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把刘邦写成小混混,把项羽写成了大英雄,汉武帝为何不生气?

史事春秋


在《史记》中刘邦整体形象还是比较正面的,说他是说他小混混只是很小一部分,项羽也不只是英雄形象,也有很多缺点,更重要的是汉武帝没有看到过《史记》,气又从何而来。

司马迁并没在书中一味贬低刘邦,在史记中刘邦整体的形象还是正面,伟大的。

比如司马迁描绘刘邦就给刘邦增添了神秘色彩。据说的家乡地势低平,多湿地湖泊、沼泽池塘,偶然的一天,刘邦的母亲刘媪在池塘边休息,疲倦就睡着了,梦见了与神相遇,突然间,天色昏暗,雷电交加,刘邦的父亲跑去看,看到一条龙趴着刘媪身上,不久后就怀孕生下来刘邦

据说刘邦长大后相貌不凡,颜貌似龙,长颈、高鼻梁,有“美须髯”,左股还有七十二颗黑痣。刘邦常到王媪﹑武负两家赊酒喝,他醉卧后,王媪﹑武负常看到他上面有龙。刘邦当泗水亭长时,沛县县令的客人(吕公,就是后来他岳父)给他相面,说他的相乃大贵之相,还把女儿吕雉许配给他。更有说法,刘邦所在之处上方常有运气,后来被秦始皇听说“东南有天子气”,还派兵来镇压。

后来刘邦因故无法按时押运囚犯到指定地点而释放所押刑徒后醉行泽中,遇到了一条大蛇挡住了去路,刘邦挥剑把蛇斩断为两半。后来有人见到刘邦斩蛇的地方有老妪在哭泣,问她原因,她说:“

吾,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 这便是“刘邦斩白蛇”的传说。

刘邦斩白蛇

大凡中国古代的开国皇帝,其出生常冠以神话的色彩,据说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母亲梦见神仙给她一粒光芒四射的药丸,吞下后就有了身孕。等到临产时,红光满屋,光芒四射,邻居以为他家着了火。这只不过那些帝王们为了能够让自己的权利更加的牢固,将自己神化而已。

在高祖本纪中还记载了刘邦生性豁达,大度,有宽大仁爱之心,善于用人,用人不疑,谦逊等美德,而所谓的刘邦的缺点只能算得上是点缀,这些缺点也进一步证明了刘邦虽有缺点但仍能取得天下,这说明刘邦是“

天命之人”,是“天子”。

《史记》中的项羽虽有很多英雄形象方面描写,但仔细读《史记》就会发现也有大量有关项羽残暴,杀害无辜,心胸狭窄,目光短浅的记载,正好与刘邦形成鲜明对比,而他的英雄形象只是在部分章节存在。

在司马迁完成史记后,并没有立刻把它公布,直到其外孙杨时才把书献出交给当时的汉宣帝,所以汉武帝没有看到过史记。

司马迁家族世代为太史,主要负责书籍整理,历史记录。他也是子承父业。他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等大儒,青年时曾到各处游历,查勘古代遗迹,搜集古代故事传闻,搜集了大量素材,资料。

司马迁

一直到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创作。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天汉三年(前98年),将军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出于书生气节就写了文章帮李陵辩护,被汉武帝知道了,后来又传闻说李陵在帮匈奴训练军队,攻打汉朝,汉武帝一怒之下,处死了李陵家族的人,司马迁也被判为死刑,当时死刑有三种结果,拿五十万钱赎命,处以宫刑,死

很显然司马迁拿不出那么多钱,但为了完成他父亲的遗愿,他选择了

宫刑。受此之刑,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了他巨大的创伤。出狱后复任中书令,他忍辱,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前后共经历了14年,创作完成了《史记》。

汉武帝像

但史记完成后并没有公开,史记中有一些对汉武帝的评判地方,所以就把书藏了起来,后来他外孙杨恽很喜欢这部书,就把他献给了当时的汉宣帝,才得以公布,流传,刊印。

综上,《史记》中的刘邦还是整体形象是正面的,否则恐怕《史记》也无法流传下来,还有很多有关刘邦出生的异像,都是为了证明他是“天明之人”,而项羽也是有很多缺点,负面记载,再加上汉武帝没有看过史记的内容又如何生气。


柘4011


前言:刘邦和项羽,一个是秦朝末年崛起的平民代表,一个是六国后裔的贵族代表。可以这么说,两个人相互交锋是迟早的事。

结果也正如大家所知晓的那样,刘邦在楚汉战争中获得了胜利,建立了汉朝,而项羽则是在乌江自刎,永远留下了“霸王”之名。

按照成王败寇的理论,刘邦应该是被后人无限称颂,项羽则应该被无限抹黑才对。然而事实上,对项羽的歌颂者却数不胜数,类似“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诗句都是称赞项羽的。甚至在司马迁的《史记》中都表达了司马迁对项羽的赞美之情。而司马迁对刘邦则是类似“好酒及色”的评价。

而司马迁身为汉武帝时期的人,难道不害怕汉武帝怪罪吗?

司马迁在《史记》中并没有贬低刘邦,反而是大加赞赏的

司马迁乃是汉武帝时期的人,也就是说他是汉朝的臣子。在古代,忠君报国的思想是十分流行的。哪怕是汉武帝对司马迁做了很过分的事情,司马迁也依旧要将这本史书写完,足可以他对汉朝的忠心。

而刘邦作为大汉王朝的缔造者,对这些汉朝臣子的意义则更加重大。因此,司马迁是不会对刘邦又任何不敬的。

事实也的确如此,在《史记·高祖本纪》中,随处都能看见司马迁对刘邦的尊敬。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首先,在司马迁对刘邦描述性格时提到其“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古代民以食为天,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无法养活,那是会受人耻笑的。比如说韩信,因为其不会劳作,还骄傲自大,以至于被周围的人嘲笑,甚至遭受胯下之辱。

就算是到了现在,这种人也是为社会所不容的。结果到了司马迁口中,刘邦游手好闲的行为却被美化成了意豁如也,有大度。这足可见司马迁对刘邦的尊重。

再来看看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对其不敬的地方。

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刘邦好酒及色,确实不是什么好词,特别是对于当时一事无成的刘邦。然而根据下文所描述的事情,就能看出司马迁这是对刘邦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

刘邦因为喜爱喝酒和美色,所以经常去王媪、武负那里欠钱喝酒。谁曾想只要刘邦来喝酒,她们店里的生意就会出奇的好,以至于她们自愿放弃刘邦的欠债。

刘邦的行为明明是十分无赖的,可偏偏在司马迁的笔下却成为了神迹。不得不说,司马迁对于刘邦是十分偏爱的。

司马迁在《史记》中虽对项羽有赞扬之词,但亦有贬低之词,可以说十分公正

看过史记的人都知道,司马迁在每一个本纪、世家、列传的后面,都会在最后协商对应的评价。项羽这里也不例外。《史记·项羽本纪》的最后,司马迁写道:

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大概意思是说,项羽在毫无凭借的情况下,迅速地推翻了暴秦的统治,并自称为霸王,这是千古以来都未曾发生的事情。这一段显然是为了赞赏项羽的功绩。从这里也能看出司马迁对于项羽推翻秦朝统治的行为是表示赞赏的。

然而,在这之后,司马迁马上就起了个转折,那就是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大概意思是说,项羽自持武力,背离天下,施行暴政,终于导致了自己的灭亡。而司马迁此举显然是对项羽的行为表达了极大的不满。

也就是说,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是十分中肯,没有偏颇的。

司马迁所撰写的史书被发现时,司马迁已经死了,而汉武帝根本没看见过《史记》

司马迁有一个女儿嫁给杨敞,而杨敞是汉昭帝时期的宰相。杨敞和司马迁女儿有一个儿子叫做杨恽。杨恽十分喜欢看司马迁所留下的《史记》,并一直想要将其公布开来。但是当时的大汉朝廷,一直被几大权臣们把持着。因此,杨恽一直没有将其献出。

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惲祖述其书,遂宣布焉。——《汉书·司马迁传》

直到后来汉宣帝即位,大汉逐渐呈现出政治清明的情形,杨恽才将这部史书公布。而《史记》也得以重见天日。

也就是说就算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刘邦真的不敬,那也不关他什么事了。当然,司马迁还是十分公正的,毕竟史书就是要这样。

结束语

司马迁在《史记》中并不吝啬自己对刘邦的赞美,也不过分的吹嘘项羽,可谓是十分公正了。


小云轩谈史


司马迁笔下的刘邦,好逸恶劳,好酒无度,好色成性,堪称古代版的老流氓,他干的那些龌龊事,简直了!现在咱们来列举一下吧!

一是,吃狗肉不给钱。沛县有个有名的小吃叫樊哙狗肉,是樊哙使用了独家秘方制作的,香气扑鼻,入口即化。每次,刘邦都去樊哙家吃狗肉,但刘邦身无分文,每次都是赊账,樊哙见到刘邦就躲,但躲又躲不掉,惹又惹不起,因为刘邦是个泗水亭亭长,好歹是个官。

二是,与寡妇生孩子。刘邦这样的破落户,是讨不到老婆的,没有哪个女人肯嫁给一个没钱没房一身缺点的男人的,所以刘邦到了四十岁的时候,还是没有讨到老婆。

后来,邻村有个美艳的曹寡妇,很是寂寞,刘邦隔三差五地去帮曹寡妇挑个水,砍个柴,做个饭啥的,非常勤快,曹寡妇觉得刘邦不错,便委身于他,一年之后生了一个大胖小子,取名刘肥。

三是,踹孩子下马。彭城之战,项羽以三万大军,击败了刘邦五十万大军,刘邦玩命地往西逃窜,眼看楚军将至,刘邦嫌马车跑的太慢,就把儿女踹下了马车。

车夫夏侯婴不忍心,就把孩子拽了上来,结果刘邦又把孩子踹了下去,夏侯婴又把他们救了上来,一而再,再而三,关键时刻,宁愿保自己的命,也不顾孩子的命,这样不负责任的男人,他的后代又出现一个,刘备。

四是,隔空喊话。彭城之战后,刘太公和吕雉成了俘虏,刘邦和项羽隔着鸿沟对峙,项羽架起了一只大锅,下面烧起了柴火,不一会儿,水咕噜噜地开了。项羽命人把刘太公带了过来,对着刘邦大喊:“刘三,你再不投降,我就把你爹煮了!”

刘邦哈哈一笑:“大哥,咱们是结拜兄弟,这不是我爹,是咱爹,你煮吧,记得给我留点汤水!”项羽气急败坏,但他顾及名声,只得放了刘太公和吕雉。

五是,不尊重知识分子。刘邦看不上寒酸的儒生,所以经常戏弄他们,最出格的一次,他看到一个儒生戴着一顶奇怪的帽子,刘邦就把帽子拿了下来,往里面撒尿,完了之后,才把帽子还给他,此后,儒生见刘邦就提前把帽子藏了起来。

刘邦

汉武帝怎么看

司马迁是汉朝的史官,史官的职责是如实地记录历史,司马迁如此废寝忘食、孜孜不倦地还原历史,把刘邦塑造成了自私自利、一无是处的小混混,汉武帝难道不知情吗?

怎么可能!帝王最在意的是后世的评价,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历史可以把黑的写成白的,把白的写成黑的,是黑是白全靠史官一只笔,汉武帝岂能不知这个道理。

1、或许有人说,汉武帝成天忙于四处征战,无暇拜读《史记》。

不是的。汉武帝精力充沛,他是个工作狂,汉武帝继位初期,面向天下广招贤才。东方朔写了三十万字的自荐信,胡言乱语,乱吹一气。汉武帝愣是津津有味地看完了,整整花了一个月时间。所以汉武帝断然没有理由不看《史记》的,他就算不看汉朝以前的历史,但汉朝历史总该看看吧!

2、或许有人说,汉武帝求真务实,倡导言论自由,不搞虚头巴脑的一套。

不是的!当年司马迁只是替李广的孙子李凌求个情,说了一句公道话,就惹得汉武帝雷霆震怒,并将司马迁处以宫刑。在西汉,宫刑是比死刑更为残忍的刑罚,一般人宁肯死也不愿遭此奇耻大辱,然而,司马迁却选择了宫刑,他如此选择不是为了苟且偷生,而是为了写《史记》。

3、还有人会问,刘邦真的干了这么多龌龊事吗?

应该是的!刘邦好逸恶劳,流氓习气重,这些都是有可能的,与曹寡妇生了儿子刘肥,踹孩子下车,往儒生帽子里面尿尿应该都是真的,但把开国皇帝写的如此龌龊的,恐怕只有司马迁一个了!

除了刘邦,东汉开国皇帝刘秀、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等等,哪一个不是堂堂正正的君子啊,只有刘邦是个吊儿郎当小混混。

4、或许有人问,司马迁都受到了宫刑之辱了,为何还敢把刘邦写成小混混?不怕杀头吗?

看了以上几点,大家应该明白了,司马迁就算再借给他十个胆子,他也不敢随意发挥的,他之所以这么写,都是汉武帝默许的,或者说,是汉武帝定下了调子,让司马迁这么写的。

司马迁当然也想尽量还原真实历史,但他必须在汉武帝制定条条框框下写,他只能在尽量不违反“原则”之下,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哪怕他有一点点出格,轻则重新写,重则直接烧毁,让他的心血付之一炬。

汉武帝为何这么干

汉武帝让司马迁把刘邦写成了一个浑身缺点,四十还娶不到老婆的老男人,其实大有深意的,咱们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

秦朝末年,烽烟四起,战乱不断,先是陈胜吴广起义,特别是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如晴天霹雳一般震惊了整个华夏。

接着,群雄四起,天下大乱,之前被秦国吞并的七国纷纷宣布独立,楚国贵族项羽和项伯找到了放牛的楚怀王,打着他的旗号起义,沛县泗水亭长刘邦也跟着起义了。

秦国灭亡之后,楚汉战争爆发,四年之后,刘邦击败了项羽,夺取了整个天下,建立了大一统的王朝,但此时天下人心不负,大家还想着回到秦国之前,七国并存的时代。

后来,刘邦借用吕后之手,一一除掉了这些手握重兵的异性藩王,并把儿子们封到了七国的地盘,这样帝国才正常运转起来。

之后,经历了文景之治,汉朝经济迅速发展,人口不断增长,有了经济实力,汉武帝开始征讨四方,开疆破土。汉武帝是个好大喜功的人,特别在意世人的评价,特别是历史的评价,于是他让司马迁写《史记》。

如何写开国皇帝刘邦呢?

古代讲究个“皇权天授”,皇帝是龙的儿子,真龙天子,但刘邦出身贫寒,他爹是刘太公,不是龙,于是汉武帝就让司马迁虚构了一个故事:

这天,刘邦妈妈在河边休息,突然阴云密布,雷声大作,刘太公担心媳妇出事,赶忙去河边寻找,刚到河边,突然看到一条黑龙盘在媳妇下身。

刘太公不敢过去,远远地瞅着,大约十分钟之后,龙腾空而去,媳妇居然毫发无损,刘太公把媳妇带回了家里,不久之后,媳妇怀孕生下了刘邦。

汉武帝为了证明刘邦是龙子,不惜玷污祖奶奶的名节,真的是拼了!

接着,汉武帝为了继续证明刘邦是真命天子,开始全力吐槽刘邦了,什么与曹寡妇勾搭生子,什么踹儿子下马,什么往儒生帽里尿尿,诸如此类,反正,品行上刘邦一无是处,浑身都是槽点。

而与刘邦相比,项羽高大英俊威猛,出身高贵,重情重义,爱情专一,有血有肉,是个高高在上的大英雄,可这又怎么样呢!最后还不是被小混混刘邦打败了,此乃天意啊!

刘邦是真命天子,就算他再无耻下流,再胡作非为,但天命所归,他还是当了皇帝,而项羽当不了。诸如,陈胜吴广起兵最早,但没有天命,失败了;韩信用兵如神,但没有天命,死于非命;张良绝世之才,但没有天命,只能给刘邦打工。

汉武帝是想告诉天下百姓,人要信命,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刘邦得了天下是天命使然,不是他努力的结果,他是躺赢的。所以,各位父老乡亲,大家各回各家,各安其命,老老实实地替老刘家,不要有任何非分之想。

因为命是争不来的!





徐银章


《史记》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具有伟大的开创性和和卓越的艺术性,如果单纯的将司马迁笔下的刘邦视为“混混”之流,未免太过片面。事实上,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中完全展现出了一位开国之君的风采。李景星在《四史评议》中,就强调“三代以下,以匹夫而有天下者,自汉高祖始,故太史公作纪多用特笔,与他本纪不同。”

司马迁在描写人物方面有一种特殊手法,即“互见法”。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的主要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他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起义、写他的知人善任、仁爱大度,正面表现一代开国帝王的神采。而他性格中狡诈、残忍、无赖的一面,则在其他人物的传记中表现。

如果深读过《高祖本纪》,则会对刘邦的形象有全面的了解,尤其是他正面的一面。首先是关于刘邦外貌的描写:“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刘邦初登场,就受到周围人的称赞:“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正是因为刘邦相貌不俗,吕公才将自己的女儿下嫁给他。而且刘邦起初只是一名小小的亭长,他的上级萧何、曹参却以他为首,这也侧面体现了刘邦的个人魅力。

其次,司马迁在刘邦身上加入了诸多神话色彩:“高祖醉卧,见其上常有龙”,“所居上常有云气”,后面又描写斩白蛇的片段。这些方面无一不暗示刘邦乃天命所归之人。后面比较常见的是与项羽的对比,《高祖本纪》中为了突出刘邦的仁爱宽厚,特在此章中大量描写项羽的残暴。一边描写刘邦的大赦行为,一面描写项羽的坑杀暴行。对项羽的描述文中多用“攻”“拔”“斩”“杀”等词,这种干脆利落的动作描写突出了项羽的粗鲁寡情,这与刘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就强调:“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易俗。作《高祖本纪》第八。”从自序之中,就可以看出司马迁的立场。司马迁对刘邦的生平事迹做出了详细、客观的叙述,也表达对刘邦的推崇。而这些是符合汉武帝的利益需求的。

基本上司马迁对刘邦的塑造遵循了“不虚美、不隐恶”的原则,而且对项羽的描写也做到实事求是。且看《项羽本纪》中开篇这段描写: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竞学。

小时候的项羽先学书,又学剑,后又学兵法,总是缺乏恒心,没有毅力,什么事情都没能做好,这种有始无终的性格导致他在取得了重大成功的时候,依然免不了一场败局,从开篇之中就已暗示着项羽的命运。

当然,司马迁将项羽也给了项羽帝王般的待遇,将其列入本纪。司马迁对项羽的感情是复杂的,既有对其英勇威猛的颂扬,也有对其残暴的批判,写项羽兵败自杀,司马迁足足用了千余多字,表现出自己对项羽深深的惋惜。

回归问题的本质,就太史公司马迁而言,他是一位十分伟大的史学家。自春秋时期,史官就坚持着“秉笔直书”的精神,司马迁继父亲遗志,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编著史书,即便后来遭遇宫刑,仍矢志不渝。这样一位铁骨铮铮之人,自然不会因为媚上,而去篡改历史。

司马迁因为李陵求情而遭遇侮辱性的宫刑,他在李陵传记中仍对其充满着同情。汉武帝雄才大略,他自己虽然有任人唯亲、寡恩薄情等缺点,但对于史官,尤其汉唐之时,统治者还是抱有尊敬之意的。

从另一方面来说,太史公司马迁的风骨,自然不是现在的媒体工作者所能比拟的。


昨夜北风起1


司马迁没有刻意丑化刘邦,汉武帝生哪门子气呀。

刘邦能夺得天下,必有过人之处。当时那么多能人都投在刘邦帐前,决不是随意和盲目的。历史不允猜想,但我们可以推测,没有一套开明的用人制度,如何有张良、韩信的衷心效力?

封建社会的皇帝,为的是家天下,为了家天下的稳定,皇帝老儿必定容不下功高盖主的有功之臣的。当初韩信等人正是对皇帝的残忍认识不足,才有了后边的一系列悲剧,致使后来无数文人愤愤不平。没做皇帝前,刘邦还是开明的,他到萧何门前,照样要司礼的。当初韩信当上元帅,是刘邦拜韩信为帅的,而不是一道圣旨宣令的。这比宋以后的皇帝可不是开明了一星半点。

估计,当初汉武帝也不向后来的那些皇帝容不下半点不同意见。

现代的文人都仇恨刘邦,至于原因,鬼知道!


逸散哥


现在我们所了解的历史都是各朝各代所遗留下来的文史资料,一朝继承一朝,从而中华文化能够较为完整的保留下来,可是在阅读这些经典的时候,你是否怀疑过这些史料的真实性,毕竟这是可以称之为敌国的后继者们所保留的,谁知道有没有改动呢?较为出名的一位改动史料的皇帝乃是唐太宗,毕竟玄武门之变,影响太恶劣,并且唐朝的史官也是天不怕地不怕,玄武门事变之事“语多微文”,唐太宗于是责令史官重写,美其名曰:“改削浮词,直书其事”,既然有了这么一个例子,反正我是对于每朝每代对于前朝的描述多了一丝怀疑,但是同样令人疑惑的是,同样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怎么汉高祖刘邦就成了流氓,项羽倒成了英雄?

  大家都知道秦二世而亡之后,留下了两个大BOSS,刘邦和项羽,很多人都没有想到之后的楚汉战争,刘邦会打败项羽,创立大汉王朝,因为论个人实力,项羽能爆锤十个刘邦,但是奈何刘邦手下的马仔吊打项羽,萧何、韩信、张良等都有这个实力,而反观项羽集团,项羽生性多疑,连自己的亚父都不相信,手底下怎么能够团结一致,而且项羽太过于目中无人,不懂得韬光养晦,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样子,楚汉战争,楚败汉胜早已毋庸置疑,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开国皇帝却在我们心中如一个流氓般,历史为什么要留一个流氓般的形象呢?

  很多人都说这就要问问司马迁了,因为是他将“流氓”刘邦和英雄项羽带给了我们,很多人也在怀疑当时编写《史记》时,会不会掺杂了一些自己的私人感情,毕竟,他不是被汉武帝处以宫刑吗?“让我一辈子当不成男人,写写你的祖宗怎么了”,很多人怕是都这样猜测,可是司马迁当时是正儿八经的太史令,编史的笔杆子就在他那里,他所写的东西可以称之为权威了,而且之后班固的《汉书》,荀悦的《前汉纪》中所提到的刘邦形象都没有什么出入,如果有人说:“一定是全天下的文人都在为司马迁圆谎”,那么我肯定觉得,不是你疯了,就是天下儒生疯了,儒生的骄傲你不懂。

  对于刘邦的“好酒及色”这一记载,恐怕真实性毋庸置疑,毕竟汉家皇帝都很骄傲,对大汉的正统和功绩有足够的自信,只要记载的基本是事实,有点皮里阳秋的笔法,也容忍了,既然传下来了,就意味着承认了,这点需要向唐太宗好好学学呀,而对于失败者项羽英雄的描述,不足为奇,因为《史记》中从不缺少对失败者的赞赏,比如伍子胥、屈原、李广等,这可能也是一种阴阳之道,给失败者一个机会,总的来说项羽和刘邦,本为一代枭雄,用贬低的手法描述刘邦,也有可能是在欲扬先抑。



山农小学生


这显然是以现代的眼光来揣度汉朝的情况。

首先,汉朝是最有“规矩”的朝代

照我们现在的理解,你写历史的史官,首要的服务对象难道不是最高领导—皇帝?工作的最高原则难道不是一切以最高领导的意志为转移?汉朝时并不是这样。在汉朝政治稳定时期,无论是帝王还是各级臣子,都一致遵循相应的规则、不会为所欲为,举几个具体的例子:

关于庙号:后来有些朝代的皇帝,对自己死去的先祖巴不得尽量美化,不仅谥号要尽量选好的字眼,庙号那也一个也不拉下;而汉朝在这方面却异常认真、从不打哈哈。两汉时期,只有做出重大贡献的皇帝才配得上庙号,所以西汉享受这一殊荣的只有四位:刘邦—太祖、刘恒(汉文帝)—太宗、刘彻(汉武帝)—世宗、刘询(汉宣帝)—中宗。东汉有庙号的只有刘秀—世祖、刘庄(汉明帝)—显宗、刘炟(汉章帝)—肃宗。其他曾经上过庙号的,则被刘秀、汉献帝俩人先后撸掉了。

有实力的帝王,从来不要过多的词藻修饰,比如刘邦死后的全称:太祖高皇帝,多么低调、却有格调;再看看后世的,比如乾隆:清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关于马屁精:皇帝也是人,总有些个人爱好,所以有些善于迎合之人往往能得宠;然而汉代的宠臣向来受朝野鄙夷,皇帝也深知这一点,所以将这些马仔视为取乐的奴才,只给予金钱、极少赐予官职爵位,在需要抛弃时更是从不手软。如汉武帝曾宠信董偃,时常让其陪着喝酒、游戏,但被东方朔以“败坏王制、带坏皇帝”为名怒喷之后,汉武帝默默认错,“董君之宠日衰”。

其次,司马迁对刘邦及项羽的记录比较客观

《史记》中确实记载刘邦“好酒及色”,但也说他“隆准而龙颜,美须髯......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对于刘邦的成功,也从来不吝肯定之语,比如赞其“啸命豪杰,奋发材雄...威加四海,还歌大风”等;

而对于项羽,司马迁确实承认他“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为千百年少有的英雄人物;但也毫不掩饰他肆意屠杀无辜、背信弃义、妄自尊大等黑料:“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违约王汉,背关怀楚”等。

所以我们不能因为司马迁如实记载刘邦好酒好色,就认为是在黑他。况且对封建时代的英雄人物来说,喝酒爱美女,并不是什么大缺点,反之背信弃义才是要命的污点,从这个角度来说,莫非他在黑项羽?

其三,相对客观的《史记》,体现了汉武帝时期的时代观

《史记》记载了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一直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每篇的末尾都会加上司马迁的评论,有褒有贬;对于西汉政权建立,书中花了大量篇幅描绘当时群雄并起、最终刘邦出身布衣却夺天下的过程,虽然带有个人观点,但从当时统治者及士大夫阶层对此书的反映来看,应该基本客观。

对于自家祖宗的出身,汉代的帝王们从不讳言;而汉武帝所在的西汉前半期,由于离楚汉相争并不遥远,更加不会给自己乱贴金。这份自信,其实源于当时的特殊时代变迁大背景。秦灭六国,本质是对贵族政治的终结;秦末起义,更多的是六国贵族的复辟。而刘邦出身秦朝基层公务员,最终却能战胜楚国贵族项羽、建立大汉;朝廷的勋贵,大部分也跟刘邦一样的出身。这一胜利,汉朝统治阶层及文人认为是“上应天道、下顺人心”,是值得自豪的一件事情。因此,对于项羽出身贵族所具有的一些英雄气魄,西汉朝野并不回避;对于当权阶层原本的出身,没必要、也无法寻根问祖拉贵亲。

对于形成汉民族的两汉王朝,我们应心怀感激;而对历史上最有节操、最有骨气的一波人—史官,我们更要致以最高的敬意。正是他们的舍身记载,让我们能详尽领略祖先几千年的生存与奋斗历程,见证中华文明的艰难而伟大的延续。


正史漫谈


首先你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刘邦和项羽的描写并非你所说的一个是小混混,一个是大英雄,而是对两人进行了公正客观的评价。

司马迁在《高祖本纪》记述了刘邦一生,也给予其很高评价。“……故愤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岂非天哉。岂非天哉。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他把刘邦的功绩归结为大圣来形容,跟你所说的小混混相去甚远。

《项羽本纪》则记录了秦末英雄人物项羽的事迹,在赞美项羽的同时,也中肯地指出了项羽的缺点。“……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信,奋其私智而不师青,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当然,作为一部伟大的史书,《史记》也提到了刘邦性格的缺点和项羽的英雄气概。刘向、班固称《史记》“不虚美,不隐恶”,就是从司马迁对刘邦的描述而得出的结论。不虚美,就是对刘邦的赞誉有事实根据;不隐恶,就是对其存在的缺点不回避不掩饰。

但是,后人往往忽略了司马迁的不虚美,而特别看中了他的不隐恶,这就造成了很多人认为,司马迁是贬刘褒项的。尤其后人一句“世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刘邦简直成了厚黑学的祖师爷。必须澄清的是,这跟司马迁无关。

所以现在回到你的问题。既然司马迁对刘邦和项羽的评价都很中肯,并没有“大逆不道”,汉武帝自然也没必要生气。何况汉武帝也算是一代明君,不至于做出太多的蠢事。说不定他的心里,也很崇拜项羽这个大英雄呢!





笑谈古和今


司马迁先生作为一位最伟大的史学家,他的记录,虽然很有小说家的才华,但是,他的记录还是以一个史学家的相对客观来书写记录的。

刘邦本就是混社会的,身边猪朋狗友酒肉朋友多多,当然,他的天下,这些人功不可没。

而项羽本是贵族,作为贵族,他的气质上和对待人是确实有其刘邦不同的风格和方式。

司马迁先生不过是如实的写而已,汉武帝没有道理去干涉,毕竟 那是历史,汉武帝那点度量应该是有的。


乔加贝


什么叫司马迁把刘邦写成了流氓?要知道,司马迁的史记在当时,的确是数得上的对历史最为公正的记录了。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对于司马迁,汉武帝并不是不生气。要不然,司马迁也不会被他阉割羞辱了。至于说司马迁为什么把刘邦写成流氓。那是因为刘邦本来就是个流氓了。大家看,刘邦在没有做皇帝之前,是什么德行?吃喝嫖赌没有抽,坑蒙拐骗外带偷。刘邦那一样没干过?在刘邦三十多岁以前,基本上就是以黑社会的性质存在的。在这段时间内,刘邦是斗鸡赛狗,赌博耍钱。除了没挖绝户坟以外,他可是没有少敲寡妇门。而且是不分白天和黑夜呀。只要一有机会,刘邦就会彩旗飘飘。大家看,在历史上有名有姓的寡妇或已婚妇女。跟刘邦牵扯不清的大有人在。什么赵寡妇,曹寡妇。这个寡妇哪个夫人。这不简直就是寡妇收集器吗?由于刘邦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所以他知道劳苦大众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他心里非常清楚老百姓需要什么样的生活。也正因为他知道这些。所以,他才能斗败公子哥项羽。大家看,刘邦在被项羽追杀的时候,把他的子女踹下车。为的是能够让车子减轻重量,以便于自己快速的逃跑。在晚上休息的时候,刘邦本性不改,照样把戚姬骗上床。要知道,这个时候的刘邦,还是在被项羽祸祸的抱头鼠窜的路上。就这,刘邦也不忘了跟个美女研究人体结构。在古代,人们都非常保守,做事也基本上都循规蹈矩。不会出太大的乱子。再看刘邦。分我一杯羹。在我们现代人看来,都有些不齿。更何况在两千多年前呢?虽然说,孙子兵法的要义就是兵者,诡道也。但刘邦也太不要脸了吧?跟人家签订了罢兵盟约。转过来就在背后捅刀子。人家回头一反击,他赶忙又狼狈逃窜。这也就是为什么虽然刘邦赢得了天下,但却没什么人高看他的主要原因了。说完刘邦,我们再来说司马迁。我们说,司马迁不想巴结刘邦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但此时此刻的司马迁非常郁闷。因为你刘邦所做的事,天下间人人皆知。众口铄金下,你让司马迁该怎么写?刘邦不是流氓,他没有敲过寡妇门?别忘了,曹寡妇的儿子刘肥也是个山东王呢。司马迁怎么写?难不成跟美国的马克吐温说的那样,美国国会的议员,有一半都是婊子养的。国会议员让他更改并道歉。于是,马克吐温第二天又在报纸上更正到,美国国会议员,有一半都不是婊子养的。有意思吗?所以,在我看来,司马迁对于写刘邦的那一段,应该还是手下留情了的。至少他不会对刘邦添油加醋,这是可以肯定的。至于司马迁在写项羽的时候,也是比较客观公正的了。我们都知道一句话,不以成败论英雄。这不就结了?项羽虽然失败了,但他虽败犹荣。至少他不像刘邦那样阴险狡诈。也是,项羽在俘获刘邦的妻儿老小以后,并没有欺负他们,更没有凌辱吕雉。反观刘邦,打不过项羽就狡赖,我爹是你爹,分我一杯羹。别说别的,就连刘邦的老爹都在骂刘邦。你让别人怎么给你包装?另外,假设一下,如果虞姬没有自杀,而是被刘邦俘虏。那么虞姬的命运会是怎样的?赶往下想吗?说到底就一句话,刘邦即使得了天下,天下人也不会高看他。项羽即使失败了,但他还是天下人心目中的英雄。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