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普米族村寨里体会脱贫群众的喜悦

中国商报/中国商网云南报道(记者 吴铸城)2020年除夕,中国商报记者驱车600余公里,从昆明来到地处滇西北高原上的云南怒江州兰坪县,再从兰坪县金顶镇出发,沿着蜿蜒崎岖的、新修的水泥路面,翻过山峦,又进山坳,来到了金顶镇高坪村鸡头刺村民小组。

鸡头刺村民小组是一个普米族村寨,共有48户普米族群众、162人。寨子背靠大山,前面是悬崖深渊,几十户人家的房屋错落有致地建在山坳中间,据了解,此前这里是个有名的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7户。

车行到山坳里,村支书和玉龙抱歉地说,前面车不能调头,只能走路了。此时,山顶阳光明媚,而山下气温却只有零下二摄氏度,空气清新,翠烟缭绕,好一幅高原生态、山村田园画卷。

在云南普米族村寨里体会脱贫群众的喜悦

火塘边的年夜饭

尹吉妹家就坐落在几棵巨大的百年古树旁。门上贴着对联,屋檐上的两个红灯笼在阳光和蓝天的映衬下显得分外喜庆。一个50来岁、瘦高的中年人在尹吉妹家的火塘边坐下,陪中国商报记者聊天,他是尹吉妹的丈夫尹加龙。火塘上两口铜锅炖着土鸡和腊肉。火光明灭,香味四溢,这就是他们的年夜饭。

在云南普米族村寨里体会脱贫群众的喜悦

“您家养了这么多羊,一只可以卖多少钱?”中国商报记者的话题就从尹吉妹家羊圈里的一群羊开始。

“就养了61只。羊长大每只可以卖1200元。每年可以卖30000多元。”

“养这么多羊,放羊很辛苦吧?”

“早上把羊赶上山吃草,晚上赶回家喂点玉米。一家人换着放羊,习惯了也不觉得苦。”

“除了养羊,您家还有其他什么收入?”

“还种了2亩多大蒜,大蒜每斤可以卖10元,每年可以赚2万多元;种了1亩多土豆,一部分留着自己吃,一部分可以卖,每亩收入有5000多元。”

“您家生活条件一直都不错?”

“以前可没什么致富门路,自从云南省里来了扶贫工作队,三峡集团又挂钩帮扶,这几年才好起来。每户补助种羊十只,每年都给一些补贴。现在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谈起自己的家底,51岁的尹吉妹,面带笑容,语气喜悦而真诚。

“您家是一个大家庭吧,院子这么大。”

“正房有200平方米,厢房用来装粮食和家用,外面院子做羊圈。一家四口人,大女儿在兰坪县城开店做生意,平时家里只有三口人居住。”尹吉妹家正房是一栋两层小楼,装饰得古香古色,颇有普米族农家风格。

一旁的和玉龙告诉中国商报记者,前几年,由于尹吉妹的儿子尹金柱出车祸,身体残疾,导致家里一度十分困难,属于典型的因残致贫贫困户,后来三峡集团挂钩帮扶,除补贴尹吉妹家十只种羊,村里也让尹金柱做村里的生态护林员,每个月补贴劳务费700元,每年补贴8400元,平时也好照顾一下家里。

尹吉妹的儿女如今都长大了,大女儿在兰坪县城开店做小生意,基本能够养活自己。丈夫尹加龙身体也还硬朗,一家人生活不用愁。

因学致贫因勤致富

随后,中国商报记者离开尹吉妹家,来到金顶镇关平村白草林村民小组杨继方家。杨继方告诉中国商报记者,他家除了自己一个人是白族,另外四口人都是傈僳族。全家五口人,开支比较大,一个孩子读大学,每个月生活费支出1200元左右;一个孩子读初中,每个月支出约160元,还有一个86岁的老人,他家之前是因学致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杨继方告诉中国商报记者,近两年,国投大朝山水电站挂钩帮扶和兰坪县里支持,补贴了他家两只种羊,他自己又买了一些子羊,共养了75只羊,每只羊可以卖到1300元,每年可卖2万多元,同时,他也是村里的小组长,每年补贴有1万元左右;在村里兼做地质监测员,每个月有600元的收入,每年7200元;平时偶尔帮村民维修太阳能和厨房,每天有150元的收入;他种了约半亩中草药重楼,一家人一年的总收入在六七万元左右。

如今,杨继方已建盖了一栋两层楼的房子,每层120平方米,完全够一家人居住,老人有高龄补助、养老保险、社保扶持,孩子读书学校也有些补贴。 “这几年兰坪县里政策好啊!”杨继方对记者说。

记者手记:脱贫群众的喜悦

采访结束,暮色将合。“全面建成小康,一个也不能少”。记者心里突然涌起一种莫名的感动。小康,是滇西北高原上众多少数民族同胞恒久守望和执着梦想。

或许,怒江这块聚宝盆上,憨厚、淳朴的百姓才是吸引记者的原因之一。从尹吉妹朴实的笑容中和杨继方黝黑的脸颊上,记者看到了当地脱贫群众的喜悦;从喷香的食材里,体验到了滇西北高原山区的年味。真心祝福普米族和傈僳族同胞,祝福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