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灘區遷建工程規劃涉及長垣、封丘、原陽、平原區

新鄉市黃河灘區鄉鎮體系專項規劃

6.2.1 灘區人口發展水平預測

封丘縣黃河灘區帶長 56 公里,寬 2-6 公里,灘區面積 241 平方公里,涉及 5 個鄉鎮 43 個行政村 3 個自然村,居住人口 10.06 萬人,村莊佔地面積 17538 畝。河南省黃河灘區居民遷建第一批試點涉及封丘縣 5 個村 2053 戶 7634 人;河南省黃河灘區居民遷建第二批試點涉及封丘縣 6 個村 4299戶 15198 人;2017-2018 年度計劃將灘區剩餘 34 個村 22935 戶 77763 人全部外遷。

原陽縣黃河灘區居民遷建涉及陡門鄉、靳堂鄉、大賓鎮、蔣莊鄉、官廠鎮 5 個鄉(鎮)16 村,20432 人,佔搬遷總人口的 77.3%。其中:陡門鄉 2065 戶,7976 人;靳堂鄉 1548 戶,5575 人;大賓鎮 323 戶,1161 人;蔣莊鄉 917 戶,3341 人。

長垣縣武邱鄉、苗寨鄉、蘆崗鄉開展遷建工作,共涉及 22 個村、7667 戶、28744 人。其中,武邱鄉 4848 戶、18089 人,苗寨鄉 1982 戶、7639 人;蘆崗鄉 837 戶、3016 人,復墾耕地面積 1161.69畝。

平原新區韓董莊鎮開展工作,涉及 626 戶,2379 人

6.2.2 鄉鎮體系規劃發展方針

1、分級發展小城鎮,擇優培育重點鎮。

2、加強村莊人居環境改善,持續推進鄉村振興發展。

3、積極有序引導村鎮集中佈局、整合發展。

6.2.3 灘區社會居民點分級規劃

社會居民點依據鄉鎮現狀資源情況、灘區位置,將居民點劃分為:重點鄉鎮(鄉鎮中心區)、一般鄉鎮(鄉鎮中心區)、村居民點 。打造 9 大重點鄉鎮,起到輻射帶動作用。規劃重點鄉鎮為:趙堤鎮、蘆崗鄉、惱裡鎮、李莊鎮、陳橋鎮、荊隆宮鎮、官廠鎮、原武鎮、橋北鄉,一般鄉鎮:武邱鄉、苗寨鄉、孟崗鄉、尹崗鎮、曹崗鄉、陡門鄉、蔣莊鄉、韓董莊鎮。以重點鄉鎮為核心,協同周邊一般鄉鎮,以產業資源為依託,帶動村落產業集聚發展。每個鄉鎮組團以重點鄉鎮為核心,帶動一般鄉鎮、輻射周邊,錯位互補,發展區域內獨特的產業職能。

黃河灘區遷建工程規劃涉及長垣、封丘、原陽、平原區

圖 6-3 鄉鎮體系分級規劃圖

6.2.4 安置社區佈局

(1)安置社區佈局與建設的目標

1、減量化。村莊縮並是城鎮化背景下的村莊佈局發展趨勢,村莊數量應隨著人口(城鎮化)的減少而減少,對不宜保留的村莊予以遷並,適度減少村莊數量,引導由分散佈局向集中發展。

2、新型化。對村莊實行淨化、硬化、美化、亮化、便利化,建設佈局合理、交通便利、設施齊全、環境優美、特色鮮明、人民安居樂業的新型村莊。

3、規模化。推進村莊規模化,將小型村莊整合成大中型村莊,擴大單個村莊規模,積極推行大村莊制,以便更好地提高村莊的配套設施水平,改善人居環境。

(2)灘區居民搬遷安置

活化存量——合村並點分類開展,3 處灘區集中安置點位於規劃範圍堤北,29 村就地城鎮化,保留 385 處村落建設用地位於規劃範圍內。規劃科學謀劃,分期遷建。依據《河南省黃河灘區居民遷建規劃》,按照 20 年一遇防洪標準,未達到防洪安全建設標準的或者具備拆遷條件的村鎮,須外遷安置。近期搬遷工作涉及武邱鄉、苗寨鄉、蘆崗鄉、尹崗鎮、李莊鎮、曹崗鄉、陳橋鎮、荊隆宮鄉、陡門鄉、大賓鎮、靳堂鄉、官廠鎮、蔣莊鄉、韓董莊鎮,搬遷村莊全部遷至黃河大堤北側。近期未涉及遷安鄉鎮:趙堤鎮、方里鎮、孟崗鎮、魏莊街道辦事處、惱裡鎮、原武鎮、橋北鄉,應保障村民安全,提高防洪標準。加高村臺、修建避水臺和平頂房,防洪標準確保達 20 年一遇。遠期逐步搬遷至大堤北側。

黃河灘區遷建工程規劃涉及長垣、封丘、原陽、平原區

圖 6-4 鄉鎮拆遷安置分析圖

6.2.5 村鎮提升策略

科學規劃佈局,切實抓好安置區建設。堅持規劃先行,按照產業、村莊、土地、公共服務和生態規劃“五規合一”的要求,結合縣域新農村建設規劃,依託縣城、重點鎮、產業集聚區、農業產業化集群等科學規劃和建設安置區,統一規劃建設供水、供電、道路、醫療衛生、教育等基礎設施。拓寬籌資渠道,切實減輕群眾負擔。充分用好財政資金,加大省發展改革、財政、國土、水利、教育、衛生計生、交通、民政、電力、文化等各部門項目資金整合力度,統籌用於安置區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用活土地政策,通過節餘建設用地指標進行籌資。積極吸引社會投資建設燃氣管道、通訊網絡、加油站、大型超市、民營醫院等有收益的配套設施。

加快拆舊復墾,同步推進土地流轉。把舊村拆除和土地復墾作為試點成敗的關鍵環節,堅持搬遷與拆舊、復墾同步推進,根據搬遷進度,及時組織力量拆除原住房,進行土地復墾整理,防止群眾返遷。制定出臺鼓勵灘區土地流轉的支持政策,充分利用黃河灘區資源優勢和獨特區位優勢,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強化產業支撐,促進農民轉移就業。堅持把安置區建設與產業發展、轉移就業同步推進,著力通過產業發展就近就地轉移一批、通過職業培訓對外勞務輸出一批、通過土地流轉規模化經營解決一批、通過政府購買基層公共服務崗位吸納一批等“四個一批”,努力讓更多搬遷群眾有穩定的工作崗位,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

創新社會管理,健全管理體制。針對居民搬遷後,原有自然村、行政村的地域概念被打破,村民變成了社區居民,按照“一區多居”管理模式,對安置多個遷建村莊的社區,保持原村級組織不變,社區居委會為基礎、社區管理服務中心為依託、其他各類社會組織為補充、社區居民廣泛參與的社區管理體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