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軍壓境,太監勸主子自殺。主子不聽,太監親自持刀動手

公元前656年,一個名叫蒲城的城門前,聚集著晉國的大軍。面對城前的軍陣,蒲城之主重耳和一些大臣、太監感到心很慌,認為這座城馬上就要守不住了。這時,一個名叫勃鞮的太監勸重耳自殺,因為蒲城馬上就要被破了,同時之前太子也自殺了。這樣可以保全蒲城這座城中的百姓。不過,重耳不打算聽,準備和自己的親信逃到別的地方。勃鞮見狀,直接提著自己的大砍刀,就向重耳砍去。

大軍壓境,太監勸主子自殺。主子不聽,太監親自持刀動手

武功高強太監形象

好在重耳也注重體育鍛煉,騎射技術也不錯。直接爬上城牆逃走了,勃鞮只砍下重耳的衣袖。重耳及其親信逃到了翟國。


重耳是晉國的公子,為什麼會被晉軍圍攻呢?重耳成為晉文公後,太監勃鞮試什麼結局?

你肯定會認為太監會被重耳殺死,但實際上反而獲得了晉文公的重用。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要從晉國的驪姬之亂說起。晉獻公寵愛驪姬,想立與其所生的小兒子為君。驪姬很有心機,表面上說不可,但是暗地裡卻設計陷害太子申生。他首先勸太子申生去祭祀自己的母親,然後在申生帶回的肉上下毒。然後裝作為了晉獻公的身體健康著想,讓人試毒。真是"最毒婦人心",比口蜜腹劍的李林甫還要可怕。

大軍壓境,太監勸主子自殺。主子不聽,太監親自持刀動手

驪姬影視形象

太子知道後,知道自己已經陷入了無路可逃的境地。自己的父王早就想廢太子了,這個機會肯定不會放過。即使自己申辯也不會有好結果;如果自己逃往他國,因為自己是太子的身份,很多人可以拿這個身份作文章。晉獻公肯定會不惜一切代價也要除子而後快,所以太子申生上不能申辯,下不能逃避,只好選擇自殺了。

太子申生自殺後,根據"立嫡立長"的原則,還有重耳和夷吾。於是,在晉獻公的默許下,驪姬就開始對重耳和夷吾造謠。說重耳和夷吾知道太子在獻給晉獻公的肉上下毒這件事,但是卻沒有說出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驪姬說這句話是無中生有、暗度陳倉、憑空想象、憑空捏造。但是這種鬼話晉獻公卻是十分相信,所以重耳和夷吾都開始心慌,於是馬上逃到自己的封地。

晉獻公派軍隊進攻兩位公子的封地。於是便出現了本文開頭出現的一幕。


重耳逃到翟國。勃鞮雖然擋住了晉軍的第一次進攻,但是在後來的進攻中失敗,在手下的勸告下逃到了梁國。為什麼要到梁國呢?這個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就是如果和重耳一樣去了翟國,那麼晉國肯定會大軍攻打翟國,兩兄弟都沒有活命的機會。正如人們逃命都分開跑,以免被敵人一網打盡。

第二個是梁國挨著秦國,如果晉獻公去世後,他可以求秦國的幫助來複國。

所以在晉獻公死後,晉國大臣殺死驪姬的兒子後,獲得了秦國支持的夷吾得到了晉國的至尊之位。當然,這其中也是有代價的,夷吾一面允諾給秦國河西之地。這片土地非常重要,不僅秦國和晉國爭了很多年,以至於三家分晉後的魏國,派吳起拿下所有河西之地。秦國無時無刻不想奪回河西之地,直到商鞅變法後,才奪回河西之地,得以建立優勢。另一面,夷吾還允諾給晉國大臣封地。

結果,夷吾坐上王位後,便開始不認賬了。不但不給秦國土地和大臣封地,還把大臣殺了,搞的內外都對其十分怨恨。人們都希望重耳來做晉國的王。

夷吾很不開心,便派太監勃鞮帶人追殺重耳。重耳得到消息,帶著親信開始了周遊各國的旅程。


後來,夷吾病逝。在秦國的幫助下,重耳得以回到晉國,登上王位。但是夷吾的死黨對重耳十分不滿,畢竟他們再也不能像從前那樣呼風喚雨了,還有可能被殺。

與其坐而等死,不如奮力一搏。他們決定先下手為強,於是打算燒死重耳。這時勃鞮得到這個消息後,便馬上通知重耳。晉文公一看就想起了這人刺殺自己兩次,要不是自己平時跑的快,恐怕早死了。於是拒絕見他,履鞮仍然堅持,並且拿齊恆公和管仲的故事來舉例,同時暗示他有危險。

晉文公於是召見他,他告訴了晉文公惠公勢力的陰謀,重耳於是到秦國軍營,逃過一劫。

大軍壓境,太監勸主子自殺。主子不聽,太監親自持刀動手

《琅琊榜》中高公公形象

提起太監,我們大概對他們的印象都不是很好。由於太監身處權力的漩渦中心,所以有很多太監都有看清形勢的眼光。比如《琅琊榜》中最聰明的人之一就是梁帝身邊的高公公,他暗中幫助靖王,也為自己謀得了一席之地。這也是歷史上有些太監可以權傾朝野的原因,因為他們看清了形勢,順勢而為。而太監勃鞮先是追殺晉文公成為晉獻公的手下,夷吾即位後又得到夷吾的重用,可見其眼光相當的精準。最後時刻幫助晉文公,是因為他看到了明晉文公的民心所向,他看到了晉文公將是一代霸主,看到了晉文公將會帶晉國跨上一個新的臺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