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各县(市、区)源流沿革一览(自编,湛江老乡都来看一下吧)

1、廉江市:在广东省西南、雷州半岛北部,邻接广西壮族自治区。面积2711.2平方千米。辖18镇。市人民政府驻廉城。唐武德五年(622年)置石城县,治龙湖(今河唇西),属罗州。因九洲江龙湖至石角河段称廉江,天宝元年(742年)改名廉江县。北宋开宝五年(972年)废县入吴川县。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复置石城县,县治江头铺(今为鹤地水库淹没),属化州。元属化州路。元皇庆元年(1312年)县治迁黄村(今上县村),天历元年(1328年)再迁新和驿(今县城)。明、清属高州府。1914年因与江西省石城县名重复,改称廉江县。1914年属高雷道。1920年属广东省。1949年属南路专区,1950年属高雷专区,1952年属粤西行政区,1956年属湛江专区。1959年与遂溪、海康南渡河北部区合置为雷北县。1961年复置廉江县。1970年属湛江地区,1983年属湛江市。1993年撤县设市,由湛江市代管。地处云开大山南端东侧、九洲江流域。西北部分布花岗岩类高丘,最高点双峰嶂海拔382米。东南部有平行低丘和冲积平原。九洲江斜贯市境后流入北部湾。属北热带—南亚热带湿润气候。东北有鹤地水库,为省大型水库之一,雷州青年运河水源地。海运有安铺港。名胜古迹有罗州故城遗址、丰背村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东坡亭遗址、龙溪山、鹤地水库公园。

2、吴川市:在广东省西南沿海,鉴江出海口。面积901.8平方千米。辖5街道办事处、10镇。市人民政府驻梅菉。因有吴川水,故名。汉为高凉县地。隋置吴川县,治今市西南吴阳,属高凉郡。唐属罗州,宋属化州,元属化州路。明洪武八年(1375年)改属高州府。清因之。1914年属高雷道。1920年属广东省。1925年县治迁黄坡。1942年县治迁塘㙍,1945年复移治黄坡。1949年属南路专区,1950年属高雷专区,1952年与梅茂县合并,改设吴梅县。1953年撤销,复设吴川县;县治迁梅菉镇。1956年属湛江专区。1959年吴川与化县合并,称化州县。1961年恢复吴川县。1970年属湛江地区,1983年属湛江市。1994年撤县设市,由湛江市代管。地处鉴江下游滨海地区,多台地和平原。西部尖山岭海拔172米,为全市最高点。鉴江、袂花江、三丫江、小东江汇流于梅菉,于吴阳沙鱼角出海。属北热带-南亚热带湿润气候。有梅菉港、黄坡口岸装卸点,水上交通方便。古迹和纪念地有双峰塔、林召棠故居、张炎故居等。

3、雷州市:在广东省西南、雷州半岛中部。面积2994.2平方千米。辖3个街道办事处、18镇。市人民政府驻雷城。因古城雷州得名。西汉属徐闻县地。南朝齐徐闻县改为齐康县。南朝梁普通四年(523年)析齐康县置合州,治今雷城镇。隋开皇九年(589年)置海康县,治今市址,为合州治。大业初废合州,改属合浦郡。唐武德四年(621年)置南合州,后改东合州。贞观八年(634年)东合州改雷州,县为州治。因此地多雷而得名。元改雷州路,明、清改雷州府,均治县。1914年属高雷道。1920年属广东省。1949年属南路专区,1950年属高雷专区,1952年属粤西行政区,1956年属湛江专区。1959年撤海康县,析南渡河南部归雷南县,北部归雷北县。1960年撤雷南县。1961年撤雷北县,恢复海康县,仍属湛江专区。1970年属湛江地区,1983年属湛江市。1994年撤海康县设雷州市,由湛江市代管。台地地貌。南为玄武岩台地,北为第四纪堆积台地。南渡河东流出海,其下游为东、西洋平原。东海岸临雷州湾,西海岸临北部湾,海岸线长406千米,有企水、海康、乌石、流沙四港湾。属北热带湿润气候。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有三元塔、天宁寺、雷祖祠等,雷州西湖公园为游览地。

4、遂溪县:在广东省西南、雷州半岛北部。面积2007平方千米。辖15镇。县人民政府驻遂城。清康熙《海康县续志》释遂溪为“溪水合流,民利遂之”。汉属合浦郡徐闻县。南朝梁置扇沙县及椹县,属南合州合浦郡。隋开皇十一年(591年)增设铁杷县(《舆地纪胜》引《元和郡县志》云:“隋开皇十一年于此置铁杷县,因县西铁杷水为名。”);十八年改椹县为椹川县。大业初椹川县并入扇沙县,属合浦郡。唐初复置椹川县,省扇沙县、椹川县并入铁杷县。天宝元年(742年)改铁杷为遂溪县,属雷州。北宋开宝五年(972年)省遂溪县入海康县。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年)复置遂溪县,属雷州。二十年迁今治。元属雷州路。明、清属雷州府。1914年属高雷道。1920年属广东省。1949年属南路专区,1950年属高雷专区,1952年属粤西行政区,1956年属湛江专区。1959年撤县,与廉江、海康县南渡河北部地区合并为雷北县。1961年恢复遂溪县。1970年属湛江地区,1983年属湛江市。地处雷州半岛北部火山丘陵和台地区。最高点螺岗岭海拔233米。河流短小,有遂溪河、城月河、杨柑河、乐民河。雷州青年运河有大小灌渠三百多条。属北热带湿润气候。盛产桉木。西临北部湾,东有五里山港。海洋捕捞业发达,珍珠养殖著名。纪念地有抗法团练总局旧址潜移书院、遂溪人民抗法纪念碑。

5、徐闻县:在广东省西南部,雷州半岛南端。面积1393.9平方千米。辖1街道办事处、12镇、2乡。县人民政府驻徐城。徐闻之名来自古僮人的集居地,为壮语地名,徐意为“村”,闻即“汶”字音(今两广的广大地方称泉水为汶水),故徐闻意为“泉水村”。西汉置徐闻县,属合浦郡(县治今讨网村)。南朝齐改齐康县,为齐康郡治。隋开皇九年(589年)改为隋康县,属合州。大业三年(607年)改属合浦郡。唐贞观二年(628年)改隋康县为徐闻县,迁治麻鞋村,属东合州,后州名改雷州。北宋开宝五年(972年)县废,置时邑乡,属海康县。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复徐闻县。元属雷州路,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县治今址。明天顺六年(1462年)治迁海安,弘治十四年(1501年)复迁今址。明、清属雷州府。1914年属高雷道。1920年属广东省。1949年属南路专区,1950年属高雷专区,1952年属粤西行政区,1956年属湛江专区。1959年撤销,与海康县南渡河以南改置雷南县。1960年复徐闻县。1970年属湛江地区,1983年属湛江市。三面环海,为玄武岩台地。北部石板岭海拔245米,为全县最高点。河流短小。属北热带湿润气候。海安港是大陆沟通海南岛重要转运港。名胜古迹有登云塔、贵生书院、响水潭、鲤鱼潭瀑布。

6、麻章区:在广东省湛江市区西部和南部。面积769平方千米。区人民政府驻政通路。辖7镇。麻章为古越语名,有“光明村”之意。1955年置湛江市郊委,1956年设郊区办事处。1970年撤销郊区,由市直辖。1973年恢复郊区,1984年定为市辖区。1994年改称麻章区。地处湛江溺谷湾北部台地平原区,南部有海岛。为市郊农业基地。东海岛、硇洲岛为海滨旅游区,名胜古迹有湖光岩、楞严寺、铁把县旧址、硇洲宋皇村、宋皇井、窦振彪墓。纪念地有赤泥岭抗法誓师旧址、抗法团练麻章营营部旧址(武帝庙)、中共琼崖特委交通站旧址等。

7、坡头区:在广东省湛江市区东部。面积483平方千米。辖2街道办事处、5镇。区人民政府驻南调路。当地和缓台地称坡地,溺谷湾边台地称坡首(头),因位处溺谷湾边台地,故名。1949年称滨海区。1951年坡头、乾塘、南调改属吴川县,1953年南三改隶雷东县。1958年撤雷东县,南三、坡头(含乾塘)、龙头(含官渡)划入湛江市郊区。1984年置坡头区。是湛江市石油工业区。溺谷湾有港口。纪念地有久有山抗法五烈士墓、高岭村高雷人民抗日军成立大会旧址。古迹有龙王岗唐代窑址、靖海宫、洗吴庙、青云庵、贞孝坊等,南三天然乐园、乾塘泳场为旅游地。

8、赤坎区:在广东省湛江市区中北部、湛江溺谷湾西北岸。面积81.1平方千米。区人民政府驻霞赤六路。辖8街道办事处。因地处红色台地,台地边呈陡坎,故名。南宋始建为商埠,属遂溪县。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为法租界广州湾租借地。1945年属湛江市。1949年设赤坎办事处,1950年改区公所,1953年称中心街道办事处,1958年复赤坎办事处。1960年改赤坎公社,1970年改区,1984年为市辖区。有海运码头。名胜古迹有雷阳武馆、高州会馆、清凉寺、寸金桥公园等。纪念地有寸金桥、东菊抗法战场遗址、丰厚村中共南路特委交通站旧址。

9、霞山区:在广东省湛江市区中部。面积100.9平方千米。区人民政府驻人民大道南。辖12街道办事处。古为海头港,明、清置海头汛,属遂溪县甘二都。1898年法国强租广州湾,初驻兵于北涯、麻斜,其后分兵驻于西岸之海头港。前者居东称东营,后者居西称西营(霞山区的旧称)。1950年设西营区。1956年以市人民政府驻地村改名为霞山,1958年称霞山办事处。1980年成立霞山区,1984年定为市辖区。地处湛江溺谷湾西岸平原台地区。海运有湛江港,为中国南方大港。有湛江机场。纪念地有条塘交通站旧址,古迹有法国驻广州湾总公使署、霞山天主教堂等。

湛江各县(市、区)源流沿革一览(自编,湛江老乡都来看一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