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一首诗《下江陵》,人人能背诵,为何被称为“惊风雨、泣鬼神”之作?

lintianliang


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案,被流放夜郎,当时李白取道四川前往夜郎。走到白帝城时,李白听说朝廷的赦免了自己,惊喜交加之中登舟取道江陵,在途中作了此诗,全诗洋溢着被赦免后的喜悦。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峰回路转的人生起伏

当时的李白是走到白帝城这个地方才听闻自己被赦免的,故诗人写“朝辞”,表明一大早就准备离开,但他要去哪里呢?他本来是要去夜郎的,但现在他已经被赦免了,可想而知李白当时的心情是十分喜悦的,故后文又出现“彩”这一暖色调,以此照应了诗人当时沉浸在喜悦的心情里,所以才有心情去欣赏朝霞的美丽,倘若没有这道赦书,那么诗人也就不会去关注朝霞的“彩”了。

他所看到的景象必然会在被流放的苦闷中显现出一种忧郁和阴沉,但是因为被赦免,境况就变得大不相同了。诗人在下一句写“千里”,表明他离开长安已经足有千里之远,展示了被流放到夜郎的艰苦和不幸,倘若没有拿到赦书,那么诗人必然会沉浸在被流放到西南边疆之地的痛苦和犯愁之中。

紧接着诗人又写“江陵”,于是回答了之前“朝辞”要去的地方,他不是要去夜郎,而是去江陵。这里的“朝辞”显然是有双重意义的:

●离开的含义:诗人本是要离开白帝城去夜郎。

●回归的含义:在白帝城这个地方诗人听说自己被赦免,于是他离开白帝城而要去的地方就变成了江陵。

“一日还”很巧妙的营造出了那种人生峰回路转的喜悦感,“一日还”用一种很惬意的语调挥散了被流放的苦闷,仿佛变成了只是诗人寻仙访道的一次旅行,整个出行的氛围进而变得轻松而洒脱,“还”字则点出了诗人“朝辞”白帝城以后踏上的是一条回归长安的道路,营造出诗人在处境的峰回路转以后在心境上呈现出来的惬意和舒畅。

▓绝处逢生的喜悦

“啼”字是用的极好的,似有欢歌庆祝之意,诗人加以用“不住”这一无法制止的感慨来表现自己内心的喜悦犹如岸边的“鸟鸣兽啼”一样无法平复,绝处逢生的喜悦显然犹如一场盛宴上的舞乐般达到了无法收止的高潮。

诗人用“啼”来展现自己内心的喜悦,那种在绝处逢生以后想要高歌一曲或放声大吼以宣泄心中的苦闷与快乐的状态,又用“不住”来体现这种无法遏止的状态,其显现的自是人在绝处逢生以后感受到的那种无法平复的重生感。

“轻”字则进一步的加以阐述了诗人在摆脱被流放的命运以后心态上呈现出来的一种惬意和舒畅,其自是人在卸去某种精神负担和内心愁苦以后的悠然和轻快愉悦感,试想如果诗人没有被赦免,那么轻舟就不再轻了,因为承载了许多人的忧愁和苦闷,其自是重而沉缓的,两岸的鸟鸣兽啼也会变得让人感到烦躁,让人觉得像是一种嘲笑。

西南地区多山,素来有“十万大山”的说法,而“万重山”倒也并非夸大其词的说法,“已过”当然明示了诗人已经走出困扰生活的重重阻隔,迎接他的自然是“海水无风时,波涛安悠悠”的豁达的生活局面。

▓总评

品读《下江陵》全诗,自是会感受到李白在经历了人生的一次峰回路转乃至绝处逢生的境遇后在心境上呈现出来的一种截然不同的状态,在诗中李白毫不掩饰的宣泄了自己内心的喜悦和激情,既有空间的千里之转变,又有心态的悲喜之跃然,有沾沾自喜,也有豪情欢悦,故明代文学家在《升庵诗话》中做出了“惊风雨而泣鬼神矣”的评价。


文化十分钟


李白的《下江陵》,其实就是人人熟悉、人人就背诵的《早发白帝城》。

明代文学家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评价《早发白帝城》:“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那么,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为被杨慎作如此高评价呢?

1.李白写作《早发白帝城》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禅位唐中肃宗李亨。

公元756年末,身怀“安社稷、救苍生”大志的李白投奔到李璘麾下,以为有机会实现自己的大志。

然而,畏惧李磷势力,唐肃宗发兵灭了李璘,李白因此惹祸身。他以附逆罪身陷囹圄,后遭流放夜郎。

公元757年冬天,年近花甲的李白从长江中游浔阳出发,乘船溯江而上前往夜郎。

这是李白人生最为黑暗、最为难捱的时光。

在前往夜郎路上,李白一路上都是愁云惨淡、万念俱灰,充满了绝望。

到了白帝城时,李白收到自己被赦免的消息时,欣喜若狂,人生忽然柳暗花明,因此心潮澎湃,浮想连篇,寓情于情,写下了这篇《早发白帝城》。

2.《早发白帝城》意境分析

了解了李白人生经历以及诗歌写作背景后,再来看看诗歌的意境,逐句进行分析。先看整首诗: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朝辞白帝彩云间”,意思是早上辞别在彩云问屹立的白帝城。

李白在白帝城被大赦,成了他心中转运之地。何况有“东汉末公孙述占据此地,殿前井内曾有一条白龙跃出"的吉祥传说,因此,在这句诗中,可看出李白依依不舍之情。

千里江陵一日还”,意思是千里外的江陵一日就可以到了。

在白帝城蒙赦,心情无比愉快,同时,从三峡往下游走,顺流而走,船速飞快。这里“一日还”,正合李白心中的期待,希望能重回朝廷,建功立业。

两岸猿声啼不住”,意思是三峡两岸的猿啼声还没有消失。

李白一直沉陷于蒙赦的喜悦与重立功业的期待中,平时听起来像悲鸣的猿啼声,这时在李白听来是那么动听,似乎在耳边萦绕。

轻舟已过万重山”,意思是小舟己轻快地经过了万座山了。

李白在期待梦想中,轻装再次出发,一路高歌,气势如虹,让人感受他精神的振奋。

在诗歌里,四句话,李白没有直接写自己的心情,都是描写风景,但无处不透出他忽然被赦免的惊喜、激动、期待之情。

3.结束语

李白的《下江陵》,也就是《早发白帝城》,从他人生的经历以及诗歌创作背景,透过四句对风景描写的诗句,处处感受到诗人的劫后重生的喜悦与期待。

因此,从这角度来欣赏这首诗,我们就能体会到杨慎形容这诗的“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经纬国学


“惊风雨,泣鬼神”的评价,来自明代诗评家杨慎,就那个写了《三国演义》开篇词”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杨慎。在他的评价里,并没有具体指出李白这首《下江陵》好在哪里,只是惊叹李白的才思。那我们具体来看李白的这首诗好在哪里?为什么能“惊风雨泣鬼神”?

下江陵(一作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被流放夜郎,后得赦免,这首诗写的就是他获赦免后的轻快心情。我们来看他是怎样写这种心情的。

1、用对比。

李白善用对比,前两句中,写白帝城在彩云之间,夸饰其高,与江陵形成对比,由高而下,自然有一种轻快的感觉。

第二句还用“千里”跟“一日”对比,千里形容两地之远,一日形容时间之短,两相对比,行舟之速,跃然纸上。其实从白帝城到江陵,本来也只要一天,这里并没有夸张的地方,但将“千里”“一日”这两个词并置在一起,自然就形成了轻快的感觉。


2、语义双关

最后一句“轻”字,既写小船的轻快,也暗含李白内心轻快的心情。这样的双关语,表达起来含义丰富,扩充了诗的内涵。

此诗的妙处,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第三句。

这首诗是写李白轻快的心情,但若只是如此,这首诗也成不了名篇,因为如果没有第三句,这首诗也成就了名篇。


此诗行文之妙,在第三句引入“猿声”,设色托起,“猿声仿佛要将李白留住,走处仍留、急语仍缓,形成一个牵引之力,正如拉弓射箭,须先往后拉,再射出。猿声的牵引,再到“不住”二字引发,最后一句便如射出的箭。

所以,李白的这首下江陵,虽然只是写他遇赦后的轻快心情,并没有什么深厚的思想内心,但其用笔之奇,行文之妙,让人叹服,故称其“惊风雨、泣鬼神”,不为过也。


谢小楼


杨慎之所以称李白的《下江陵》为“惊风雨、泣鬼神”之作,同时又人人能够背诵,我认为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量:

一、语言通俗易懂

整首诗中的二十八个字,没有一个生僻字,也没有古文言文中的“之乎者也”,不管文化高低,只要认识这几个字的,基本读一遍都能懂全诗的大致意思,读起来也朗朗上口,一气呵成,完全通俗易懂。这个原因导致了人人都能轻易记住,所以更容易背诵了。

二、诗的意境

其实早在杨慎之前,杜甫就以“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样的诗表达过对李白赞誉,杜甫作为李白的好友更能体会当时李白被流放时的心境。

全诗以“快”为主旋律,以“千里”“一日”“轻舟”“万重”等词体现了作者狂放的性格,也表明了作者要以一种“快”意恩仇的乐观态度对待新的生活。

个人认为,诗中的“千”“一”“万”三个数字把景物写活了,全诗的意境也由此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也是大家公认“惊风雨,泣鬼神”的一个原因。


洞古鉴今


明朝大才子杨慎曾赞美李白的诗《下江陵》:“惊风雨而泣鬼神矣。”此语常被人用来称誉能产生震撼人心效果的文艺作品。可见杨慎已为李白神鬼莫测的艺术感染力所折服。赏析李诗如下,以见证其赞之精辟。

唐肃宗乾元二年,李白被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东还江陵写下《下江陵》。

从写作技巧层面看:首句中“彩云间”三字运用了夸张手法,写地理住置高,为写顺水行舟蓄势伏笔。第二句中“千里”、“一日”是举数字作对比,写两地间路远,但用时短暂。第三句以猿啼声烘托行舟飞进,势不可当。第四句用“已过万重山”衬托水势如泻,照应首句。诗人的笔有如五彩画笔,着笔轻巧灵活,浓淡适宜,为我们绘制了一组栩栩如生的《峡江飞舟图》。令人叹为观止。

再从选词用字表现精神世界层面看:《下江陵》叙述的是诗人“辞”白帝,“还”江陵的故事,突出一个“快”字,表达了诗人无比喜悦的心情。细细品来,真是神来之笔。诗里的“辞”,非一般意义的“辞别”,是脱离苦海,结束黑暗的“辞”。诗人心潮澎湃,高兴致极,空中的云朵也有了光彩,这里的一个“彩”字装点了诗人畅快的心境。诗里的“还”,也非一般意义的“回还”,是走近亲友,再塑人生的“还”。皇恩大赦让诗人喜出望外,遥望家山,归心似箭。此时舟从人愿,如离弦之箭,势不可当。此处诗人写行舟之快,但未用“快”字,惟恐所言不够特“快”,特别加了个“轻”字。舟,只有轻才行得更快。让我们领略了“快上加快”的写法。这样的“快”,才是诗人满意的“快”,如有神助,诗人畅快兴奋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令读者感同身受,为之喝彩。

本诗气势磅礴,感人肺腑,令人叫绝,我们不能不赞同杨慎的赞誉:“精辟”。


谢先洪2


引语

说《下江陵》,可能很多人一时还反应不过来是李白的哪首诗,但如果说《早发白帝城》,十有八九的人都会不自觉地吟唱出来: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被评为“惊风雨、泣鬼神”是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的:

白帝至江陵,春水盛时,行舟朝发夕至,云飞鸟逝,不是过也。太白述之为韵语,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然而“惊风雨、泣鬼神”这话却是杜甫说的。杜甫在写给李白的诗《寄李太白二十韵》中写到: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可见,“惊风雨、泣鬼神”这样的话不仅仅是来形容《下江陵》这首诗的,而是李白诗歌的整体风格。而且“惊风雨、泣鬼神”本身便运用了夸张想象的手法,并不是确语,只是来形容李白的诗天才纵横,感情充沛,艺术高妙,可以作为他被后世评为“浪漫主义诗人”的一个注脚。



句解

朝辞白帝彩云间

朝,点明时间,呼应题目《早发白帝城》中的“早”。辞,是说要离开白帝城这个地方,而白帝城此时正掩映在五彩霞云之间。此一“彩”字已隐隐约约透露出李白极其轻快的心情了!“相由心生”,风光之美丑,很大程度是取决于观景人的心情的,即“景语皆情语”。试想一个心情烦闷的人,怎会看到早晨的五彩霞云?



千里江陵一日还

千里,讲白帝城与江陵相距遥远。这当然不是确数,只是概说而已,言相距甚远。一日,则极言时间短暂。白帝城虽与江陵相距遥远,但不过短短一日便能到达。空间与时间上的悬殊,通过对比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张力,让读者沉睡的大脑一下子惊醒过来,这岂不就是“惊风雨”吗?

这一句最后一字“还”,也当仔细琢磨。还,是回归的意思。但江陵并不是诗人故乡,为何说还?这就不能不提一提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了,所谓知人论世,方得真切。李白在安史之乱中心怀报国之志,接受了永王李璘的邀请加入了他的幕府,却不想卷入了唐王室的内斗之中,受到牵连。唐肃宗以为永王李璘招兵买马,图谋不轨,便剿灭了李璘。李白以“附逆”之罪被判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城时,李白接到赦免的诏令,心情是非常高兴的,这在诗歌的第一句已经透露出来。原本要从白帝城出发逆流而上去夜郎,如今喜从天降,改为下江陵,这是从死地入生地,岂不是如生还一般?所以“还”字在此再点遇赦心情的愉悦。



两岸猿声啼不住

自古长江三峡两岸猿猴遍布,猿声便成了诗人写长江三峡时必不可少的意象,然而其意常悲,即所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李白在此处写猿声叫个不停,不显其悲,反更添其喜。猿声之所以啼不住,一来是因为船行之速,一路行来,猿声此起彼伏,应接不暇;二来是因为诗人心情愉悦,立于舟前,意气风发,赏两岸风光,猿声即在其列,乐听此声。试想如若诗人听到的是“猿哀鸣”,“猿鸣三声”已“泪沾裳”,而此时猿声不住,诗人的小心脏又怎么承受的了?



轻舟已过万重山

逆流而上,必然千难万阻,难言“轻舟”。此处说“轻舟”,一则是顺流而东,水势湍急,船行如飞。这在第一句中蓄势已成。第一句说“白帝彩云间”,暗含白帝城地势高耸之态,长江上下游之间因此落差颇大,水流湍急已蓄在其中。二则诗人遇赦,心情大好,一个“轻”字正是这种心情的写照。“已过万重山”写眨眼之间已经过万重高山,与“轻舟”正相应,着眼一个“疾”字。与此相比,上一句则疾中显缓,相互映照。



总评

《下江陵》,或言《早发白帝城》这首诗,头两句一写“辞白帝”,一写“江陵还”,写尽两头之事,可见其疾其速。后两句却转过来写中间之事,一写其闻,一写其见,却总脱不了“疾”“速”二字,又在疾中见缓,速中显迟,可谓神来之笔!

整首诗诗人心情畅快,却没一处明写,只在“彩”“还”“轻”中可见。情景交融,含蓄却也外现。写云为“彩”,眼前即见五光十色之景,令人不由得要去注意。写到江陵为“还”,不免让人心生疑惑,却要细心探究。舟本重,却写作“轻”,令人耳目一新,却要细细考量。隐而显,显而隐,不类神乎?怪不得要“泣鬼神”了!

本首诗语言上明白晓畅,直如大白话,读来却琅琅上口,韵味十足。甫一接触,便能背诵。这样的诗是不多见的,怎能不叫人拍案叫绝?怎能不被称之为“惊风雨、泣鬼神”?


小锅煮书


李白的《下江陵》又称《早发白帝城》,是李白在贬谪流放途中收到赦免消息时有感而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收到好消息时的兴奋和畅快的心情。

《早发白帝城》的全诗如下: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诗的大意是:

早晨告别耸入云间的白帝城,一日之内就可以到达千里之外的江陵。

两岸猿猴的啼鸣声连续不断,须臾间轻舟已经渡过了层叠重峦的山。

诗意赏析:

  •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朝”:早晨;“辞”:告别,辞别;“还”:归还;“彩云间”形容地势高,白帝城位于白帝山上,白帝山高挺巍峨,从山下仰望,白帝城宛若处在彩云之间。白帝城到江陵有千里之遥,然而这千里之遥一天时间就可以在水上渡过,以此形容水流湍急,水速极快。


  •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猿声”指猿猴的鸣叫声,“不住”:不停息;“万重山”指山的数量之多。“两岸猿声”指江水两岸多处的猿鸣声,惟有多处的猿鸣方能够有啼不住的景象,此句写出了舟行的速度之快。下一句的“轻舟已过万重山”中,以“轻“字形容舟,是因为诗人从江水上游的白帝城出发前往下游的江陵,顺着水势行走,船舟自然显得轻了。这里有暗指之意。诗人李白在未收到赦免消息时,正前往贬谪之地,犹如江水上的逆流而上。逆流而上时,船舟是极显沉重的,好似李白的人生,拖沓难行,步履维艰。然而被赦放后,李白的心情来了个180度的大反转,变得非常的激动,兴奋和舒畅,这时李白的人生就有如顺流而下的船舟,轻松畅快,顺心顺意。然而诗人并未直接言明,而是以轻舟一日过千里来比喻此时此刻的心境。这样的创作手法堪称“惊风雨而泣鬼神!”


文字的二三事


这首诗像是李白被封印后解封出来,做的一首极具想象和夸张的绝句!!!

1、我们先说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公元759年,李白因为受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本身这件事情事实上跟李白无太大的关系,只能说诗人实在是点背,无缘无故被牵连!这种情况确实是有苦难言。

那就流放吧,我等臣民皆受皇家约束;诗人带着沉重的枷锁和手铐向着流放地夜郎上路了;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此时的李白心里被无奈、悲痛充斥着,满腔的怨恨不知道找谁诉说。途径巴蜀之地即四川的时候,忽然间,圣旨到,蒙皇恩,赦免李太白的罪名,当即释放,立即返回长安。心里的阴霾马上就变成了大晴天,那些被难过、失望封印的诗情豪兴立马被解封了,于是就有了这首天下绝唱,《下江陵》!

2、全诗赏析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写的是清晨刚刚离开了祥云笼罩,祥瑞满城的白帝城,江陵虽然遥隔千里,但是我却一日间就到达了;

我们关注这些细节,离开诗人用的是辞,不是去,这里诗人已经从之前的苦闷中走出来了,向白帝城告辞;

流放路程慢慢,出发的时候一两步就已经要走不动了,可是到了此刻,江陵虽然远隔千里,我快马加鞭,一日就可到达;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耳边的猿声一直在啼叫,不知不觉中这艘船已经过了万重山了;心情得到了释放,所以不觉一日千里;所有景色都已经变成了欢快之景,都应该被记住,被留恋,因为我是在此地被赦免的,这里可谓是福地啊

3、为什么说惊风雨,泣鬼神

众所周知,李白向来以夸张浪漫著称,但是这首诗里面,看似平平无奇,实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人逢喜事精神爽,当心里没有什么需要被担忧的,人的潜能也能被无限释放,我都能一日行千里,难道这不是泣鬼神么?恐怕鬼神也就一日千里吧。

虽然已经过了万重山,但是原处的猿声我还能听得见,这不就是惊风雨么?

所以说这首诗,看似平平无奇,实则确实李白夸张,浪漫的绝佳制作!


云销雨霁L


《心情,是一切动力的源泉》


李白老先生的《早发白帝城》这首诗可谓“妇孺皆知”,有文化有知识的暂且不说,就连那些没有上过学校不识字的都“耳熟能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只因为李白写的连同其他几位老先生的诗乃“口口相传”,尤其这首以描写“心情是一切动力的源泉”的诗,更是深入人心!

有人要问了,何以见得《早发白帝城》是描写心情的呢?这首诗字里行间全都是“快”嘛!就像现在的火车经过一系列的提速之后,当下的动车高铁都是“朝发夕至”,无不显示出高科技的力量。如果要认真的推理一番,李白老先生的这首诗可以称得上是“交通工具大提速的时空穿越版”。诚然,这首诗的确处处都显示着速度,但我却不以为然。

那一年的李白很不得志,因案受牵连不说还遭流放,郁郁寡欢心情一直处于低谷状态。李白是一个浪漫主义的诗人,即使在如此糟糕的情形下也不忘欣赏一下大好河山,在奔赴被贬之地时也像现在的人们一样做了一番“(旅游)攻略”,选择了途径长江三峡,也好让愁情烦事随流水而逝。就这样,诗人带着满腹的惆怅开始了非同一般的旅程(必须要在指定的时间内到达指定的位置)……,在途径白帝城的时候,接到了自己被赦免的大好消息。

喜从天降!李先生那种开心的.激动的心情不由言表,立刻马上折返回白帝城,随后又乘舟沿江而下,赶往千里之外的江陵。一路上,顺风顺水,不同的风光旖旎无限,美景扑面而来,以至于先生应接不暇,抒怀之意油然而生,诗兴大发地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句。这首诗里隐藏着很多的信息,但主题就是围绕心情愉悦而写就的,尽管字面上都是写景.写物,诗句中处处突出了“快”,看似好不惬意,其实整首诗都透着人生路上的起伏与坎坷以及坚定信念热爱生活的美好意愿!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心情,是一切动力的源泉!

(谢谢阅读!以上仅为个人观点,不喜勿喷!配图来源于网络!)


手机用户早知道了


唐肃宗即位元年,李白受聘永王,卷入李唐宗室争斗。第二年,永王兵败,李白被执系狱。李白夫人奔走营救,宰相崔涣和地方大员宋若思为他求情,李白得以出狱,并加入宋若思幕府;不料到了年底,又被判处长流夜郎,据说本当处死、还是郭子仪仗义援手的结果;长流,就是永久流放,老死不移。行至白帝城,朝廷大赦天下,李白喜出望外,立即回船东下,途中写诗表情。

下江陵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又名《早发白帝城》,明朝文学大家杨慎借用杜甫诗《寄李太白》:“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赞叹本诗:“惊风雨而泣鬼神矣!”评价之高,堪比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本诗为何如此惊悚?

李白年轻时“仗剑去国,壮游天下。”沿长江告别巴蜀奔赴荆楚,作《渡荆门送别》抒怀:“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心远志大,一路走来,诗艺冠全唐,诗名闻遐迩。殊料到晚年,不曾衣锦还乡,反以流放犯身份途经乡国,《上三峡》云:“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连日来如骑黄牛慢滞,不知不觉耳鬓生白丝。险途苦旅,心情沉郁。名高身窘判若云泥,反差巨大,情何以堪?一惊。


李白此前心曲行迹,时而渴望入仕经济,时而向慕遗世独立,始终徘徊两端,自身定位不准;好在生性乐天,又囊中多金,所以平生多快意。到五十六岁,知天命,不谙人事,附永王站错队,厄运开始,生死难测,一波三折。一般人遭此磨难,通常变得沉稳谨慎,李白非常人,死性不改,一闻大赦免罪,立刻从万念俱灰中满血复活,故态复萌,还是《渡荆门送别》风采。老天真,令人又一惊。

江陵是李白的苦难肇始地,白帝城却是转运处,世事无常,祸福旦夕!白帝城是怎样的所在?“白帝城,公孙述所筑。初,公孙述至鱼复,有白龙出井中,自以承汉土运,故称白帝,改鱼复为白帝城。”白帝城原名鱼复,此处水急流速,鱼也难上,就此回游;李白行至神话之城“鱼复”,恰逢朝霞满天,好消息意外传来,仿佛冥冥天意,苦旅结束,回身锦程,怎不令人欣喜若狂!“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凄厉的猿啼,此刻变成欢送的凯歌;两岸重峦叠嶂,好似夹道列队送别匆匆归人;逆行艰难的激流急湍,此刻顺流助力轻舟如飞,遥远目的地将朝发夕至。诗篇天工神笔,瑰丽奇幻,令人惊羡。

李白作为当事人,无法预知未来命运。杨慎明朝人,后知后觉;李白遇赦时五十九岁,瑰丽诗篇《下江陵》竟是回光返照,再次昭示诗人不愧天骄地杰;可惜天不假年,至六十二岁就病逝当涂,《临终歌》传遗恨:“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人们不愿李白去得凡俗,神话大诗人醉酒临水揽月,骑鱼升天。一代诗仙就这样走完人间旅程,命途乖蹇,令人悲怆,乃至风雨哀号、鬼神泣泪。李白永生在光辉诗篇和人们心中,或可告慰诗仙临终遗恨。

杨慎有相似经历,因言获罪,充军云南,终老南荒。回溯历史长河,朝代兴亡、人事消长、人生浮沉,不过一种时间常态、一种自然规律,不变者造化自在、人世代序。由此及彼,顿生悲壮苍凉,太息成诗: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