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携民渡江百姓为什么跟着刘备跑?不跑可以吗?

跑腿小辉哥


这是一种文化心理和价值追求的表现。

在老百姓心里,刘备是汉献帝的皇叔,是朝廷委任的官员,天下动荡,军阀混淆,刘皇叔是希望。他代表了正统、正确、希望、和未来。所以,百姓们景从有这样的文化和心理。

刘备团队,毕竟是以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这样的清正君子为核心。所以,想来他们在地方的工作和成绩,应该是有口皆碑的。加上他们名声在外,大家也一定觉得,跟着这样的大丈夫团队走,值得!

我们这个民族是寓文化于务实生活!


信诚文化培训师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演义小说,并不是史实,实际上老百姓完全不用跟着刘玄德跑,跟着他刘备不见得比跟曹操好,但的确是不跑又不行的。咱先不管作者罗贯中先生是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道德的光环而作的渲染,从真实的角度来解释这一事件。

公元208年,也就是官渡大战八年后,曹操升任丞相之职,权倾朝野。同年七月曹操率大军南征荆州刘表。八月刘表病亡,因为二公子刘琮的母系势力大,母舅蔡瑁又是个投降派,所以刘琮继位后不久投降了曹操,于此同时刘备已经仓皇南逃。

为什么曹操首当其冲伤了刘备呢?因为刘备被刘表派驻新野,而北据曹操。那么曹操从南阳发兵南下,首先就是新野。所以荆州未降前,刘备已被曹操打败。演义上孔明火烧新野退了曹洪与夏候惇,其实史料上是刘备撤退时在博望坡火烧了百姓的民房,为了不给曹兵留下战利品,造成了大量百姓无家可归,所以跟定了刘备。刘备这么干实则是心里已打好算盘,携民度江有这几种好处。

其一,要给未来的同盟军孙权看,荆州不是举州投降,大多数人是愿意抵抗侵略的,会增加孙权联手刘备抵抗曹操的信心,孙刘联盟的基础就会更加巩固。

其二,刘备利用百姓惧怕曹操像攻打徐州一样采取屠城的报复方式大肆杀戮,已给百姓洗了脑,所以带上十余万百姓一起撤退,与民休戚与共,保持自己一直标榜的“爱民如子、仁德盖世”的做事原则,在百姓心中的形象一下子高大了许多,成功的实现了邀买人心的目的。

其三,将自己的一万士兵混迹于十多万百姓当中,看似行军速度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史书记载日行十余里,而实际上却能起到“藏兵于民”的奇效。最大限度的保存实力。

其四,逃亡的方向为江陵,可以起到诱导曹操追击的效果,给关羽争取到足够的时间与刘琦汇合和接应刘备。

所以说刘备携民渡江一方面是出于无奈,但主要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考虑的,说是作秀也不为过。





东瓜西瓜马来瓜


公元200年,刘备与赵云离开冀州,在古城和关羽张飞相会合,入冬到荆州投靠刘表。刘表甚是看重刘备,但经不起属下的搬弄,将刘备安置到荆州的最北端新野县,一来可以给刘备容身之处,二来可以抵御曹操。刘备在新野勤政爱民,与民生息,广施仁德,积聚力量,发展势力。。。刘表欲意荆州相托刘备,因长子刘琦生母早亡,性格懦弱。次子刘琮母族势力强大,怕身后相互争权,荆州发生变故,所以未立世子,举棋不定。邀刘备到荆州商议,刘备不受荆州之托,遭到手握军权的刘表妻舅蔡瑁的追杀,刘备无奈马跃檀溪,巧遇隐士司马微,向刘备推荐当世贤士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刘备在隆中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相助。诸葛亮是当世天下奇才,文韬武略,有他相辅佐,刘备军心稳定,事业发展。。。207年,曹操率八十万大军下江南,刘备所在的新野首当其冲,以刘备的力量无法抗拒曹操大军。刘备决定率部南撤,新野十万百姓自愿随军南撤,不愿被曹操奴役,不愿做曹操治下之民。虽然军情紧急,刘备也不能拂了百姓之心,只能军民同行,百姓扶老携幼,日行十里,路过襄阳,魏延欲迎刘备入城。因人多拥挤,兵力又少,刘备没有入城,只能率百姓继续向西南而行,渡过汉江,来到当阳长坂坡,曹操的虎豹骑日行三百余里追击刘备,刘备只能弃百姓带领军师诸葛亮、赵云、张飞等文武先行,连家属都顾不上了。才有赵子龙长坂坡七出七进救主,张飞长坂桥拒敌的英雄事迹。。。皇叔刘备忠爱仁厚,在新野治理七年,轻徭役,为民生,将新野治理得焕然一新,深得百姓爱戴。大敌当前,百姓愿背井离乡随皇叔共进退,刘备虽不敌强敌,但人心不失。虽时局混乱,但人心思汉,人和是刘备掘起的坚强后盾。





刘坤忠120


携民渡江。之所以荆州十数万军民,全跟着刘备逃跑。原因无他,就因为恐惧!

人类对于未知的恐惧是天生的。古代没有可让平民可以阅读的媒体,百姓根本就不知曹操是谁,他们不了解曹操,以为曹操是食人凶兽,当然就要跟着大有仁义之名的刘备跑了。

至于不跑行不行?

人口是什么,人口就是战斗力与财富,是争霸的本钱。刘备是有争天下之心的人,他怎么能舍得放弃了这十余万心向着他的人口?试想,在刘备集团妖魔化宣传曹操之后,老曹在荆州平民心里,那就是个杀人魔王形象。杀人魔王要来了,但凡能跑的,谁又敢不跑!

实际,真实历史上,刘备确实是拖着这十数万平民,扶老携幼连家带口的一起跑了,弄得行军像搬家。

而兵法讲“兵贵神速”。搬家式的行军,自古至今,历来就是兵家大忌,军事上最大的昏招!

结果就是,在曹军轻骑急追,一日夜疾行数百里速度奔袭之下,刘备非但没保住这十几万口人,还连自己的基本部队都搭了进去,妻离子散,仅与数十余骑幸免。若无赵云,就连阿斗也丢了。

非但如此,还失去了一个军政皆优的重要人才,徐庶。

《三囯志》记载了这事,徐庶老母失陷,遂向刘备辞行,以手指心曰:

“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赖此方寸之地也。今失老母,方寸乱矣,已无益于事,请从此別。”

古人视孝为大义之首重,此时,刘备除了泣泪作別,那是万万强留不得的!

为了己之志向,而鼓动十几万本来安居乐业之民,离乡背井,远赴未知之地。刘备之仁义,也是够厉害的。





风去了无痕D


刘备携民渡江,和诸葛亮火烧新野、关羽水淹曹军有关。老百姓跟随刘备渡江,最大的原因应该是老百姓无家可归了。

诸葛亮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大军继续南下,诸葛亮火烧新野之前,刘备让新野城里的百姓全部撤离,迁到樊城,曹军到达新野时,新野是一座空城。火烧新野,大败曹军,等于是新野老百姓的家烧掉了。

可是樊城也是一座孤城,曹操大军压境,刘备和诸葛亮不得不带领大军离开樊城。樊城毕竟不是新野百姓的家,刘备在樊城,可以安置这些百姓,刘备一离开,这些失去家园的百姓,最好的选择自然还是跟随刘备。

刘备和诸葛亮商议,派人遍告百姓,有愿意跟随的同去,有不愿意跟随的就留下。新野的百姓跟随刘备可以理解,最不可思议的是樊城百姓也愿意跟随刘备,这可能和关羽水淹曹军有关。关羽水淹曹军,老百姓的家园自然也会遭受损失。所以两县之民齐声大呼:“我等虽死,亦愿随使君。”老百姓号泣而行,扶老携幼,将男带女,滚滚渡江,两岸哭声不绝。

接着襄阳也有很多百姓也逃出襄阳跟随刘备。因为老百姓跟随刘备大军,军民有十多万,每天就走十多里路,很快被曹操赶上。

刘备为了摆脱曹操大军,被张飞保护着,到了长坂坡,老百姓最终还是被抛下了,战乱中,老百姓死伤不计其数。战争爆发,最苦的还是老百姓。





牡丹梅花鑫森淼


我来回答一下。谢谢![呲牙]

1、刘备一向以仁德著称于世,在《三国演义》中也多次出现携带大量老百姓撤离的场景。

2、刘备这么做更能够收拢人心,使人们死心塌地跟着这样一位仁义之主。

3、在战争中,屠城的情况经常出现,刘备这么做既保护了老百姓,同时更能彰显仁德,得到别人的拥戴。


安然笑生


主要是曹操口碑很差劲,曹操打仗一撒起欢来,大军过处是寸草不生,牲畜不留。连坟带尸都不放过。徐州之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新野百姓就算不知道,刘备他们也会去宣传,让百姓和他们一条心,这样刘备他们生存下来的希望就会大大增加。至于什么仁义道德,战争告诉你,这纯粹就是脱裤子那啥。


静夜思160519196


老百姓跟着刘备跑,说明刘备的群众宣传工作做的到位。那个时候的老百姓总体来说比较愚昧,刘备又包装自己是皇室宗亲,可能也施行了一些符合老百姓利益的办法。老百姓跟着刘备的心理分析有几种。

第一,封建思想严重,听说刘备是大汉皇叔,哇呀呀了不得,那时候每个人都有封建思想,觉得服从皇权有归属感。

第二,刘备的宣传起到了作用,刘备肯定说人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图谋不轨,让老百姓觉得曹操是个大坏蛋,刘备肯定吓唬老百姓,曹操来了要杀你们,老百姓心里怕怕的。

第三,刘备搞了一些实际的办法,让老百姓得到了好处,这也是一个原因。

再来说说不跑的结果,首先不跑曹操也不会把老百姓全部杀掉,顶多有点不规矩的士兵犯点错误。大部分老百姓生命安全还是可以保障的。

刘备和曹操差不多,当老百姓的待遇也差不了多少,要是我我就不跑,给曹操当老百姓还省了折腾了?



泡泡最厉害


《三国演义》中刘备携民渡江,那么多百姓跟随,其原因无非有二。

一是:刘备治新野广施仁政,仁名在外,深得民心,百姓親刘。

二是,曹操此前围攻徐州时,曾打着报父仇的旗号屠城,凶名在外,百姓畏曹。

有着这两个因素,如果刘备撤离新野时,再进行一些推波助澜的宣传,百姓的随刘逃难也就成为必然。

也有人认为,刘备的携民渡江,是为了以民众迟滞曹军,同时增加自己渡江后的治下民众势力,因而裹挟着百姓与其一起逃难。

对此,愚见以为:这两个猜测中,裹挟百姓以"增加治下民众势力",这个猜测或有可图之利,但以逃难民众"迟滞曹军",这个猜测很难成立。因为如果这样做,受到更多困扰和"迟滞"的,恐怕首先会是己方的行军速度,实在没有可取之处。

至于跑与不跑的问题,愚见以为,在那种大规模的战难之时,人们有一种从众心理。大家都在跑,谁会不跑?逃命嘛,恐怕很难做到不跑。

因此,我们应更加珍惜我们现在强大的国家、安宁的环境。


跛翁


主要是刘备的贤德得到了百姓的拥护,加上百姓也怕遭到曹操大军的摧残,所以不得不跟着走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