人,才能在職場上脫穎而出。

比如有的人,會修電腦,會做精緻的PPT,最後卻僅僅成了大家在修電腦和做PPT時求助的對象,無法在更廣泛的工作領域內發揮自己的才華,這便是可惜了自己的技能。

從不善於管理老闆,到善於管理老闆,能夠帶來的,也許不僅是月薪5千與5萬之間的差距。你還可以提升溝通技能,學會調配手上資源,並且收穫踏出舒適區的勇氣。

一個人為什麼要工作呢?

作者老貓說,一個人,總是要體現自己的價值。誰不是在苦讀幾十年,還得咬著牙做事之後,才能為自己掙下一片稍微能自我發揮的天地?

除去獲得生活的食糧,養家餬口之外,工作還應該有著更長遠,更崇高的意義,比如磨練心智,提升人格,從而達成自我實現。

正如稻盛和夫所言:“當你理解了工作的意義,全身心投入工作,你就能擁有幸福的人生。”


十點讀書


成為職場達人不能一蹴而就,但絕對是有捷徑的。有的人工作了十幾年還在原來的崗位上,有的人工作1~2年就成功晉升為部門總監。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樣的差異呢?

如果把工作分為“日常工作”和“創意工作”,下面8條法則可以告訴你,怎樣才能通過把“日常工作”變成“創意工作”,由“職場新人”進化為“職場達人”。

1. 推測委託者的“期待值”。比如說,上司只是想讓你做一份會議紀要,但是你把會上提到的其他資料也收集到了,這就很驚喜。

2. 調查委託者“關心的事”。

3. 想象工作成果的“使用者”和“使用場景”。無論是哪種工作成果,肯定會被用到。請想一下,它的使用者是誰?是在什麼情況下使用你的成果呢?站在他的角度思考,你肯定會做得更好。

4. 想象“繼任者”和“競爭對手”的行動。如果把你現在的工作移交給別的夥伴,他會不會在接替你的工作後抱怨不已?如果你接替自己負責的工作,會發現這項工作有哪些問題,需要怎樣改進?如果你是自己的競爭對手,會怎麼做?

5. 關注公司的“六個目的”。即實現理念、追求利潤、提高客戶滿意度、提高員工滿意度、培養人才、建立一個能讓以上成果重複的體系。站在公司的角度看問題,會比站在個人的角度看問題有更超出預期的結果。

6. 把提供“驚喜”放在心上。找不到日常工作可以改進的地方時,考慮“速度”、“方便”、“附錄”三個要素。

7. 通過“數據化”和“分析”發現原本看不見的東西。

8. 明確“努力”的方向。

任何“達人”都是從“新人”一步步成長起來的。相信有了這些秘籍,你也會成為職場達人!


賀嘉


職場新人的進階之路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快速成為職場達人的方法也是有跡可循的。


01:關注成果,管理目標

職場新人最容易進入的誤區有三個:

(1) 接收到任務後急於執行,而不是先考慮達成路徑。

(2) 比起結果更關注過程,沒有建立目標管理的思維

(3) 對於目標管理缺乏關鍵因素的整體把控。

接近這三個問題,實質上需要的是“用項目經理“的思維來對工作目標進行管理,其中涉及的三個要素是:

(1) 關鍵時間節點的管理(項目里程碑)

(2) 交付成果的訴求管理(內容、品質)

(3) 達成過程涉及的成本和預算



當用這個清晰的思路拆解工作當中的所有任務的時候,就會有清晰的達成路徑、涉及的相關人員、需要花費的成本和最終的交付成果。

每一次工作的交付成果都是在強化領導對你的認知。在職場上,不能用過程感動自己,要用結果來說明實力。

02:找到職場優勢並不斷強化定位

職場新人會有一個適應期,在這個適應期需要思考兩個問題:

(1) 我的職場優勢是什麼?

(2) 我的職場發展路徑是什麼?

當你在一段時間內通過工作找到了自己的優勢所在,不斷的強化你的優勢是進階職場達人的必備之路。



通常在職場上,有三個類型的人才:

【管理型人才】

○擅長邏輯梳理、工作流程化和結構優化

○擅長與人溝通,能夠發現他人的優勢,通過合理的崗位劃分達到成果最大化

○具備全局顧念,擅長目標管理和達成路徑的監控與調整


【專家型人才】

○精通某項技能,在專業領域內擁有較強的知識儲備和實操能力

○專注做事,不善於進行管理和人際協調

○普通人成為職場達人可行性最高的方法之一就是成為某個領域的業務能手或專家


【創造性人才】

○抗拒墨守成規和循規蹈矩,思維活躍

○適合創造性的工作,或者從事藝術相關的工作

○具備“求異思維“、”逆向思維“和 “反直覺思維”


事實上,讓一個專家型的人才去做管理他會非常頭疼,讓一個創意性人才去做高頻重複的工作,就會很快失去熱情。

職場上,缺乏清晰的定位是阻礙職場新人快速成長的原因之一。當你明確自己的優勢所在,不斷的深扎,才能在更短的時間內在脫穎而出。

03:學會雙贏思維的溝通方式

在職場中溝通是無法迴避的重要課題。大部分工作的無法推進實質上並不是工作本身的問題,而是“人”的問題。

在職場的人際交往中,存在六種交往模式。



更為糟糕的是,在職場中出現利益對抗的局面,很可能造成兩敗俱傷。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法,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本書給出了答案,就是”雙贏思維”。

在職場中溝通的結果,不應該是一方妥協,一方滿足;一方勝利,一方失敗。雙贏思維即要懂得換位思考,採用雙贏模式,實現目標一致、行動一致的效果。

這需要做到四步:

第一, 瞭解對方的訴求是什麼,你能提供的資源是什麼?

第二, 分析自己的訴求是什麼,對方能為你提供什麼資源?

第三, 找到雙方合作後可以達成的協調一致的目標

第四, 目標達成後的獎懲方案是什麼?


做到雙贏的邏輯實際上是:雙方資源置換→目標一致→合理的獎懲方案



職場如同江湖,江湖有江湖的規矩,職場有職場的原則,如果不懂規矩,只會被淘汰。



彭小六


說到在職場中生存發展,小編想和大家分享一個真實案例,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公司去年同一批入職的幾個新人,有一位叫Mavis的特別突出,工作條理清晰、業務精準熟練,不到一年就升到了會計崗,年底還被評為優秀新人,要知道公司大部分的新人都要兩年左右才能到這個階段。剛入職的時候並沒有覺得她多與眾不同,但是幾個月下來,就能逐漸發現她比別人的優秀之處,觀察了一下,她有幾個非常好的工作習慣,值得職場會計人學習借鑑。

上下班多做一件小事,工作更有條理

Mavis有兩個表,一個是to do list待辦事項表,一個是check list核對表。她會在前一天下班後把第二天要辦的事情記錄進待辦事項表中,並按照事情重要緊急程度進行排序,第二天臨時得到什麼任務也會及時加進去。而核對表中,她會把每件事情的要求、細節、流程等都進行記錄,然後工作中一一進行核對。一個表格避免遺忘,一個表格避免犯錯。

短期來看,有些同事會覺得非常麻煩,不如直接做事來的節約時間,但是會計工作複雜繁瑣,長時間下來,你會發現這兩個表無形之中降低了遺漏率和錯誤率,其實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建議大家執行時注意以下2個細節:

無論何時,聽到重要信息和被分配到任何事務,第一時間記錄下來,然後再想如何執行,因為人腦儲存時間有限,記下來才是最大的保障;

將日常工作要執行的常規步驟記錄在check list中,比如某項報表需要如何整理、公司哪些領導簽字、領導簽字需要注意什麼等事項,這樣在送籤前核對一遍,就不會因為一時失神犯錯誤了。

每天五分鐘有效思考,勝過一年埋頭苦幹

Mavis不是加班狂人,但她每天會比大家晚走一小會兒,起初我以為她是因為剛來,不好意思早走。有一天我看她下班還在座位上,就告訴她週五了,早點回去吧,她告訴我她是在做工作日誌,要把白天的工作感想記錄下來,以後可以翻看總結。我很驚訝,因為很少看見會計人尤其是新人還能有這個意識。

在工作中,我們很容易陷入忙忙忙的困局,機械式的工作會令會計人原地踏步,停止向前,思考並總結,不斷更正錯誤、不斷優化過程,這樣才能獲得長久而穩定的進步。

大家可能會有疑惑,工作日誌和上面的表格是否會有重複,其實這兩個是不重複的,工作日誌記錄的內容主要為經驗感想,大到一門新技能的習得,小到一個Excel函數、一個表格配色、打電話的常用話術,都可以。前面list的記錄提醒我們不要忘記工作項,同時提升我們的工作效率;後一個工作日誌記錄幫助我們系統化思考和經驗提煉。

桌面的整潔不僅意味著強迫症

Mavis的桌面,這裡主要指電腦桌面,什麼時候看到都是乾乾淨淨的,只有幾個文件夾的快捷方式,不會像其他人那樣恨不得文件擺滿整個屏幕才一股腦塞到E盤裡。而且她會將工作按照項目-分類-日期進行整理,文件也會按照固定的規則命名。每次領導問她要什麼文件,她總能快速準確的調出。

這點看似很容易做到,但是依然有很多人不能及時執行,文件的凌亂不僅導致工作效率的低下,而且也反映了一個人思維的凌亂,這是會計工作的大忌。並且,當電腦出現問題時,桌面上的這些文件也無法恢復,一旦有重要文件,那就會造成嚴重後果。

所以,建議所有會計人,花費一點點時間去歸類文檔,每天多花幾分鐘,未來就能夠節省超乎你想像的時間。一些公司可能會有自己的分類規範,其他會計人則可以參考下面這個文件整理方法:

首先把文件進行分級與分類,比如一級文件可以分為工作、學習、考勤等。

然後進行二級分類,比如其中工作部分的會計檔案可以再分出憑證、賬簿、報告等文件夾。

再按照“時間序列原則”、“重要性原則”、“資料來源”設置子文件夾。

時間序列原則:憑證等文件可以按照財政年、財政月來整理歸檔;

重要性原則:一些不重要的文件可以單獨放在“其他”文件夾中;

資料來源:從他處得來的資料和數據可以按照他們的來源進行分類,比如來源於:經理、HR、市場部等。

設置個人文件夾,比如上面提到的list待辦核對表格、工作日誌等,都可以放進去方便隨時查看使用。

常用文件夾可以發送快捷方式到桌面,一是使用便利,二是不佔c盤空間且不怕電腦出故障丟失。

我覺得Mavis的工作習慣給了我很大的啟發,雖然我和大家一樣,能做到其中幾項,但是還可以做得更好。好的工作習慣帶給我們的便利與好處,時間越久感受越深刻,也希望所有會計人兒們都能將好的工作習慣堅持下去,不斷提升並發展。


東奧會計在線


要克服怕出醜的心態。成為職場達人不能一蹴而就,有機會要多鍛鍊。

01

前段時間,因為工作的需要,領導安排我到南京出差給客戶系統培訓,我本不樂意去,因為當天飛來回,太累,二我怕我講得不怕,因為我很少上臺講,培訓講課不是我的擅長。沒辦法,領導安排,我只能遵從。到現場後,在臺上,我儘量調整情緒,雖然心裡有些忐忑不安,但也不影響培訓,當系統培訓演示完後,客戶很滿意。表示認可我們公司產品,並肯定我的演示,雖然表現有些緊張,但認真的態度還是值得表揚。這件事情讓我的認知有了一定的改變,原來我的擔憂是多餘的,我根本沒有必要在意下面多少領導在注視著你,我只需要把該講的講好,講完,就ok。雖然有些不足,但也可以理解。

有時,我們之所以猶豫,主要是怕出醜。我們怕出醜是因為我們都希望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展現在大家面前。在面對新鮮事物的時候,都會有一種矛盾心理,躍躍欲試又害怕出洋相。有時太在乎別人的看法,放不開,怕出醜,有的臨陣退縮。

心理學上有一個叫“心理舒適區”的概念。在這個舒適區域裡,人會覺得舒服,很有安全感。一旦離開這個區域,就會感到不舒服,甚至彆扭。“心理舒適區”具有積極和消極兩種作用。它幫助人們維護自我形象,建立心理防禦屏障,能夠起到一種避風港的作用。另一方面,對於沉溺於“舒適區”的人,容易會不思進取。因此,我們只有認真對待“舒適區”,主動尋求改變,才能更好的發展。

02

回想成長的每個階段,你會有這種感觸嗎?如第一次演講,第一次求職,第一次離開家到遠方?記得小時候,老師提了一個問題,自己上課走神了沒注意聽,答不上來,周圍同學鬨堂大笑,後來才知道老師提問的是一個特別簡單的問題。從這之後自己哪個學期在課堂上就很少主動發言了,怕同學們笑話。心理學上也有一個叫“社交恐懼症理論”的概念。有些人不喜歡面對人群或是害怕面對人群,他們不只是覺得害羞、不好意思,而是對自己以外的世界有著強烈的不安感和排斥感。這種對社交生活和群體的不適應而產生的焦慮和社交障礙稱作社交恐懼症。社交恐懼症是一種精神上的疾病。個性上的內向、害羞,與社交恐懼症是不一樣的。通常對群體的看法都是很負面的,除了幾個親近的人之外,他們很難和外界溝通,這些人不願意加入人群。這些人在人多的地方會覺得不舒服,擔心別人注意他們、擔心被批評、擔心自己格格不入。他們害怕自己在別人面前出洋相,害怕被別人觀察。

03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

水之清澈,是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人們只有不斷學習,才能獲得新知識,掌握新技能,從而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工作中要結合自身情況,因地制宜,不斷地進行嘗試、反思總結、反覆探索再實踐,才能得到更好的效果。 敢於不斷地嘗試總結再實踐,不要怕出醜,積極主動與人溝通,提高自身能力,尋找自己的不足。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進一步提高我們的業務能力,更好地搞好本職工作,敢於大膽嘗試,有不怕出醜的心態。學會並熟練掌握新事物,“觀察學習—模仿嘗試—反思總結—再實踐—反覆經歷”這麼一個過程。

04

“出點醜”心情會更開朗。不怕出醜,敢於嘗試。著名心理學家埃利斯發明了一種“打擊羞恥”的練習方法:讓人在公交車上大聲地報站名,或是跟陌生人借一塊錢等等。做完這些“蠢事”後,人們覺得很多擔心的事“不過如此”,從而心情大好。這會大大提高你的被人嘲笑的“免疫力”,從而把自認為很困難的事情就輕輕鬆鬆地完成了。但需要注意的是。無論何時何地出醜,只要表現出明朗快樂的樣子就會被忽略,開開玩笑就能借此度過尷尬場面。

05

你總是不敢做這,不敢做那,你害怕被別人說,害怕別人看到了你失敗,其實人家真的沒有那麼在意你,反倒是你如果實驗成功了,會有更多的人來關注你,和你交朋友。如果只是怕出錯,只怕會錯過更大的收穫。錯失了鍛鍊的機會。

有的人不敢在會議上發表自己的意見,怕提的意見不好,不夠周全,不夠深刻,其實也無所謂,領導覺得意見好就採納,不好也沒關係,各抒已見嘛。有的人工作即使乾得很不舒服,也不敢辭職,因為害怕失業。

古語說: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乎。但是,如果耐心細緻的觀察,再仔細的琢磨,另外多學點相關的知識,應該可以知道魚喜歡什麼,厭惡什麼。

我們都害怕“出醜”,害怕失去控制的感覺,即使有時也覺得自己可以試一試,但是“陰暗”心作祟,還是覺得自己不行,不試試又怎麼知道行不行呢?

有時候你在乎的別人往往根本沒放心上。你出醜了,被別人說了,也不用太在乎,因為他們不瞭解你,你又何必在意他們的想法。

站在臺上,有時也只是你自己的主角,別人不會記得你很久,無論是好的,壞的。所以,不妨就讓自己“出回醜”一回,嚐嚐被矚目的滋味,或許,醜著醜著,就有眉目了,漸漸也就變美好了。有多少人在掌握新東西的時候是一次成功的呢?敢於嘗試,就有成功的希望;怕去做,連成功的機會也沒有。“出點醜”,只要不傷大雅,又何妨?怕出醜,往往只怕會錯過更大的收穫。

[END]


洪生鵬


作為一個過來人,我說下自己的親身經歷吧。

因為從小家裡人就教導我,你大學畢業後,找工作只能靠你自己了,爸媽也沒能力幫到你多少。所以,從大學開始,我就有種很強烈的意識,就是我必須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只有這樣我才能在職場上取得好的成績。

從大三開始,我就提前去找實習,因為我比較擅長互聯網和策劃,我第一家公司是活動策劃類的公司。那家公司待遇挺低的,一個月不到2000工資,但從這次實習中,我對策劃有了一定的瞭解,而且,在實習期間利用空餘時間自學到了很多互聯網的知識,也為我下一份工作做好準備。

然後,經歷過自己的努力,我在大四上學期時通過了騰訊大粵網互聯網策劃崗位面試,我覺得這次的實習對我影響挺大的。在騰訊大粵網中,基於騰訊平臺的優越學習資源,我學到了很多互聯網前沿的知識,對企業文化跨界合作、互聯網推廣策略等方面也有自己的理解和概念。雖然過程有點辛苦,最後因為學業問題也沒有繼續在那工作了,但我挺慶幸自己當時提前實習積累經驗並爭取到騰訊大粵網實習的機會的。

到現在大學快畢業,對比一些同屆畢業生,覺得自己挺幸運的,因為提前積累了不少工作經驗,找工作也比較輕鬆,還收過百度等大公司的office,最後也遇上了好公司。

所以,我覺得從職場新人快速到職場達人,有幾點是非常重要的:

1.必須提前做好你的職場規劃。因為我覺得自己擅長互聯網和策劃,我很早就打算往這方面走了。雖然老套,但提前做好職場規劃,你會比別人起步快。

2.不斷去積累工作經驗。如果你是想答主我一樣,只是本科畢業的話,我親身經歷告訴我,工作經驗和工作能力是大公司是否錄用你的必要條件。只有你工作經驗和能力到了,職場才會更順利,尤其在現在本科大學生遍地的時代。

3.懂得積累人脈資源。想成為職場達人,你必須懂得交際,而且,從我本身經歷來看,你跟客戶交際好,他給你帶來的好處,遠遠不止目前的丁點,甚至有的客戶還主動介紹過工作給我。

4.必須時刻保持學習的態度,尤其是思維的學習。思維的進步,有時,甚至能決定你一個人在職場的高度。


我是鯨魚紳士,你身邊的職場專家、策劃師。

歡迎關注我。獲得更多職場、心理、互聯網、策劃等前沿知識。


鯨魚紳士


自2015年畢業到現在先後經歷了三家公司,在最近的這家公司將滿三年。從第一家公司的1號員工協作創始人招聘、處理業務和公司日常事務,但最近這家公司從市場運營經理到產品項目經理到高級運營經理再到現在的運營總監崗位,一步一個腳印走過來。相比大部分人還是挺幸運的。分享下自己的工作總結和跟著CEO學到的經驗,希望對各位有幫助。


所謂職場小白,我的定義就是指沒有任何工作經驗,剛剛大學畢業的同學。

首先要明白,企業招聘沒有任何經驗的大學生的目的是什麼,除了招聘應屆生以外還有社會招聘即招聘那些有工作經驗的人,這兩種招聘的人有區別麼?目的分別是什麼呢?

先思考下~~~

校園招聘的目的有兩種:

1、應屆大學生沒有任何工作經驗,也就是白紙一樣,公司可以很好地按照自己的方式培養。因此對於應屆生來說,公司的核心目的就是為公司建立人才梯隊,不對應屆生有太多的產出要求,這個時候更加看重的是大學生的潛力,比如學習能力、適應能力以及溝通能力;

2、另一個目的從公司政治出發,正是因為你們沒有任何工作經驗,也就沒有拉幫結派,招進來的人都很“乾淨”,是一股新生勢力,“所謂新生牛犢不怕虎”,能起到調節公司氛圍的作用。這個氛圍包括公司的創新能力、溝通方式等各方各面。而且如果是一把手親自培養的管培生這個作用就更加顯著。最典型的莫過於京東的管培生,現在京東實權派差不多都是大強子親自帶的管培生吧,比如說京東最牛管培生張雱,89年,劉強東助理,是427家京東公司法人。

瞭解了應屆生或者職場小白的作用,那麼如何更好更快的成長呢?


一、瞭解所處行業特點和公司情況

這個行業特點是什麼樣的,屬於朝陽性還是夕陽性;這個公司在產業鏈中處於什麼位置,是上游還是中間商還是下游;公司在行業中的位置,是龍頭老大,還是追隨者還是說中游水平;行業和公司大致的商業模式都有哪些,客戶或者用戶的類型都是什麼特點。行業的標準術語等有所涉獵。

這樣即使你剛剛進入公司你對整個產業,整個行業都有一個宏觀性瞭解,有了這些基本的背景信息,你更能聽懂公司領導和老人們談話內容,當然學習和進步得也就更快。


二、學會換位思考

這裡我說的換位思考主要是和公司、部門非常優秀的同事、你的直接領導的換位思考。經常想一想,如果遇到這樣的問題,如果是我的話我會怎麼做,然後看一看他們是如何處理的。多做對比,多思考為什麼,成長會越來越快。


三、心態上,一定不要有受害者心理!

什麼是受害者心理?舉個例子,領導就你的工作批評你,你覺著領導看你不順眼,在故意給你穿小鞋。隔壁部門不配合你工作,你認為他們是故意在整你。


其實工作中,大家都是以結果為導向的,工作完成了對大家都好(大部分公司是這樣)。

尤其是領導更是不願意跟底下的小員工過不去,甚至是不屑於跟底下小員工過不去。

為什麼呢,你想想你現在會和一個三歲的孩子搶糖吃麼?不會,為什麼,因為你覺著太low了。對,領導同樣也會這樣看你,如果他看不慣你,他有至少100種方法趕你走,沒有必要做這樣的事情。而且和底下員工發生誤會,對他損失比你大多了,根本就沒有這個必要。敢批評你的,說你不好的往往是對你有期望的,希望你能更好的,相對於受害者心態,其實更應該感謝他。

所以,放平心態,多做積極歸因,多傾聽,多思考。


四、保持學習力和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說到底職場還是靠實力

說到底,工作還是為了自己。

對於職場小白,一些必要的習慣還是非常有必要養成的,比如不遲到,比如說寫日報和定期寫反思(注意,是寫給自己的成長筆記,而不是純粹應付別人的流水賬)

現在生活節奏很快,你還記得一個月前中午吃了什麼麼?90%以上的人都已經忘記了,同樣的你還記得那天自己的工作和從工作中獲得的經驗和成長麼?也應該不記得了吧?

這也就是寫日報,寫反思的重要性。

就是讓你的成長有積累性。

下面是我自己工作日每日報,每月都在做自我總結和規劃,並且保持一定的閱讀量。如

一轉眼寫了一個多小時,希望對各位朋友有幫助!

截圖的日誌是2017年的似乎,從那以後就使用釘釘記錄了;


我是Marvin,和你一起專注個人成長,升級邏輯思維,高效工作學習!


馬文的成長鋪子



一個朋友說曾起自己的一次捱罵經歷。因為他的一個疏忽,讓競爭對手鑽了空子。在事情尚未帶來不良後果之時,被犀利的老闆發現了,當眾罵了一個狗血淋頭。那時,一無所知的他正在和同事談笑風生,笑容一時僵在唇邊,表情極其尷尬,手足無措。接著他立刻拿起電話溝通各個相關人員,準備不惜一切努力將不良後果扼殺在搖籃裡。

在溝通過程中,老闆幾次三番追到辦公室各種責罵,豬腦、無腦……甚至更惡毒的詞語不絕於耳。在第二天早上五點多,問題解決之後,向領導彙報結果,他淡淡地回覆“知道了”,彷彿一切盡在掌握。而對於之前的種種惡毒的詞語和朋友為此做出的努力,隻字未提。但他接下來還是要調整好狀態,接著做好工作,為這家公司,為這個老闆。

這,能說不委屈嗎?

案例三

某集團領導甚能罵人,其流傳在各個分公司的罵人事件層出不窮。其罵人有一個特點就是目標專一,也就是說在某一時間段,該領導批評大罵的對象唯一,窮追不捨。話說,在有次集團高層月度會議上,此領導在此次會議上展現了他不同尋常的罵人功底。

會議第一天,在銷售部通報月度銷售數據時,此領導一聽數據,一抬頭,對著正好坐在自己對面的某分總大罵,指責其業績表現極差,足足罵了近一個小時。此間,該分總臉漲得通紅,一言未發,卻暗自思忖,自己業績也不是全國倒數後三名,何以獨獨被破口大罵呢?茶歇時,其他參會人員紛紛調侃某分總,捱罵的分總也自嘲,認為一定是座位選得不好,正好坐在了領導對面。

會議第二天,捱罵的分總學聰明瞭,選了一個某領導背後的位置,心想領導背後的位置比較安全,起碼抬頭看不見。卻不成想,在財務通報財務指標時,該分總所在的分公司盈利情況欠佳。某領導抬頭欲破口大罵,卻發現找不到某分總了,扭頭髮現其“躲”在自己身後,頓時更加火冒三丈,各種臭罵,難聽無比。厲害之處在於,某領導當天的各種“罵”與第一天居然毫不重複。

會議第三天,按照議程安排,當日無數據通報,主要是議題討論之類的內容。連著捱了兩天罵的某分總終於鬆了一口氣,但是依然不敢掉以輕心,相當謹慎地找了一個靠近柱子的位置。這個位置從某領導的角度來看,不那麼輕易被看得到。哪成想,在某領導做會議總結時,又提到某分總,左右張望未尋到人影,氣得摔了手邊的筆:“業績做那麼差,開個會還躲來躲去,給我滾出來!”某分總顫巍巍地挪了出來。又是一場驚天動地、“總結式”的大罵。最後實在無話可罵的時候,某分總連發型和普通話的發音都被該領導多角度多維度地痛罵、鄙視了一番。

在全國同仁面前,被領導全方位、無死角地痛罵,是不是更有理由“玻璃心”?但是,某分總沒有時間“玻璃心”,立刻投入了接下來的戰鬥中。次月,各項指標略有改善,某分總在月度會議中逃過“痛罵”,雲淡風輕地看領導換了一個臭罵對象。

喏,誰的職場不委屈?誰不是一邊捱罵一遍成長呢?仔細想來哪次捱罵不是事出有因。雖然每個事情在特殊的場合可能被穿上了令人尷尬的“外衣”,但是絕大多數時候本質和真相只有一個,那就是自身確實存在的不足和缺失。

大部分時候,委屈無非是自認為委屈了。委屈,無非是覺得所謂的自尊被踐踏了,覺得“人為刀俎”,而自己成了那案板上來不及掙扎的魚肉。委屈,無非是因為覺得錯的都是別人,自己是被冤枉的。委屈,無非是心太小,撐不起自己想凌駕於別人之上的野心。

其實,單隻說職場捱罵那些事,誰的職場不委屈呢?職場的委屈也不是站得越高就會像空氣一樣稀薄。真正站得高走得遠的人,反而都是比一般人更能消化委屈,也是比一般人吃了更多委屈的人。只不過,在委屈面前,他們能更好地消化,將委屈轉化為成長,轉化成進步的養料。

很多年前《藝術人生》裡有一期採訪了我最喜歡的奶茶劉若英,朱軍問她,為什麼你總能給人一種溫和淡定,不急不躁的感覺,難道你生活中遇上難題的時候你不會很氣急敗壞嗎?劉若英的回答就是:那是因為我知道,沒有一種工作是不委屈的。

剛進職場的時候,我們要學習基本的職場規則,要儘快熟悉自己工作崗位上的必要技能。這個時候一個人的學習能力跟領悟力就是最大的競爭力,當然除此之外,更多的是我們心態上的調節,這件事情小到我該不該跟隔壁的同事打一聲招呼,大到比如直系領導給我安排的事情跟公司的流程規則有衝突該怎麼辦?

這個時候你就像一個黑暗中獨自摸索的孩子,沒有家人,沒有老師,沒有師兄師姐可以問,周圍一群陌生人漫無表情的穿梭於辦公室裡的走廊過道上。就像電影裡的快鏡頭,你身後的景象千變萬化飛速流轉,你自己一個人孤獨的停留在原地。

有時候你會感覺自己一直做得不好,而且也不知道怎麼才是對的,還有很多時候你是需要跟各種同事打交道的,他們沒有好壞之分,他們只有跟你的磁場合與不合的感知。於是你覺得有時候很小的事情溝通起來很是吃力,哪怕就是申請個印章,哪怕就是填一個流程審批表,一步步關卡讓你覺得就像冒險遊戲一樣,只是這一場遊戲裡沒有刺激好玩的那一部分,只剩下闖關的寸步難行了。

其實,那些你看上去吃力的部分,其實恰好就是維持職場有序進行的準則所在,正是這些你當年看起來死板麻煩、密密麻麻的種種規章制度,才是一個新鮮職業人學習到東西最快的教材,因為這些準則都是一年年完善補充過來的,你熟悉的越多,適應得越快,你的焦慮感就更減少的多一些。

很久以前我一直也都告訴自己,說熬過了這一段時間就好了,但是我慢慢發現“熬”這個字已經不能帶給我力量了。我漸漸意識到,當我職業上開始有積累,我期待自己可以管理一個團隊,接一個好的項目,這個過程中必然就涉及到很多我以前沒有接觸過的部分,比如如何架構團隊任務,比如說如何跟其他部門的同事打交道,比如說要預估項目能否按時完成的風險,這些種種比起以前那些剛進職場的小委屈,不知道要複雜多少了。

而我也開始知道,那個坐在我對面辦公室裡的領導,他每天需要考慮整個部門的協調狀況,那個每天早出晚歸的CEO,他需要跟投資人說服各種前景跟趨勢,他還需要面對各種錯綜的媒體關係外加各種和其他有關部門打交道。那個在這一秒裡的大爺,或許就是下一秒裡別人面前的孫子罷了。

我一直覺得這個世上從來就不會有極度逆襲的事情,那些我們所聽到的從菜鳥一個翻身變土豪的事情,大部分是因為媒體誇大化了。沒有誰比誰輕鬆如意,不過是用著自己的努力,把自己當下這一個難題幹掉,把受過的委屈消化掉,在錯誤中積攢經驗,讓自己下一次的決定多一點勝算罷了。

在職場,如若覺得委屈之情經久不散,那你就敗了。委屈了,難以釋懷,逃離了,這是弱者的自我保護。委屈了,自我反思,改之,盡善盡美,這是強者的人生宣言。你若真無過,也無需辯解,一笑而過,繼續輕裝上陣。

若把用來體會委屈的時間用來自我反省和提升,那麼受的委屈會越來越少。沉浸在委屈中難以自拔,那麼將會與全世界為敵,與理想背道而馳。委屈是弱者逃避的最佳理由,卻是強者的珍貴養料。

所以,世界那麼大,一顆“玻璃心”,怎麼走得遠?怎麼奔跑著追趕時間與夢想?畢竟,無論在什麼樣的歲數里,成長這件事情,都是我們靈魂裡一輩子的課題。


等待遇見更好的自己


1.

在這個快速的互聯網時代,每天與我們相關的事情,太多太多,又碎片化,光拿我們的大腦來安排事情真的不太現實。

我的第一份實習工作是行政工作,對於我來說非常的輕鬆,但是還是會忘記事情,因為行政的事情忘記了再補上就好了,也無關緊要,我也沒有在乎。

直到第二份工作,是做商務專員,負責和B端客戶聯繫、對接各種事項,同時這個崗位和各個部門的聯繫都非常的緊密,相當於一箇中間樞紐,很多崗位的同事都要和我來對接事項。還有上級領導。一天下來真的頭都大了。

2.

我當時存在的問題:

1、老是忘記事情;

2、選擇最簡單的事情去做;

3、最重要的事情拖過了時間點,釀成大錯;

這個時候我才意識到,時間管理的重要性。以前的小打小鬧不重視,現在遇到大問題了,很痛苦!怎麼能快速的解決呢?我就學習大量的和時間管理有關的知識、書籍、課程。

3.

結合今天所學習的艾維做事法總結一下:

首先時間是不能被管理的,這一點很重要,用李笑來老師的一本書的書名《和時間做朋友》來說,我們需要和時間做朋友,瞭解時間,認識時間,然後和它做朋友。

很多人第一步就開始計劃每天的日程,其實一個剛開始做日程的人,是沒有時間概念的。所以我們首先要做的其實是想讓自己有時間的概念——記錄時間,瞭解自己做一件事大概要多長時間,這是可以通過記錄來獲得的。

當我們有了時間概念以後,真正開始時間管理,第二步,清空大腦,回到文章的開頭,我們的大腦是用來處理事情的,而不是用來儲存事情的,所以我們要清空大腦,把你腦袋裡影響你專注的事情都寫下來——寫寫畫畫;因為他們會影響到你去做最重要事情的專注力,同時也不會出現忘記的情況。這也是艾維做事法的把六件事寫下來,放在口袋只掏出最重要的第一件事情去做,不管其他的事情。

第三步,做計劃。按照重要、緊急程度做周計劃、日計劃。並按照事情的重要、緊急程度用數字標上序號。

第四步,只做最重要的事情,並把它做到極致!在時間受限的情況下,其他事情做到合格就好。不求每一件事情都做好,那樣只會做不好每一件事,因為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第五步,最主要的事情做到極致以後,你已經成功了。接下來次要的事情上升為主要的事情,同樣的做到極致。

第六步,每天堅持這麼做吧!你會很有成就感!

4.

Q&A:

Q1:如何找出最主要的事情?

A:用排除法,一對一挨個對比,找出更主要的問題;

Q2:臨時有突發事情發生怎麼辦?

A:同樣是用排除法對比,對比當前手中的事情,哪個更為重要,選擇重要的去做,並至極致!

摘錄一句話:

能做到極致的事情不管多少,你能至少能說出100個細節——《把一件事做到極致》

後臺回覆“1”

告訴你時間管理的小秘訣!

-【END】-


每天5:00起床的95後異類

簡單、追求改變的【熊大菲】

這一年和我一起改變吧~

在碎片化的時代,最應該的是靜下心來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