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把劉邦寫成小混混,把項羽寫成了大英雄,漢武帝為何不生氣?

史事春秋


在《史記》中劉邦整體形象還是比較正面的,說他是說他小混混只是很小一部分,項羽也不只是英雄形象,也有很多缺點,更重要的是漢武帝沒有看到過《史記》,氣又從何而來。

司馬遷並沒在書中一味貶低劉邦,在史記中劉邦整體的形象還是正面,偉大的。

比如司馬遷描繪劉邦就給劉邦增添了神秘色彩。據說的家鄉地勢低平,多溼地湖泊、沼澤池塘,偶然的一天,劉邦的母親劉媼在池塘邊休息,疲倦就睡著了,夢見了與神相遇,突然間,天色昏暗,雷電交加,劉邦的父親跑去看,看到一條龍趴著劉媼身上,不久後就懷孕生下來劉邦

據說劉邦長大後相貌不凡,顏貌似龍,長頸、高鼻樑,有“美鬚髯”,左股還有七十二顆黑痣。劉邦常到王媼﹑武負兩家賒酒喝,他醉臥後,王媼﹑武負常看到他上面有龍。劉邦當泗水亭長時,沛縣縣令的客人(呂公,就是後來他岳父)給他相面,說他的相乃大貴之相,還把女兒呂雉許配給他。更有說法,劉邦所在之處上方常有運氣,後來被秦始皇聽說“東南有天子氣”,還派兵來鎮壓。

後來劉邦因故無法按時押運囚犯到指定地點而釋放所押刑徒後醉行澤中,遇到了一條大蛇擋住了去路,劉邦揮劍把蛇斬斷為兩半。後來有人見到劉邦斬蛇的地方有老嫗在哭泣,問她原因,她說:“

吾,白帝子也,化為蛇,當道,今為赤帝子斬之,故哭。” 這便是“劉邦斬白蛇”的傳說。

劉邦斬白蛇

大凡中國古代的開國皇帝,其出生常冠以神話的色彩,據說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的母親夢見神仙給她一粒光芒四射的藥丸,吞下後就有了身孕。等到臨產時,紅光滿屋,光芒四射,鄰居以為他家著了火。這只不過那些帝王們為了能夠讓自己的權利更加的牢固,將自己神化而已。

在高祖本紀中還記載了劉邦生性豁達,大度,有寬大仁愛之心,善於用人,用人不疑,謙遜等美德,而所謂的劉邦的缺點只能算得上是點綴,這些缺點也進一步證明了劉邦雖有缺點但仍能取得天下,這說明劉邦是“

天命之人”,是“天子”。

《史記》中的項羽雖有很多英雄形象方面描寫,但仔細讀《史記》就會發現也有大量有關項羽殘暴,殺害無辜,心胸狹窄,目光短淺的記載,正好與劉邦形成鮮明對比,而他的英雄形象只是在部分章節存在。

在司馬遷完成史記後,並沒有立刻把它公佈,直到其外孫楊時才把書獻出交給當時的漢宣帝,所以漢武帝沒有看到過史記。

司馬遷家族世代為太史,主要負責書籍整理,歷史記錄。他也是子承父業。他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等大儒,青年時曾到各處遊歷,查勘古代遺蹟,蒐集古代故事傳聞,蒐集了大量素材,資料。

司馬遷

一直到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創作。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天漢三年(前98年),將軍李陵戰敗投降匈奴,司馬遷出於書生氣節就寫了文章幫李陵辯護,被漢武帝知道了,後來又傳聞說李陵在幫匈奴訓練軍隊,攻打漢朝,漢武帝一怒之下,處死了李陵家族的人,司馬遷也被判為死刑,當時死刑有三種結果,拿五十萬錢贖命,處以宮刑,死

很顯然司馬遷拿不出那麼多錢,但為了完成他父親的遺願,他選擇了

宮刑。受此之刑,在形體和精神上給了他巨大的創傷。出獄後復任中書令,他忍辱,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前後共經歷了14年,創作完成了《史記》。

漢武帝像

但史記完成後並沒有公開,史記中有一些對漢武帝的評判地方,所以就把書藏了起來,後來他外孫楊惲很喜歡這部書,就把他獻給了當時的漢宣帝,才得以公佈,流傳,刊印。

綜上,《史記》中的劉邦還是整體形象是正面的,否則恐怕《史記》也無法流傳下來,還有很多有關劉邦出生的異像,都是為了證明他是“天明之人”,而項羽也是有很多缺點,負面記載,再加上漢武帝沒有看過史記的內容又如何生氣。


柘4011


前言:劉邦和項羽,一個是秦朝末年崛起的平民代表,一個是六國後裔的貴族代表。可以這麼說,兩個人相互交鋒是遲早的事。

結果也正如大家所知曉的那樣,劉邦在楚漢戰爭中獲得了勝利,建立了漢朝,而項羽則是在烏江自刎,永遠留下了“霸王”之名。

按照成王敗寇的理論,劉邦應該是被後人無限稱頌,項羽則應該被無限抹黑才對。然而事實上,對項羽的歌頌者卻數不勝數,類似“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的詩句都是稱讚項羽的。甚至在司馬遷的《史記》中都表達了司馬遷對項羽的讚美之情。而司馬遷對劉邦則是類似“好酒及色”的評價。

而司馬遷身為漢武帝時期的人,難道不害怕漢武帝怪罪嗎?

司馬遷在《史記》中並沒有貶低劉邦,反而是大加讚賞的

司馬遷乃是漢武帝時期的人,也就是說他是漢朝的臣子。在古代,忠君報國的思想是十分流行的。哪怕是漢武帝對司馬遷做了很過分的事情,司馬遷也依舊要將這本史書寫完,足可以他對漢朝的忠心。

而劉邦作為大漢王朝的締造者,對這些漢朝臣子的意義則更加重大。因此,司馬遷是不會對劉邦又任何不敬的。

事實也的確如此,在《史記·高祖本紀》中,隨處都能看見司馬遷對劉邦的尊敬。

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鬚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

首先,在司馬遷對劉邦描述性格時提到其“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古代民以食為天,一個人如果連自己都無法養活,那是會受人恥笑的。比如說韓信,因為其不會勞作,還驕傲自大,以至於被周圍的人嘲笑,甚至遭受胯下之辱。

就算是到了現在,這種人也是為社會所不容的。結果到了司馬遷口中,劉邦遊手好閒的行為卻被美化成了意豁如也,有大度。這足可見司馬遷對劉邦的尊重。

再來看看司馬遷在《史記·高祖本紀》對其不敬的地方。

好酒及色。常從王媼、武負貰酒,醉臥,武負、王媼見其上常有龍,怪之。高祖每酤留飲,酒讎數倍。及見怪,歲竟,此兩家常折券棄責。

劉邦好酒及色,確實不是什麼好詞,特別是對於當時一事無成的劉邦。然而根據下文所描述的事情,就能看出司馬遷這是對劉邦採用了先抑後揚的手法。

劉邦因為喜愛喝酒和美色,所以經常去王媼、武負那裡欠錢喝酒。誰曾想只要劉邦來喝酒,她們店裡的生意就會出奇的好,以至於她們自願放棄劉邦的欠債。

劉邦的行為明明是十分無賴的,可偏偏在司馬遷的筆下卻成為了神蹟。不得不說,司馬遷對於劉邦是十分偏愛的。

司馬遷在《史記》中雖對項羽有讚揚之詞,但亦有貶低之詞,可以說十分公正

看過史記的人都知道,司馬遷在每一個本紀、世家、列傳的後面,都會在最後協商對應的評價。項羽這裡也不例外。《史記·項羽本紀》的最後,司馬遷寫道:

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

大概意思是說,項羽在毫無憑藉的情況下,迅速地推翻了暴秦的統治,並自稱為霸王,這是千古以來都未曾發生的事情。這一段顯然是為了讚賞項羽的功績。從這裡也能看出司馬遷對於項羽推翻秦朝統治的行為是表示讚賞的。

然而,在這之後,司馬遷馬上就起了個轉折,那就是

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大概意思是說,項羽自持武力,背離天下,施行暴政,終於導致了自己的滅亡。而司馬遷此舉顯然是對項羽的行為表達了極大的不滿。

也就是說,司馬遷對項羽的評價是十分中肯,沒有偏頗的。

司馬遷所撰寫的史書被發現時,司馬遷已經死了,而漢武帝根本沒看見過《史記》

司馬遷有一個女兒嫁給楊敞,而楊敞是漢昭帝時期的宰相。楊敞和司馬遷女兒有一個兒子叫做楊惲。楊惲十分喜歡看司馬遷所留下的《史記》,並一直想要將其公佈開來。但是當時的大漢朝廷,一直被幾大權臣們把持著。因此,楊惲一直沒有將其獻出。

遷既死後,其書稍出。宣帝時,遷外孫平通侯楊惲祖述其書,遂宣佈焉。——《漢書·司馬遷傳》

直到後來漢宣帝即位,大漢逐漸呈現出政治清明的情形,楊惲才將這部史書公佈。而《史記》也得以重見天日。

也就是說就算司馬遷在《史記》中對劉邦真的不敬,那也不關他什麼事了。當然,司馬遷還是十分公正的,畢竟史書就是要這樣。

結束語

司馬遷在《史記》中並不吝嗇自己對劉邦的讚美,也不過分的吹噓項羽,可謂是十分公正了。


小云軒談史


司馬遷筆下的劉邦,好逸惡勞,好酒無度,好色成性,堪稱古代版的老流氓,他乾的那些齷齪事,簡直了!現在咱們來列舉一下吧!

一是,吃狗肉不給錢。沛縣有個有名的小吃叫樊噲狗肉,是樊噲使用了獨家秘方製作的,香氣撲鼻,入口即化。每次,劉邦都去樊噲家吃狗肉,但劉邦身無分文,每次都是賒賬,樊噲見到劉邦就躲,但躲又躲不掉,惹又惹不起,因為劉邦是個泗水亭亭長,好歹是個官。

二是,與寡婦生孩子。劉邦這樣的破落戶,是討不到老婆的,沒有哪個女人肯嫁給一個沒錢沒房一身缺點的男人的,所以劉邦到了四十歲的時候,還是沒有討到老婆。

後來,鄰村有個美豔的曹寡婦,很是寂寞,劉邦隔三差五地去幫曹寡婦挑個水,砍個柴,做個飯啥的,非常勤快,曹寡婦覺得劉邦不錯,便委身於他,一年之後生了一個大胖小子,取名劉肥。

三是,踹孩子下馬。彭城之戰,項羽以三萬大軍,擊敗了劉邦五十萬大軍,劉邦玩命地往西逃竄,眼看楚軍將至,劉邦嫌馬車跑的太慢,就把兒女踹下了馬車。

車伕夏侯嬰不忍心,就把孩子拽了上來,結果劉邦又把孩子踹了下去,夏侯嬰又把他們救了上來,一而再,再而三,關鍵時刻,寧願保自己的命,也不顧孩子的命,這樣不負責任的男人,他的後代又出現一個,劉備。

四是,隔空喊話。彭城之戰後,劉太公和呂雉成了俘虜,劉邦和項羽隔著鴻溝對峙,項羽架起了一隻大鍋,下面燒起了柴火,不一會兒,水咕嚕嚕地開了。項羽命人把劉太公帶了過來,對著劉邦大喊:“劉三,你再不投降,我就把你爹煮了!”

劉邦哈哈一笑:“大哥,咱們是結拜兄弟,這不是我爹,是咱爹,你煮吧,記得給我留點湯水!”項羽氣急敗壞,但他顧及名聲,只得放了劉太公和呂雉。

五是,不尊重知識分子。劉邦看不上寒酸的儒生,所以經常戲弄他們,最出格的一次,他看到一個儒生戴著一頂奇怪的帽子,劉邦就把帽子拿了下來,往裡面撒尿,完了之後,才把帽子還給他,此後,儒生見劉邦就提前把帽子藏了起來。

劉邦

漢武帝怎麼看

司馬遷是漢朝的史官,史官的職責是如實地記錄歷史,司馬遷如此廢寢忘食、孜孜不倦地還原歷史,把劉邦塑造成了自私自利、一無是處的小混混,漢武帝難道不知情嗎?

怎麼可能!帝王最在意的是後世的評價,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歷史可以把黑的寫成白的,把白的寫成黑的,是黑是白全靠史官一隻筆,漢武帝豈能不知這個道理。

1、或許有人說,漢武帝成天忙於四處征戰,無暇拜讀《史記》。

不是的。漢武帝精力充沛,他是個工作狂,漢武帝繼位初期,面向天下廣招賢才。東方朔寫了三十萬字的自薦信,胡言亂語,亂吹一氣。漢武帝愣是津津有味地看完了,整整花了一個月時間。所以漢武帝斷然沒有理由不看《史記》的,他就算不看漢朝以前的歷史,但漢朝歷史總該看看吧!

2、或許有人說,漢武帝求真務實,倡導言論自由,不搞虛頭巴腦的一套。

不是的!當年司馬遷只是替李廣的孫子李凌求個情,說了一句公道話,就惹得漢武帝雷霆震怒,並將司馬遷處以宮刑。在西漢,宮刑是比死刑更為殘忍的刑罰,一般人寧肯死也不願遭此奇恥大辱,然而,司馬遷卻選擇了宮刑,他如此選擇不是為了苟且偷生,而是為了寫《史記》。

3、還有人會問,劉邦真的幹了這麼多齷齪事嗎?

應該是的!劉邦好逸惡勞,流氓習氣重,這些都是有可能的,與曹寡婦生了兒子劉肥,踹孩子下車,往儒生帽子裡面尿尿應該都是真的,但把開國皇帝寫的如此齷齪的,恐怕只有司馬遷一個了!

除了劉邦,東漢開國皇帝劉秀、隋朝開國皇帝楊堅、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等等,哪一個不是堂堂正正的君子啊,只有劉邦是個吊兒郎當小混混。

4、或許有人問,司馬遷都受到了宮刑之辱了,為何還敢把劉邦寫成小混混?不怕殺頭嗎?

看了以上幾點,大家應該明白了,司馬遷就算再借給他十個膽子,他也不敢隨意發揮的,他之所以這麼寫,都是漢武帝默許的,或者說,是漢武帝定下了調子,讓司馬遷這麼寫的。

司馬遷當然也想盡量還原真實歷史,但他必須在漢武帝制定條條框框下寫,他只能在儘量不違反“原則”之下,最大限度地還原歷史,哪怕他有一點點出格,輕則重新寫,重則直接燒燬,讓他的心血付之一炬。

漢武帝為何這麼幹

漢武帝讓司馬遷把劉邦寫成了一個渾身缺點,四十還娶不到老婆的老男人,其實大有深意的,咱們回到當時的歷史背景來看:

秦朝末年,烽煙四起,戰亂不斷,先是陳勝吳廣起義,特別是那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如晴天霹靂一般震驚了整個華夏。

接著,群雄四起,天下大亂,之前被秦國吞併的七國紛紛宣佈獨立,楚國貴族項羽和項伯找到了放牛的楚懷王,打著他的旗號起義,沛縣泗水亭長劉邦也跟著起義了。

秦國滅亡之後,楚漢戰爭爆發,四年之後,劉邦擊敗了項羽,奪取了整個天下,建立了大一統的王朝,但此時天下人心不負,大家還想著回到秦國之前,七國並存的時代。

後來,劉邦借用呂后之手,一一除掉了這些手握重兵的異性藩王,並把兒子們封到了七國的地盤,這樣帝國才正常運轉起來。

之後,經歷了文景之治,漢朝經濟迅速發展,人口不斷增長,有了經濟實力,漢武帝開始征討四方,開疆破土。漢武帝是個好大喜功的人,特別在意世人的評價,特別是歷史的評價,於是他讓司馬遷寫《史記》。

如何寫開國皇帝劉邦呢?

古代講究個“皇權天授”,皇帝是龍的兒子,真龍天子,但劉邦出身貧寒,他爹是劉太公,不是龍,於是漢武帝就讓司馬遷虛構了一個故事:

這天,劉邦媽媽在河邊休息,突然陰雲密佈,雷聲大作,劉太公擔心媳婦出事,趕忙去河邊尋找,剛到河邊,突然看到一條黑龍盤在媳婦下身。

劉太公不敢過去,遠遠地瞅著,大約十分鐘之後,龍騰空而去,媳婦居然毫髮無損,劉太公把媳婦帶回了家裡,不久之後,媳婦懷孕生下了劉邦。

漢武帝為了證明劉邦是龍子,不惜玷汙祖奶奶的名節,真的是拼了!

接著,漢武帝為了繼續證明劉邦是真命天子,開始全力吐槽劉邦了,什麼與曹寡婦勾搭生子,什麼踹兒子下馬,什麼往儒生帽裡尿尿,諸如此類,反正,品行上劉邦一無是處,渾身都是槽點。

而與劉邦相比,項羽高大英俊威猛,出身高貴,重情重義,愛情專一,有血有肉,是個高高在上的大英雄,可這又怎麼樣呢!最後還不是被小混混劉邦打敗了,此乃天意啊!

劉邦是真命天子,就算他再無恥下流,再胡作非為,但天命所歸,他還是當了皇帝,而項羽當不了。諸如,陳勝吳廣起兵最早,但沒有天命,失敗了;韓信用兵如神,但沒有天命,死於非命;張良絕世之才,但沒有天命,只能給劉邦打工。

漢武帝是想告訴天下百姓,人要信命,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劉邦得了天下是天命使然,不是他努力的結果,他是躺贏的。所以,各位父老鄉親,大家各回各家,各安其命,老老實實地替老劉家,不要有任何非分之想。

因為命是爭不來的!





徐銀章


《史記》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具有偉大的開創性和和卓越的藝術性,如果單純的將司馬遷筆下的劉邦視為“混混”之流,未免太過片面。事實上,司馬遷在《高祖本紀》中完全展現出了一位開國之君的風采。李景星在《四史評議》中,就強調“三代以下,以匹夫而有天下者,自漢高祖始,故太史公作紀多用特筆,與他本紀不同。”

司馬遷在描寫人物方面有一種特殊手法,即“互見法”。在本人的傳記中表現這個人物的主要經歷和性格特徵,以突出其主要特點。而其他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點,則置入別人的傳記中去描述。《高祖本紀》主要寫劉邦起義、寫他的知人善任、仁愛大度,正面表現一代開國帝王的神采。而他性格中狡詐、殘忍、無賴的一面,則在其他人物的傳記中表現。

如果深讀過《高祖本紀》,則會對劉邦的形象有全面的瞭解,尤其是他正面的一面。首先是關於劉邦外貌的描寫:“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鬚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劉邦初登場,就受到周圍人的稱讚:“呂公者,好相人,見高祖狀貌,因重敬之,引入坐。”正是因為劉邦相貌不俗,呂公才將自己的女兒下嫁給他。而且劉邦起初只是一名小小的亭長,他的上級蕭何、曹參卻以他為首,這也側面體現了劉邦的個人魅力。

其次,司馬遷在劉邦身上加入了諸多神話色彩:“高祖醉臥,見其上常有龍”,“所居上常有云氣”,後面又描寫斬白蛇的片段。這些方面無一不暗示劉邦乃天命所歸之人。後面比較常見的是與項羽的對比,《高祖本紀》中為了突出劉邦的仁愛寬厚,特在此章中大量描寫項羽的殘暴。一邊描寫劉邦的大赦行為,一面描寫項羽的坑殺暴行。對項羽的描述文中多用“攻”“拔”“斬”“殺”等詞,這種乾脆利落的動作描寫突出了項羽的粗魯寡情,這與劉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就強調:“子羽暴虐,漢行功德。憤發蜀漢,還定三秦。誅籍業帝,天下惟寧。改制易俗。作《高祖本紀》第八。”從自序之中,就可以看出司馬遷的立場。司馬遷對劉邦的生平事蹟做出了詳細、客觀的敘述,也表達對劉邦的推崇。而這些是符合漢武帝的利益需求的。

基本上司馬遷對劉邦的塑造遵循了“不虛美、不隱惡”的原則,而且對項羽的描寫也做到實事求是。且看《項羽本紀》中開篇這段描寫: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競學。

小時候的項羽先學書,又學劍,後又學兵法,總是缺乏恆心,沒有毅力,什麼事情都沒能做好,這種有始無終的性格導致他在取得了重大成功的時候,依然免不了一場敗局,從開篇之中就已暗示著項羽的命運。

當然,司馬遷將項羽也給了項羽帝王般的待遇,將其列入本紀。司馬遷對項羽的感情是複雜的,既有對其英勇威猛的頌揚,也有對其殘暴的批判,寫項羽兵敗自殺,司馬遷足足用了千餘多字,表現出自己對項羽深深的惋惜。

迴歸問題的本質,就太史公司馬遷而言,他是一位十分偉大的史學家。自春秋時期,史官就堅持著“秉筆直書”的精神,司馬遷繼父親遺志,花費大量時間精力去編著史書,即便後來遭遇宮刑,仍矢志不渝。這樣一位鐵骨錚錚之人,自然不會因為媚上,而去篡改歷史。

司馬遷因為李陵求情而遭遇侮辱性的宮刑,他在李陵傳記中仍對其充滿著同情。漢武帝雄才大略,他自己雖然有任人唯親、寡恩薄情等缺點,但對於史官,尤其漢唐之時,統治者還是抱有尊敬之意的。

從另一方面來說,太史公司馬遷的風骨,自然不是現在的媒體工作者所能比擬的。


昨夜北風起1


司馬遷沒有刻意醜化劉邦,漢武帝生哪門子氣呀。

劉邦能奪得天下,必有過人之處。當時那麼多能人都投在劉邦帳前,決不是隨意和盲目的。歷史不允猜想,但我們可以推測,沒有一套開明的用人制度,如何有張良、韓信的衷心效力?

封建社會的皇帝,為的是家天下,為了家天下的穩定,皇帝老兒必定容不下功高蓋主的有功之臣的。當初韓信等人正是對皇帝的殘忍認識不足,才有了後邊的一系列悲劇,致使後來無數文人憤憤不平。沒做皇帝前,劉邦還是開明的,他到蕭何門前,照樣要司禮的。當初韓信當上元帥,是劉邦拜韓信為帥的,而不是一道聖旨宣令的。這比宋以後的皇帝可不是開明瞭一星半點。

估計,當初漢武帝也不向後來的那些皇帝容不下半點不同意見。

現代的文人都仇恨劉邦,至於原因,鬼知道!


逸散哥


現在我們所瞭解的歷史都是各朝各代所遺留下來的文史資料,一朝繼承一朝,從而中華文化能夠較為完整的保留下來,可是在閱讀這些經典的時候,你是否懷疑過這些史料的真實性,畢竟這是可以稱之為敵國的後繼者們所保留的,誰知道有沒有改動呢?較為出名的一位改動史料的皇帝乃是唐太宗,畢竟玄武門之變,影響太惡劣,並且唐朝的史官也是天不怕地不怕,玄武門事變之事“語多微文”,唐太宗於是責令史官重寫,美其名曰:“改削浮詞,直書其事”,既然有了這麼一個例子,反正我是對於每朝每代對於前朝的描述多了一絲懷疑,但是同樣令人疑惑的是,同樣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怎麼漢高祖劉邦就成了流氓,項羽倒成了英雄?

  大家都知道秦二世而亡之後,留下了兩個大BOSS,劉邦和項羽,很多人都沒有想到之後的楚漢戰爭,劉邦會打敗項羽,創立大漢王朝,因為論個人實力,項羽能爆錘十個劉邦,但是奈何劉邦手下的馬仔吊打項羽,蕭何、韓信、張良等都有這個實力,而反觀項羽集團,項羽生性多疑,連自己的亞父都不相信,手底下怎麼能夠團結一致,而且項羽太過於目中無人,不懂得韜光養晦,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樣子,楚漢戰爭,楚敗漢勝早已毋庸置疑,可是就是這樣一個開國皇帝卻在我們心中如一個流氓般,歷史為什麼要留一個流氓般的形象呢?

  很多人都說這就要問問司馬遷了,因為是他將“流氓”劉邦和英雄項羽帶給了我們,很多人也在懷疑當時編寫《史記》時,會不會摻雜了一些自己的私人感情,畢竟,他不是被漢武帝處以宮刑嗎?“讓我一輩子當不成男人,寫寫你的祖宗怎麼了”,很多人怕是都這樣猜測,可是司馬遷當時是正兒八經的太史令,編史的筆桿子就在他那裡,他所寫的東西可以稱之為權威了,而且之後班固的《漢書》,荀悅的《前漢紀》中所提到的劉邦形象都沒有什麼出入,如果有人說:“一定是全天下的文人都在為司馬遷圓謊”,那麼我肯定覺得,不是你瘋了,就是天下儒生瘋了,儒生的驕傲你不懂。

  對於劉邦的“好酒及色”這一記載,恐怕真實性毋庸置疑,畢竟漢家皇帝都很驕傲,對大漢的正統和功績有足夠的自信,只要記載的基本是事實,有點皮裡陽秋的筆法,也容忍了,既然傳下來了,就意味著承認了,這點需要向唐太宗好好學學呀,而對於失敗者項羽英雄的描述,不足為奇,因為《史記》中從不缺少對失敗者的讚賞,比如伍子胥、屈原、李廣等,這可能也是一種陰陽之道,給失敗者一個機會,總的來說項羽和劉邦,本為一代梟雄,用貶低的手法描述劉邦,也有可能是在欲揚先抑。



山農小學生


這顯然是以現代的眼光來揣度漢朝的情況。

首先,漢朝是最有“規矩”的朝代

照我們現在的理解,你寫歷史的史官,首要的服務對象難道不是最高領導—皇帝?工作的最高原則難道不是一切以最高領導的意志為轉移?漢朝時並不是這樣。在漢朝政治穩定時期,無論是帝王還是各級臣子,都一致遵循相應的規則、不會為所欲為,舉幾個具體的例子:

關於廟號:後來有些朝代的皇帝,對自己死去的先祖巴不得儘量美化,不僅諡號要儘量選好的字眼,廟號那也一個也不拉下;而漢朝在這方面卻異常認真、從不打哈哈。兩漢時期,只有做出重大貢獻的皇帝才配得上廟號,所以西漢享受這一殊榮的只有四位:劉邦—太祖、劉恆(漢文帝)—太宗、劉徹(漢武帝)—世宗、劉詢(漢宣帝)—中宗。東漢有廟號的只有劉秀—世祖、劉莊(漢明帝)—顯宗、劉炟(漢章帝)—肅宗。其他曾經上過廟號的,則被劉秀、漢獻帝倆人先後擼掉了。

有實力的帝王,從來不要過多的詞藻修飾,比如劉邦死後的全稱:太祖高皇帝,多麼低調、卻有格調;再看看後世的,比如乾隆:清高宗,諡號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

關於馬屁精:皇帝也是人,總有些個人愛好,所以有些善於迎合之人往往能得寵;然而漢代的寵臣向來受朝野鄙夷,皇帝也深知這一點,所以將這些馬仔視為取樂的奴才,只給予金錢、極少賜予官職爵位,在需要拋棄時更是從不手軟。如漢武帝曾寵信董偃,時常讓其陪著喝酒、遊戲,但被東方朔以“敗壞王制、帶壞皇帝”為名怒噴之後,漢武帝默默認錯,“董君之寵日衰”。

其次,司馬遷對劉邦及項羽的記錄比較客觀

《史記》中確實記載劉邦“好酒及色”,但也說他“隆準而龍顏,美鬚髯......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對於劉邦的成功,也從來不吝肯定之語,比如贊其“嘯命豪傑,奮發材雄...威加四海,還歌大風”等;

而對於項羽,司馬遷確實承認他“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為千百年少有的英雄人物;但也毫不掩飾他肆意屠殺無辜、背信棄義、妄自尊大等黑料:“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違約王漢,背關懷楚”等。

所以我們不能因為司馬遷如實記載劉邦好酒好色,就認為是在黑他。況且對封建時代的英雄人物來說,喝酒愛美女,並不是什麼大缺點,反之背信棄義才是要命的汙點,從這個角度來說,莫非他在黑項羽?

其三,相對客觀的《史記》,體現了漢武帝時期的時代觀

《史記》記載了從傳說中的三皇五帝一直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每篇的末尾都會加上司馬遷的評論,有褒有貶;對於西漢政權建立,書中花了大量篇幅描繪當時群雄並起、最終劉邦出身布衣卻奪天下的過程,雖然帶有個人觀點,但從當時統治者及士大夫階層對此書的反映來看,應該基本客觀。

對於自家祖宗的出身,漢代的帝王們從不諱言;而漢武帝所在的西漢前半期,由於離楚漢相爭並不遙遠,更加不會給自己亂貼金。這份自信,其實源於當時的特殊時代變遷大背景。秦滅六國,本質是對貴族政治的終結;秦末起義,更多的是六國貴族的復辟。而劉邦出身秦朝基層公務員,最終卻能戰勝楚國貴族項羽、建立大漢;朝廷的勳貴,大部分也跟劉邦一樣的出身。這一勝利,漢朝統治階層及文人認為是“上應天道、下順人心”,是值得自豪的一件事情。因此,對於項羽出身貴族所具有的一些英雄氣魄,西漢朝野並不迴避;對於當權階層原本的出身,沒必要、也無法尋根問祖拉貴親。

對於形成漢民族的兩漢王朝,我們應心懷感激;而對歷史上最有節操、最有骨氣的一波人—史官,我們更要致以最高的敬意。正是他們的捨身記載,讓我們能詳盡領略祖先幾千年的生存與奮鬥歷程,見證中華文明的艱難而偉大的延續。


正史漫談


首先你的說法是不準確的。司馬遷在《史記》中,對劉邦和項羽的描寫並非你所說的一個是小混混,一個是大英雄,而是對兩人進行了公正客觀的評價。

司馬遷在《高祖本紀》記述了劉邦一生,也給予其很高評價。“……故憤發其所為天下雄,安在無土不王。此乃傳之所謂大聖乎。豈非天哉。豈非天哉。非大聖孰能當此受命而帝者乎。”他把劉邦的功績歸結為大聖來形容,跟你所說的小混混相去甚遠。

《項羽本紀》則記錄了秦末英雄人物項羽的事蹟,在讚美項羽的同時,也中肯地指出了項羽的缺點。“……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信,奮其私智而不師青,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當然,作為一部偉大的史書,《史記》也提到了劉邦性格的缺點和項羽的英雄氣概。劉向、班固稱《史記》“不虛美,不隱惡”,就是從司馬遷對劉邦的描述而得出的結論。不虛美,就是對劉邦的讚譽有事實根據;不隱惡,就是對其存在的缺點不迴避不掩飾。

但是,後人往往忽略了司馬遷的不虛美,而特別看中了他的不隱惡,這就造成了很多人認為,司馬遷是貶劉褒項的。尤其後人一句“世無英雄,使豎子成名”,劉邦簡直成了厚黑學的祖師爺。必須澄清的是,這跟司馬遷無關。

所以現在回到你的問題。既然司馬遷對劉邦和項羽的評價都很中肯,並沒有“大逆不道”,漢武帝自然也沒必要生氣。何況漢武帝也算是一代明君,不至於做出太多的蠢事。說不定他的心裡,也很崇拜項羽這個大英雄呢!





笑談古和今


司馬遷先生作為一位最偉大的史學家,他的記錄,雖然很有小說家的才華,但是,他的記錄還是以一個史學家的相對客觀來書寫記錄的。

劉邦本就是混社會的,身邊豬朋狗友酒肉朋友多多,當然,他的天下,這些人功不可沒。

而項羽本是貴族,作為貴族,他的氣質上和對待人是確實有其劉邦不同的風格和方式。

司馬遷先生不過是如實的寫而已,漢武帝沒有道理去幹涉,畢竟 那是歷史,漢武帝那點度量應該是有的。


喬加貝


什麼叫司馬遷把劉邦寫成了流氓?要知道,司馬遷的史記在當時,的確是數得上的對歷史最為公正的記錄了。這是第一點,第二點,對於司馬遷,漢武帝並不是不生氣。要不然,司馬遷也不會被他閹割羞辱了。至於說司馬遷為什麼把劉邦寫成流氓。那是因為劉邦本來就是個流氓了。大家看,劉邦在沒有做皇帝之前,是什麼德行?吃喝嫖賭沒有抽,坑蒙拐騙外帶偷。劉邦那一樣沒幹過?在劉邦三十多歲以前,基本上就是以黑社會的性質存在的。在這段時間內,劉邦是鬥雞賽狗,賭博耍錢。除了沒挖絕戶墳以外,他可是沒有少敲寡婦門。而且是不分白天和黑夜呀。只要一有機會,劉邦就會彩旗飄飄。大家看,在歷史上有名有姓的寡婦或已婚婦女。跟劉邦牽扯不清的大有人在。什麼趙寡婦,曹寡婦。這個寡婦哪個夫人。這不簡直就是寡婦收集器嗎?由於劉邦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所以他知道勞苦大眾希望過什麼樣的生活,他心裡非常清楚老百姓需要什麼樣的生活。也正因為他知道這些。所以,他才能鬥敗公子哥項羽。大家看,劉邦在被項羽追殺的時候,把他的子女踹下車。為的是能夠讓車子減輕重量,以便於自己快速的逃跑。在晚上休息的時候,劉邦本性不改,照樣把戚姬騙上床。要知道,這個時候的劉邦,還是在被項羽禍禍的抱頭鼠竄的路上。就這,劉邦也不忘了跟個美女研究人體結構。在古代,人們都非常保守,做事也基本上都循規蹈矩。不會出太大的亂子。再看劉邦。分我一杯羹。在我們現代人看來,都有些不齒。更何況在兩千多年前呢?雖然說,孫子兵法的要義就是兵者,詭道也。但劉邦也太不要臉了吧?跟人家簽訂了罷兵盟約。轉過來就在背後捅刀子。人家回頭一反擊,他趕忙又狼狽逃竄。這也就是為什麼雖然劉邦贏得了天下,但卻沒什麼人高看他的主要原因了。說完劉邦,我們再來說司馬遷。我們說,司馬遷不想巴結劉邦嗎?答案恐怕是否定的。但此時此刻的司馬遷非常鬱悶。因為你劉邦所做的事,天下間人人皆知。眾口鑠金下,你讓司馬遷該怎麼寫?劉邦不是流氓,他沒有敲過寡婦門?別忘了,曹寡婦的兒子劉肥也是個山東王呢。司馬遷怎麼寫?難不成跟美國的馬克吐溫說的那樣,美國國會的議員,有一半都是婊子養的。國會議員讓他更改並道歉。於是,馬克吐溫第二天又在報紙上更正到,美國國會議員,有一半都不是婊子養的。有意思嗎?所以,在我看來,司馬遷對於寫劉邦的那一段,應該還是手下留情了的。至少他不會對劉邦添油加醋,這是可以肯定的。至於司馬遷在寫項羽的時候,也是比較客觀公正的了。我們都知道一句話,不以成敗論英雄。這不就結了?項羽雖然失敗了,但他雖敗猶榮。至少他不像劉邦那樣陰險狡詐。也是,項羽在俘獲劉邦的妻兒老小以後,並沒有欺負他們,更沒有凌辱呂雉。反觀劉邦,打不過項羽就狡賴,我爹是你爹,分我一杯羹。別說別的,就連劉邦的老爹都在罵劉邦。你讓別人怎麼給你包裝?另外,假設一下,如果虞姬沒有自殺,而是被劉邦俘虜。那麼虞姬的命運會是怎樣的?趕往下想嗎?說到底就一句話,劉邦即使得了天下,天下人也不會高看他。項羽即使失敗了,但他還是天下人心目中的英雄。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