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古詩十九首》雖然違禮卻被傳頌至今的現象?

李升瑞


悲劇意識:試答《古詩十九首》“違禮”而長久的生命意義。

《古詩十九首》上承《詩經》、《楚辭》,下啟魏晉的五、七言詩,實居承先啟後的地位,最早見錄於梁代蕭統所編《文選》中。

由於這十九首詩的藝術性都比較高,思想內容和風格也比較接近,所以此後它們就作為一個整體成為人們專門研究的對象。古今都有不少論者寫過評論文章,對於它們的評價問題還曾引起過一些爭論。

《古詩十九首》是一組反映東漢下層文人生活的抒情詩,抒發了貧士的生活際遇與世俗情感。

應當從以下方面思考《古詩十九首》的題材內容、表現形式、文字風格以及深藏著的“生命價值”:

(1)從宏觀的角度進行探究梳理《古詩十九首》的社會背景、思想背景與漢末的文學思潮。在時代背景和思想背景的共同作用下,漢末文人逐漸走向文學自覺的時代。

(2)從題材類型與主題取向分析《古詩十九首》的題材選擇:表面上“思婦詩”和“遊子詩”體現的是知識份子懷才不遇的悲情,其主題取向則是悲劇意識的展現。

(3) 《古詩十九首》所體現的離別、失意、憂慮人生無常的情感,將各篇詩歌串聯起來,便是一組將人生的苦痛以文學的美感體現出來的悲詩。

(4)從感情和表現形式看,《古詩十九首》的意象清晰地分別為對“自然界的物象”與“非自然界的物象”所營造的意象的刻畫。

《古詩十九首》是東漢後期中下層知識分子為謀求前程而外出闖蕩的詠歎之作,其情感思想因客觀再現了外出謀生者的心路歷程。對歷代具有類似人生體驗的遊子具有恆久魅力,雖穿越千年,至今仍大量被當代流行歌曲所借鑑,在廣大聽眾中激起強烈共鳴。

其中,東漢末年,社會動亂,士人在封建社會里建構的人生理想轟然倒塌,這樣的痛苦加速主體思想的萌發,帶來了個人意識的覺醒。

對“遊”的表現大量出現,處處展現出在個體生命意識的覺醒過程中,對生命、人生、社會價值體系的重新建構和尋找,卻又失落、彷徨甚至苦悶的內心世界。


古道長河


《古詩十九首》是在漢代民歌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五言詩,內容多寫離愁別恨和彷徨失意,思想消極,情調低沉。但它的藝術成就卻很高,長於抒情,善用事物來烘托,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十九首》的很多內容不被封建禮教和封建制度的維護者們所看重和推崇,但是其中很多故事卻是源遠流長,在街頭巷尾、市井村郭得以廣泛流傳,還被藝人搬上了戲壇和舞臺,通過說書、戲曲的形式進行傳頌,而成為婦幼皆知,萬口傳頌愛情故事更是膾炙人口,讀而不厭。

《古詩十九首》標誌著文人五言詩創作的成熟,在我國詩歌史上佔著重要地位。“古詩“本來是後代人對古代詩歌的一種稱呼。雖非一時一人所作,卻有著比較統一的思想內容和藝術風格。其內容基本上是遊子和思婦的牢騷不平、哀愁苦悶,這正是東漢末年的社會現實所決定的。

《古詩十九首》成詩於東漢末年。東漢末年,這種本來就帶著極大弊病的選舉制度日遭破壞,一切官職都成了統治者謀取私利的工具,甚至公開標出價錢賣官販爵。

在這種情勢下,當時遊宦之風極盛,一些讀書士子為了求得甲官半職,不得不離鄉背井,遊說於官宦之門,希冀通過官宦的援引,得以進身於統治集團的行列。《古詩十九首》語言自然、優美、簡練,篇篇都從心田自然流出,從口中自然吟成。有時雖也運用一些典故、成語,但都化為詩中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不見斧鑿痕跡。


請問填寫什麼龍飛鳳舞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一下何為《古詩十九首》


古詩十九首是一組中國五言古詩的統稱。這些詩共有十九首,一般認為是漢朝的一些無名詩人所作。最早由梁代昭明太子蕭統編入《昭明文選》,並命名“古詩十九首”。歷代都對古詩十九首有很高的評價,對後世的詩歌創作有巨大影響。

古詩十九首不是一個人的作品,作者不可考,大抵成於東漢文人之手。最初收入《文選》時,沒有著錄作者的名字。劉勰首倡“兩漢”,又說《冉冉孤生竹》一篇是傅毅所作,王世貞猜測“雜有枚生或張衡、蔡邕作”,徐陵《玉臺新詠》以為其中八首為漢初枚乘所作,但是後人多認為這種說法不可信。

現在一般認為這不是一個人的作品,也不是一個時期的作品。人們根據詩歌內容題材和語言風格方面的特徵,推測它們產生於東漢末期前後。儘管沒有確切的證據,人們仍然對這些詩歌的作者有許多猜測和爭論。鄭賓於《中國文學流變史》推測“十九首”最晚的作於西晉,但僅是推測,缺乏實證。例如,有些人認為這些詩歌都出自文人之手,理由是他們認為這些詩歌的語言顯然是經過錘鍊的,不像典型的民歌;但也有人認為古詩十九首有鮮明的民歌特色,理由是他們認為這些詩歌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描寫一般人的感受和境遇。鍾嶸《詩品》:“古詩其體源於國風”,王士禎《漁洋詩話》雲:“風雅後有楚騷,楚騷後有十九首,風會變遷,非緣人力,然其源流則一而已矣。

古詩十九首每一首古詩都沒有詩題,後人為區分的方便把每首詩的“首句”用作詩題,依次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會》、《西北有高樓》、《涉江採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樹》、《迢迢牽牛星》、《回車駕言邁》、《東城高且長》、《驅車上東門》、《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滿百》、《凜凜歲雲暮》、《孟冬寒氣至》、《客從遠方來》、《明月何皎皎》。

古詩十九題材內容包括羈旅行役、羈旅愁懷,遊子懷鄉、居人念遠;鄉愁閨怨、閨人怨別、離別相思;自傷所遇、宦途失意、遊宦無成;抒寫友情,慨嘆人生短促,亦有追求享樂名位和服藥求仙。詩歌思想感情複雜,共同特徵是對人生無常和歲月易逝,表現出無限感傷。

古詩十九首長於抒情,意悲而遠,善用比興,如“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反”;詩句融情入景,寫景於情,如《迢迢牽牛星》;也有寫作者的內心活動,抒情中帶敘事,如《西北有高樓》。手法或婉轉含蓄,如“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或感情真率直率,如“昔為倡家女,今為蕩子婦;蕩子行不歸,空床獨難守”。

古詩十九首遣詞用字樸淡,語言不假雕飾,淺近自然,多用疊字,語句卻又異常簡煉,含義豐富。

作者不可考的古詩十九首,標誌著文人五言詩已達到成熟期,是五言詩發展成熟的標誌,在中國文學史上得到極高的評價。

古詩十九首有民歌“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特質,又有文人的錘鍊,是漢樂府光輝的總結,對後世詩歌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歷代學者對《古詩十九首》的評價

古詩十九首被認為是中國古代最早的一些五言古詩,上承《詩三百·國風》之餘緒,下啟建安文學之詩風,影響了後世詩人的創作,歷代的詩評作家都給予了極高的評價。這些評價大多都認為,古詩十九首語言質樸直率,意境深婉,是五言詩中的極品。

例如,鍾嶸《詩品》中說:“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劉勰《文心雕龍》中說:“觀其結體散文,直而不野,婉轉附物,怊悵切情,實五言之冠冕也。”明代胡應麟《詩藪》中則說:“興象玲瓏,意致深婉,真可以泣鬼神,動天地。”沈德潛說:“古詩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辭,一時之作。大率逐臣棄妻,朋友闊絕,遊子他鄉,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顯言,或反覆言。初無奇闢之思,驚險之句,而西京古詩,皆在其下。”


近代學者對《古詩十九首》的評價

近代學者梁啟超、羅根澤、俞平伯等學術大家,皆著文參與了討論。梁啟超認為“十九首”雖不是一個人所作,“卻是一個時代——先後不過數十年間所作”。方東樹在《昭昧詹言》中說,“十九首須識其‘天衣無縫’ 處”。張中行認為,古詩十九首“寫一般人的境遇以及各種感受,用平鋪直敘之筆,情深而不誇飾,但能於靜中見動,淡中見濃,家常中見永恆”。

希望這個回答可以對你有幫助。也歡迎大家在下面評論。


土豆先森的留學日常


五言詩的起源。

五言詩是我國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它和其他詩歌形式一樣地起源於民間。《詩經》中雖有不少五言的句子,但不能算五言詩。真正的五言詩出現在稍後的民間歌謠中,例如楚國的《孺子歌》、漢成帝時童謠“邪徑敗良田”和《尹賞歌》等,前一首帶有語助詞。

漢武帝立樂府,採集民歌入樂。其中五言形式的樂府歌詞漸為文人所熟習。他們在自己的創作中試行模仿,於是有了文人的五言詩。班固的《詠史》詩雖然很不成熟,卻是最早完全用五言形式寫成的作品。從此以後,作者漸多,到東漢末年,文人的五言詩大量出現,而且在藝術技巧上極為成功。

文人的五言詩是東漢才有的。現今流傳的西漢文人的五言詩如蘇武、李陵的作品都是後人依託的,根本不可信。《玉合新詠》把《文選》古詩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等八首及另一首古詩“蘭若生春陽”題為枚乘所作,更是設有根據魡。所以“成帝品錄”的“三百餘篇”中,沒有文人的五言詩。

鍾嶸說:“五言居文詞之要,四言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習焉。”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從語言角度看,五言句所包含的詞比四言句更豐富,伸縮性也較大,所以在表達上確實更靈活,更方便些。這是五言形式為作家所樂用的主要原因,也是五言詩為什麼發達的原因。

現存有主名文人五言詩數量很少,但大體可以看出文人五言詩的形成、發展過程。班固的《詠史》“質木無文”,缺乏形象性。張衡《同聲歌》頗有豔語,而感情真摯,詞采綺麗。秦嘉《贈婦》則造語純樸,情詞感人。蔡邕《翠鳥》、酈炎《見志詩》、趙壹《疾邪詩》、辛延年《羽林郎》、宋子侯《董嬌饒》等,表現了文人如何向樂府民歌學習而技巧日益成熟。其中《羽林郎》的思想和藝術成就都很突出,是相當成熟的文人五言詩。數量不少的無名氏“古詩”,其中一部分代表了文人五言詩的最髙藝術成就。

《古詩十九首》大約是東漢未年的作品。它旣非西漢人所作,也非“建安中曹(植)、王(粲)所制”。這些作品大都是中下層文人在樂府民歌流行的時代製作的。《古詩十九首》以外少數標題“古詩”的作品,其思想內容及藝術風格與十九首一致,當是同時人所作。

“古詩”的思想內容:(一)反映士人仕途失意的形形色色思想。有的怨遊官無成,懷才不遇,如《西北有高樓》、《桔柚垂華實》,這些詩反映東漢末年政治腐敗的一個側面,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有的反映士人在宦途鑽營,企圖先據要津以及得意後棄朋友如敝屣的情況,如《今日良宴會》、《明月皎夜光》。還有一些作品充滿著人生無常、及時行樂的消極頹廢思想,如巜驅車上東門》等,這是處於危機四伏、朝不保夕時代的剝削階級沒落思想的反映。(二)寫相思離別的,如《行行重行行》、《冉冉孤生竹》等,情致纏綿,這和東漢未年士人的遊宦生涯以及社會的動亂有關。(三)其他:愛情詩和反映人情世態的詩,如《迢迢牽牛星》、《採葵莫傷根》等。

“古詩”的藝術特色。詞近意遠,語短情長。平淡中見深情“不必奇闢之思,驚險之句”,而耐人回味。“古詩”學習了樂府民歌的藝術表現手法,保有民歌自然素樸的優點。“古詩”又吸取了《詩經》、《楚辭》的藝術營養,使詩歌藝術獲得豐富和提高。既學習民歌,又能獨闢蹊徑,富於創造性;既精於語言的錘鍊,又能返於自然,保有質樸的特點,這就是“古詩”高度的藝術成就。這些成就就是五言詩達到成熟階段的表現。

“蘇李詩”絕非蘇武、李陵所作,其思想內容及藝術風格與“古詩”相類,當和“古詩”同時或稍晩。它可能是眾多“古詩”的一部分而被訛傳為蘇、李之作。“蘇李詩”有的抒發遊宦無成的感慨,而大部分則述遊子之思、親朋離別之情。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的描寫到遊子遭受的飢寒及社會動亂和殘破的景象.

“古詩”是一批成熟的文人五言詩,它對建安、魏晉南北朝文人五言詩的發展有顯著影響。“古詩”中的相思別離之作對後世影響尤大。


文藻巧翁


其實無可厚非,因為這些作品都很優美。存在即是合理啊!比如陳叔寶的玉樹後庭花被人稱為亡國之音。

可是後代依舊有人在唱這一類的歌曲。

唐代詩人有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宋代王安石有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

吳激有南朝千古傷心事,還唱後庭花的句子。

雖然說是諷刺,都莫不是當時社會繁榮到了極致而對這種藝術的認可吧!


半世飛仙


《古詩十九首》反映了東漢末年中下層知識分子的生活和情感。劉勰曰:《古詩十九首》直而不散,婉轉附物,怊(cha0)悵切情,實五言之冠冕也。鍾嶸曰:《古詩(十九首)》文溫以麗,意悲而選,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從兩位名家的評論中可知,它被傳誦至今,主要是它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逢春186177958


無非說其中有"昔為倡家女,今為蕩(遊)子婦;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之類。你讀讀《玉臺新詠》丶《花間集》丶《草堂詩餘》等等古人的愛情詩,有幾首是獻給未婚妻和已婚老婆的?古丶今丶中丶外,愛情百分之九十以上不都是偷情的詩嗎?還怪巜古詩十九首》何以流傳?中國的帝制社會,給文人留下的就這麼二分土地!讀一讀周宻編的又由厲丶查二位做箋和《絕妙好詞》,真感到在民族危難和壓迫中還有那分拈花惹草的閒心!但他們又能做什麼?岳飛又怎麼樣?陸游丶辛棄疾又能幹出幾分事業?

棄書而嘆,而已!


用戶3253102189658


怎麼看待《古詩十九首》雖然違禮卻被傳頌至今的現象?

“古詩十九首”很多都是描寫男女之間的感情,違禮卻符合人性,禮法只是對人思想行為的規範,並不全部都符合人的本性,也不是完全正確,漢代時期,中國的文化高度發展,已經到了一個非常高的位置,有一些人看重男女之間的愛情,追求愛情是很正常的社會現象。在當時的社會,人們經常會因為戰亂和生計所迫導致夫妻生離死別,也有一些遊子常年在外,丈夫思念妻子,妻子想念丈夫,這種深切思念的感情無人訴說,唯有通過詩句來表達。

還有一些是描述對友人的懷念,也有一些是對人生無常的感嘆,這些都是人們對真實情感的抒發,在不同的時期都會有很多人產生共鳴,所以能夠流傳至今。

“古詩十九首”一方面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另一方面也顯示了詩人對窘迫現狀的無奈和對當時社會統治階級的不忿,漸漸放棄了原本堅持的美好追求,進而轉變成頹廢和及時行樂的心態。

“古詩十九首”在文學上是有著重要的貢獻,但是在思想上,讓後來的一些人給自己 "逃避現實,自甘墮落" 作為藉口,也起了一些消極的作用。


非羊日記


1.它是文人五言詩的開端,代表著早期五言詩的最高創作水平。五言相對於四言表情達意的力度要強很多,形式上具有開創性。

2.《古詩十九首》裡面表達的離別相思,人生苦短,仕途不順失憶苦悶等情感具有生髮的力量,直到今天依舊能讓人找到共鳴,能夠打動他人。可見內容上有其深厚的意義。

3.它還很好的延續了《詩經》中溫柔敦厚的風格,審美上深微幽婉,有些獨特的美學價值。


荊棘叢中的小野花


中國東漢時期以前 ,詩歌還沒有形成格律,以先秦之前的文言文形式為主,句式字數不定,其中包括長短句,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古體詩。

古體詩主要以敘事為主,到東漢時,一些作者將樂府詩和民歌的表達方式做了調整,變成了以五言句式和抒情為主的詩歌 ,是五言詩最早的形態和成就,也因此改變了文學作品的藝術風貌。古詩十九首的更大意義在於對詩歌的後續發展起到了絕對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這些作品的傳頌並不是很普遍,更多的應用於對詩歌發展和創作研究,起到了一定的參考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