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書法草書中的“柔情風月之容,天女散花之態”?

黑白文章澤淵詩


之所以書法欣賞過程之中會有這種“柔情風月之容,天女散花之態”畫面感,其實源於古人對漢字的不同於我們的理解。今天我們首先是把漢字當作一種文字符號,一種信息交流工具。而古人卻以為是能使“天雨粟,鬼夜哭”的驚天動地泣鬼神的神奇密碼。

一“橫”作千里陣雲,一“點”作高空墜石,一“豎”似萬歲枯藤等等,衛夫人的《筆陣圖》中把一筆一劃都做了擬像自然之物的類比,所以,古人自書寫之開端就已經把像霧像雨又像風的象形似物的想象帶入進來,寫字的同時又像是在作萬物之簡略畫像。

“柔情風月之容,天女散花之態”的畫面感是書法欣賞者在觀瞻書法作品時的意境聯想,正如梁武帝蕭衍“龍跳天門,虎臥鳳闕”的評語,以畫面表達感受,可以說是欣賞者的二次審美創造,殊非不易。

但是,也正是由於這種聯想的抽象關聯的特點,使得畫面感表達容易陷入天馬行空、不著邊際的個人臆想。


老陳聊書法


謝謝,我以為對書法的審美,是因人而異的。那個人寫的那個字,和那個人賞的那個書,有時會有很大差異的。而且眼觀和心識又表現出不同的感受。如王右軍書有人感覺甜熟,而有人卻感受是虎臥鳳闕龍躍天門鐵畫銀鉤。魯公書人們往往看到是正襟危坐廟堂之氣,可有人偏偏說賞時是時時吐姿媚。老話說的好,知道的多則看到的多,賞書僅眼觀不行,當得心識方可。


鐵菩薩山人


在草書作品中即要表現出風情萬種之柔還要有任意揮灑之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