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朱陆之争”看朱熹和陆九渊思想的内容及影响

导语

在宋朝这个时间节点上,儒学有了新的发展,不断萌生的那种文化的好奇,那种对新的文明的热血,在这个朝代里得到了放大与扩展。

出于对文化的一种追寻,对古老典籍的一种研究,对当时社会理性的一种探讨,一批批学问大家涌现出来,一个个学术流派分化起来,他们在争论中不断取得而发展,他们在论辩中不断去思考。

从“朱陆之争”看朱熹和陆九渊思想的内容及影响

在这么多流派中,理学和心学是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的,而在这两个流派中,有两个代表人物是不得不提的,那就是朱熹和陆九渊,他们分别在理学和心学的发展上留下了自己的成就,为接下来的思想发展点亮了道路。

朱熹是现在的许多学者在探讨两宋时期理学发展时不能绕开的一个人物,他的思想也是现代学者孜孜不倦研究的重点。

全祖望曾经说过:“朱子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 ”

从这位学者对朱子的评价里面,我们就可以看出朱子所建立的文化思想世界是多么的壮丽,而朱子的学问又是多么的深邃。不管是对于北宋的理学,或者说是整个宋学,或是对于汉唐儒学来说,朱子的思想都是具有启发性的 。

那么他的学问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如何了解这位学术大家的精神世界呢?有一个人不得不说,那就是也参与这场论辩的陆九渊了。

二人在1175年的见面,是理学和心学进行交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而这场学术争鸣的发起者就是朱熹和陆九渊。在当时的那个时代里面,不管是官府还是民间,都是非常推崇朱熹的思想的。可是在后面逐渐发展起来的陆九渊所代表的那种对内心的追问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论。

他们两个人所代表的学术流派是对立的,在历史上两个人也有了很多的论辩,最著名的就是我们所讨论的这场论辩了。接下来我们就从这场“朱陆之争”里对二人的思想做一个了解。

从“朱陆之争”看朱熹和陆九渊思想的内容及影响

这两个人的交往和辩论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在辩论的三个历程里面,二人思想的不同点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不同思想的特点也变得越来越清楚。

这场“朱陆之争”的三个阶段究竟是什么?二人的思想内容究竟是什么呢?他们又有着怎么样的影响呢?我们可以从接下来的三个有名的辩论事件里面简单的来看一看。

(一)鹅湖之会是论辩的开场,也是对根本性问题研读的开始

朱陆二子作为两大学术流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学术之本有着很大的不同,而当他们交流的时候,他们的争论存在的基础就是各自所依靠的本体论思想。从一开始二人的本体论思想就有着很大的不同,这是因为二者的为学路径是不一样的,他们最明显的不同,就体现在对“理”的解释上面。

按照陈来先生的说法,朱熹的理学思想是非常复杂的,带有很多先人的思想痕迹。他一方面继承了程颐和程颢的本体论思想,那就是“性即理也。所谓理,性是也”,而另一方面,又继承了周子和张子的宇宙存在论思想,让“天理”成为最高和最原始的存在,使原本不同的学术体系融合为一体。

所以说,朱子的“性即理”有两方面的含义,它的本体论思想的第一个内容就是说明,天理是人们产生各种各样行为的根本依据,也是万物的存在原因。每个事物存在一定有自己的原因,不管是物体还是人,他们都有一个本质的东西存在,而这个最本质的东西就是天理。

从“朱陆之争”看朱熹和陆九渊思想的内容及影响

(朱熹画像)

另一方面,“性即理”从探讨人的本质这一方面以小见大,从而去探讨整个宇宙的法则。万事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最普遍的东西存在,那么自然而然的宇宙就是一体的,是有一个普遍性的法则存在的。朱熹的思想说明了人与宇宙是具有普遍的一致性的,是一个整体性的存在。

陆九渊的本体论思想与朱熹相比,就没有那么难以理解了。在这场论辩里面,陆九渊根本就没有提到那么多纷繁复杂的前提,也没有为自己的思想预设那么多的解释。在这位心学大家的思想里面,他所在乎的,所注重的,也就是人的本心,即“心即理”。

陆九渊是把人看得非常重要的,他认为在人的本心里面是天然有道德法则存在的,关于这个道德的本心,并不是宇宙所赋予人这个个体的,也并不是由于外在的条件而影响人的本心去获得道德原则的。

正是因为人的内心先有了道德法则,社会上才产生了我们所公认的这种社会秩序,对于现实世界的解释,陆九渊的想法是非常简单的,就是要遵从本心。

鹅湖之会给予了这两位学术大家一个交流的平台,在他们的论辩中,使后人能够对两个人的思想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区分,而他们对彼此的评价也是非常有意思的。吕祖谦在书中对这场论辩做了非常精妙的描述,大致就是说朱熹的思想是非常复杂的,也是非常难以理解的。

这是因为朱熹的思想是他自己泛观博览的结果,是把很多人的思想总结起来得到的一个结论。而陆九渊的思想并没有借鉴,那么多人的一些成就,仅仅是从自己的本心出发的。这也造成了,朱熹批评陆九渊的思想太过于简单,而陆九渊批评朱熹的思想太过于支离破碎。

从“朱陆之争”看朱熹和陆九渊思想的内容及影响

鹅湖之会这场论辩让两个人的关系变得非常的僵硬,这个时候的两个人都是非常骄傲的,对于自己的研究也都是非常自信的,他们也都不愿意去妥协,去接受对方的一些理论,而陆九渊所做的诗也一直流传了下来,那就是“易简功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

(二)关于朱熹和陆九渊二人思想争辩趋于缓和的铅山再会体现了二人思想发展到另一个阶段,对彼此的态度也产生了很大的改观

鹅湖之会已经过去了很多年,朱熹和陆九渊再也没有相见,也没有交流过。可是这两个人,在暗地里,对于对方的一些学术上面的发展还是有着很大的关注的,通过一些共同的友人来了解二人的学术进程。

有一个人让二者的关系,有了很大的缓和,那就是陆九渊的哥哥陆子寿。在铅山这个地方,陆子寿见到了在官场上备受打击的朱熹。这个时候的朱熹是非常失意的,身体也不大好,因此选择了这个地方进行修养,而重新见到友人,内心也是非常愉悦的。

朱熹对于两个人的这次见面特别做了一首诗来表达自己对陆九渊的敬意,主动邀请曾经论辩的对手的哥哥来家中作客并一起泛舟,就充分体现了朱熹的态度。

面对三年之前的鹅湖之会上的争论,朱熹不再像之前那样态度非常强硬的反对对手的想法,而是对于那次论辩有了新的思考,对陆九渊有了新的态度。

除了坚持自己的理学思想之外,他也关注了陆象山所提倡的心,对于跟自己不同的思想,朱熹有了思考,有了反思,把它纳入自己理学的一个方面。

朱熹的态度体现了宋朝这一批文人对于文化的包容程度。一方面这些文人是有着自己的骄傲的,对于自己一直坚守的思想是有着非常大的信仰的,而另一方面,在面对一些争端的时候,他们也能进行一些理性的思考,和自己的思想进行一个融合。

也是因为有了这次的相会,陆九渊才会有机会再接下来的学术交锋中进行讲学,进行一个更深的文化交流。

从“朱陆之争”看朱熹和陆九渊思想的内容及影响

(三)南康再会是朱熹和陆九原在学术上的第三次交锋,代表了两个人“尊德性”和“道问学”的不同的为学路径和价值差异

朱熹在这场论辩里表现出来的态度是更加的柔和的,也是更加具有包容心的。朱熹主动邀请陆九渊来他的书院进行讲学,在白鹿洞书院讲“义利之辨”。

陆九渊的口才是非常好的,经过了很多年的思考,他对于人的本性又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提出了个人应有的价值与追求。在他的价值认同里面,对于德行是非常尊崇的,他主张先立乎其大者,发明本心。

在陆九渊的义利之辩中,他首先点明的就是人在这个世界上的立身之本,在这个本心里面最重要的,就是理想的存在了。在陆九渊那里有一个人的志向代表了一个人的前进方向代表了这个人对外在事物的一种态度。

陆九渊接下来就提到了“剥落”功夫,也就是说,在面对外界的影响的时候,一味的接受只会让我们的思想变得越来越混乱,从而在做出抉择的时候不能够遵从内心的想法,不能够做到理智,自己的初心必须要坚守。

朱熹在经历了这次和陆九渊的争论之后,在面对道理和德行的矛盾的时候,不再像原来表现得那般只在乎学问,从而摒弃了修养。朱子主张在学道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的体现人的那种能动性,不断地加深自己的价值塑造与修养。

从“朱陆之争”看朱熹和陆九渊思想的内容及影响

结语

朱熹和陆九渊二人的思想影响是非常大的,他们的不同也代表了当时儒学发展的不同。正是因为有了这份独特的思想的存在,他们才能在理学和心学上面有所发挥,为宋朝以后的学术发展做了很好的铺垫。

那是因为这二人对思想的一种追求,对于学问的一种反思,对于世人的责任,从而让他们的论辩变得更有意义,让他们的论辩充满光芒。


参考文献:

陈来《宋明理学》

朱熹《朱子语类》

陆九渊《陆九渊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