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哪次戰役意義最重大,最關鍵?你怎麼看?

滿臉絡腮鬍的小怪獸


三國時期發生了很多戰爭,而最出名的就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每一個戰役都有巨大的意義。

一、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曹操以兩萬左右的兵力,出奇制勝,擊敗了袁紹十萬兵力。這個戰役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典型戰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氣,寫下了他軍事生涯最輝煌的一頁。至此,曹操擊潰袁紹,北方再無人與曹操抗衡,官渡之戰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二、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說的是曹操和孫劉聯盟發生在赤壁的戰役。由於曹操的剛愎自用,輕敵的緣故。造成了最後的慘敗。赤壁之戰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短時期天下統一的可能性。而孫劉雙方從這次戰役勝利後逐漸強大,逐步擴充軍事力量,擴大地盤。可以說赤壁之戰就是三分天下雛形的開始形成,問鼎江山的角逐拉開了新的序幕。

三、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也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的最後一場。劉備稱帝三個月後以替關羽報仇為由,揮師東征東吳,氣勢強大。東吳求和不成,又轉向曹魏求和,避免兩線作戰。又派陸遜應戰,陸遜以逸代勞的方法阻擋了蜀軍的攻勢。又以後退誘敵,集中兵力,後發制人,擊其疲憊,善用火攻。終以五萬兵力戰勝了來勢洶洶的蜀軍,創造了由防禦轉為反攻的成功戰例。至於劉備的兵敗也不是偶然的,他以怒興師,恃強冒進犯了兵家大忌,在具體指導下又不察地利,將軍隊帶入崎嶇的山道之中,面對吳軍的抵抗,不能及時改變作戰佈署,導致陷入被動,最終慘敗。

夷陵之戰讓新建立的蜀漢政權遭受沉重的打擊,不僅損失了大量兵力和物資,還有很多將領陣亡。國家搖搖欲墜,內亂不斷。在劉備去世後,諸葛亮花了五年時間,重建軍隊,平定內亂,發展經濟才使蜀漢國力提升到可以對外出兵的實力。吳蜀重修於好,從此再沒動搖。三國鼎立對峙的局勢穩定,所以夷陵之戰被認為是前後三國的分界點之一。


鼠年有猴


從意義來說應該是官渡之戰最大。

官渡之戰奠定了曹操的霸主地位,從此全天下再沒有任何一個諸侯能和他相比。自從曹操脅天子以令諸侯以來,其他諸侯都以各種方法來聲討他,政治上處於非常被動的局面。袁紹的背景比他更強大,四世三公,關係網遍佈天下,並且非常正統的。而曹操是宦官之後,說起來不是很好聽,說話的力度比不了袁紹。何況地盤也只有袁紹的四分之一,人口也稀少。總之從什麼角度考慮都沒有可比性。

官渡之戰後,曹操協勝利之勢,一舉拿下了袁紹的四州,徹底鞏固了自己的實力。令天下人看清楚了,只有他才是最厲害的,令天下人才紛紛來投靠他。又利用控制漢朝廷首腦,掌握蓋章的權力,可以任意升降全天下人的官職。逐漸削薄了人民的意念,慢慢的把他當做了正統。這才是曹操官渡之戰勝利的最大收穫,也為曹氏家族最終篡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赤壁之戰意義還是比較大的,首先他延緩了曹氏家族統一天下的進程,孫權也鞏固了孫氏家族在江東幾十年的統治,令曹操知道長江天塹不是那麼好打過去的,不敢輕易集中力量再來一次渡江之戰。劉備呢,也尋找到了絕佳戰機,終於有了立足之地,並且經過赤壁之戰,曹孫兩家暫時沒有力量來對付他了,給了他喘息的機會,才有了後來的三分天下。只是百姓多過了幾十年戰亂,又多受了幾十年的苦難。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赤壁之戰帶來了很負面的影響。

夷陵之戰比赤壁之戰的意義要大一些。因為它加速了曹魏統一天下的進程,令老百姓提前過上了天下沒有紛爭的日子。這個意義站在我們老百姓的角度看是積極的。劉備經此一戰,隕落於白帝城,桃園三結義自此完美落幕,不得不說令人傷感。蜀國從此一蹶不振,再沒有了爭奪天下的能力。而吳孫和蜀國從此形同陌路,也失去了最後那點爭奪天下的希望,長遠考慮,陸遜其人不是吳國的功臣,而是千古罪人。


軍哥話歷史


這三大戰役都很重要,各自受益或受害的對象不同而已

01官渡之戰

這是曹操平定北方最重要一次戰爭,否則曹操根本無法在北方立足,當時曹操手中雖然挾持了漢獻帝,在群雄之中取得了有利的地位,但他的地盤位於群雄割據的中心,四方受敵。於是他首先懷柔遠方的韓遂、馬騰,取得他們的支持,然後消滅了一直與他為敵的呂布以及張楊的後繼眭固。這之前郭汜、李傕已被殲滅,張繡也投降了曹操。曹操周圍的董卓勢力基本上被一掃而光。

而這時袁紹在河北攻打公孫瓚,公孫瓚兵敗自殺。袁術也病死。這樣到了建安四年(199)八月,袁紹和曹操在黃河兩岸直接對峙,衝突已到了不可避免的時候。這一年的秋天雙方拉開大戰帷幕。第二年,即建安五年十月,在黃河南岸的官渡,終於迎來了最後的決戰。

當時袁紹在軍事上處於絕對優勢,而且北方的公孫度和西方的韓遂、馬騰等都採取中立的態度,袁紹不存在後顧之憂,可以全力以赴對付曹操。與此相比曹操的條件就很不利了。他背後有與袁紹有同盟關係的劉表,還有雖與劉表敵對但卻野心勃勃的孫策,曹操隨時有受後方攻擊的可能性。

所以官渡之戰的前期準備工作比戰爭本身更重要、更多。

曹操的準備工作

01派衛覬為使者前往與劉表敵對的益州劉璋處,想策動劉璋從側面牽制劉表。可是衛覬因道路不通,只到了長安就不能前行了。

02發生了意外,這時獻帝不滿曹操的專橫,下密詔令外戚董承暗殺曹操。雖然這個陰謀因消息洩漏而失敗,但又有劉備夥同董承一黨在徐州小沛起兵反曹。曹操立即採取行動擊破劉備,劉備逃奔袁紹而去。留下來的關羽敵不過曹操,只好投降。

03曹操又派臧霸佔領袁紹在黃河南岸的地盤青州,消除了袁紹由側面襲擊的後患。

04荊州南部的長沙太守張羨策應曹操舉兵攻打劉表,劉表受到牽制,不能與袁紹共同對付曹操。

袁紹的戰前工作

袁紹聯絡孫策攻擊曹操,正準備乘虛襲擊許都的孫策遭暗殺身亡。

袁紹又懷柔盤踞許都南邊汝南的黃巾殘黨劉闢,並派劉備到汝南合流以攪亂曹操後方,這一行動也被曹操一舉粉碎。從準備工作上,曹操顯然做得更足。

戰爭的結果

在官渡迎擊袁紹的進攻,最終以少勝多取得了全面勝利。曹操的勝利與袁紹集團的內部不和有很大的關係。在圍繞攻打曹操的問題上,袁紹的謀士們意見不一,互相牽制。而這些謀士本身都是一些官僚士大夫,代表著不同地域、不同集團的利益。也就是說袁紹雖然手下有很多謀士,但他卻不會用人,這也是袁紹失敗的最大原因。謀士許攸的叛變最具有代表性。曹操正是採用了許攸的計謀,對袁紹的糧草屯集地烏巢發動了奇襲,最終取得了官渡之戰的決定性勝利。

官渡一戰結束,曹操徹底在北方站穩了腳根,後面才有機會發兵攻打劉表,引發了下場戰爭:赤壁之戰

02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的意義在於戰後形初步三中鼎立之勢,曹操短時間無法再對南方發動戰爭,孫權也在江東站穩了腳根,戰爭的最大受益者當屬劉備,劉備雖然掛著皇叔的名頭。實際上沒有什麼實力,在赤壁之戰前在長坂坡被曹操打得丟盔棄甲,差點連兒子都丟了,劉備只好投奔荊州劉表處。

荊州劉琮的投降,勝利來得過於容易,才讓曹操才產生攻打東吳的想法。

當時因為劉備在荊州人氣比較旺,在魯肅的建議和撮合下,孫權與劉備進行聯盟。

這樣,曹操、劉備、孫權三個集團在無法預料的局勢變化中迎來了赤壁之戰。曹操的兵力,除了自己帶來的三十萬,攻佔荊州又新得十萬人馬,一共四十萬左右,實際上能在前線參加戰鬥的也只有二十萬左右。孫權軍共有十萬兵力,周瑜率領其中精兵五萬,直接參加戰鬥的有三萬左右。劉備這時只有可憐的兩千左右的兵力。

曹操的船隊從江陵出發,沿江而下,在長江南岸的赤壁一帶與周瑜的水軍遭遇。曹軍初戰不利,撤退到北岸的烏林,與周瑜軍隔江對峙。而這時曹操軍中疾病蔓延,士氣日漸低下。

曹軍北方士兵居多,不習水戰,曹操於是命令船隊用繩索把船艦互相牽連起來,以減輕風浪的顛簸。吳將黃蓋發現了曹軍的這個弱點,就向周瑜建議用火攻戰術。周瑜採納黃蓋的建議,讓黃蓋寫詐降書給曹操。善用計謀的曹操竟沒看出其中有詐。

黃蓋選十艘小船打頭,船上裝滿浸滿油脂的乾柴,外面用帳幕蓋好,其他戰船隨後,由南岸向北岸的曹營駛去。曹軍毫無防範,黃蓋船隊就接近了曹營,然後一齊點火衝進曹操船隊。這時東南風大作,曹操的連環船隊頃刻間就淹沒在一片火海之中。曹操失去了幾乎所有的船艦和大半人馬,慌亂中收拾殘兵敗將經華容道向江陵撤退。華容道非常泥濘,行軍十分艱難,曹操到達江陵時已狼狽不堪,他留下曹仁駐守江陵,自己匆匆引軍北還。

而劉備趁機佔了荊州南部三郡,初步有了立足之地,而孫權進一步與劉備結盟,把妹子嫁給了劉備。而且劉備還向孫權借了南郡(書上稱荊州),大致承諾是取了益州,就將荊州還給孫權。

所以,赤壁一戰奠定的三國鼎立之勢

03夷陵之戰

至於夷陵之戰,是因為劉備取了益州後,並沒有兌現諾言,而是以“取得涼州後,再歸還”,惹惱了孫權,加上魯肅去世,繼任者呂蒙,用計賺回了荊州,還將劉備的結拜兄弟關羽誅殺。孫劉關係破裂。

兩年後,劉備發動了夷陵之戰,結果被陸遜火燒連營,大敗而歸,上演了一“白帝託孤”的一幕。蜀國也因此大傷元氣,國力大損,久久不能復原,成為三國中最弱的一方。儘管後有諸葛亮、姜維的輔佐,都難已對魏構成大的威脅。

分析:

就算不發生夷陵之戰,以蜀的國力,其實也無法擊敗魏,況且,北方曹丕已經篡權稱帝,成了魏,劉備也稱皇帝,已經忘記當時的初心。所以這一場戰爭影響力最小。

另外的兩場戰爭:官渡、赤壁戰役在三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非常之關鍵。


國內ERP專題


既然是三國那最關鍵的當然是赤壁之戰了。因為曹操赤壁之戰的失利才出現三國的局面。其實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是三國中三次重大的戰役,每一次戰役三國的整個局勢都發生了變化。


赤壁之戰的起因:曹操率領十五萬北方士兵欲征討劉表,曹操還沒到達荊州劉表卻去世了。劉表的小兒子劉琮年幼,聽從手下大臣蠱惑率眾投降曹操。因此曹操輕而易舉的接收了荊州,還得了七八萬的荊州軍,這讓曹操感到志得意滿想要順勢踏平東吳。曹操一意孤行不聽勸阻,發動了赤壁之戰。

曹操赤壁之戰的失利主要在兩方面,首先是主戰場上鐵索連舟被周瑜用火攻打敗、其次是帶來的北方士兵遭受瘟疫死傷過半,無奈只能燒燬全部戰船撤回北方。

赤壁一戰的重要性在於曹操實力大損,劉備稱曹操無力攻伐的時候佔據了西川,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不然這段歷史就變成魏吳相爭了。而且赤壁之戰是存在兩個發展方向的,第一個就是歷史記載的,而第二個就是曹操聽取賈詡的建議那麼曹操在活著的時候就能統一天下。因此赤壁之戰相對於其他兩場戰役顯得更關鍵些。

官渡之戰只是成全了曹操,讓曹操一下穩坐東漢末年各路諸侯之首,同時也奠定了曹魏的根基。官渡一戰曹操以少勝多堪稱經典戰役。官渡之戰期間也體現了曹操的謀略、膽識,曹操的畢生戰績可以將曹操稱之為一代名將了。

夷陵之戰是蜀漢走入低谷期的一戰。漢中之戰、大意失荊州這兩戰已經讓蜀漢損失了大量的兵力進入了疲勞期。如果劉備不一意孤行發起夷陵之戰,在孫權歸還荊州求和時罷兵,蜀漢經過幾年的休養必然能夠回到巔峰,也不至於又損失一批武將及士兵讓蜀漢徹底的進入低谷無法翻身。

若是論三國,還是赤壁之戰更重要。曹操的一次失利才有了現在的三國曆史。讓更多的名將、名士有了自己發揮的空間。


感謝大家閱讀,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討、學習歷史。


青梅煮酒品三國


三大戰役共同點是, 驕兵必敗,至於哪戰意義最大,那是看問題的角度了,官渡之戰的意義對曹操最大,赤壁之戰對孫劉意義最大,夷陵之戰對孫吳意義最大,那麼重點來了 按歷史進程 我認為官渡之戰最大,曹操勝袁紹定北方,穩定了中原及北方,同時也穩定了政權,為今後發展奠定了基礎,沒有官渡,必然也沒有了赤壁和夷陵,袁紹是個死要面子的人,有謀而不斷,三個兒子爭權奪利,文臣武將各懷心思,若是袁紹勝出,中原及北方是安而不穩,華而不實,且玉璽的事斷定劉表聽命袁紹,沒有了追殺,後面劉備怎麼走是個未知數


雙子影座


我認為赤壁之戰的意義最為重大,也最為關鍵。下面我們一個一個來分析。

第一場戰爭,官渡之戰。

1、戰爭過程及影響。

這場戰爭是東漢末年的袁紹集團和曹操集團之間的決戰,發生於建安5年(200年),主要戰場在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一代。從力量對比來看,袁紹佔有數量優勢,大家都不看好曹操,他的許多手下,都偷偷寫信給袁紹陣營,預留後路。

起初,袁紹與曹操相持,都沒有找到好的決戰機會,只是小範圍對戰了幾次,兩家各有勝負。這樣時間一長,由於雙方兵馬眾多,糧食消耗量極大,後勤補給一直是個大問題。當時,曹操的糧食只能維持一個月左右,在這樣不利的形勢下準備退兵。當時他的謀士荀彧卻提出不同意見,勸說曹操不要退兵。曹操認同了他的意見,重新堅定了決戰的信心。

不久,事情發生了轉機。袁紹手下有個叫許攸的,因為嫌棄袁紹給自己的位置太低,錢太少。於是叛變跑到曹操這邊,領著曹操到了烏巢這個地方,燒了袁紹的軍糧。兩軍接戰,袁紹未能突破曹軍大營,加之糧草被燒,無心戀戰,開始潰退而一發不可收拾。官渡之戰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之一。

此戰之後,袁紹不久便在憂憤中死去。他的幾個兒子為爭奪繼承權相互攻伐,先後為曹操所滅,在隨後的幾年裡曹操基本統一了北方。

2、戰爭的意義

我覺得,一來是形成了曹操在中國北方一家獨大的局面,有希望結束自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爆發以來,北方地區軍閥混戰的局面,老百姓的生存形勢有所改觀,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

第二場戰爭,赤壁之戰。

1、戰爭經過。

建安13年(208年),官渡之戰後,曹操在統一北方之後,揮師南下。荊州劉表病死,兒子劉蹤繼位後,上表表示歸順。曹操在吞併荊州之後,於長坂坡擊敗劉備,兵鋒直指東吳。劉備派諸葛亮出使東吳,與孫權結盟共抗曹軍,孫權派遣周瑜率領3萬水軍朝西進兵,與曹軍相持於赤壁。

由於曹軍不習水戰,所以將所有的戰船收尾相連。周瑜指使黃蓋假意投降,於東南風中放火燒燬曹軍戰船,燒死燒傷無數,曹軍主力被擊潰。曹操退往北方,劉備乘機佔領荊州周圍的一些地區,初步形成了三國鼎力的局面。

2、戰爭的意義。

赤壁之戰也是歷史上最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此戰之前,東吳孫權龜縮於東南一隅,劉備則多年來顛沛流離,沒有自己的地盤,而曹操在統一北方之後,兵力極為強盛,大有一統天下的可能。而曹操此戰的失敗,喪失了繼續南下的軍事實力,有生之年統一中國無望;劉備趁此機會,借了荊州,並佔領周邊地區,有了安身立命之所,為蜀漢的建立打下了基礎;孫權解除了北方的威脅,避免了東吳亡國的命運。

赤壁之戰最大的影響,是將國家統一的時間大大延後,按照曹丕建國到晉滅東吳的時間推算,延後了60年。

第三場戰爭,夷陵之戰。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東吳背棄與劉備的盟約,派呂蒙偷襲荊州得手,關羽在潰敗途中為吳將馬忠所殺。章武元年,劉備在成都稱帝。三個月後,劉備不顧大臣勸阻,執意興兵伐吳,要為關羽報仇。東吳拜陸遜為大將,領兵抗擊蜀軍。

章武元年(221年),蜀漢與東吳相持於夷陵。 7個月之後,陸遜利用蜀軍駐軍紮營的漏洞,火燒連營。蜀軍幾乎全軍覆沒,文臣武將戰死多人,劉備帥殘軍退守白帝城。

2、戰爭意義。

夷陵之戰是三國曆史上比較著名的戰爭,蜀漢在關羽失荊州之後,又經過夷陵之戰的慘敗,軍力嚴重受損,尤其是將領損失嚴重,張南、馮習及胡王沙摩柯戰死,加上已經失去了龐統、法正、關封、孟達、張飛、關羽父子,短期內再沒有能力發動較大規模的戰爭,而且國勢變得相當危機。

結語

通過以上對比,我們發現如果曹操在官渡之戰中即使敗了,還能夠捲土重來,在與袁紹的對抗中還是有機會獲得勝利,此後還能統一北方。夷陵之戰蜀國損兵折將,雖然形式一度危機,但經過諸葛亮後來幾年的韜光養晦,其國力還是得到了恢復,還有能力多次發動北伐。

但是,曹操在赤壁一敗,終其一生也未能再發起較大規模的統一戰爭,不但成為個人一生的遺憾,也使得國家的統一時間延遲了幾十年。所以,我認為赤壁之戰是這三大戰事中意義最大,最為關鍵。


子冬


先說觀點,評價這三場戰役誰最重大關鍵,衡量的標準就是假設不同的戰勝方,來分析戰役的結果對於天下局勢發展起到的影響程度。從這個標準看,赤壁之戰無疑是其中最重大,最關鍵的一場戰役

官渡之戰:無論勝敗,北方必將一統

  • 戰爭背景

官渡之戰的時間是從公元199年6月開始,持續到200年10月。當時袁紹擁有河北之地,包括冀州、幽州、青州和幷州,是實力最為強大的諸侯。而曹操擁有中原地區,包括:司隸、兗州、豫州、徐州和關中的一部分區域。

  • 實力對比

從地盤面積上來看,雙方差不多。但是由於曹操的領地飽受戰火,經濟衰敗,綜合實力不如袁紹。兵力方面袁紹約11萬,曹操約2萬,袁紹佔據絕對優勢。

  • 結果假設分析

1、 曹操獲勝(歷史結果):袁紹敗退回冀州之後不久病亡,曹操利用袁紹兒子之間的矛盾,分化瓦解,最終用八年時間攻略河北區域,實現北方統一。

2、 袁紹獲勝:那麼在中原地區,曹操再也沒有能力阻擋袁紹的大軍南下。此時袁紹在兵力、糧草、士氣等各方面都佔有優勢,中原的世家大族們也會紛紛倒向袁紹,曹操的勢力有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消亡。

結論:官渡之戰無論曹操和袁紹誰勝誰負,都會產生一位北方的霸主。而這位霸主在整合了北方的資源和力量之後,必定會率軍南下,在長江流域和南方的諸侯一決高下。

赤壁之戰:要麼天下歸一,要麼長期對峙

  • 戰爭背景

赤壁之戰發生在公元208年。曹操在統一北方之後,南下奪得荊州,為了進一步吞併江東,發起了此次戰役。這時候,曹操擁有河北和中原之地,又新獲得荊州,而孫劉一方擁有江東地區。

  • 實力對比

地盤上曹操擁有當時經濟最發達的區域,家底雄厚,而江東地區面積雖大,卻地廣人稀,實力不如北方。兵力方面,曹操兵力超過20萬,其中荊州降兵大約7、8萬,而孫劉聯軍一方人數不超過5萬。

  • 結果假設分析

1、 孫劉聯軍獲勝(歷史結果):曹操丟失大半個荊州,退回北方,再也沒有力量迅速南下一統天下。孫權和劉備則在南方站穩腳跟,爭奪地盤,最終逐步形成三足鼎立的戰略格局。

2、 曹操獲勝:曹操獲勝之後成功跨過長江,順江而下,很快消滅東吳孫氏,拿下江東。到時候天下僅存的諸侯,無論是西蜀劉璋、漢中張魯,還是西北的馬、韓,都不可能阻止曹操的步伐,天下將在數年之內重新歸一。

結論:可見赤壁之戰的結果直接影響了當時天下的局勢,三國鼎立的局面讓天下統一的時間推遲了七十多年,而起因就在這次赤壁之戰。

夷陵之戰:吳蜀無論誰贏,魏國優勢不變

  • 戰爭背景

戰役的時間發生在公元221年7月到222年8月。起因是孫權偷襲劉備的荊州,導致關羽敗亡。為了奪回荊州重地,並且為結義兄弟報仇,劉備稱帝后親率大軍討伐東吳。而東吳以陸遜為主帥,在夷陵與劉備交戰。

  • 實力對比

劉備一方大軍5萬,孫權一方也是5萬,雙方勢均力敵。

  • 結果假設分析

1、 孫權勝(歷史結果):蜀漢徹底失去荊州,東吳勢力擴展至長江以南大部,三國鼎立的局面徹底穩固,戰後吳蜀繼續聯手對抗魏國。

2、 劉備勝:蜀漢奪回荊州,《隆中對》的戰略條件完全具備,但依然需要吳蜀聯合的才能夠面對北方。

結論:無論夷陵之戰的結果如何,都不能改變一強兩弱的天下局勢,魏國依然是最強,繼續以從容的姿態制衡吳蜀兩國,三國鼎立的局勢不變。

綜上所述,三大戰役中,對於天下局勢最為深遠的就是赤壁之戰。因此筆者認為赤壁之戰的意義最為重大。

歡迎關注【歷史步行街】,您的點贊、評論、轉發都是對筆者最大的支持和鼓勵。


歷史步行街


三國三大戰役中,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都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爭典範。而夷陵之戰則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此戰重創蜀國,使劉備集團元氣大傷搖搖欲墜,諸葛亮耗時五年才基本將國力恢復。

若論意義最重大,當然首推赤壁之戰。此戰役是《三國演義》全書中最重要、規模最大、人才最集中的戰事,小說從第四十二回至第五十回,運用了大量的篇幅來描寫此戰役。

一、故事經過。

曹操敗袁紹、破烏恆之後實力大增,已基本統一和穩固了北方。因此於建安十三年七月,帶領號稱八十萬大軍南征,欲順江而下直逼東吳消滅孫權從而一統天下。劉備派諸葛亮會見並說服孫權結盟,共同抗曹。因此東吳以周瑜為主將,程普為副將,率三萬精銳水軍與兩萬蜀軍聯合,沿長江西進於赤壁與曹軍對峙。吳蜀聯軍施計使得曹操將戰船首尾相連,周瑜及黃蓋上演苦肉計,詐降曹操,曹操中計後被吳蜀聯軍縱火,火勢由船及寨,使曹軍死傷過半,倉皇逃回北方。荊州要地盡被吳蜀兩國佔領。至此,三足鼎立的局面拉開了帷幕。

二、赤壁之戰前,三國實力及局勢。

1、曹操

曹操在官渡之戰後基本統一了北方,為順利南征做足了充分準備。首先是挾天子對西北諸侯馬騰父子進行分封,並將馬騰家屬遷至鄴城為人質,以此解除西北地區的威脅,以便集中精力統一南方。在攻取荊州時因劉表病逝,荊州新主劉琮在蔡瑁等人的慫恿下主動投降了曹操。如此一來,首戰告捷的曹操立即將兵鋒指向了劉備,並順利佔領宛城,在長坂坡大敗蜀軍。曹軍一路走來可謂順風順水,此時的曹操當然是志得意滿,東吳孫權已近於嘴邊的肥肉。

2、劉備

由於劉備對劉琮主動投降曹操一事並不知情,因此當曹軍兵臨宛城時才開始倉促逃跑。逃跑時又帶著老百姓,導致行軍速度非常慢。在長坂坡被追上來的曹軍打得落花流水,甚至兩位夫人均落入曹操之手,幸而逃至夏口與關羽匯合,方才得以喘氣。此時的劉備依附於荊州還沒有自己的地盤。

3、孫權

東吳孫權靠父兄攢下的祖業,應該說實力不差劉璋劉表等。如果單單從水軍實力來說,估計並不比曹操差,畢竟曹軍慣於馬戰而不熟水戰。在曹操大軍壓境之下,吳國內部也出現了戰與降的兩派之爭。經過諸葛亮舌戰群儒之後,孫權才下定決心與劉備聯盟共拒曹操。

三、赤壁之戰最關鍵的意義及對後世的影響

1、在當時的意義

赤壁之戰以曹操大敗而告終。雖然曹操的整體實力還在,但短時間內卻無力發動大規模的統一戰爭。再加上曹軍敗逃之時,吳蜀兩軍乘勢佔領了荊州各地,實力大大增強。特別是劉備獲取了此戰最多的戰果,真正有了屬於自己的地盤和基業。所以此次戰役之後形成了三足鼎立的相對穩固態勢。如果孫劉聯軍在此次戰役中失敗,會加速曹魏集團統一全國的進程。那樣或許中華大地上又會減少許多戰火的侵擾,百姓也會早些過上平靜安寧的生活。所以赤壁之戰的重大正反意義也正在於此。

2、對後世的影響

因為赤壁之戰是以弱勝強的典範,其故事被人們所喜聞樂見、廣為流傳。宋代蘇軾以此背景為題材,寫出了《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名篇佳作。近現代,也出現了不少關於此題材的電影電視及文藝作品。草船借箭、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諸葛亮舌戰群儒、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等等故事甚至深入人心,在人們口中成為了膾炙人口的經典之談。

所以三國的三大戰役中,我認為赤壁之戰的意義最為重大!當然,以上僅僅是我個人的見解,歡迎諸君暢所欲言,各抒己見!謝謝!






小天品歷史


三國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三大戰役,三把大火起了決定性作用。。。同為官宦子弟西園校尉出身的曹操和袁紹,倆人決戰官渡,最終以曹操獲勝統一北方,成了中原霸主。曹操與袁紹的人生際遇不同,倆人的素質成就不同。袁紹以祖上四世三公的威望凝聚人才,不幾年統一河北,據有冀、青、並、幽四州,兵糧將廣,糧草豐足,謀臣如雨,戰將如雲,是當時威望最高,勢力最大的諸侯。但袁紹才智平庸,多謀不斷,沒有奪取天下的雄心壯志。曹操以家族力量起家,唯才是舉,廣納人才,足智多謀,傲視天下。使手下文武各盡其才,在官渡與強大的袁紹終極對決,沉著應戰,挖掘人才,善用奇謀,一把大火燒了袁紹糧草重地烏巢,使袁軍軍心大亂,曹操趁勢反擊,大敗袁紹。官渡之戰,袁紹損失大批謀臣武將,士氣不振,袁紹從此衰落,不幾年袁紹勢力徹底被曹操擊敗,曹操統一了北方,成了天下的霸主。。。赤壁之戰是奠定了三國的基礎,曹操意欲統一天下,舉兵南下,兵不血刃取得荊州。加緊訓練水軍,想順江而下奪取東吳,南掃劉備勢力。曹操檄文江東,想不戰屈人之兵,東吳或戰或和,人心不穩。情況緊急,劉備軍師諸葛亮過江聯絡孫權,舌戰群儒,以堅孫權抗曹之心。孫劉聯盟,周瑜諸葛亮英雄所見略同,對曹軍實行火攻。曹操南下,孫劉聯軍迎戰於赤壁,黃蓋以詐降計接近曹軍連環大船,用油料火箭向曹軍大船攻擊,致使曹軍被大火吞噬,曹軍軍馬糧草器械損失殆盡。曹操敗回北方,從此不敢覬覦江南,劉備孫權得到各自發展。。。夷陵之戰以劉備被百里火燒連營慘敗告終,因關羽在荊州被東吳所害,荊州也被東吳佔領。劉備為報殺弟奪地之仇,發起大規模討伐東吳戰役,前期勢如破竹,在夷陵地區遭到東吳大都督陸遜的阻擊,因天氣炎熱蜀軍連營避署待戰,被陸遜捕機火燒連營,蜀軍損失慘重,劉備敗歸白帝城。夷陵之戰,蜀國損失了一半的兵力,人才和財力,戰前尚有生機的蜀國從此國力衰弱,自荊州丟失和夷陵之戰後,蜀國已失去了統一三國的資本。。。以上三大戰役赤壁之戰意義更重大,若戰前東吳歸順了曹操,劉備也就沒有發展和稱帝的可能。是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赤壁之戰後曹魏在北,孫權在東,劉備進取益州在西,為三國時期指引了方向。





劉坤忠120


演義

官渡戰役,赤壁戰役,夷陵戰役,都是涉一亇軍事集團成敗的關鍵牲戰役。

。官渡戰役是曹操的起家,同時體現了袁紹的滅亡。這場這役說明了二亇問題:

1,說明了袁紹雖然是漢朝世家擁兵六十多萬,是諸諸中的大佬,在十八路諸侯討董卓推他為統帥,在這件軍事鬥爭中袁紹已露出是泛泛之輩,沒什麼軍事能奈,不過是漢家的世俗子弟,討董由於袁紹拿不出制勝主張和運動謀略,結果不了了之而散局。其實官渡之戰與討董犯了個同樣的錯誤,自已沒有主見,引起幕僚七張八嘴,爭論不許,而自已議而不決,說明袁紹是沒有能為的世襲諸侯,另一方面千萬不該收留劉備,袁紹看不到劉備是一山之虎,結果顏良,文丑二員大將被關羽所斬,使軍兵士氣大落,相追責劉備時又上當了,同意讓劉備專十召關羽來投,可一去不復反了。方能使老奸巨滑的曹操以少勝多的髙幸得勝。

2,官渡戰役曹的勝利,同樣促使曹操增加了戰爭的傲氣,思想認為打仗態容易了,袁紹這麼兇狠被我打敗。所以官渡的勝利,使赤壁戰役起到了壞作用。

。赤壁戰役的失敗。責任在於統帥曹操。

1,決定南征從軍事戰略而言:實在太單率。原因曹操拿下袁紹,產生了傲氣收降了袁紹三十多萬兵馬,總共加在一起有近八十萬兵馬,認為軍事實為佔孫劉二家的和還超過,在三國中佔了絕對優勢這是傲兵,也是取敗之道。

2,曹操是北方人,是幹鴨子,可赤壁的戰略地點在長江,要渡長江,敵人孫權有長江天塹易守難攻,這一點曹操忽略了,應該訓練一支水師部隊,以防在水戰時士兵水土不適應。

3,赤壁戰役。在戰木上出了大問題,由於北方士兵水土不服,出現暈摳呑等疫病,沒有戰鬥力,曹操要採取別樣戰術已經來不及,箭在弦上只有把所有戰艦集中一起,取得平穩,這樣一來正好適應周瑜火攻,被燒得精光,曹操全部家當十損七八,統一大業就此化為灰塵,不久而古世。

。劉備的夷陵戰役。這是劉備自找死路。如果有點頭腦的君主應該朝議問丞相,軍師,大將一起商量,可是,劉備自說自話,戰爭當成兒戲,不帶軍師,不帶大將。派編將噹噹鋒,帶八十開處的老黃忠主將,劉備親自領兵七十多萬的大戰,被敵人火攻燒得全軍覆歿,在白帝城臨終託瓜時,對諸葛亮,論了一句:沒聽軍師之言才有此敗,諸葛亮說了一句,此係天意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