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秦汉唐明,西安3100多年建城史


周秦汉唐明,西安3100多年建城史

西安古称长安,早在100万年前,蓝田古人类就在这里建造了聚落;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这里已经出现了城垣雏形。西安有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100多年的国都史,先后有西周、秦、西汉、东汉、新、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13个王朝在此建都。西安是闻名世界的历史名城,与罗马、雅典、开罗齐名,也是中国六大古都中建都历史最长的一个,长安文化代表着中华文化的主干。“西安”之名称,始于明代。元至元九年(1272),元世祖封三子忙哥剌(la,音“腊”)为安西王,镇守这里,改京兆府为安西路。元皇庆元年(1312),改安西路为奉元路。明洪武二年(1369),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府城简称西安,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周——丰京镐京

周人最初定都之处并不是在后来长安所处的位置,而是在整个盆地的西端,今陕西省凤翔、扶风一带的“周原”。“周原”的本意为“周人所聚落的黄土塬”。这个带土字旁的“塬”特指的是黄土高原中,位于山地和平原间过渡带的一种桌状台地。之所以说它是桌状,是因为它呈现出顶面平坦、四周沟谷纵横形态。在原始农业阶段,这种即有利于农业开发,又可规避水患的黄土塬,能够帮助人类积累出深入大平原地区开发的人口和农业技术。一直到周文王时期,熟悉了关中平原整体地形的周人,才开始在后来的长安地区建筑名为“丰京”的都城,其后的周武王又在丰京之侧建筑了名“镐京”的城邑,并以“丰镐”为基地完成了代商大业。

周秦汉唐明,西安3100多年建城史

周秦汉唐明,西安3100多年建城史

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既伐于崇,作邑于丰”,在今西安西南郊沣河以西建丰京,武王时又在沣河以东建镐京。据《周礼·考工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周代的都城丰京和镐京都是方形的城市,城内东西向和南北向的街道各有九条,把全城分割为100个小区,除宫殿、宗庙、社稷坛和市场外,其余均为居民区。当时的西安附近都属于丰镐的郊区,整个关中地区为王畿所在。

周秦汉唐明,西安3100多年建城史

在西周的历史中,丰、镐两城有着不同的分工。具体来说,丰京主要是用来承载宗庙,镐京则是天子居住和理政的地方。从行政属性上看,镐京算是西周真正的首都。当然,这并不是说丰京就不重要了。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思是说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大的事就是祭祀与战争。用现代语言来解释的话,祭祀之事对应的就是“意识形态”工作。一个国家或者社群如果想要形成合力,需要有一个具备广泛认同基础的意识形态。于华夏文明来说,一以贯之的“祖先崇拜”意识,是其有别于其它主要文明的重要标志。以此来说,丰京在现实政治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并不比镐京要小。

秦——跨渭河宫殿群

西周末年,犬戎入侵,周平王迁都洛邑。由于秦襄公赞助东迁有功,被赐以岐丰之地。春秋时秦国建都雍城(今凤翔),今西安地区距离国都较近,在秦武公和秦穆公时,设立了西安附近最早的县,也就是西安地区政治区划的开始。战国时代,秦国先迁都栎阳(今阎良东南武屯乡一带),后迁都咸阳(今咸阳市东窑店镇、长陵车站、萧家村车站一带),今西安附近就成为咸阳的郊区。

周秦汉唐明,西安3100多年建城史

周秦汉唐明,西安3100多年建城史


秦统一全国以后,咸阳就成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是全国最大的城市。秦咸阳横跨渭河南北,渭北为政治中心,渭南为上林苑。根据考古发掘,秦咸阳的主要宫殿都在咸阳原上,西起毛王沟,东至柏家咀,东西长达6公里的原区,建筑遗址鳞次栉比,显然是庞大的宫殿建筑群。原上除大型宫殿外,还有为宫廷服务的手工业作坊,以及墓葬等。原下则为居民区、市场、手工业区,也有供皇帝游乐的兰池宫。渭南上林苑是皇帝游猎的场所,后来也在今西安西北郊兴建了许多著名的宫殿,如阿房、章台、兴乐和信宫等。

汉——长安城

秦代末年,刘邦、项羽相继入关,秦王朝顷刻瓦解。项羽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整个咸阳处于火海之中,堂堂一代帝都,顿时化为灰烬。刘邦迁都关中后,就只能暂住栎阳,另择新都。长安本来是秦咸阳郊区一个乡聚的名称,西汉建都这里以后,才成为都城的称谓。

周秦汉唐明,西安3100多年建城史

汉长安城南倚龙首原,北临渭水,因在秦咸阳兴乐宫基础上逐步扩建而成,形状布局不甚规则,平面略呈方形而缺西北角。城市方位为正南正北,东墙长5917米,西墙长4716米,南墙长7453米,北墙长6678米,城墙内面积34.39平方公里。此外,城墙外西郊有建章宫宫殿区,南郊有明堂等礼制建筑群及外郭居民区。

汉长安城的城市功能分区中,宫廷区占有特殊位置。其中最重要的宫殿未央宫、长乐宫位于城市南部倚龙首原而建,处于全城地势最高处。向北靠近渭水地势渐低,依次布置桂宫、北官、明光宫。因宫殿陆续建造,布局较为分散,每座宫殿各有宫墙环绕,宫墙内分布多座殿宇,形成大宫中有小宫和林木池沼的布局方式。包括未央宫、长乐宫、桂宫、北宫和明光宫在内的宫廷区占全城总面积的2/3以上。未央宫北阙外为大臣府第区以及公车司马衙署区。桂宫、北宫及明光宫以北为市场区及居民区。汉长安城城市规划的突出特点是以发达的郊区作为其补充。长安北郊和东南郊先后设置7座陵邑(县)。诸陵邑中以茂陵邑人口最多,计61000多户、27.7万余人。其次是长陵,计5万余户、17.9万余人。

隋唐——长安城

隋统一全国后,鉴于长安旧城“水皆咸卤”而且水量不足,加之原宫殿破坏严重,决定在汉长安城东南另建新都。由宇文恺主持编制规划,于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6月动工,先筑城墙,后辟街道坊里,于次年3月初步完成,定名大兴城。唐朝取代隋朝后更名长安城,又经过9次大规模修建,使之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周秦汉唐明,西安3100多年建城史

唐长安城南对终南山及子午谷,北临渭水,东有浐灞二水,城西一片平原。城市平面略呈长方形。城墙东西长9721米,南北长8651米,周长约36公里。城墙范围内面积83平方公里,加上后建的大明宫共达87平方公里。城北尚有禁苑,总面积达25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据《长安志》载长安、万年2县共8万余户,推算城郊人口约50万~60万,加上常驻军10万人和皇族、佛道僧尼、教坊舞伎乐工、外商宾客等,总人口约100万。

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继承古代都城规划布局传统手法,采用轴线对称布局,宫城居中偏北,宫城之南为皇城,正对皇城及宫城大门的南北中轴线为朱雀大街,城内道路、坊里也按对称布局。城的东南西各开3门,突出城市主要建筑群宫城和宫殿。但唐太宗以后修建大明宫,拓宽丹凤门大街,扩建兴庆宫,使对称布局略有变化。

唐长安城的道路系统形成严整的方格网形,犹如棋盘。南北大街11条,东西大街14条,均呈直角相交,通向城门的大街为主要干道。其中官城前的横街宽度220米,实际上形成广场;丹凤门大街宽度180米;南北主干道朱雀大街宽度150米;东西主干道金光门至春明门大街宽度120米;此外,东西向其他街道宽度40~75米不等,南北向其他街道宽度47~68米不等。居民坊里内的十字形及一字形道路宽约15米。东市、西市内井字形道路宽度16~30米不等。北城东段和东城,与城墙平行筑有夹城,把大明宫、兴庆宫及曲江池连接起来,为皇帝专用道路。

除宫城、皇城外,全城分为108个坊里。坊里大小规格不同,其中靠近朱雀大街两侧的4列最小,南北长500~590米,东西宽1020~1125米。皇城两侧的6列最大,南北长660~838米,东西宽1020~1125米。坊有坊墙,朱雀大街两侧的坊开2门,其余各坊开4门。坊内除有居民住宅外,还有官员府第和寺庙。皇城东南与西南分别设有东市、西市,为全城集中商业区。东市与西市呈对称布置,面积各为1000×927米和1031×927米,管理市场的机构位于市场井字街中央。

周秦汉唐明,西安3100多年建城史

城市水系与绿化。隋初开凿有从城南引洨水入城的永安渠、引潏水入城的清明渠及城东南引浐水入城的龙首渠。永安渠自今香积寺西南引洨水西北流,由安化门西入城,北流至景曜门以东出城北注入渭。清明渠自今皇子陂引潏水西北流,由安化门紧西入城,折东流入皇城,又北流入宫城。龙首渠自今马腾空附近引浐水北流,至长乐坡附近分为2渠,东渠由通化门附近入苑;西渠由通化门入城,向北流入官城。唐开元年中,又有引义峪水入曲江的黄渠。天宝年间又有引水作运输的漕河。黄渠流入曲江后,又从曲江池分出2渠:一渠向西北流往慈恩寺;一渠向东北流入曲升道坊龙华尼寺,2渠也是解决城东南用水的渠道。漕河从金光门折东入城,在西市东北角汇入水池。永泰二年(公元766年)对漕河重新疏凿,从西市引河东流至皇城东南角折向北流,绕皇城、官城东墙北流入苑。另外,还从浐水西渠引出一渠至兴庆宫注入龙池;又引一渠汇为东市放生池。

城东南的曲江池芙蓉园、御苑内的离宫别院、北郊上林苑及官员府第、寺庙皆广植花木。街道两侧多栽中槐,皇城宫城多植梧桐。

唐长安城的布局规划继承了古代城市规划传统,尤其直接受曹魏邺城规划及北魏洛阳规划的影响,平面布置方正规矩,每面各开3门,宫城居中偏北,皇城左右有祖庙和社稷坛,与《考工记》中记载的布局相近。城市建造先制订规划,然后筑造城墙、开辟道路,再逐渐营造坊里,具有严密的施工计划。城市道路、城墙正南正北,道路直角相交,反映当时先进的测量技术。城市选址经精心推敲,在谙熟地理的基础上反复考虑,缜密选择,使都城的建筑艺术与当地地理条件紧密结合。城市规划布局非常重视城市供水,渠道沿岗原之间低地布设,利用低平之地开渠引水,利用凹地开蓄湖泊,克服地形上的不利因素,也是唐长安城巧用地形的特点。诸如曲江池、永崇坊放生池、永定坊池、宣义坊池、安业坊池、大荐福寺放生池、兴化坊修德坊万花池、东西市放生池、东内苑龙首池、兴庆宫龙池、大明宫太液池、太极宫东、西、南、北四大海和山水池等,大大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

明清——西安城

唐末长安城遭到毁灭性破坏。留守长安的韩建弃宫城和外郭城,将皇城改建为新城。新城的东、西、南三面利用原皇城城墙,北面以原宫城的南墙为墙。据考古调查实测,新城东西长2820米,南北宽1843.6米,城墙周长9.3公里。城墙内面积5.2平方公里,是唐长安城面积的6.19%。城门则利用原皇城城门。为便于防守封闭若干城门,致使城门间不再对称。唐末韩建的新城显系抱残守缺之举,历经五代、北宋、金、元,城市格局无大变化。

周秦汉唐明,西安3100多年建城史

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奉元路为西安府,次年封朱樉为秦王驻节西安并扩建西安城。明初扩建城垣,除西、南面仍依韩建时的新城位置外,北、东两面向外扩展约1/4。即南城墙向东延长1470余米,西城墙向北延长1800余米,新筑东城墙和北城墙。明城墙经扩展后,原南城墙的安上门和西城墙的顺义门改名永宁门和安定门,东城墙和北城墙新开长乐门和安远门,使城墙四门重新形成大致对称的格局。城墙周长13.79公里,城墙内面积11.5平方公里,相当于韩建所建新城的2.21倍。崇祯末年(1644年)又分别在四门外修建四个关厢,形成城关。

由于历史与地形的限制,明长安城以今东、西大街为界分为南北两半,北半部面积为南半部的2倍。城内主要建筑如西安府治、按察使司署、贡院、长安县署等绝大多数在西半部,东半部仅有咸宁县署和秦王府,全城重心在西半部。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将钟楼从西大街迁至今址,成为直对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和四条大街的城市中心标志。

周秦汉唐明,西安3100多年建城史

清代西安城市布局的最大变化是建立“满城”。清顺治六年(1644年),将北大街以东、东大街以北约占全城1/3的城区筑墙设防。“满城”西墙从钟楼东北角延至北门东侧,南墙从钟楼东南角延至东门南侧,东、北两面直抵东城墙和北城墙。“满城”内拆毁秦王府,另置将军府、八旗教场和八旗驻军营房,成为封闭的军事区。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又在今大差市以东从“满城”南墙至南城墙间筑墙,将城市东南部划为南城,作为汉军驻防区。这样,就将城市的居民人口和经济重心完全挤压到城区的西半部。“满城”、南城军事区加上陕甘总督、陕西巡抚、陕西布政使治所和府县衙署等,全城面积的一半以上被兵营、官衙占据。全城的四个城门中,对外交往最频繁的东门被“满城”独占。其封闭与落后在同期全国省会城市中亦为绝无仅有。

3100多年建城史

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既伐于崇,作邑于丰”,在今西安西南郊沣河以西建丰京,武王时又在沣河以东建镐京。据《周礼·考工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大致反映出西周时丰镐二京的基本格局。在城市要素布局上,西周丰镐城郭内已出现大型市场和作坊,仕、商、工、耕者居住地域出现一定分化。西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0年),西汉王朝在今西安北郊建长安城。汉长安城的城市功能分区中,除宫廷区占有突出位置,面积占全城2/3以上外,还有“长安闾里一百六十,室居栉比,门巷修直”,拥有9个市场商业区和“八街九陌”的城市道路系统,并有发达的郊区城邑作为补充。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隋文帝在今西安市址建隋大兴城,唐时改名长安城。唐长安城由宫城、皇城与外郭城组成,包括110个坊里与东、西市,规模宏大,布局对称,道路宽广,街坊整齐,城市面积约87平方公里,居民达百万以上,成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恢宏壮丽的城市。唐末长安城因战乱遭到毁灭性破坏,城市面积缩小至皇城范围约5.2平方公里,仅及原有面积的1/16。明代将南城墙、西城墙分别向东、北延伸约1/4,新筑东城墙与北城墙,使城市面积又扩大到11.5平方公里。明代西安窑业兴盛,明隆庆时城墙皆用城砖包砌,城内寺庙、宅第、里巷、桥梁、仓廒、牌坊等建筑亦增多。至清代,因将城区东北辟为“满城”,专供八旗驻军及眷属居住,后又将城区东南划作汉军驻防区,城市建设趋于畸形封闭。

周秦汉唐明,西安3100多年建城史

周秦汉唐明,西安3100多年建城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