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人说:七十年代生产队那会儿压榨花生油,农民们都抢着干。这是为什么?

老张谈三农


印象里,压榨花生油并不是很好的工作,我曾经看到油坊工人们满头大汗,一身油垢,疲惫不堪的样子,实在难以想象当年农民们为什么争着去油坊干活,据说当时能进去油坊干活的农民都是有门路的人。



后来听同事讲起油坊干活的事迹,才明白了当时为什么大家争着抢着想要在一年一度的压榨花生油时,去油坊干活了。

同事说他是十七岁父亲拖人把他安排进了秋季打油的油坊干活,那时候是七十年代末,农民们吃的是玉米面饼子和红薯,那时候农民的生活中最缺少油水,而到油坊干活最大的好处就是有油水吃。

从家里去油坊干活时只要带上几个玉米面大饼子,然后带上几个大绿萝卜,到了吃饭时候,把萝卜洗干净了擦成萝卜丝,当碾碎了的花生米炒熟了的时候,趁负责人不在眼前,用勺子狠狠挖一勺炒熟的、特别热的花生碎放进盛着萝卜丝的盆里,然后放几粒大咸盐花子,用筷子搅拌起来,刚炒好的花生米热度刚好能把萝卜丝烫熟,就着大黄饼子吃,那叫一个香啊。



到油坊干活第一个好处就是有香喷喷的熟花生米碎吃,这是在家里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第二个好处是,挣钱多,因为压榨花生油是白天夜晚都不能停止的工作,大家可以趁不忙时候稍微休息,因此在油坊干活挣钱多,农民们能吃苦能受累,只要多挣俩钱,谁都愿意熬几天。

最后一点,就是每年压榨花生油结束时,要把所有的压榨机器都打扫赶紧,打扫出来的那些花生碎和油底子,几个人最后可以分一分带回家,拿回家的这些残渣能做菜半个月,让家人也跟着吃点油腥。

当年生产队压榨花生油,是大队干部安排人员,不算什么技术活,只要有个老师傅带领并指挥,基本上去的人就是干大活的,虽然累点,但确实是那些年的香饽饽好活。

除了挣钱多,大家还能额外的补充一下肚子里的油水。


悠然见东山


七十年代生产队实行的都是集体所有制,村民参加集体劳动挣公分,粮食按人口、公分分配,粮食有粮票,买肉有肉票,买布有布票。那个年代是缺吃少穿的年代,国家还不富裕,土地产出的粮食还不高,很多家庭都吃不饱饭。集体大锅饭时代,很多村集体都有自己的油坊,能在油坊干活挣公分可以说是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




那时候除了小麦玉米,地里还种了很多大豆、玉米,加工大豆油花生油的实在是太多了,油坊每天都忙活不过来。去油坊干活公分比种地挣得多不说,伙食还好。




我小时候就去过村集体的油坊,那时候生产队已经没有了,我大爷承包了油坊每年给村集体上交承包费。虽然不是集体的,但是保留了以前的生产机器和干活方式。小时候我经常去蹭饭吃,每回做饭都直接从挤出来的油里面舀一大勺子油炒菜,菜里还都有肉片,那饭菜可不是一般的香。端一碗菜,碗里漂着厚厚的一层油星,在油坊干活的伙食也是非常好的伙食了。




花生打油前需要脱壳,工作时抓两把花生吃是经常的事,本来生活条件就艰苦吃不饱,尤其是村集体的油坊可以想象在里面干活的没有不贪小便宜的,一堆花生吃几把谁也不会发现。




过年过节福利待遇好,又是月饼又是发油的,那个年代企业本身就少,没有几个人外出打工的,除了种地外能在油坊挣个钱来说机会还是很少的,肯定都会抢着干。




总的来说,70年代是生活条件还很艰苦的年代,除了种地没有什么肥差的工作可以做,能去村集体的油坊上班算是很好的工作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油坊越来越少,超市里东西琳琅满目,农民的生活也在发生着改变,70年代的生活成为了越来越多人脑海中最美好的回忆。


嗨喽农村娃


七十年代的榨油的活是收缩在公社的副业管理那里。我们下乡那个地方叫公社养殖㘯。一年到头农民吃油非常有限,主要是靠自己养猪,炼些荤油。记得六九年年末生产队分油,一人六两,那可是一年才分那么多呀。我分得的那六两油被我一次性的招待同学用了。


月影清泉51085696


农村老人说,七十年代生产队那会儿压榨花生油,农民们都抢着干,这是千真万确的,为这甚至都有打破头的。说起这个话题,心情瞬间沉重起来,记忆仿佛被什么牵着,飞回了上世纪的油坊里。

那时候的生产队,别看仅仅的百十户的人,管理也是很严格的。生产队每年都要评工分,男的一般10分,最高12分,女的一般六到九分,儿童三分。不能小瞧这小小的一分两分,架不住一年360天。所以,评工分的时候争论特别多。再就是干活儿的工种争抢也多,除了几个当官的,像赶马车的,食堂的和油坊,都属于人人争抢的好活儿。

记得姑姑那年二十来岁,刚从不花钱的农业大学毕业,回到农村。恢复高考之前,读再多的书也白搭。姑姑模样长得俊,心性儿高,当时追她的小伙儿排成队,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姑父,就是因为姑父当时在油坊干活,又加上村支书是他的亲哥哥。当时属于苗根正红的好条件,到现在应该属于事业单位干部家庭吧。

我那时被奶奶带在身边,一来二去就跟姑父熟了起来。他每次来的时候,布袋儿里总装着宝贝,或者碎花生米,或者花生饼。那时候,缺油水的孩子见到这东西,就好像吃了大餐,享受着呢。

那时候的油坊座落在村里大院的一角,在大队部的右手边。当时大院儿热闹的很,小孩子也没什么可玩的,全都聚在大院里疯,特别是油坊的门口,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有一次,我费了好大的牛劲才钻到前排。透过虚掩的门缝正好看到了姑父,便使劲的喊了一声,姑父回头看见,出来把我领进去。这是我第一次进油坊,真是开了眼。大锅里的花生热气腾腾地冒着气,姑父他们下身穿裤衩,上身光溜溜地在忙活,里面好香好香啊,姑父抓给我一大把的花生米,还指着刚打出的油让我喝,告诉我能喝多少就喝多少。记得我当时一口气喝了很多,以至于回家后连饭都不吃,父母以为我病了,当时都吓坏了。

虽然姑父的文化不高,最终姑姑还是和他结了婚。生产队是中国农村历史上特存的社会现象,从上世纪的五十年代直到八十年代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它压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大锅饭时代人人都在混,以至于种地的没有产量,当官的想着腐败。所以,那时,油坊真不是一般人才能进去的。因为公分最高,全队最高的12分,比一般男工还高出两分,再就是穷,那个年代,肚子里吃都吃不饱,哪里有什么油水。


流水无声



雨轩品茗2


抢着干的最根本原因还是能经常性的往家偷点油,虽不能太多却可太勤,积少成多保证一家人顿顿有油水应该是没问题的。虽然对农村榨油坊不了解,但对那时我们那的食品公司也就是屠宰厂真的是太了解了,正式工人每人都带个大饭盒,每天都能往饭盒里放点肉或油之类的,门卫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对临时工管的却很严,经常翻兜子,所以临时工就把肉割成薄片用卫生纸包上塞裤腰带上,甚至放裤衩子里带出去。有次公司下班时把临时工招集到一起,挨个大检查,结果偷肉者几近百分百。当时由于营养不良人们普遍面黄肌瘦,但只有食品的和饭店的个个白白胖胖,走在大街上一眼就能看出来。


焦尚友村


那时候,是农业合作化,你必须干,也是你的正常工作,不然队长不给你记工,到年底你会分不到口粮的,现在改革开放时代,家庭承包制,所以手工压榨油,很苦力,没有人愿意干。


Yangjanli


我小时去榨油坊玩呢,大家抢着去干肯定是有好处,第一,肯定是吃菜放的油多。第二,也许能顺点油或买点便宜油回家,第三,可能有油饼拿回家,花生油油饼是能吃的。第四,工作比去田地里舒服。


阿牛china2016


记得那个时候村里吃的还是大锅饭,一个生产队的村民都吃在一起。由于当时上面的政策规定私人家是不允许烧火做饭的,一旦被逮到私自烧火做饭,那么你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人反革命的人,这在当时是非常严重的,轻者可能会在村里开大会进行批斗教育,严重时可能还会坐牢。


大锅饭可能对于现在的很多朋友来说连见都没有见过,但是在哪个年代除了大锅饭你根本就没有别的东西可以吃。说起大锅饭感觉听起来还是挺高大尚的,但是在当时我们从来就没有吃饱过,男的一人一顿定量是一斤饭,女的一人一顿定量是七两饭。说实话就这点饭拿来塞塞牙缝还是可以的,垫吧垫吧肚子,吃点东西活个命而已。你是不知道以前那个年代在路上被饿死的人不计其数,其中我周围就有好多这样可怜的人。

农村的老人说:“七十年代,村里的生产队压榨花生油的时候,村民们都抢着干,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确实,那个时候每当村里面压榨花生油的时候村民们都抢着干,其实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帮村里面压榨花生油可以吃饱饭。

由于压榨花生油是村里面的大事,所以每当村里面压榨花生油的时候,生产队长和会计都给员工们开小灶。那天中午和晚上大家可以提前去大食堂吃饭,而且想吃多少就吃多少直到吃饱为止。

以前老太爷在世的时候,他天天安排我大哥去上夜校读书,后来老太爷去世以后,我们后面几个兄弟姐妹从来都没有去读过书。由于当时大哥不仅仅识字而且会打算盘,因此大哥在村里被任命为会计。这样一来,由于家里多了这么一层关系,所以那些年每次生产队压榨花生油的时候我肯定都在场。

记得有一次我们几个榨油的老员工和队长开玩笑说喝油,结果队长顺手拿起一公斤的油量打起满满的一量油说,今天你们谁要是把它全部都喝了下去,那么他下午不仅仅不用干活而且我还给他记十分功的满功。当时在场的几个人没有人敢吭声,但是我人送外号“股牛”,还是硬着头皮就答应了,满满的一量两斤花生油我一口气给喝的干干净净,然后我下午回去睡了一大觉而且当天还是满功的十分。



职业农民小强的故事


刚榨出来的热花生油可香了,榨油的人可以随便喝,但经常榨油的第一次不会喝很多,长期缺油的胃容易拉稀,一般是逐渐多喝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