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慌焦慮恐懼?疫情當前,你需要警惕兩種心理現象


心慌焦慮恐懼?疫情當前,你需要警惕兩種心理現象

就在疫情肆虐的關鍵時期,忙碌的除了醫護人員意外,還有一個群體,就是心理諮詢師。大家從各個省市陸續開通心理援助熱線就可以發現,疫情當前,需要救治的除了身體上出現問題的人,還有心理上受到沖沖擊的人群。

而這些人中一部分是因為身體上的異樣而出現心理問題,還有一部分人身體十分健康,但是卻因為不斷了解疫情信息而感到焦慮、恐慌等恐慌情緒,有些情況嚴重的群體甚至出現了抑鬱傾向。

一場突然起來的疫情給我們帶來了如此大的困擾,給我們的情緒帶了瞭如此大的衝擊,那作為普通人,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如何在疫情期間,防止自己情緒“中毒”。

心慌焦慮恐懼?疫情當前,你需要警惕兩種心理現象

01 疫情期間困在家裡,我感到心慌、恐懼,我正常嗎?

有些人身體上並沒有出現任何問題,就是因為天天困在家裡,經常會感到心慌氣短,甚至出現了恐懼睡覺的情況,只要一到晚上,想起要睡覺,就會莫名地感到恐懼。家裡人都說,“他的小心臟太脆弱了”。他自己有時候也覺得自己太小題大做,不正常,出現這種情況,真的不正常嗎?

回答:當然不是。不僅沒有不正常,反而很正常。

早在1954年,心理學家就曾做過一個“感覺剝奪”實驗。主試將參加實驗的學生關在一個房間裡,讓他們戴上特製的眼鏡,還有袖套和手套,同時將房間進行隔音處理,要求學生在裡面只要靜靜地躺著就可以了。


心慌焦慮恐懼?疫情當前,你需要警惕兩種心理現象

這事兒怎麼想都是好事兒,什麼都不用做,就是躺著就可以了。不僅如此,每天還會有20美元的報酬。

可是,從第二天開始,就已經有人堅持不住了。在接下來的幾天裡,陸陸續續又有很多人放棄。

因為,感覺剝奪讓他們感到煩躁不安,精神渙散,據說,還有人甚至出現了幻覺。

而現在我們被困在家裡,雖然不會像感覺剝奪的條件這麼嚴苛,但是,在家裡,我們的交友、活動空間等等都會受到限制,這對於一個有社交、有工作的人而言,已經是一種“剝奪”了。

所以,有些人會感覺到不舒服,這是一種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心慌焦慮恐懼?疫情當前,你需要警惕兩種心理現象

02 警惕過多地關注信息,導致情緒“中毒”

其實當我們被困在家裡,還有一個會加劇我們痛苦感受的因素,就是疫情信息。人被困在家裡,但是網絡是暢通的,我們仍舊可以通過手機、電腦來關注各種疫情信息,而每一條疫情信息都會牽動我們的心。

李文亮醫生去世了,他被認定為工傷;

口罩供不應求,比亞迪都要開始生產口罩了;

有人在發國難財,將廢棄口罩回收二次售賣;

疫情數字不斷上升,連9個月大的嬰兒都被確診。

心慌焦慮恐懼?疫情當前,你需要警惕兩種心理現象

還有很多很多真真假假的信息,我們每天就在造謠與闢謠中被來回拉扯,每一次信息的發出都會讓我們的情緒出現波動,時間久了,這種過多地關注就難免會給我們的情緒帶來困擾。很多人會因此感覺到無力、恐懼等等。

除此以外,很多人還會出現“替代性創傷”。什麼是“替代性創傷”呢?

“替代性創傷”也是一種心理狀態,是指個體在目擊大量殘忍的場景之後,損害程度超過部分人的心理的耐受極限,出於對當事人創傷的同情和共情,間接導致了個體出現心理異常現象,嚴重的時候甚至會出現精神崩潰。

不過,面對同樣的境遇,有的人會出現替代性創傷,但是有的人卻未必會產生如此強烈的感受。

就像前段時間,科比和女兒不幸去世的信息刷爆全網,有很多人都無比心痛,尤其是想到未來的日子,科比的妻子將獨自撫養照料女兒,那種心痛就會加劇。但是,對於有的人來說,卻是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狀態。

心慌焦慮恐懼?疫情當前,你需要警惕兩種心理現象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差別,和個人本身的特質有很大的關係,比如共情能力強,內心柔軟的人,就更容易出現替代性創傷。

但是,除了出現替代性創傷,有一部分人還會出現“壓力應激反應”。

壓力應激反應是一種情緒反應,當個體處於壓力性環境中,比如重大疫情、地震等等,大腦就會牽引大腦出現一系列的身體反應:情緒或生理上出現失眠、作息異常、記憶力下降、頭暈胸悶等。

就像是看到90歲母親陪護64歲兒子,一線醫護人員趨勢,又或者有些人朝醫護人員吐口水,這些消息都會讓我們產生壓力。

但是無論是替代性創傷,還是壓力應激反應,對於人的身體都是會產生不良影響。比如會出現胸悶氣短、食慾下降、失眠多夢等等,這些應激反應還會導致我們的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功能下降。

所以,一旦出現這種情況,我們就需要警惕起來,調整自己的狀態,不要讓自己“情緒中毒”。

心慌焦慮恐懼?疫情當前,你需要警惕兩種心理現象

03 我們究竟應該如何應對“情緒中毒”呢?

在全民防疫的時候,心理防護和身體防護一樣重要,那麼我們應該來應對這些心理上的不舒適,讓自己不要“情緒中毒”呢?

第一點,我們要讓自己從事件當中抽離出來。

過多地關注疫情信息,然後“感同身受”,這是我們很多人都會出現的情況。但是,過多地關注,我們就會讓自己置身其中,和那些正在直面疫情的人出現同樣的感受,彷彿自己也在經歷這場災難。

所以,想要解決這種由於關注而帶來的痛苦感受,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讓自己抽離出來。將這些新聞信息、報告數據僅僅是當作一種客觀描述,而不出現“自我捲入”。

心慌焦慮恐懼?疫情當前,你需要警惕兩種心理現象

有的人可能會質疑,“你這是要我們做一個冷血無情的人”?當然不是。

我們關注疫情,最有效的方式應該是看自己能為控制疫情或是身處疫情中的人做些什麼。而我們僅僅是共情,之後出現各種情緒問題,不僅幫不了別人,反而還會給自己帶來麻煩,豈不是賠了夫人又折兵?我們真正應該做的是迴歸理性,將自己從負面情緒中解脫出來,用更加積極的方式來對待疫情,才應該是對待疫情的“正確打開方式”。

第二點,保持生活規律,該幹嘛還幹嘛。

自從疫情來襲,有些人每天什麼都不做,就是刷新聞。茶不思,飯不想,就是跟隨著信息一會兒哭一會兒笑。

疫情給我們的影響的確不可忽視,但是這卻並不代表疫情就是我們生活中的全部,更不能用對疫情的關注替代了生活中的所有事情。

太陽每天照常升起,我們的生活也要繼續下去。大家還是要儘量保證自己的作息時間不被打亂,早上正常起床,晚上正常睡覺。

心慌焦慮恐懼?疫情當前,你需要警惕兩種心理現象

白天可以處理一些日常工作,休息的時候,還可以在家裡做一做運動。研究表明,運動訓練可能是除藥物外的一種非常有效的非藥物干預手段。運動可以促進人們分泌大量的多巴胺,讓我們產生輕鬆愉悅的感覺。

該幹嘛幹嘛,適度運動,讓生活依舊規律地進行,不僅可以增強我們的體質,還可以提高我們的心理抵抗力。這麼做還可以減少我們刷新聞的時間,減輕我們由此產生的焦慮情緒,一箭三雕。

第三點,建立屬於自己的支持系統。

在正常的社交生活中,心理學家都建議大家要建立一個支持系統,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圈子。這樣在你遇到困難的時候,至少會有人支持,不會讓你孤軍奮戰。

心慌焦慮恐懼?疫情當前,你需要警惕兩種心理現象

面對疫情,我們更需要有人來陪伴與支持,尤其是當你感到心情不好,情緒不佳的時候,我們更需要與自己的支持系統進行溝通交流。

如果你目前還沒有建立支持系統,可以注意下週圍有哪些人與自己有同樣的經歷和感受,一起組建一個支持系統。又或者,可以參加一些已經成型的,自己又能加入進入的團體,大家彼此進行加油打氣。

當然,大家不要聚集在一起,過度地討論關注疫情,而是選擇一起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來轉移注意力,比如聊聊天,共同閱讀一本書又或者一起在群裡打卡運動都可以。大家攜手一起共同渡過心理難關。

陸北老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高級育兒師,大學心理教師,寶媽一枚;多平臺簽約作者,致力於用最直白的講述,讓父母瞭解最深奧的育兒知識,陪孩子一同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