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傳染病 你瞭解多少

2020年春節期間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打亂了所有人的計劃。幾乎在武漢宣佈“封城”的同時,網飛上線的紀錄片——《流行病:如何預防流感大爆發》敘述的困境、現實、希望等成為我們當下生活真實寫照。曾幾何時,我們自認為控制了大多數傳染病。在20世紀70年代,醫學研究重點已逐漸偏向心腦血管、腫瘤等其它疾病。然而,回溯人類歷史,從鼠疫、霍亂、天花、麻風,到21世紀的薩斯、中東呼吸綜合徵、埃博拉病乃至今天的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等,與病毒作鬥爭一直都是人類的常態。

面對接踵而至的災難,我們不能不感到驚恐。但恐懼背後源於一定的未知。去了解這場疫情的事實,保證自身與周圍人的健康,才是我們面對困境時該有的作為。

採寫:本報記者 梁茹欣

中國現代衛生制度初現雛形

歷史上,鼠疫、天花、霍亂、麻風、白喉、梅毒、斑疹傷寒、瘧疾、狂犬病、肺結核等傳染病,都曾帶給人類不同程度的危害,其中以鼠疫和天花為最。

鼠疫又稱黑死病,一般先在鼠間或其它齧齒類野生動物間流行,藉助鼠蚤叮咬人而造成人間鼠疫,未經治療的鼠疫病死率高達50%~70%。1894年我國粵港、雲南、福建地區爆發鼠疫,廣州成為重災區。由於缺乏對鼠疫的認識,又無專門的防疫部門,沒有明確的目標和有組織的防治措施,廣州死亡人數約有10萬人。1910年我國東三省爆發鼠疫,清政府外務部委派伍連德為防疫總醫官深入疫區開展防治工作。伍連德解剖疫屍,揭示病源,建立哈爾濱鼠疫研究所,迅速採取斷絕交通,隔離疫區,收容疫患,火化疫屍等多項防疫措施,很快控制了肺鼠疫的大流行,令中外矚目。1911年伍連德在瀋陽主持召開萬國鼠疫研究會,這是首次由我國主辦的國際醫學會議。

隨著醫學研究的進步,直至20世紀後半葉,鼠疫才得到有效的控制。規模的滅鼠、疫源地的嚴格控制是有效的防治措施,公共衛生和居住環境的改善切斷了鼠疫的傳播途徑。但由於鼠疫是從鼠類感染而來,鼠疫的自然疫源並未縮小,這意味著鼠疫仍可能在局部地區爆發,也不大可能被徹底消滅。1989年9月1日頒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仍將鼠疫定為甲類法定管理傳染病。

至於天花,則是另一種烈性傳染病,可追溯到古埃及時期。在我國曆史上,天花有許多名稱,如虜瘡、豆瘡、天行斑瘡、天皰瘡等。該病大約出現於漢代,晉代有流行的記載,唐宋時益多,元明以來尤為猖獗。與鼠疫不同的是,在這場人類與天花的鬥爭中,人類大獲全勝。1977年,最後一例自然發生的天花在索馬里被治癒。1980年世界衛生組織宣佈天花已在全世界徹底消滅。而在這場戰役發揮關鍵作用的是“種痘”法。目前,以“種痘”為濫觴的免疫接種方法現在已被用來對付許多傳染病,成為人類與傳染病作戰的有力武器。在與鼠疫、天花、霍亂等傳染病鬥爭的過程中,西醫的公共衛生觀念和微生物知識得到認同,中國逐步開始建立起近代現代衛生制度,衛生防疫事業的大門正式打開。

新挑戰:冠狀病毒

對於普通人來說,冠狀病毒似乎是一個陌生的名詞。然而,在2002年11月份,我們已與它有過一次“正面接觸”。在當時,我國廣東省發現了一種嚴重的呼吸道傳染病,其起病急、傳播快、病死率高,由於病因不明而被稱為“非典型性肺炎”,即我們所說的“非典”。這場疫情最終波及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至少感染了8096人,造成774人死亡。

事實上,非典還有一個名稱“SARS”,是由一位意大利醫生命名的。在2003年2月下旬,一位居住於香港曾去廣東旅行的美籍華人赴越南後,因出現嚴重呼吸道症狀,於26日在河內法國醫院就醫,經搶救不見好轉,且多名醫護人員被其傳染患病。世界衛生組織常駐河內的醫生卡洛·烏爾班尼應邀參與診療,意識到該病可能是一種未知的嚴重傳染性疾病,遂以重症急性呼吸綜合徵(英文簡稱SARS)為名,向世界衛生組織發出警報。幾經波折,經過多方檢測,在4月16日,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宣佈“非典”病原體為一種新的冠狀病毒,並命名為SARS-CoV病毒。直到2003年7月13日,全球患者、疑似病例人數不再增長,歷時7個多月的非典疫情才基本結束。之後無論是2012年9月在沙特阿拉伯發現的中東呼吸綜合徵,還是今日的肺炎,都是冠狀病毒所引起的重大疫情。

值得肯定的是,相較非典時期的科研情況,中國在應對此次疫情中已取得了長足進步。醫生和科研人員在不到1個月的時間就識別出了這種全新的傳染病,並且很快就確定了病原體為一種變異的新型冠狀病毒,緊接著,又完成了數個病毒樣本的基因組測序工作,研製出了診斷試劑盒,對防控和治療疫病起到了重要作用。

如何預防病毒?

面對此次疫情,最重要的還是隔離與防護。只要做到隔離傳染源頭、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那麼新冠病毒肺炎這種傳染病就能在短期內被剋制。而對抗病毒感染導致的肺炎,臨床醫生們通過高強度的支持療法加上抗病毒治療等一系列成熟系統的方法,可以對絕大多數患者實施有效的治療。所以,普通市民還是要儘量選擇居家隔離,避免與感染或潛在感染者之間的接觸。同時,由於冠狀病毒的傳播途徑多數通過飛沫傳播(如咳嗽、打噴嚏或說話時會產生)、接觸傳播,隨後通過人體的口、鼻、眼的黏膜侵入人體,因此要做好個人日常防護工作,如勤洗手、出門戴好口罩等。

疫病不單是生物性事件,也是社會文化的建構過程。中國的衛生防疫事業在一次次疫情中走向完善與成熟。而面對此次疫情時,當下的社會防疫機制仍有不足。正如《流行病:如何預防流感大爆發》中表述的,“靠大眾自己不能抵抗流行病,醫生也不能,政府也不能。只有三者通力合作,才能擊敗它。”再強大的國家力量也有侷限,需要社會力量來彌補不足。面對疫情,需要從政府和公共衛生管理部門、一線醫護人員、乃至社會中的每一個個體出發,才能形成一個完整、有效的防治機制。同時還要加強流行病、病毒的相關科普工作,減少公眾的恐慌、對患者的敵意與汙名化等,從而促進社會文化的建構與進步。與病毒作鬥爭是人類生存的一個常態,盲目樂觀人類控制瘟疫的能力,只會在病毒面前潰不成軍。這同時也在警醒人類,對待自然,仍要多些敬畏,少些驕傲自大。

关于传染病 你了解多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