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叙事,悬念,时代的角度剖析《追风筝的人》电影魅力和现实意义

对于追风筝的人这部片子,很多人只从两个孩子阿米尔和哈桑友谊故事内容来解读,这未免过于局限,要想真正看懂导演和作者的良苦用心,必须从多个角度来解读。




电影《追风筝的人》改编自卡勒德·胡塞尼同名小说,该影片豆瓣评分8.2分,聚焦在上世纪70年代生活在阿富汗少年阿米尔和仆人哈桑身上的一起放风筝的童年,关于人性的背叛与救赎的故事。


《追风筝的人》是著名的好莱坞导演马克·福斯特拍摄,拥有二十多年的摄影经验。无论是科幻、爱情,还是战争等,这些不同类型的题材他都能驾轻就熟,此外他还拍了《007:大破量子危机》、《死囚之舞》、《送报男孩》、《生死停留》和《机关枪传教士》等,并且拥有美国电影摄影师协会和意大利摄影师协会双会员身份。


《追风筝的人》是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他因该作品获得2006年联合国人道主义奖,感动无数的人。从作者的成长经历出发,关于三对父子命运轮回的故事,小说情节安排巧妙,震撼人心。


如果仅从故事内容来解读此片,很难深刻领会这部佳片真正的魅力所在。因此,本文将从“镜头悬念,叙事结构, 时代背景的现实意义 ,这三个方面从微观到宏观来深度解读:


  • 镜头悬念:层层深入吸引观众在观影的一开始就追随故事的发展脉络,融入情节
  • 叙事结构:二元对立是产生意义的最基本结构,也是叙事作品的最根本深层结构
  • 时代背景:《追风筝的人》的阿米尔的第一人视角,强烈的表达了宗教矛盾和民族阶级矛盾,战争的残酷,而主人公的赎罪和救赎之路,升华了反思战争,追求和平的主旨


以叙事,悬念,时代的角度剖析《追风筝的人》电影魅力和现实意义

1、制造镜头悬念——层层深入吸引观众在观影的一开始就追随故事的发展脉络,融入情节


①2分钟15秒17个镜头为整个故事抛砖引玉,交代了主角埃米尔的大致情况


电影《追风筝的人》从片头字幕到故事开端,短短4分50秒的时长,去除片头字幕2分35秒,故事开端用了2分钟15秒17个镜头为整个故事抛砖引玉,交代了主角埃米尔的大致情况:

  • 1. 生活环境——美国;
  • 2. 生活条件——小资;
  • 3. 职业发展——作家,已出书《A SEASON FOR ASHES》;
  • 4. 行动趋向——回阿富汗,弥补过去的错。


同时,2分15秒的故事开端,通过人物对话以及镜头语言不断地“制造悬念——揭开悬念——再次制造悬念”,悬念的层层深入吸引观众在观影的一开始就追随故事的发展脉络,融入情节。


  • 悬念1:故事开始,埃米尔的妻子走向埃米尔问道:准备好了么?
  • 揭开悬念:埃米尔的第一本书;


  • 悬念2:门口的包裹;
  • 揭开悬念:书;


  • 悬念3:书的内容?
  • 揭开悬念:《A SEASON FOR ASHES》


  • 悬念4:电话


  • 悬念5:有办法弥补过去的错


每当设置的悬念被揭开,新的悬念随之到来,并且悬念的揭开也不是通过赤裸裸的方式展现,而是通过一波三折的镜头语言来完成。


比如此段落中的书,在这一段落中是一条主线,对于书的出场以及书的正面展现都是经过精心的设计完成。


以叙事,悬念,时代的角度剖析《追风筝的人》电影魅力和现实意义


②电影空降的包裹是最具有戏剧性和象征意义的意象之一,为故事带来新的转机和发展方向


埃米尔和她妻子之间的对话以及莫名其妙出现在门口的包裹在一开始便让人好奇。注意,在电影空降的包裹是最具有戏剧性和象征意义的意象之一。它往往会给故事带来新的转机和发展方向。


故事层层悬念的设置不仅揭开了埃米尔内心深处不堪回首的往事,同时也让埃米尔在救赎之路解开了父亲那难以启齿的秘密——哈桑是埃米尔同父异母的兄弟。


重回阿富汗的埃米尔没能和哈桑之间再重拾有过的美好,没能以兄弟的身份和哈桑重聚,但冥冥之中上天还是为他的救赎之路指明方向——解救哈桑的遗孤Sohrab。


影片的末尾和开片相呼应,哈桑的孩子被带到美国,埃米尔和他的妻子还有哈桑的孩子在如画的风景中放风筝,哈桑的孩子也终于在此刻露出从未有过的笑容。

以叙事,悬念,时代的角度剖析《追风筝的人》电影魅力和现实意义


2、叙事结构——结构主义认为二元对立是产生意义的最基本结构,也是叙事作品的最根本深层结构


①这部电影进行结构分析与追寻,会发现两条主要线索,从宏观角度来看家国情仇,从微观角度来看亲情,救赎,友情之间的发展


将《追风筝的人》这部电影进行结构分析与追寻,会发现两条主要线索:

  • 一是,从宏大叙事的角度看,国家、家庭、个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是较明显的线索;
  • 二是,战争、罪恶、救赎、亲情、友情之间的发展与转换是较深入的线索。


哈桑作为一个卑微的仆人,对主人忠心耿耿,天真的以为可以与阿米尔成为真正的朋友。为了保护他,瘦弱的哈桑用弹弓对抗阿塞夫,与其结下过节。哈桑向阿米尔许诺“为你,千千万万遍”,为了保住他为阿米尔追到的风筝不被阿塞夫夺走,他说“阿米尔少爷赢得巡回赛,我替他追这只风筝。我公平的追到它,这是他的风筝”,最后却惨遭阿塞夫的侮辱。


阿米尔因为自责设计将阿里父子逼走,阿里父子再一次救了阿米尔,没有当着他父亲的面揭露他,而是默默忍受并离开。后来为了报答阿米尔父亲的恩典,哈桑答应拉辛汗带着全家回去帮忙照料废弃的房子,为了保住房子,哈桑夫妇抵抗塔利班党羽被枪杀,用自己的勇气和生命去维护阿米尔一家。


二十年后,为了再次打开阿米尔灵魂救赎的道路,拉辛汗告诉阿米尔这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阿米尔踏上了拯救哈桑的儿子索拉博的道路,然而却戏剧性地遇到已成为塔利班领导人的阿塞夫,命运轮回般的降临在他们身上。


在他们的打斗中,已沦为阿塞夫玩物的索拉博举起弹弓对抗阿塞夫,这让我们]想起哈桑曾用弹弓抵抗阿塞夫保护阿米尔,此时索拉博就像哈桑的转世。


以叙事,悬念,时代的角度剖析《追风筝的人》电影魅力和现实意义


②《追风筝的人》的叙述结构以及故事中主要语义素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解密其中蕴含的多重意义


《追风筝的人》中的所有意义则主要来源于故事中四个主要语义素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


由于二元对立,“我们感觉到差异,正是由于这种感觉,世界才呈现在我们面前,并为我们的目的而存在”。

  • 哈桑一家与阿米尔父子呈直接对立关系,这是故事的基本矛盾,而阿塞夫等恶势力则是激化这一矛盾的因素。


  • 哈桑一家与阿米尔父子呈直接对立的关系是由他们]和阿塞夫等恶势力呈间接对立关系凸显出来的,虽然阿米尔父子和阿塞夫等人在对待哈桑他们态度不同,但他们属于同一个阶层,本质上统一, 可视为矛盾统一体。


  • 哈桑一家和拉辛汗虽不属于同一个世界,但他们表现出的人性善良真挚的优良品质也让他们成为一对矛盾统一体。


哈桑与索拉博这对父子的命运更像是一一个悲剧的轮回。

小时候哈桑为了保护阿米尔,两次与阿塞夫等人正面对抗。而索拉博在失去双亲之后不幸沦为阿塞夫的玩物,经历了与他父亲一样的遭遇,但同时也继承了父亲勇敢的品质,举起弹弓救下阿米尔。


哈桑父子与阿塞夫等恶势力之间的矛盾也是两个宗教信仰的冲突,在某种程度上激化了故事的基本矛盾并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可以看出阿米尔父子和阿塞夫等恶势力在对待哈扎拉人的不同态度,阿米尔父亲乐善好施,但他心底从未承认过两个宗教之间的平等,而阿塞夫的宗教歧视更是导致他之后暴行的根本原因,他们看似对立实则统一,他们表层的对立关系形成反衬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深层的统一关系则反映出深刻的主题。


以叙事,悬念,时代的角度剖析《追风筝的人》电影魅力和现实意义


③深层结构的分析,结构主义批评把结构分为表面和深层,只有揭露深层结构才能透视事物的潜在意义


结构主义家认为潜入深层,注重抽象是结构主义文论批评的特点之一。结构主义批评把结构分为表面和深层,只有揭露深层结构才能透视事物的潜在意义。‘通过对文中二元对立关系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深层结构的关系。


首先,在宗教冲突的大环境中人性与非人性间的对立。虽然在这个宗教矛盾严重,阶级分化明显的社会哈桑一家却始终保持善良真诚的品质,为朋友或主人他们能够默默忍受侮辱,甚至献出生命。


另外作为普拉什上层阶级的拉辛汗也曾为与一个哈扎拉姑娘结婚而与家庭抗衡,也只有他才真正欣赏阿米尔的才华,从文中可以看出拉辛汗是一-位正直不为社会风气所左右的人。


其次,阿米尔父子却被社会风气浸淫,阶级分化的思想侵蚀了他们,他们的非人性面慢慢显露。阿米尔父子懦弱自私,为了自身利益牺牲亲生儿子和兄弟。阿塞夫等恶势力由于宗教歧视根深蒂固,更是残暴地对哈扎人进行大屠杀,这种兽性的反人行径令人发指。他们之间.正是人性与非人性之间的对立。


矛盾冲突构成了二元对立的矩形方正,而当矛盾不复存在时,也就标志着二元对立的消解。“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拉辛汗的话点亮了阿米尔心中的灯塔。


最后,是贯穿电影的“罪”与“赎”思想,阿米尔一直生活在对过去“罪”的深深自责中,在反复的挣扎后,终于踏上了救赎的道路,这是一次外在与内在救赎的结合,冒着生命危险对索拉博的拯救也是对其心灵的救赎。


而阿米尔父亲在犯下那为人所不耻的“罪”后,他表现的乐善好施可以理解为出于对背叛兄弟放弃亲子的愧疚而进行的自我赎罪。甚至阿米尔贤惠的妻子索拉雅也有离经叛道的经历,年少时她曾与男人私奔并因此毁坏家族声誉,在与阿米尔结婚后,她表现的温柔体贴也是对过去的救赎。至少他们都勇敢地用自己的方式面对不堪的过去并找回了灵魂深处的人性。


贯穿整部电影的风筝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阿米尔曾说风筝是他和父亲之间薄如纸的交集,现在它也成为他和阿米尔之间的微弱的交集,正是风筝化解了两人间的坚冰。他为索拉博追风筝时说“为你,千千万万遍”,这里故事似乎回到了原点,象征了美好的结局。


以叙事,悬念,时代的角度剖析《追风筝的人》电影魅力和现实意义


3、时代背景—— 《追风筝的人》的阿米尔的第一人视角,强烈的表达了宗教矛盾和民族阶级矛盾,战争的残酷,而主人公的赎罪和救赎之路,升华了反思战争,追求和平的主旨


①追风筝的人的电影时代背景为2001年911时间后


阿富汗位于西亚的伊朗高原的东部,地处战略重要位置,长期以来,奉行中立和不结盟政策,作为在大国俄国的邻居,是俄国陆地进入印度洋与美争霸的道路。


四十年前的阿富汗,当时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阿富汗君主制的终结、苏联入侵、内战、塔利班当权、911事件等,因穆斯林文化冲突而战争不断,种族和种族的冲突,宗教和宗教的矛盾,文化和文化的融合,个人感情和社会制度的对立。


1973年到1979年间,苏联在阿富汗发动了3次政变,使阿富汗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1979年9月,苏联出兵阿富汗,却难以控制局面,最终于1989年撤离。1994年,阿富汗难民营伊斯兰学校的学生组成了塔利班,并于1996年全面掌权。然而,掌权后的塔利班暴行不断。


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以打击藏匿的本·拉登为由推翻了塔利班政权,本电影主要以这段时间的阿富汗为背景。

以叙事,悬念,时代的角度剖析《追风筝的人》电影魅力和现实意义


②宗教矛盾严重,民族阶级分化明显的社会


阿富汗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主要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分为逊尼派和什叶派。普什图人是阿富汗第一大民族 ,在阿富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中都占据主要地位,主要信仰逊尼派,为伊斯兰教中的最大派别,自称"正统派”, 与哈扎拉人信仰的什叶派对立。


而哈扎拉人是 阿富汗的人口第三多的民族,具有蒙古人血统。但长期受到普什图等民族的歧视,其地位历来不被中央政权重视 阿富汗会的阶层关系与民族关系纠缠在一起,普什图族常常构成阿富汗的中上层,而哈扎拉人则多为下层;不仅如此,民族秩序又凌驾于其他社会等级之上。


在《追风筝的人》电影中阿米尔是普什图人的后代,哈桑则属于哈扎拉人的后代。长期以来,哈扎拉人一直在阿富汗受到歧视。

富贵人家的仆人大多是哈扎拉人,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阿米尔不愿意承认哈桑是他的朋友,也可以解释阿米尔的父亲睡了阿里的妻子后感到多么羞耻。


阿塞夫是小说里的头号反面人物,同样出生于以个富裕的普什图家庭。他认为阿富汗一直并永远是普什图人的地盘 ,普什图人才是真正纯种的阿富汗人;而“塌鼻子巴巴鲁”哈扎拉人应该被清除出阿富汗。


阿米尔家庭内部的这种不平等关系,隐含了阿富汗社会民族关系的等级,而阿富汗会的阶层关系又根植于不平等的民族关系之上。从电影其他人物关系中,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到这种以民族为中心的社会等级秩序。


以叙事,悬念,时代的角度剖析《追风筝的人》电影魅力和现实意义


③《追风筝的人》的阿米尔的第一人视角,强烈的表达了宗教矛盾和民族阶级矛盾,战争的残酷,而主人公的赎罪和人性救赎之路,升华了反思战争,追求和平的主旨


电影中风筝这一线索,贯穿着阿米尔的人生故事,追风筝的人不仅是哈桑,更是阿米尔,他也在追逐那只象征着善良、救赎、忠诚的风筝。


阿米尔的父亲背叛了阿里,用一生的善行去救赎;阿米尔背叛了哈桑,用解救索拉博去救赎。通过《追风筝的人》让观众了解和认识阿富汗这个国家特殊的普什图民族和哈扎拉民族之间的民族伦理,逊尼派和什叶派之间的宗教伦理及国家的多灾多难导致家庭成员之间畸形的家庭伦理。


阿米尔设计使哈桑父子离开的片段体现了人性当中的劣性战胜人性中的善性,但最终阿米尔踏上为自己也为父亲的赎罪道路也展示了人性中的善最终战胜劣。哈桑的一句话“为你,千千万万遍”令多少人感动,这是一个孩子对另一个孩子忠诚表白,为了阿米尔,哈桑愿意做千千万万的事情,现在阿米尔为索拉博放风筝的时候喊出“为你,千千万万遍”,阿米尔愿意为索拉博千千万万的事情。


阿米尔的故事犹如一面镜子,映射出作者的命运走向和生命意义,阿米尔的第一人视角拍摄手法,强烈的表达了宗教矛盾和民族阶级矛盾,战争的残酷的批判,而主人公的赎罪和人性救赎之路,升华了反思战争,追求和平的主旨,让阿富汗的人民清楚的意识到,重建阿富汗需要摒除不平等的民族观念、解决民族间的矛盾和冲突。


《追风筝的人》通过对风筝的表述,隐喻了主人公在历经各种挫折、磨难后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内心的坦诚,抚平了心灵的创伤,最终得以顿悟,人性得以成熟的过程。风筝这一象征体在促成结构完整的同时,进一步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创造出内容上的艺术美感。


以叙事,悬念,时代的角度剖析《追风筝的人》电影魅力和现实意义


结语:

通过《追风筝的人》以自然写实的拍摄手法,诉说着温情与残酷,美丽与苦难,它不仅仅展示了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史,也展示了一个民族的灵魂史,一个国家的苦难史。

电影就像一条清澈的河流,却奔腾着人性的激情,蕴含着阿富汗斯坦这个古老国家丰富的灵魂,激荡着善与恶的潜流撞击。

之所以能够吸引不同民族、国家的读者,撼动读者的心灵,是因为它讨论了关于人性和人性的拯救问题,这是现代人类面临的共同话题。其实,人性的救赎是这部电影的核心价值。谢谢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