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慌焦虑恐惧?疫情当前,你需要警惕两种心理现象


心慌焦虑恐惧?疫情当前,你需要警惕两种心理现象

就在疫情肆虐的关键时期,忙碌的除了医护人员意外,还有一个群体,就是心理咨询师。大家从各个省市陆续开通心理援助热线就可以发现,疫情当前,需要救治的除了身体上出现问题的人,还有心理上受到冲冲击的人群。

而这些人中一部分是因为身体上的异样而出现心理问题,还有一部分人身体十分健康,但是却因为不断了解疫情信息而感到焦虑、恐慌等恐慌情绪,有些情况严重的群体甚至出现了抑郁倾向。

一场突然起来的疫情给我们带来了如此大的困扰,给我们的情绪带了了如此大的冲击,那作为普通人,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如何在疫情期间,防止自己情绪“中毒”。

心慌焦虑恐惧?疫情当前,你需要警惕两种心理现象

01 疫情期间困在家里,我感到心慌、恐惧,我正常吗?

有些人身体上并没有出现任何问题,就是因为天天困在家里,经常会感到心慌气短,甚至出现了恐惧睡觉的情况,只要一到晚上,想起要睡觉,就会莫名地感到恐惧。家里人都说,“他的小心脏太脆弱了”。他自己有时候也觉得自己太小题大做,不正常,出现这种情况,真的不正常吗?

回答:当然不是。不仅没有不正常,反而很正常。

早在1954年,心理学家就曾做过一个“感觉剥夺”实验。主试将参加实验的学生关在一个房间里,让他们戴上特制的眼镜,还有袖套和手套,同时将房间进行隔音处理,要求学生在里面只要静静地躺着就可以了。


心慌焦虑恐惧?疫情当前,你需要警惕两种心理现象

这事儿怎么想都是好事儿,什么都不用做,就是躺着就可以了。不仅如此,每天还会有20美元的报酬。

可是,从第二天开始,就已经有人坚持不住了。在接下来的几天里,陆陆续续又有很多人放弃。

因为,感觉剥夺让他们感到烦躁不安,精神涣散,据说,还有人甚至出现了幻觉。

而现在我们被困在家里,虽然不会像感觉剥夺的条件这么严苛,但是,在家里,我们的交友、活动空间等等都会受到限制,这对于一个有社交、有工作的人而言,已经是一种“剥夺”了。

所以,有些人会感觉到不舒服,这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心慌焦虑恐惧?疫情当前,你需要警惕两种心理现象

02 警惕过多地关注信息,导致情绪“中毒”

其实当我们被困在家里,还有一个会加剧我们痛苦感受的因素,就是疫情信息。人被困在家里,但是网络是畅通的,我们仍旧可以通过手机、电脑来关注各种疫情信息,而每一条疫情信息都会牵动我们的心。

李文亮医生去世了,他被认定为工伤;

口罩供不应求,比亚迪都要开始生产口罩了;

有人在发国难财,将废弃口罩回收二次售卖;

疫情数字不断上升,连9个月大的婴儿都被确诊。

心慌焦虑恐惧?疫情当前,你需要警惕两种心理现象

还有很多很多真真假假的信息,我们每天就在造谣与辟谣中被来回拉扯,每一次信息的发出都会让我们的情绪出现波动,时间久了,这种过多地关注就难免会给我们的情绪带来困扰。很多人会因此感觉到无力、恐惧等等。

除此以外,很多人还会出现“替代性创伤”。什么是“替代性创伤”呢?

“替代性创伤”也是一种心理状态,是指个体在目击大量残忍的场景之后,损害程度超过部分人的心理的耐受极限,出于对当事人创伤的同情和共情,间接导致了个体出现心理异常现象,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出现精神崩溃。

不过,面对同样的境遇,有的人会出现替代性创伤,但是有的人却未必会产生如此强烈的感受。

就像前段时间,科比和女儿不幸去世的信息刷爆全网,有很多人都无比心痛,尤其是想到未来的日子,科比的妻子将独自抚养照料女儿,那种心痛就会加剧。但是,对于有的人来说,却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状态。

心慌焦虑恐惧?疫情当前,你需要警惕两种心理现象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差别,和个人本身的特质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共情能力强,内心柔软的人,就更容易出现替代性创伤。

但是,除了出现替代性创伤,有一部分人还会出现“压力应激反应”。

压力应激反应是一种情绪反应,当个体处于压力性环境中,比如重大疫情、地震等等,大脑就会牵引大脑出现一系列的身体反应:情绪或生理上出现失眠、作息异常、记忆力下降、头晕胸闷等。

就像是看到90岁母亲陪护64岁儿子,一线医护人员趋势,又或者有些人朝医护人员吐口水,这些消息都会让我们产生压力。

但是无论是替代性创伤,还是压力应激反应,对于人的身体都是会产生不良影响。比如会出现胸闷气短、食欲下降、失眠多梦等等,这些应激反应还会导致我们的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功能下降。

所以,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就需要警惕起来,调整自己的状态,不要让自己“情绪中毒”。

心慌焦虑恐惧?疫情当前,你需要警惕两种心理现象

03 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应对“情绪中毒”呢?

在全民防疫的时候,心理防护和身体防护一样重要,那么我们应该来应对这些心理上的不舒适,让自己不要“情绪中毒”呢?

第一点,我们要让自己从事件当中抽离出来。

过多地关注疫情信息,然后“感同身受”,这是我们很多人都会出现的情况。但是,过多地关注,我们就会让自己置身其中,和那些正在直面疫情的人出现同样的感受,仿佛自己也在经历这场灾难。

所以,想要解决这种由于关注而带来的痛苦感受,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让自己抽离出来。将这些新闻信息、报告数据仅仅是当作一种客观描述,而不出现“自我卷入”。

心慌焦虑恐惧?疫情当前,你需要警惕两种心理现象

有的人可能会质疑,“你这是要我们做一个冷血无情的人”?当然不是。

我们关注疫情,最有效的方式应该是看自己能为控制疫情或是身处疫情中的人做些什么。而我们仅仅是共情,之后出现各种情绪问题,不仅帮不了别人,反而还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岂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回归理性,将自己从负面情绪中解脱出来,用更加积极的方式来对待疫情,才应该是对待疫情的“正确打开方式”。

第二点,保持生活规律,该干嘛还干嘛。

自从疫情来袭,有些人每天什么都不做,就是刷新闻。茶不思,饭不想,就是跟随着信息一会儿哭一会儿笑。

疫情给我们的影响的确不可忽视,但是这却并不代表疫情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全部,更不能用对疫情的关注替代了生活中的所有事情。

太阳每天照常升起,我们的生活也要继续下去。大家还是要尽量保证自己的作息时间不被打乱,早上正常起床,晚上正常睡觉。

心慌焦虑恐惧?疫情当前,你需要警惕两种心理现象

白天可以处理一些日常工作,休息的时候,还可以在家里做一做运动。研究表明,运动训练可能是除药物外的一种非常有效的非药物干预手段。运动可以促进人们分泌大量的多巴胺,让我们产生轻松愉悦的感觉。

该干嘛干嘛,适度运动,让生活依旧规律地进行,不仅可以增强我们的体质,还可以提高我们的心理抵抗力。这么做还可以减少我们刷新闻的时间,减轻我们由此产生的焦虑情绪,一箭三雕。

第三点,建立属于自己的支持系统。

在正常的社交生活中,心理学家都建议大家要建立一个支持系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圈子。这样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至少会有人支持,不会让你孤军奋战。

心慌焦虑恐惧?疫情当前,你需要警惕两种心理现象

面对疫情,我们更需要有人来陪伴与支持,尤其是当你感到心情不好,情绪不佳的时候,我们更需要与自己的支持系统进行沟通交流。

如果你目前还没有建立支持系统,可以注意下周围有哪些人与自己有同样的经历和感受,一起组建一个支持系统。又或者,可以参加一些已经成型的,自己又能加入进入的团体,大家彼此进行加油打气。

当然,大家不要聚集在一起,过度地讨论关注疫情,而是选择一起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来转移注意力,比如聊聊天,共同阅读一本书又或者一起在群里打卡运动都可以。大家携手一起共同渡过心理难关。

陆北老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育儿师,大学心理教师,宝妈一枚;多平台签约作者,致力于用最直白的讲述,让父母了解最深奥的育儿知识,陪孩子一同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