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麼?

天使的禮物


在你成長的過程中,你的心智和想法,就像小蝌蚪一樣,幼稚而天真,盲目而片面。

在你兌變的時候,你開啟了自己的人生進化之路,逐漸成熟。

當你成家立業以後,你才發現,可憐天下父母心,原來我們看不慣的看不透的父母,其實就是我們的現在。


沙駱駝1


小時候學過的一些課文,四十年後再回憶,迄今還讓我印象比較深的就有《小蝌蚪找媽媽》。在我的記憶中,《小蝌蚪找媽媽》除了其科普的一面,更多的是還給我們講述了一個溫馨的故事。

小時候我生活在農村,農村那時沒有幼兒園也沒有學前班,父親在外地工作母親每天忙著掙工分,沒有時間去管年幼的我們,我們每天都很想找媽媽,但很少見到媽媽。沒上學前,我們都是散養的小羊,山間田野都是我們的樂園,所以對小蝌蚪很熟悉,缺少玩具又貪玩的我們就經常捉了來裝在玻璃瓶裡養著玩,小孩沒有幾分耐心,也不知道怎麼養,經常是養著養著小蝌蚪們就翻了肚皮。死了就倒掉了似乎也沒有什麼痛心或惋惜的。

後來上小學了,大概是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我們的課本上就有了《小蝌蚪找媽媽》,只記得當時自己對小蝌蚪是怎樣變成小青蛙的一點也不感興趣,更在意的是小蝌蚪找媽媽的那個過程,一邊讀課文腦瓜裡一邊想著小蝌蚪找媽媽的畫面:大腦袋的小蝌蚪搖擺著扁扁的尾巴游哇遊,先見到了鯉魚,但鯉魚說她不是自己的媽媽,又找到了小烏龜,可小烏龜也不是自己的媽媽,這裡就戳中了自己心靈深處的某一點,情不自禁地就想起了自己的媽媽,立馬就有了想流淚的感覺,而當最後看到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媽媽時,禁不住就非常非常地替小蝌蚪們高興!心裡也就慢慢平靜了。

然後,從那以後,我等學過這篇課文的小頑童們,就再也不捉小蝌蚪玩了。


月西立


通過這則小故事明白了小蝌蚪小時候和長大的樣子不一樣,也讓她感受到小蝌蚪渴望找到媽媽,青蛙渴望找孩子的親情。我還告訴了她,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慢慢地長大,慢慢獨立,很多事情只有親自實踐和嘗試才能知道真實的情況,希望她以後也能像小蝌蚪一樣自立,慢慢變得勇敢起來。



玩家MAX


從小就聽媽媽講的小蝌蚪找媽媽故事,今天我也給自己的女兒講了這個故事。

通過這個故事我想到了教女兒的點滴。女兒今年三歲,已經開始模糊的辨別真假和對錯,從寶寶出生到長大,寶貝對很多事情都好奇,都會嘗試著去做,可是她在做的過程中,父母不加引導就會使她出現錯誤的理解。

寶寶喜歡穿著鞋子踩沙發,大人覺得是自己孩子不髒就沒有去阻止她,反而不當回事,在正常不過了。姥姥覺得沒關係,爺爺覺得沒關係,爸爸覺得沒關係,媽媽也覺得沒關係,寶寶也覺得就應該這樣。逐漸成了習慣。

有一天去到酒店,一位經理客氣的說:寶寶穿著鞋踩沙發會弄髒,這樣是不對的,沙發髒了就不漂亮了,以後別的叔叔阿姨就不能坐了。這是寶寶抬頭看著經理阿姨,心裡一定在不安,原來這樣不對。以後寶寶真的就不穿鞋踩沙發了。

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一開始小蝌蚪不知道誰是媽媽,所有的小動物都告訴小蝌蚪自己不是媽媽,而它的媽媽是一隻🐸。因為那些小動物的正確引導,最終小蝌蚪能順利的正確的找到媽媽。假如有一隻小魚告訴小蝌蚪自己就是媽媽,那小蝌蚪就會認為小魚就是自己的媽媽。

一開始我們就應該從本質上認清對與錯,才不會出現錯誤的結果。



坤派巾幗燦


《小蝌蚪找媽媽》的真相

影片開始,青蛙媽媽登場,此時小蝌蚪還只是卵。

但請注意,卵成帶狀,說明這並非青蛙卵,而是蟾蜍卵!

青蛙卵,是成團狀的;而蟾蜍卵,才是上圖中帶狀的。

青蛙卵就和西米露一樣……很好辨認

既然不是青蛙媽媽生的,那它來這裡幹什麼呢?

接下來,青蛙媽媽在這裡遊了幾圈,然後就走掉了。

影片中,並沒有交代青蛙媽媽的去向。按照常理,我們姑且認為它是去找東西吃了。

等青蛙媽媽再次出現,小蝌蚪早已長出尾巴。

這是一個很關鍵的信息,說明這期間至少已經過了3天!(蝌蚪3天后長出鰓蓋,並開始覓食)

這不過是個小池塘,青蛙媽媽為什麼會一連失蹤多天?

我們再來注意下影片中的細節——池塘中荷花盛開。

青蛙從每年4月下旬開始產卵,繁殖期最多可持續到9月。但荷花的花期是6~9月,也就是說影片的時間是夏季。

夏季,正是蚊蟲滋生的季節。但是直至影片結束,畫面中都未出現一隻昆蟲。

這有什麼大不了的?昆蟲不重要,影片中沒表現唄。

不不不,這是一部非常嚴謹的片子(注1,見後文),許多細節都飽含深意。

讓我們先接受池塘昆蟲稀少的設定,這樣看的話,青蛙媽媽的失蹤就有些說得通了——捕食要去更遠的地方。

那麼,這件事兒對於小蝌蚪,又有什麼影響呢?

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蝌蚪的習性——它們主要以藻類為食,但也會啃食小動物的屍體或者小蟲(比如孑孓)。

也就是說,它們不是素食主義者。

為蚯蚓默哀1秒

當食物短缺時,蝌蚪甚至也會有“大吃小”的行為。

不過……影片中小蝌蚪的數量,並沒有減少啊。

小蝌蚪剛孵出來的時候,是25只;而當小蝌蚪最後找到“媽媽”時,不多不少也是25只。

【注1】,這說明影片的製作是非常嚴謹的。

因為小蝌蚪出生前幾天,主要靠卵黃的營養(如果自己養的話,剛開始不要餵食太多,否則反而會死)。

但是,如果是更早出生的蝌蚪……此時一定很餓。

血盆大口

影片結尾,青蛙媽媽帶著7只小青蛙出現。

這部影片的真相出現了!

我們都知道,那25只小蝌蚪長大後只能變成蟾蜍,根本不會變成青蛙。

那最後,它們究竟去哪兒了呢?

讓我們把所有的線索串起來再看一遍:

池塘中食物短缺

食物短缺時,蝌蚪會大吃小

最後只有7只小青蛙,沒有小蟾蜍

青蛙媽媽在幫自己的孩子找吃的

所以,青蛙媽媽真是個模範母親,對吧?











邋遢大叔LSX


他們一起游到鴨媽媽身邊,問鴨媽媽:“鴨媽媽,鴨媽媽,您看見過我們的媽媽嗎?請您告訴我們,我們的媽媽是什麼樣的呀?”

鴨媽媽回答說:“看見過。你們的媽媽頭頂上有兩隻大眼睛,嘴巴又闊又大。你們自己去找吧。”

“謝謝您,鴨媽媽!”小蝌蚪高高興興地向前游去。……

大魚笑著說:“我不是你們的媽媽。我是小魚的媽媽。你們的媽媽有四條腿,到前面去找吧。”

“謝謝您啦!魚媽媽!”小蝌蚪再向前游去。……

大烏龜笑著說:“我不是你們的媽媽。我是小烏龜的媽媽。你們的媽媽肚皮是白的,到前面去找吧。”

“謝謝您啦!烏龜媽媽!”小蝌蚪再向前游去。……

大白鵝笑著說:“小蝌蝌,你們認錯了。我不是你們的媽媽,我是小鵝的媽媽。你們的媽媽穿著綠衣服,唱起哥來‘各各各’的,你們到前面去找吧。”

“謝謝您啦!鵝媽媽!”小蝌蚪再向前游去。……

【思 考】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有趣的童話故事。故事中敘述了小蝌蚪在“鴨媽媽帶著小鴨在池塘中游來游去”的情境中想起媽媽來,並決定自己去找媽媽。在“鴨媽媽、魚媽媽、烏龜媽媽、大白鵝媽媽”等“老師”的引導、點撥下,終於找到了媽媽。整個過程看似艱難,卻不失為一次充滿愉悅的學習過程。反覆解讀故事,把它與我們的語文教學聯繫起來,反思我們的語文教學,我便有了一種對語文教學理念理解得更多的竊喜。

一、關注目標的制定。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屬。它關係到教學活動的導向、教學內容的取捨、教學方法的運用和教學效果的評價等。“媽媽”是一個多麼美好的字眼,透過它的內涵,我們可以發現媽媽和孩子之間總牽著一根扯也扯不斷的情感線。故事中“媽媽”和“找媽媽”都是小蝌蚪要達到的目標,於是兩個小蝌蚪非常想知道和達到的目標便驅使著它們去尋找、探究。然而,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許多老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關注比較多的是理性的要求,忽視學生內心的需要,因而學生不是學生要學,而是老師叫“我”學,這就使得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不高,效果不佳。受故事的啟發,我想,我們語文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後,關注學生的情感需要,制定出像故事中“媽媽”一樣的教學目標,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

二、講究“導”的藝術。

課堂上以學生自主性學習為主,這話不假,但遇到學生自主不了的時候,就需要老師及時的“導”。此時教師的導猶如“點睛”之術,點中學生學習中的要害,學生便能豁然開朗,激發起學生更多的學習興趣。而事實上許多語文教師怕“導”,認為“導”便是講,惟恐導得多了便是課程新理念的“違規者”,這便讓許多老師進入了另一種教學誤區:放任自流。因此,教師的“導”得講究藝術。故事中的“四位媽媽”,在小蝌蚪誤認為自己是它媽媽時,就及時的給予否定,並適時地點撥、引導,讓小蝌蚪的學習探究不至於中斷,而能繼續帶著希望,產生“尋找”的慾望。這就像我們語文課中,學生不明白的,若教師直接告之答案,那學生就失去了一個學習體驗的過程,獲得的知識能力還是老師的,不能內化為學生自己的東西。反之,教師對學生的反饋一味地“叫好”,學生就會成為一隻無頭的蒼蠅,不知“路”在何方?所以,有經驗的老師會像故事中的“四位媽媽”一樣,會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閱讀、思考、討論)活動,獲取更多的知識和能力。

三、倡導平等的對話。

語文教學是生本、師生、生生平等對話的過程,這當中師生的對話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代表”、“蹲下身來看學生“等都要求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平等對待學生。如何在語文教學中讓學生享有“平等對話”的自由呢?對話教育認為,師生的關係應該是互為主體的平等關係。有一位專家作了這樣的形象比喻: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往,就像拋球與接球的過程一樣。第一,拋球者和接球者都是主體;第二,拋球者與接球者之間是平等的、合作的;第三,拋球接球雙方都認真對待對方;第四,拋球和接球是可以連續的。可見,沒有平等的師生關係,就不可能達到真正和諧。故事中的“四位媽媽”對小蝌蚪的詢問都以“笑著說”與小蝌蚪進行對話,使小蝌蚪處在一種平等溫馨的氛圍中,保持著一種愉快的學習情緒。“給學生以微笑,就會讓學會學會禮貌”,故事中,小蝌蚪每次看到“媽媽笑著說”,都以“謝謝您啦”來謝禮。故而,我們在教學中應努力做到微笑待生,讓學生在老師的真情感動下,輕鬆愉快地從事學習活動,正所謂“親其師而信其道”,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Supper稻草


相信《小蝌蚪找媽媽》這篇故事很多小孩,甚至大人都看過、聽過,為什麼呢?因為一篇故事能讓人從中汲取到人生道理!眾所周知故事有大有小,但故事的本質是一個載體,是一個或多個道理的載體。

就像《小蝌蚪找媽媽》這個故事一樣,表面上只是描述小蝌蚪們尋找媽媽的過程,但只要我們仔細思考的話就可以從中悟到很多道理。

1.小蝌蚪們在尋找媽媽的途中多次錯認其它動物是自己的媽媽,也是它們的指點才讓小蝌蚪們找到了媽媽:我們在這裡可以想到,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人很重要,假如小蝌蚪們遇到的都是想吃掉他們的動物,或許他們就在找到媽媽之前就被吃了,所以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遇到一個對的人可以讓他少"掉坑",少走彎路。

2.小蝌蚪找到媽媽後沒有完全放鬆下來,隨即幫媽媽抓蟲子,這之中表現了小蝌蚪們在長徒拔涉中、碰壁中,心性得到了極大的成長,思維也同樣是,這也可以用一句我們常對小孩說的一句來說:長大了。所以大家總是說挫折是人生的一筆財富這也是有道理的。

2.一句話說的好:一千個人中就有一千個哈莫雷特,每個都在這個世界中都是不同的,只要長思考使頭腦變靈活你或許就能成為他人生活中的哈莫雷特。生活中父母也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父母也是孩子生活中的模範。


鳴之道


小蝌蚪找媽媽,好充滿童年回憶的一個小故事,一篇課文。不記得老師當初有說什麼寓意了。

去網上重新翻看了一下《小蝌蚪找媽媽》這篇文章,竟一時無法把握其中的寓意。

淺層次的說,這篇小故事讓我們大體瞭解了蝌蚪成長成青蛙的過程。

寓意嘛,應該有這麼幾種

在小蝌蚪們找媽媽的過程中,找尋了好久,遇到鯉魚,烏龜等都被否認不是他們的媽媽,現實中在我們去完成目標或理想時也會遇到重重險阻,但我們應該像小蝌蚪一樣,不管經歷多少打擊和磨難都要堅持不懈,不放棄,不氣餒,才能達成目標,完成理想。

在遇到鯉魚,烏龜等動物時,因為他們符合所謂的特徵就錯認成自己的媽媽。現實中,在我們遇到事情,考慮事情的時候要全面,不能只單單看問題停留在表面,那樣做出的決定錯誤且滑稽。


胸有丘壑


就像我要寫的故事一樣,都有好的結果,《魂回宇宙》制的你看。

故事簡介:男孩邵天無意間得到派克文明遺物—無限魂環,開始懵懂闖世界,與天鬥,與地鬥,腳踩財閥世家,聚攏財富、精英,製造星際飛船,衝出地球,開發太陽系資源,擊退流浪者文明,率艦對飛出太陽系,在銀河系與敵對艦隊開打宇宙戰爭,與聯盟文明進行商戰貿易,戰勝2級~6級文明的欺壓、詭計與偷襲,穿越時間拯救派克文明,直到與本宇宙神族酣戰,創建屬於自我新宇宙,成為新宇宙的守護神,繼續向外探索無數未知,衝擊8級文明的史詩故事



利傑紋


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告訴我們如果一件事情要做成功,是要歷經千山萬水的道理,我分析了一下有以下幾點:

1、血濃於水,母子連心。小蝌蚪在辛苦尋找媽媽的同時,媽媽也在尋找自已的寶貝。而且青蛙媽媽看見自已的寶貝,欣喜若狂。說明動物之間的母子情深。

2、因為想念媽媽,小蝌蚪開始了漫無目的尋找,它

們先是找了鴨子,鴨子說:“我不是,你媽媽有一雙大眼晴。”結果小蝌蚪看到有兩隻大眼晴的魚,就把魚當成了媽媽;

3、當小蝌蚪找到魚,魚又告訴小蝌蚪說:“我不是,你媽媽有四條腿。”結果小蝌蚪看到四條腿的烏龜,就把烏龜當成了媽媽;

4、當小蝌蚪高興地迎上去,叫烏龜媽媽時,烏龜又說不是我,你媽媽肚子是白色的;

5、當小蝌蚪找呀找,看見一隻大白鵝時,開心地跑過去,叫白鵝媽媽,白鵝又搖頭說:“不是,我不是你媽媽,你媽媽穿了一件綠衣服。”

6、當小蝌蚪游到了青蛙身邊,詢問青蛙看到我媽媽了嗎?青蛙高興地說:“孩子,我就是你們的媽媽”。然後一家人高興地團聚了。

7、這個故事,我分開來解析,主要是告訴大家,看問題不能只看表面,也不能從某一個特點看問題,而是要全面地去表述一件事,一個人,才能少走彎路。

8、從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也告訴我們小蝌蚪比較運氣,碰到了好心人。只是儘自已的能力,給小蝌蚪指點迷津。讓他雖然走了許多彎路,但是還能順利的找到媽媽。

9、我剛起步練習寫作,寫一些小故事。寫了經過十幾天了,還是在摸索和學習的過程。請各位行家,各位老師多多支持、多多指教。謝謝大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