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輕眉不出場最美?國人最愛“留白”?淺析留白在中國畫中的作用

隨著爆款劇《慶餘年》的熱播,眾人口中的超級“瑪麗蘇”女主——葉輕眉,即將從蛛絲馬跡的傳說描述中,變成真人走進觀眾視線,但觀眾們卻並不買賬:“不要出現!就這樣靠一個個傳說慢慢勾勒比較美”!事實上,這不是熱劇史上第一位被要求“不要出場”的傳奇女主,上一個“又爆又隱身”的女主,還是《甄嬛傳》的“純元皇后”。

這是十分考驗觀眾想象力的影視劇“留白”藝術,難道國人特別喜歡“想象”嗎?

葉輕眉不出場最美?國人最愛“留白”?淺析留白在中國畫中的作用

《慶餘年》與《甄嬛傳》

確實,國人偏愛“想象”、注重“話外之音”、更善於“留白”!這是刻在國人骨子裡的文化基因,而這個基因,要從六朝,甚至更早的先秦說起。

“留白”藝術的起源

清代書畫家笪重光說:“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

在欣賞中國畫時,無論是水墨寫意或者工筆重彩,我們常常能見到在畫面中留有大量空白,在繪畫藝術上,稱之為“留白”,它還有一個更矜貴的名字,叫“餘玉”。作為中國畫的一種構圖方法,以無相表達意象。而這一部分留白,並不是“肉眼”所見的“空白”,而是構成完整畫面重要的一部分,是觀賞者“心眼”所見之“藏境”。古人常說“景愈藏境愈大而意愈深”,也說明了留白在國畫中的意義與地位。

葉輕眉不出場最美?國人最愛“留白”?淺析留白在中國畫中的作用

被日本奉為國寶的《六柿圖》南宋·牧溪

中國畫“留白”藝術的歷史產生於先秦形成於六朝,成長期於唐代。唐代張彥遠所著的中國第一部繪畫通史著作《歷代名畫記》中,便有“白畫”之說。到了宋朝這個極簡之美的王朝,更將“留白”之美推向了極盛,到了明清則日趨成熟,成了中國畫重要的構圖法則與審美特徵。

這也就導致了中國畫欣賞需要一定的“藝術門檻”,畫中之韻由空白填滿,需欣賞者共同完成,否則便味同嚼蠟。

為什麼中國更愛“留白”?西方喜歡填滿?

在欣賞中西方繪畫作品時,很多人更容易接受西方作品,因為西方作品更“具體”。為什麼“留白”這種藝術手法在中國盛行,而西方藝術家們卻不十分鐘愛呢?

《周易》:“一陰一陽之謂道”;

《老子》:“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作為一種十分具有中國審美特色的藝術方法,“留白”藝術是中國古代文人在傳統哲學思想薰陶下的產物。“虛實相生、天人合一、唯道集虛、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這些深刻入古代文人骨子裡的觀念,變成了書畫藝術中的“表現形式”進行了輸出。特別是在莊子的哲學系統中,“虛”與“無”是認識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國畫“留白”法則的哲學根源和依據。而西方在文藝復興之後,追求“寫實、還原”。思想上的差異,直接導致了中西方繪畫理念的本質差異。

葉輕眉不出場最美?國人最愛“留白”?淺析留白在中國畫中的作用

南宋 馬遠《洞庭風細》

清代畫家湯貽汾在《畫鑑析覽》中寫道:“人但知有畫處是畫,不知無畫處皆畫,畫之空處全局所關,即虛實相生法。”

“留白”美學的精神內核,一字以蔽之:“無”。在中國的繪畫中,筆墨未到的空白處,同樣寓意雋永,呈現出均衡之美、節奏之美、空靈之美,是影響畫作整體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創作和欣賞中不可忽視。如果無法欣賞中國畫中的“留白”之美,那你可能就不會看、更看不懂中國畫之美了。

三角度淺析留白在國畫中的作用

1/“留白”:讓主體成為最亮的“星”

在西方繪畫藝術中,畫家們常常通過光影的明暗、空間線的聚焦,來凸顯表現主體。而在不重視光影與空間感的中國畫藝術中,要凸顯創作主體,畫家們往往採用“留白”,讓對象更加“搶眼”。

葉輕眉不出場最美?國人最愛“留白”?淺析留白在中國畫中的作用

倫勃朗《夜巡》通過光影凸顯主體

這與人們視覺觀察習慣高度契合。無論是人物、花鳥抑或山水畫,中國的畫家們非常善於通過“留白”來使描繪目標更加清晰和明確,而一些次要的元素則通常被“弱化”,甚至直接“去掉”。運用大面積的留白作為畫面背景來凸顯主體,這些虛實與對比,不僅賦予了主體的高辨識度,還產生了極具哲學性的國畫美學。

而在中國藝術史中,最能代表“留白”之妙極的,便是南宋畫家馬遠所繪《寒江獨釣圖》。一葉扁舟、漁翁獨釣,四周的留白大膽而又煙波浩瀚,更能品出一味極強的“孤獨感”。

葉輕眉不出場最美?國人最愛“留白”?淺析留白在中國畫中的作用

《寒江獨釣圖》 馬遠 宋代

2/“留白”裡的空間感與星辰大海

中國畫擅長在咫尺之間表現千尺之高,“留白”讓中國畫的空間無限擴大。

在國畫作品中,元素之間的空間距離、主次關係,往往會藉助“留白的多寡”與“筆墨的濃淡”來處理,使畫面的主次感、立體感與層次感更為充分體現。

這一點,在中國的山水繪畫中體現最為明顯。“近大遠小、近濃遠淡“,留白處是無邊雲霧或壯闊波瀾的湖海,疏密有致的松巖之間彼此拉鋸,處處皆是繪畫者的審美理念體現

葉輕眉不出場最美?國人最愛“留白”?淺析留白在中國畫中的作用

南宋 夏圭《松溪泛月圖》

南宋夏圭的畫作被稱為“邊角之景”,突破了中國式及偏愛的對稱結構,構圖巧妙,繪畫重心落於一邊,而另一角則呈現大量留白或僅淡淡著墨。這些空白處,往往是一幅作品的靈氣生命流動之所在,畫家不“具象”,任由觀賞者去天馬行空。“無畫處皆成妙境”,是對留白藝術的高度總結。

3/“留白之處”、“虛實之間”皆意境

“虛”與“實”,構成了中國畫審美的基礎。其所產生的意境之美,無法用肉眼去看,需要觀賞者具備一定的底蘊,通過畫作與創作者產生關聯,用“心眼”觀賞。

“意境”,是中國畫的最高追求。中國畫可以不拘泥於形似、不桎梏於色相,僅以墨的濃淡來表現萬千世界,《老子》所說“五色令人目盲” 即是如此。

葉輕眉不出場最美?國人最愛“留白”?淺析留白在中國畫中的作用

齊白石《蝦》

國畫的承載材質以宣紙為主,畫家通過或工筆或潑墨的手法,創造了巨大的想象空間。而這中間的“留白”,往往各具韻味,代表著不同事物。那是畫面中不需要具體描繪出的部分,作為作者與觀賞者“溝通的窗口”而存在,是意境之作在。各種韻味,只能你自己去品讀了。

葉輕眉不出場最美?國人最愛“留白”?淺析留白在中國畫中的作用

米友仁《瀟湘奇觀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