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賑災釋放信貸也要警惕信用風險


抗疫賑災釋放信貸也要警惕信用風險

近日,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籠罩並不斷蔓延,目前疫情的嚴重程度尚未得到有效緩解,隨著封城、封村,工業、服務業等各行業均無法開展正常生產經營,全國經濟形勢承壓明顯,當前,我國經濟正處於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三期疊加”影響持續深化,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中國公共衛生安全遭遇嚴峻挑戰,正常的經濟秩序遭受一定衝擊,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的具體影響尚無可估計。

從消費層面來看,疫情對餐飲旅遊、影視娛樂、客運交通等行業形成較大負面影響。東北、海南等旅遊季節性熱門旅遊區域變得蕭條冷清。以往熱鬧非凡的春節檔電影市場也幾乎整體消沉。這些都是直接可見的損失。反映在金融方面,風險已經顯現債券發行量也驟然降低,但是2020年一季度和二季度仍有超過1.3萬億和1.5萬億元的信用債面臨到期或回售。疫情的影響將主要反映在企業的現金流上,企業延遲開工,經營性現金流進一步收縮,尤其是資金較為緊張的民企。

一般認為,信用的影響大體可以表現為:經營性現金流、籌資性現金流及債券的到期規模,房地產、商業貿易、交通運輸、非銀行業都將在現金流方面蒙受損失。尤其是對於特定行業弱資質主體而言,疫情衝擊將導致主體盈利和現金流的進一步階段性下滑,傳媒、休閒服務和交通運輸行業面臨的困難相對較大,自身造血能力已經出現階段性惡化。

近日,央行及各地政府都紛紛放寬信貸,儘管寬鬆的貨幣環境與政策層面不抽貸、不斷貸的引導有利於提振主體再融資能力,但支撐的效果仍有待觀察,尤其是在此次疫情衝擊下,面臨集中到期壓力的低評級主體,貸款機構尤其需要警惕疫情形勢下的這些低評級主體存在的道德風險,雖然很多這樣的企業還沒有資格到債市發債,但行業債券近期到期量大增也會影響該行業的市場風險,可能會加劇行業因借新還舊而帶來的債務摩擦。

“受疫情影響,絕大多數行業的信用至少會存在更大的不穩定性,建議在短期儘量不做信用下潛”中銀國際證券的分析師認為。在實施過程中,各地政府還需要出臺一些對民企的針對性支持政策,而非簡單降低融資成本和條件的政策。

(文中圖文綜合海外網、第一財經、“信用中國”、“企業信用管理辦公室”等資料查詢、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