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成網紅,紀錄片《中國醫生》直面醫患難題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當前,自動宅家的人們捧紅了一部小眾紀錄片《中國醫生》。這部曾經於2019年在央視四套點映過的醫療紀錄片,1月下旬起登陸愛奇藝,播出至今在網站熱度穩居紀錄片類別第一,微博上相關話題討論也已達到1.1億次閱讀量。

醫生成網紅,紀錄片《中國醫生》直面醫患難題


醫生成“網紅”,觀眾“入坑”

《中國醫生》的走紅,對於總導演張建珍來說其實屬於意料之外。這部醫療紀錄片最早拍攝於2017,張建珍的團隊之前曾經拍攝過醫療題材真人秀《因為是醫生》。

張建珍說,她是把《中國醫生》當作《因為是醫生》第二季來拍的。當年《因為是醫生》採取的真人秀方式,更多關注青年醫生的生活,這次做《中國醫生》而是直接用了她個人偏好的紀實方式,儘量少地渲染和鋪墊,以相對平和的基調去反映中國醫生的真實生活狀態。

醫生成網紅,紀錄片《中國醫生》直面醫患難題

徐曄

《中國醫生》播出後,第二集《成長》裡博士畢業三年還在住院醫“升級”的南京鼓樓醫院整形燒傷科醫生徐曄,因為高顏值被網友捧為“男神”成了“網紅”,不少觀眾甚至是因為徐曄才開始“入坑”。張建珍透露,徐曄成了“網紅醫生”,其實也有正面傳播的價值。“我們很意外觀眾會有這樣的反響,從拍攝的角度我們當然會考慮顏值,但是大家看到的更多是徐曄作為一個整形科大夫,如何耐心對待病患,又如何面對醫生的無奈,是從一個醫生的角度對他作出了綜合的人格評價。”


敢言的專家,強調“醫者仁心”

近幾年來,國內醫療類紀錄片氣候小成,而《中國醫生》在真實還原醫生工作環境之外,又增加了兩個維度。“我們希望完整地還原醫生的生存環境,除了他和病人的關係,還有他和醫院同事的關係,以及他個人家庭的關係。醫生也是人,我們希望不只反映他們治病救人的部分,還有他們的生活。”張建珍說。

醫生成網紅,紀錄片《中國醫生》直面醫患難題

朱良付

在《中國醫生》中,人們可以看到此前從未有過的醫生群體面貌。河南省人民醫院、國家高級腦卒中中心主任醫師朱良付,每天在急診救治無數心腦血管的重症病人,作為業內的頂尖專家,他每天的日常不過是騎著小小的電瓶車往返醫院和家裡。南京鼓樓醫院心胸外科主任王東進,會在病房和病人開玩笑,一天要做很多手術的他,因為長時間站臺已經讓頸椎病以及小腿靜脈曲張愈發嚴重。西安交通大學一附院的整形外科醫生舒茂國,最相信的“戰友”是同在一家醫院的麻醉科主任醫生,兩人共事十餘年,卻很少坐下來好好吃頓飯。

更讓人動容的是,這些醫生的“敢言”。朱良付直言,因為經常通宵,他擔心自己哪天會突然死掉,但他又不敢死,“我現在是主任醫師,我們差不多要用25年時間才可能培養出來。如果我現在死了,那就是浪費國家資源。

張建珍感慨,這次《中國醫生》選擇的醫生是從6家醫院超過200個醫生中篩選而來,很多醫生可以說是國內醫療行業的“大牛”,“這些醫生敢於面對醫療上的困境,也願意用自己所學去促進醫療的進步,恰恰是醫者的仁心讓他們堅持到了現在。”張建珍說,她在策劃這檔節目之初就希望節目的整體基調是溫暖的,而不是刻意強調矛盾衝突。節目播出後,她還收到了來自醫生的反饋,“這些年其實很多學醫的本科生已經不願意當醫生了,這個節目播出後,不少學生給片子裡的醫生們寫信,說要繼續讀研讀博去當臨床醫生,這是我們收到來自一線最正面的反饋。”


“零宣發”裸播,疫情促使人們反思

《中國醫生》在去年登陸央視四套後,原定是在今年2月中才在網站首播。因為全國突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整個片子在愛奇藝的上線提前了將近一個月。對張建珍的團隊來說,這意味著節目幾乎是零宣發的裸播。


醫生成網紅,紀錄片《中國醫生》直面醫患難題


節目播出後得到了很多觀眾的正面反饋,如今在豆瓣的評分已經高達9.3分,各種官方媒體和自媒體自發為《中國醫生》點贊傳播。疫情的爆發讓人們更加關注醫生群體,《中國醫生》的播出更為真切地反映了醫生的真實生存境遇。

很多觀眾在該片播出的彈幕中評價,如果不是看這個片子,可能不知道一個醫生從學校畢業到出診成為主治醫,需要經過層層的篩選,甚至要經過一二十年的努力。而大家平常詬病的醫患衝突,往往是在社會、醫療系統和公眾的合力中出現偏差。張建珍認為,醫患之間的信任是構建社會和諧的基礎,也是主流媒體應該承擔的責任,“我們把醫生真實的狀態、醫患之間真實的關係展現出來,大家都找找問題到底出在哪兒,才可能重新建立信任。”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李夏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