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鄉村建設經驗及其啟示

美麗鄉村建設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美麗中國的重點和難點在鄉村地區。而建設美麗鄉村是世界上所有國家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必經階段,發達國家已經經歷了這個轉型階段,積累了一些經驗和教訓。儘管國外和我國的國情不同,社會制度不同,農業發展的自然享賦和發展水平也大不一樣,但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基於生產力發展的美麗鄉村建設還是存在一定相似性的。在美麗鄉村的建設方面,北美、西歐、日韓等國的經驗和教訓值得我國深人研究和借鑑,可以為我國美麗鄉村建設提供新思路。

西歐鄉村建設經驗

美麗鄉村建設經驗及其啟示

德國鄉村建設經驗

1

德國最吸引人的不是慕尼黑這樣的大城市,而是安靜古樸的田園風光和風景獨好的廣大鄉村地區。德國在二戰後實施的促進鄉村發展和轉型升級的政策和規劃值得學習和參考。20世紀70年代,德國開始實行“我們的鄉村應該更加美麗”的計劃。計劃主要包括3個方面。第一,提高農產品質量和種類。第二,開發農業房地產和鄉村旅遊。第三,初步實現傳統鄉村和農業向現代化和生態化的轉變,德國政府還頒佈了《土地整治法》,積極採納當地居民的意見,對村鎮進行詳細規劃,劃定自然保護區,避免鄉村自然風光遭到破壞,有效改善了農民生活和農村生態環境。

美麗鄉村建設經驗及其啟示

德國

美麗鄉村

美麗鄉村建設經驗及其啟示

農業在德國的地位非常高。農業的基本功能是提供糧食,但是在德國農業還有很多重要的戰略功能,例如保護自然資源,尤其是保護物種多樣性、地下水、氣候和土壤;提供良好的生產、生活和休憩場所;為工商業和能源部門提供原材料和能源。正因為農業和農村的重要地位,德國各級政府實行許多經濟、法律措施來保護和發展農業、農村。一是多方位的幫扶政策和財稅補貼。如成立專門的政策性銀行—德國農業養老金銀行,為農業企業提供融資渠道。如果企業因為擴大規模、降低成本或者引進環保設備而進行投資,政府要給予補助和貼息貸款。二是全面而廣泛的稅收優惠。如涉農企業免交營業稅、機動車輛稅。雖然農業稅收在全國稅收中所佔的百分比不高,但是農業投資佔國家預算的百分比卻高於農業稅收在全國稅收中所佔的百分比,這從側面反映了農業的重要性。

美麗鄉村建設經驗及其啟示

法國鄉村建設經驗

2

法國被稱為“歐洲的中國”。在歐盟各國中法國農業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重是最高的。農業、農村的平穩快速可持續發展對於法國的社會穩定具有重要作用。二戰之前,法國農產品主要依賴進口;二戰之後,法國用二十多年的時間實現了農業現代化。法國農業的現代化得益於2個方面,一是法國工業化的發展,工農業互為動力,互相進步;二是及時採取適宜的農業發展政策和進行農村改革。農村改革的主要內容是“一體化農業”和“開展領土整治”。

美麗鄉村建設經驗及其啟示

“一體化農業”是通過與農場主和工商業資本家訂立合同等形式,利用現代科技和科學的企業管理方式,把農業、工業、商業等綜合經營起來組成風雨同舟的利益共同體。法國生物、電子、化學等產業為農業提供先進的農用設備、制種技術和原料,有利於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和生物科技的現代化,這樣就促進了農工商之間的聯繫,形成利益一體化機制。農業一體化是法國社會生產力高度發達的寫照。

美麗鄉村建設經驗及其啟示

二戰前,法國農業是小型農場的天下,放眼全國,還存在工業地區和農業地區、經濟發達地區和不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不平衡現象。為改善上述情況,領土整治應運而生。開展領土整治的主要指導思想是通過國家對農業地區、經濟落後地區強有力的政府經濟干預,以實現落後、農業地區現代化工業建設的目標,改善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格局。

美麗鄉村建設經驗及其啟示

第一,政府設立“地區發展獎金”、“農村特別救濟金”鼓勵在農村、山區開辦工廠,有意開闢一些新的工業區以此來改變經濟不平衡的情況。第二,國家設立“手工業企業裝備獎金”,鼓勵在農村和鄉鎮及新興城市附近發展手工業企業,以此發揮手工業在增加收人和就業機會方面的積極作用。第三,大力發展畜牧業。畜牧業是法國農業收人的主要來源,大約佔比50%以上,因此要發揮畜牧業的優勢作用以提高農民收人,改變不平衡局面。

美麗鄉村建設經驗及其啟示

英國鄉村建設經驗

3

二戰後,英國調整經濟發展戰略,保護國內農業生產,建立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力爭擺脫對國外糧食嚴重依賴的狀況。1947年頒佈了二戰後第1個農業法,確立了農業補貼政策,試圖解決國內農產品供應不足的局面.這一時期的農村規劃重點在於對農業耕地的保護。1957年為解決農產品結構性失衡問題,維持農產品價格的穩定又頒佈了新的農業法。該法要求政府出資整理、開發農地,修復農場建築物。

美麗鄉村建設經驗及其啟示

美麗鄉村建設經驗及其啟示

20世紀60年代,政府的農業工作方向在於農業規模的大小和農產品市場化在政府白皮書中,政府出資鼓勵合併小型農場,擴大農產品市場。隨著英國經濟的發展,大城市出現城市擁堵和蔓延現象,城市居民開始嚮往鄉村生活,出現“逆城市化”現象,城市居民湧人農村使農村環境、承載力面臨極大壓力。為了緩和居民日益增加的休閒娛樂活動和保護鄉村環境的矛盾,20世紀70年代英國開始注意保護自然環境,之後陸續頒佈保護瀕臨滅絕野生動物的法令。

美麗鄉村建設經驗及其啟示

進人21世紀後,英國加強對土地、水、空氣等問題的管理,加大涉農資金投人。英國幫扶農業和農村的政策重點從重視糧食供給問題轉移到生態保護,在發展農村經濟的同時也保護了農村原有的自然風光和生態環境,推動了鄉村的良好發展

東亞鄉村建設經驗

日本鄉村建設經驗

1

二戰後的日本遭受到沉重的打擊,由於過分投資於城市建設,導致城鄉差距越拉越大,農村青壯年紛紛流向城市,農村勞動人口密度小,農業生產缺乏勞動力,農村發展處於崩潰的邊緣。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導致世界經濟蕭條,日本也深受其害,當時的日本政府沒有足夠的財政資金支援農村建設。而以振興農村經濟為目標的“造村運動”可以在不依靠國家財政和石油等能源的條件下展開,所以日本造村運動具有自發性、內生性的特點。

美麗鄉村建設經驗及其啟示

農村青壯年紛紛流向城市的另一個原因是信息時代的到來,城市是擁有豐富信息的強磁場,吸引農村青壯年流向城市。而要想把勞動力留在農村就必須把農村建設成如城市一樣擁有強烈磁場的地方。農村的磁場、農村的吸引力在於特色產業,這是造村運動的開端,造村運動在以下3個方面值得學習借鑑。


美麗鄉村建設經驗及其啟示

第一是“自下而上”的特點。居民是運動的主體,起到主導作用.政府只是在政策上幫扶、在技術上支持。國家不下發行政命令,不財政包辦,充分發揮農民的自主性.第二,培育人才是造村運動的終極目標。由於主要依靠群眾的自我奮鬥,這對群眾的能力及意願要求極高,不僅需要高瞻遠矚的領頭羊,也需要踏實團結的廣大群眾.所以,造村運動不僅是物質性的“造物”,還是精神性的“造人”。第三是“一村一品”運動。在造村運動中,“一村一品”運動的影響最為深遠、傳播最為廣泛,經常被其他國家及地區模仿借鑑一村一品是在政府指導下,充分挖掘地方特色,開發特色產品,振興1.5次產業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特色產品不僅包含特色農產品,還有特色旅遊、文化資產等.經過二十多年的造村運動,日本基本消滅了城鄉差距,增加了農民收人,刺激了農村消費的多元化。

韓國鄉村建設經驗

1

韓國新村運動中既有值得效仿和學習的經驗,也有一些血淚教訓需要吸取。隨著韓國城市化和工業的發展,農村地區由於發展速度較慢,相對變得落後起來,工農業差距越來越大,貧富懸殊愈演愈烈。工業積累了一定資金,政府也有能力反哺農業縮小工農差距了,所以在1970年韓國總統朴正熙發起了一場追求更好生活的運動—新村運動。這場運動起初只是在農村進行,後來推廣到全國;性質也由最初的農村管理變革發展為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社會改革。不僅如此,這場運動每個階段的發展目標也不一樣。


第一階段的目標是改善農民生產生活環境,發揮政府主導力量的同時也尊重農民的自主創造性。第一階段的目標完成後,韓國政府也意料到了僅僅改善生產生活環境是不夠的,提高農民收人和發展農業生產才是新村運動持久發展下去的動力。由此,新村運動進人以增加農民收人為目標的第二階段,無論是第一階段還是第二階段,目標都停留在物質層面。在物質條件得到極大滿足後,新村運動的目標轉向了精神層面。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改善農村環境、提高農民收人等都是外在的、比較容易改變的;而國民思想道德素質是用金錢買不到的,也是在短期內無法實現大幅提升的,如誠實守信、公平公正、勤勞勇敢等精神。鑑於此,新村運動過渡到了精神啟蒙的第三階段。

美麗鄉村建設經驗及其啟示

一個事物一般都有兩個方面,新村運動也有它的歷史侷限性,其中的經驗和教訓值得研究和借鑑.新村運動的執行機構是韓國擁有警察系統的強力國家機關.一般政府主導的運動很容易犯大躍進式的錯誤,忽視農村發展的內在規律;政府的主導作用及包辦風格容易打壓農民自主建設的積極性.政府對農業的過度保護,使得韓國農業自身缺乏獨擋一面的能力,不能獨自應對來自國際的挑戰與衝擊。

美麗鄉村建設經驗及其啟示

啟示

縱觀美國、西歐、日韓等國的農村建設經驗,可以得出如下啟示一,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是每個國家鄉村建設必不可少的環節,但僅僅改善基礎設施是不夠的,還應該注意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二,美麗鄉村建設的經濟基礎是農村經濟發展,農村經濟又以農業為主,所以要完善農業政策和法律,加大對農業金融保險等方面的補貼。三,美麗鄉村建設應注重發揮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政府起到幫扶和引導作用.四,授之予魚,不如授之予漁.美麗鄉村建設的關鍵還在於提高農民自身的造血功能,培養會思考的農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