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哪次戰役意義最重大,最關鍵?你怎麼看?

滿臉絡腮鬍的小怪獸


首先,這三次戰役,都是兵少一方獲勝,這就很有意思。但如果說意義誰大,那就要看什麼樣的角度,官渡之戰奠定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赤壁則是三足鼎立的基礎,夷陵則是東吳保住江東,阻擋劉備集團復興漢室的戰役!無非是軍事集團自保或者爭霸,如果非要說意義,那還是官渡吧,總之曹操集團對於統一和穩固中國北方,是作出貢獻的。


自由的鷹28185386


既然說到三國這三大戰役,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這些戰役它發生的背景以及所對魏、蜀、吳三國有怎樣的影響。

1、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為爭奪北方霸權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背景:

曹操一方:自東漢末年黃巾起義東漢政府名存失亡各地軍閥割據直到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獻帝,遷都許縣,自始挾天子以令諸侯(“奉天子而徵四方”),威勢大增。他先後擊敗呂布、袁術,佔據了兗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隸。但是曹操也面臨他的困難就是他所處之地則是處於四戰之地,除了北方的袁紹,關中諸將尚在觀望,南邊劉表、張繡不肯降服,東南孫策蠢蠢欲動,暫時依附的劉備也是貌合神離。

袁紹一方:建安四年(199年),袁紹最終戰勝公孫瓚,據幽州、冀州、青州、幷州,盡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爭天下。這樣,華北最重要的兩個政治軍事集團,決戰勢所難免。起初形勢袁強曹弱。袁紹已無後顧之憂,地廣人眾,可動員的兵力在十萬以上。尤其袁紹所統治的核心冀州更是兵糧優足

戰爭的意義:使當時中國北部由分裂走向統一的一次關鍵性戰役,對於三國曆史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官渡之戰是漢末乃至中國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也是曹操與袁紹爭奪北方霸權的轉折點。官渡一戰之後,曹操終於一反之前對袁紹的劣勢,為自己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指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

背景

曹操一方:曹操自從在官渡之戰後擊敗袁紹主力,又經過七年時間敗袁紹三子及北方少數民族烏桓,黃河以北都在統治之中。而西北的馬騰對曹操已不懼威脅,為統一全國,舉兵南下和所處長江流域的劉備、孫權產生衝突。

孫權、劉備一方:此時的劉備雖然棲身於荊州但自身實力不足以抗衡曹操於是派遣諸葛亮與東吳聯絡促成聯盟,以長江天險共抗曹操

戰爭的意義:孫劉聯軍打敗了曹操,為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夷陵之戰

背景

劉備一方: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劉為了給關羽報仇,揮兵攻打東吳孫權,氣勢強勁。孫權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稱臣,避免兩線作戰,一面任命陸遜為總指揮率軍應戰。陸遜與劉備相持七八個月後,最終於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

孫權一方:東吳守住了荊州,而蜀漢受到重創,元氣大傷。此戰之後兩家為了共同對抗曹操於是吳蜀重修於好的聯盟再也沒有發生動搖,三國局勢出現穩定的對峙。

綜上所述這三場戰役沒有最關鍵以及哪場最有意義,這三場戰役對於魏蜀吳三方來說都為自身生存奠定了基礎。






塵封瞬間


三國鼎立是古代歷史上最令人津津樂道的現象,三國三大戰役是其中最精彩部分。三國三大戰役使得曹操統一了北方、曹操大敗三國鼎立、劉備病死,這三大戰役最終都是火攻取勝、相持時間長、對後世影響大。

三國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

一、官渡之戰(公元220年—221年)

戰爭經過:官渡之戰是北方的曹操與袁紹兩大集團之間的對決,袁紹兵力10萬,曹操兵力2萬。開始,曹操用荀攸之計,在白馬、延津兩地斬殺袁紹顏良、文丑兩員大將,重挫袁紹的銳氣。不過,袁紹的整體實力還是超過了曹操,兩軍在官渡相持數月,難分高下。可是,袁紹集團的謀士許攸投靠了曹操,並獻計奇襲烏巢。烏巢乃是袁紹的屯糧之地,被曹操一把火燒了,袁軍大亂,張郃、高覽等將領向曹操投降。最後,袁紹只帶著八百餘騎倉皇逃回河北。

結果:官渡之戰,袁紹元氣大傷,不久病死,袁譚、袁尚更難以抵擋曹操兵鋒,冀州平定。曹操又北征烏桓,基本統一了北方,成為三國時期實力最強的軍閥。

評價:官渡之戰是袁曹雙方力量轉變,使當時中國北部由分裂走向統一的一次關鍵性戰役,對於三國曆史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此戰曹軍的勝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間的兼併戰爭,雖屬於封建割據勢力之間的爭鬥,但它實現了地區統一,客觀上符合人民的願望。

二、赤壁之戰(公元208年)


戰爭經過:劉表病死,曹操率大軍南下,荊州望風而降。曹操追擊劉備,佔領江陵後,率軍東下,欲降服孫權。在諸葛亮、魯肅的建議下,孫劉聯合,與曹操隔江對峙。由於北兵不善水戰,曹操以鐵索將戰船連接,以圖克服。不料,孫權集團中黃蓋獻計,以投降之名火燒曹軍戰船,使得曹操大敗,敗逃之中士卒損傷大半。之後,曹操率領大軍回許昌,荊州等地的守軍被孫權、劉備打敗。


結果:赤壁之戰,孫劉聯軍大敗曹操,形成了天下三分的雛形。

評價: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曹操的剛愎自用、戰略戰術的失當,孫吳的團結對對手的客觀分析促成了這次戰爭的勝利。赤壁之戰使孫劉在江南穩定下來,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阻礙了中國的統一。

赤壁之戰,曹操自負輕敵,指揮失誤,加之水軍不強,終致戰敗。孫權、劉備在強敵面前,冷靜分析形勢,結盟抗戰,揚水戰之長,巧用火攻,創造了中國軍事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三、夷陵之戰(公元221年—222年)


戰爭經過:荊州失守,關羽被殺,劉備以報仇之名率軍東征孫權。開始,劉備銳不可當,攻佔峽口、秭歸等地。孫權求和不成,任命陸遜為大都督,在夷陵抵擋劉備。陸遜堅守不戰,兩軍相持半年,蜀兵銳氣喪盡。陸遜看準時機,水陸並進,火燒蜀軍連營七百里,大破劉備。劉備退守白帝城,陸遜為防魏兵襲擊,並未窮追猛擊。

結果:夷陵之戰,蜀國元氣大傷,劉備病死於白帝城,為吳、蜀兩國再度聯合創造了條件。

評價:在夷陵之戰中,陸遜善於正確分析敵情,大膽後退誘敵,集中兵力,後發制人,擊其疲憊,巧用火攻,終於以五萬吳軍一舉擊敗氣勢洶洶的蜀軍,創造了由防禦轉入反攻的成功戰例,體現了高超的指揮藝術和軍事才能,表明他不愧為一位傑出的軍事統帥。


至於劉備的失敗,也不是偶然的。他“以怒興師”,恃強冒進,犯了兵家之大忌。在具體作戰指導上,他又不察地利,將軍隊帶入難以展開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嶇山道之中;同時在吳軍的頑強抵禦面前,又不知道及時改變作戰部署,而採取了錯誤的無重點處處結營的辦法,終於陷入被動,導致悲慘的失敗,自食“覆軍殺將”的惡果,令人不勝感慨。

四、三大戰役相同點

1、三戰都使用了火攻這一戰術,並且都是最終由火攻戰結束戰爭。

2、一般認為,這三戰都是以少勝多的戰役。當然,夷陵之戰是否以少勝多是有爭議的,例如《資治通鑑》就認為它是以多勝少。不過,這三戰的確打得相當精彩,卻是不爭的事實。


3、三戰在進行過程中都使用了“相持”這一戰術,戰爭拖延的時間都比較長。尤其夷陵之戰,戰爭的雙方在山川綜谷間相持了一年之久,可謂曠日持久。

4、這三戰都是三國形成過程中的關鍵之戰,因而其戰略意義非常重大。官渡之戰使曹操完成了對北方的統一,使他一躍成為全國實力最強的 軍閥。赤壁之戰確立天下三分的歷史格局,使三國的走向日趨明朗。夷陵之戰則最終確立了天下三分的格局,使三國成為事實。


梅姑姑318


從意義來說應該是官渡之戰最大。

官渡之戰奠定了曹操的霸主地位,從此全天下再沒有任何一個諸侯能和他相比。自從曹操脅天子以令諸侯以來,其他諸侯都以各種方法來聲討他,政治上處於非常被動的局面。袁紹的背景比他更強大,四世三公,關係網遍佈天下,並且非常正統的。而曹操是宦官之後,說起來不是很好聽,說話的力度比不了袁紹。何況地盤也只有袁紹的四分之一,人口也稀少。總之從什麼角度考慮都沒有可比性。

官渡之戰後,曹操協勝利之勢,一舉拿下了袁紹的四州,徹底鞏固了自己的實力。令天下人看清楚了,只有他才是最厲害的,令天下人才紛紛來投靠他。又利用控制漢朝廷首腦,掌握蓋章的權力,可以任意升降全天下人的官職。逐漸削薄了人民的意念,慢慢的把他當做了正統。這才是曹操官渡之戰勝利的最大收穫,也為曹氏家族最終篡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赤壁之戰意義還是比較大的,首先他延緩了曹氏家族統一天下的進程,孫權也鞏固了孫氏家族在江東幾十年的統治,令曹操知道長江天塹不是那麼好打過去的,不敢輕易集中力量再來一次渡江之戰。劉備呢,也尋找到了絕佳戰機,終於有了立足之地,並且經過赤壁之戰,曹孫兩家暫時沒有力量來對付他了,給了他喘息的機會,才有了後來的三分天下。只是百姓多過了幾十年戰亂,又多受了幾十年的苦難。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赤壁之戰帶來了很負面的影響。

夷陵之戰比赤壁之戰的意義要大一些。因為它加速了曹魏統一天下的進程,令老百姓提前過上了天下沒有紛爭的日子。這個意義站在我們老百姓的角度看是積極的。劉備經此一戰,隕落於白帝城,桃園三結義自此完美落幕,不得不說令人傷感。蜀國從此一蹶不振,再沒有了爭奪天下的能力。而吳孫和蜀國從此形同陌路,也失去了最後那點爭奪天下的希望,長遠考慮,陸遜其人不是吳國的功臣,而是千古罪人。


軍哥話歷史


每一次意義都很重大!看對誰來說。

一: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對曹操來說意義最重大,官渡之戰不僅是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而且經過官渡之戰,曹操擊敗袁紹,奠定了曹操一統北方的基礎,統一北方後入主中原一統天下其實只是時間問題。

二: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對孫劉都是意義重大的,因為經赤壁之戰,孫劉不僅擊敗了強大的對手曹操,而且基本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本格局。

三: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對蜀漢和東吳來說都極為重要,不過夷陵之戰最終以劉備失敗而告終,蜀漢的實力從此大損,沒落只是時間問題,但同樣對東吳來說,三足鼎立之局面已破,東吳的沒落也是時間問題。

這三場戰役是三國中最出名的戰役,每一場戰役都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很難區分,如果只能選一個,那還是官渡之戰。因為最後統一天下的還是曹魏集團。


自媒體通史


先說觀點,評價這三場戰役誰最重大關鍵,衡量的標準就是假設不同的戰勝方,來分析戰役的結果對於天下局勢發展起到的影響程度。從這個標準看,赤壁之戰無疑是其中最重大,最關鍵的一場戰役

官渡之戰:無論勝敗,北方必將一統

  • 戰爭背景

官渡之戰的時間是從公元199年6月開始,持續到200年10月。當時袁紹擁有河北之地,包括冀州、幽州、青州和幷州,是實力最為強大的諸侯。而曹操擁有中原地區,包括:司隸、兗州、豫州、徐州和關中的一部分區域。

  • 實力對比

從地盤面積上來看,雙方差不多。但是由於曹操的領地飽受戰火,經濟衰敗,綜合實力不如袁紹。兵力方面袁紹約11萬,曹操約2萬,袁紹佔據絕對優勢。

  • 結果假設分析

1、 曹操獲勝(歷史結果):袁紹敗退回冀州之後不久病亡,曹操利用袁紹兒子之間的矛盾,分化瓦解,最終用八年時間攻略河北區域,實現北方統一。

2、 袁紹獲勝:那麼在中原地區,曹操再也沒有能力阻擋袁紹的大軍南下。此時袁紹在兵力、糧草、士氣等各方面都佔有優勢,中原的世家大族們也會紛紛倒向袁紹,曹操的勢力有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消亡。

結論:官渡之戰無論曹操和袁紹誰勝誰負,都會產生一位北方的霸主。而這位霸主在整合了北方的資源和力量之後,必定會率軍南下,在長江流域和南方的諸侯一決高下。

赤壁之戰:要麼天下歸一,要麼長期對峙

  • 戰爭背景

赤壁之戰發生在公元208年。曹操在統一北方之後,南下奪得荊州,為了進一步吞併江東,發起了此次戰役。這時候,曹操擁有河北和中原之地,又新獲得荊州,而孫劉一方擁有江東地區。

  • 實力對比

地盤上曹操擁有當時經濟最發達的區域,家底雄厚,而江東地區面積雖大,卻地廣人稀,實力不如北方。兵力方面,曹操兵力超過20萬,其中荊州降兵大約7、8萬,而孫劉聯軍一方人數不超過5萬。

  • 結果假設分析

1、 孫劉聯軍獲勝(歷史結果):曹操丟失大半個荊州,退回北方,再也沒有力量迅速南下一統天下。孫權和劉備則在南方站穩腳跟,爭奪地盤,最終逐步形成三足鼎立的戰略格局。

2、 曹操獲勝:曹操獲勝之後成功跨過長江,順江而下,很快消滅東吳孫氏,拿下江東。到時候天下僅存的諸侯,無論是西蜀劉璋、漢中張魯,還是西北的馬、韓,都不可能阻止曹操的步伐,天下將在數年之內重新歸一。

結論:可見赤壁之戰的結果直接影響了當時天下的局勢,三國鼎立的局面讓天下統一的時間推遲了七十多年,而起因就在這次赤壁之戰。

夷陵之戰:吳蜀無論誰贏,魏國優勢不變

  • 戰爭背景

戰役的時間發生在公元221年7月到222年8月。起因是孫權偷襲劉備的荊州,導致關羽敗亡。為了奪回荊州重地,並且為結義兄弟報仇,劉備稱帝后親率大軍討伐東吳。而東吳以陸遜為主帥,在夷陵與劉備交戰。

  • 實力對比

劉備一方大軍5萬,孫權一方也是5萬,雙方勢均力敵。

  • 結果假設分析

1、 孫權勝(歷史結果):蜀漢徹底失去荊州,東吳勢力擴展至長江以南大部,三國鼎立的局面徹底穩固,戰後吳蜀繼續聯手對抗魏國。

2、 劉備勝:蜀漢奪回荊州,《隆中對》的戰略條件完全具備,但依然需要吳蜀聯合的才能夠面對北方。

結論:無論夷陵之戰的結果如何,都不能改變一強兩弱的天下局勢,魏國依然是最強,繼續以從容的姿態制衡吳蜀兩國,三國鼎立的局勢不變。

綜上所述,三大戰役中,對於天下局勢最為深遠的就是赤壁之戰。因此筆者認為赤壁之戰的意義最為重大。

歡迎關注【歷史步行街】,您的點贊、評論、轉發都是對筆者最大的支持和鼓勵。


歷史步行街


三國三大戰役中,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都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爭典範。而夷陵之戰則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此戰重創蜀國,使劉備集團元氣大傷搖搖欲墜,諸葛亮耗時五年才基本將國力恢復。

若論意義最重大,當然首推赤壁之戰。此戰役是《三國演義》全書中最重要、規模最大、人才最集中的戰事,小說從第四十二回至第五十回,運用了大量的篇幅來描寫此戰役。

一、故事經過。

曹操敗袁紹、破烏恆之後實力大增,已基本統一和穩固了北方。因此於建安十三年七月,帶領號稱八十萬大軍南征,欲順江而下直逼東吳消滅孫權從而一統天下。劉備派諸葛亮會見並說服孫權結盟,共同抗曹。因此東吳以周瑜為主將,程普為副將,率三萬精銳水軍與兩萬蜀軍聯合,沿長江西進於赤壁與曹軍對峙。吳蜀聯軍施計使得曹操將戰船首尾相連,周瑜及黃蓋上演苦肉計,詐降曹操,曹操中計後被吳蜀聯軍縱火,火勢由船及寨,使曹軍死傷過半,倉皇逃回北方。荊州要地盡被吳蜀兩國佔領。至此,三足鼎立的局面拉開了帷幕。

二、赤壁之戰前,三國實力及局勢。

1、曹操

曹操在官渡之戰後基本統一了北方,為順利南征做足了充分準備。首先是挾天子對西北諸侯馬騰父子進行分封,並將馬騰家屬遷至鄴城為人質,以此解除西北地區的威脅,以便集中精力統一南方。在攻取荊州時因劉表病逝,荊州新主劉琮在蔡瑁等人的慫恿下主動投降了曹操。如此一來,首戰告捷的曹操立即將兵鋒指向了劉備,並順利佔領宛城,在長坂坡大敗蜀軍。曹軍一路走來可謂順風順水,此時的曹操當然是志得意滿,東吳孫權已近於嘴邊的肥肉。

2、劉備

由於劉備對劉琮主動投降曹操一事並不知情,因此當曹軍兵臨宛城時才開始倉促逃跑。逃跑時又帶著老百姓,導致行軍速度非常慢。在長坂坡被追上來的曹軍打得落花流水,甚至兩位夫人均落入曹操之手,幸而逃至夏口與關羽匯合,方才得以喘氣。此時的劉備依附於荊州還沒有自己的地盤。

3、孫權

東吳孫權靠父兄攢下的祖業,應該說實力不差劉璋劉表等。如果單單從水軍實力來說,估計並不比曹操差,畢竟曹軍慣於馬戰而不熟水戰。在曹操大軍壓境之下,吳國內部也出現了戰與降的兩派之爭。經過諸葛亮舌戰群儒之後,孫權才下定決心與劉備聯盟共拒曹操。

三、赤壁之戰最關鍵的意義及對後世的影響

1、在當時的意義

赤壁之戰以曹操大敗而告終。雖然曹操的整體實力還在,但短時間內卻無力發動大規模的統一戰爭。再加上曹軍敗逃之時,吳蜀兩軍乘勢佔領了荊州各地,實力大大增強。特別是劉備獲取了此戰最多的戰果,真正有了屬於自己的地盤和基業。所以此次戰役之後形成了三足鼎立的相對穩固態勢。如果孫劉聯軍在此次戰役中失敗,會加速曹魏集團統一全國的進程。那樣或許中華大地上又會減少許多戰火的侵擾,百姓也會早些過上平靜安寧的生活。所以赤壁之戰的重大正反意義也正在於此。

2、對後世的影響

因為赤壁之戰是以弱勝強的典範,其故事被人們所喜聞樂見、廣為流傳。宋代蘇軾以此背景為題材,寫出了《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名篇佳作。近現代,也出現了不少關於此題材的電影電視及文藝作品。草船借箭、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諸葛亮舌戰群儒、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等等故事甚至深入人心,在人們口中成為了膾炙人口的經典之談。

所以三國的三大戰役中,我認為赤壁之戰的意義最為重大!當然,以上僅僅是我個人的見解,歡迎諸君暢所欲言,各抒己見!謝謝!






小天品歷史


三國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三大戰役,三把大火起了決定性作用。。。同為官宦子弟西園校尉出身的曹操和袁紹,倆人決戰官渡,最終以曹操獲勝統一北方,成了中原霸主。曹操與袁紹的人生際遇不同,倆人的素質成就不同。袁紹以祖上四世三公的威望凝聚人才,不幾年統一河北,據有冀、青、並、幽四州,兵糧將廣,糧草豐足,謀臣如雨,戰將如雲,是當時威望最高,勢力最大的諸侯。但袁紹才智平庸,多謀不斷,沒有奪取天下的雄心壯志。曹操以家族力量起家,唯才是舉,廣納人才,足智多謀,傲視天下。使手下文武各盡其才,在官渡與強大的袁紹終極對決,沉著應戰,挖掘人才,善用奇謀,一把大火燒了袁紹糧草重地烏巢,使袁軍軍心大亂,曹操趁勢反擊,大敗袁紹。官渡之戰,袁紹損失大批謀臣武將,士氣不振,袁紹從此衰落,不幾年袁紹勢力徹底被曹操擊敗,曹操統一了北方,成了天下的霸主。。。赤壁之戰是奠定了三國的基礎,曹操意欲統一天下,舉兵南下,兵不血刃取得荊州。加緊訓練水軍,想順江而下奪取東吳,南掃劉備勢力。曹操檄文江東,想不戰屈人之兵,東吳或戰或和,人心不穩。情況緊急,劉備軍師諸葛亮過江聯絡孫權,舌戰群儒,以堅孫權抗曹之心。孫劉聯盟,周瑜諸葛亮英雄所見略同,對曹軍實行火攻。曹操南下,孫劉聯軍迎戰於赤壁,黃蓋以詐降計接近曹軍連環大船,用油料火箭向曹軍大船攻擊,致使曹軍被大火吞噬,曹軍軍馬糧草器械損失殆盡。曹操敗回北方,從此不敢覬覦江南,劉備孫權得到各自發展。。。夷陵之戰以劉備被百里火燒連營慘敗告終,因關羽在荊州被東吳所害,荊州也被東吳佔領。劉備為報殺弟奪地之仇,發起大規模討伐東吳戰役,前期勢如破竹,在夷陵地區遭到東吳大都督陸遜的阻擊,因天氣炎熱蜀軍連營避署待戰,被陸遜捕機火燒連營,蜀軍損失慘重,劉備敗歸白帝城。夷陵之戰,蜀國損失了一半的兵力,人才和財力,戰前尚有生機的蜀國從此國力衰弱,自荊州丟失和夷陵之戰後,蜀國已失去了統一三國的資本。。。以上三大戰役赤壁之戰意義更重大,若戰前東吳歸順了曹操,劉備也就沒有發展和稱帝的可能。是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赤壁之戰後曹魏在北,孫權在東,劉備進取益州在西,為三國時期指引了方向。





劉坤忠120


前言:

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都有著非凡的意義!官渡之戰是曹操統一北方的關鍵之戰,赤壁之戰是奠定三分天下的戰役,而夷陵之戰是蜀漢走向沒落的開始!

相比較起來,赤壁之戰的意義最重,其次是官渡之戰,最後是夷陵之戰

官渡之戰

建安五年,袁紹在打敗公孫瓚後,統一了青幽並冀四州,便率軍十萬攻打曹操,曹操率領兩至三萬人迎戰袁紹!

1.官渡之戰曹操沒有太大的勝算,自己也有點不想打了

官渡之戰曹操缺兵少糧,打的事異常艱辛;在第一階段的交鋒中,曹操雖然利用聲東擊西的策略在白馬和延津附近斬殺了袁紹的大將顏良、文丑,但對於袁紹來說,並未傷筋動骨。曹操率軍撤回官渡,袁紹也率兵進到了官渡,兩路進入相持階段!

此時的曹操認識到了一個問題:他打不過袁紹,兵力上的懸殊和糧草上的短缺,讓曹操這個戰略軍事家對打贏這場戰役幾乎不看好。曹操便詢問留守許都的荀彧商議退兵,荀彧立主曹操與袁紹決戰,賈詡也向曹操進言建議曹操堅持打下去,這樣曹操便堅定了和袁紹決戰的決心。

2.結果是袁紹太無能了,曹操反而贏得了這場決戰

恰巧許攸叛逃投靠曹操,曹操利用許攸的建議燒燬了袁紹的烏巢屯糧,張郃、高覽等將領也投降了曹操,袁紹的軍隊軍心渙散,一潰千里!由此曹操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

而官渡之戰袁紹集團的失敗原因主要是袁紹這個人太無能,許攸的叛逃和張郃的叛逃和他都脫不了干係!袁紹剛愎自用又喜歡奉承,做事單憑個人喜好,對的都沒聽進去,讒言倒是都信了!

這場戰爭的失敗也讓袁紹失去了爭霸天下的機會,如果是劉備的話,可能還會有東山再起的機會,劉備是三國裡最打不死的小強;杖雖然打輸了,但地盤還在,軍隊也還在,可袁紹這個人經不起打擊,一蹶不振了,自己兒子又忙著內鬥,是徹底的沒機會了。

3.官渡之戰讓曹操統一了北方

  • 曹操以少勝多打出了氣勢軍心,曹操的軍隊戰鬥力本來就很強,而官渡之戰以少勝多,更是打出了名聲,從此天下諸侯莫不對曹操心生懼意!
  • 曹操獲得了大量的土地和兵員。官渡之戰後曹操獲得了袁紹的部分軍隊,又得到了大量的土地,實力一下子增強,他開始一步步的實現了統一北方。
  • 從此北方再沒有威脅到曹操的諸侯。官渡之戰後,袁氏兄弟內鬥,北方再也沒有了威脅到曹操的存在,之後曹操分別滅了袁氏兄弟,又北征烏丸,統一了整個北方區域!

官渡之戰最重要的意義在於曹操和袁紹誰贏了,誰就能統一北方,也是當時的中原核心區域,進而以絕對的勢力問鼎天下。

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是發生在曹操統一了北方以後,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領號稱七十萬大軍南下逼近江東,實際上沒那麼多人;孫劉聯合共同對抗曹操,雙方在赤壁發生大戰,最後曹操失敗退走。

1.赤壁之戰時是曹操最有可能統一全國的時候

赤壁之戰的時候,天下諸侯基本上沒有多少了,江東孫權、益州劉璋、漢中張魯、西涼馬超韓遂,這些單個的都不是曹操的對手,而袁紹、袁術、呂布、劉表這些人墳上的草都枯了幾茬了,此時的劉備寄住在江夏劉琦那,兵馬也就幾萬人!

這個時候的曹操攜帶著統一北方的氣勢,軍強馬壯,兵多將廣,曹操估計也沒想到有一天自己和老對手袁紹一樣被以少勝多的擊敗。

赤壁之戰曹操的失敗主要原因是

  • 曹操志得意滿,認為天下再沒有威脅到自己的諸侯,也沒看的起孫劉,有些飄了;導致指揮失當。
  • 曹軍士兵多是北方人,不習慣水戰,而且水土不服,還爆發了瘟疫。
  • 曹操的補給線太長,軍隊數量又龐大,糧草不足,很多士兵是忍飢挨餓,這樣軍隊雖然數量龐大,戰鬥力卻降低了很多。
  • 東吳善水戰,劉備兵雖然不多,但戰鬥力不弱,善於陸戰,雙方聯合,實力不弱,又有周瑜和諸葛亮這兩個頂級智囊

赤壁之戰的失敗看似短時間內讓曹操失去了統一全國的機會,實際上是曹操一生的最後一次機會,此時的曹操已經是垂暮之年了。

2.赤壁之戰最大的獲利者成了劉備

赤壁之戰,東吳水軍打主力,劉備輔助,結果戰爭結束後,撈到便宜最多的是反而是劉備!

劉備和孫權勢力瓜分了荊州,劉備獲得了荊州的四個郡,荊州總共七個郡,劉備自己打下了三個,又從東吳那借了個南郡,這樣劉備就有了一個穩固的地盤,雖然這個地盤被三方都垂涎,但曹操短期內不會再南下,東吳又是聯盟,這樣劉備就有了發展的機會。

這時的劉備就像開了掛一樣,徹底的屌絲逆襲,在荊州收了黃忠、魏延、馬良、龐統等高端人才,之後奪取益州,漢中打敗了曹操,蜀國有了三分天下的資本。

3.赤壁之戰決定了國家是統一還是地方政權割據

如果赤壁之戰曹操獲得了勝利,那麼江東將會納入曹魏的版圖之中,曹操也就能完成自己一統天下的報負!統一江東後,北邊的馬超和益州劉璋、漢中張魯基本沒啥大麻煩,劉備也就沒有任何希望了。

赤壁之戰失敗後,曹操短期內再無南下的機會,畢竟幾十萬軍隊的出征耗費不是一個小數目,以曹魏的實力也要修養好幾年;另外孫劉結成聯盟,攻打哪一個雙方都會擰成一股繩,唇亡齒寒。

曹操也失去了唯一一次能夠統一全國的機會,後來劉備奪取益州依託荊州和孫權結成聯盟,曹操不敢輕易南下。

夷陵之戰

1.實際上夷陵之戰的失敗對於天下大勢的影響不是很大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夷陵之戰是一個兩敗俱傷的消耗戰,劉備即使僥倖勝利了,也會陷入和東吳的對持消耗中,這時曹魏樂於看到的。

而荊州的丟失對於蜀漢來說才是最致命的,蜀漢丟失了荊州以後,就等於把自己鎖在了西川,別人打不進來,他也很難打出去,註定了蜀漢只能做一個偏安一隅的地方霸權。

對於天下大勢的影響,夷陵之戰還不如蜀漢失去荊州的意義大。

2.發動徵吳之戰可以說是劉備的孤注一擲

荊州丟失後,劉備看到了蜀國的困局,諸葛亮應該也明白。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計謀,在這個時候已經幾乎實現不了了,可以說魏國的防禦重點也都在這。

劉備正因為看清了,所以不顧一切的發動了征討東吳的戰爭,從另一方面來說,可以說是孤注一擲,贏了有希望爭霸天下,輸了和不作為都是沒有希望的。

結語

所以相對來說赤壁之戰是三大戰役中,意義最大的一場戰役,勝負也決定著曹操統一全國還是持續地方政權割據的局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