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医生:心理重建远比生活重建难 要学会排解疏导

心理医生:心理重建远比生活重建难 要学会排解疏导

人可以被隔离,但人心不能。人心里蔓延的,除了爱、感动、责任,同样有无助与焦虑。

从大年初三开始到元宵节,孙霞在电话、电脑前守了12天。

她是长兴深蓝心理负责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后,她的团队临时决定为居民提供心理支持。打来电话的有居家隔离的人,有社区干部,还有来自武汉的求助者。有人因疫情出现过度紧张、焦虑情绪,有人因疫情造成生活不便,情绪难以排解,也有人本身存在心理问题,因为疫情被再度激发了。

全国31个省份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后,2月2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印发通知,要求各地设立应对疫情心理援助热线。这也被认为是疫情的第二条战线。

“非常时期,焦虑、担心是非常正常的。”孙霞说,借助运动、娱乐等方式排解,以及民生保障、复工复产工作开展,人们大多找到情绪排解疏导渠道,“比想象中平静”。

有焦虑,但不至于恐慌

一开始,孙霞他们将组建的心理咨询热线接入市里统一管理的服务中,由12345转接。但效果并不好,心理咨询需求被淹没在大量购物、出行、复工等问题中。

几经思考,他们选择在网上公开4名咨询师私人手机号,每天9:00至16:30接听热线,“陆续才有电话进来”。

她还记得,一位20多岁的男性求助者,全副武装出门到超市购物,回家洗菜时,水花溅到眼睛,瞬间引发了心理危机。“我会不会被感染?”他在电话里反复询问。

一位来自武汉的求助者,因为居住的楼里陆续出现确诊病例,恐慌到达顶点。他从除夕开始就没开过窗,依然担心病毒会蔓延到家里,“就像笼子里的一群鸡,不知道什么时候轮到自己”。

孙霞建议,如果出现负面情绪加重无法排解、出现恐慌心理等情况超过一周以上,就需要及时获得心理干预,以缓解压力。

但幸好,产生恐慌情绪的是,不少人打心理咨询热线,是想聊聊天。比如,等待毕业求职的节点遇上疫情,规划全被被打乱的学生;在封闭环境下,因为“菜咸了还是淡了”就爆发冲突的家庭;以及面临即将到来的复工,担心自身安全的职工等等。“他们在焦虑,但没有恐慌。”孙霞说。

“与汶川地震时求助者瞬间遭到一次伤害、二次伤害,导致情绪崩溃不同,此次疫情从出现到蔓延,有持续的过程,人的负面情绪也有累积过程,只要及时排解,就不会产生大规模急性应激反应。”孙霞说,从目前网络、电话反馈情况看,大多居民通过与家人朋友倾诉、娱乐休闲生活等都能有效化解不良情绪。

她注意到,国家发布通知后,2月5日浙江各地陆续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疏导工作,抽调医生,设立应对疫情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等。湖州开通了社会心理服务网络平台,一些心理医生也自发创建心理咨询群,覆盖面更大,也相对更加有序。

还不到松下来的时候

当然,正因为与地震这种突发性自然灾害不同,疫情从出现、蔓延到被控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人们对疫情的心理认知与情绪应对,也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

“现在还不到松下来的时候。”孙霞有些担心,目前求助者主要是原本心理状态并不稳定的人,以及受到疫情影响遇到实际困难的人,在疫情出现拐点或相对平稳后,一些更深层的心理需求和问题可能会浮现。

前两天,一位70多岁的志愿者打来电话,冒着风险、挨家挨户上门登记、服务,却遭遇了冷脸、拒绝甚至谩骂,因而怀疑、否定自己所做的事。

“疫情控制后,社区干部、志愿者从高度压力之下脱离出来,激情冷却,可能会失落、后怕。还有全身力量都集中在抗疫中的医护人员,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结束后,也很有可能产生恐惧、逃避等情绪,导致创伤应激后遗症。”孙霞告诉记者。

事实上,根据相关心理援助热线粗略统计,目前抗击疫情一线工作人员的来电,占比不足10%。

“心理重建远比生活重建难得多,但表达与疏导会帮我们克服很多困难。”孙霞说,他们团队的心理咨询热线也将一直畅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